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多态性与哮喘的关系

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多态性与哮喘的关系

一、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UMOR NECROSIS FACTORαGENE POLYMORPHISM AND ASTHMA(论文文献综述)

Abeer Babiker Idris,Alaa B Idris,Manal A Gumaa,Mohammed Babiker Idris,Amanda Elgoraish,Mohamed Mansour,Dalia Allam,Bashir MO Arbab,Nazar Beirag,El-Amin M Ibrahim,Mohamed A Hassan[1](2022)在《Identification of functional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promoter variants associated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the Sudanese population: Computational approach》文中研究表明BACKGROUND 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 is a ubiquitous bacterium that affects nearly half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with a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ate. Polymorphisms within the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A) promoter region are considered a possible genetic basis for this disease.AIM To functionally characterize the genetic variations in the TNF-A 5’-region(-584 to +107) of Sudanese patients infected with H. pylori using in silico tools.METHOD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major public and private hospitals in Khartoum state. A total of 122 gastric biopsies were taken from patients who had been referred for endoscopy. Genomic DNA was extracted. Genotyping of the TNF-A-1030 polymorphism was performed using PCR with confronting two-pair primer to investigate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susceptibility to H. pylori infection in the Sudanese population. Furthermore, Sanger sequencing was applied to detect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in the 5’-region(-584 to +107) of TNF-A in H. pylori-infected patients. Bioinformatics analyses were used to predict whether these mutations would alter transcription factor binding sites or composite regulatory elements in this region. A comparative profiling analysis was conducted in 11 species using the ECR browser and multiple-sequence local alignment and visualization search engine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le conservation. Also, a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was constructed to estimate odds ratios and their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for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NF-A-1030,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H. pylori infection.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f P < 0.05. Statistical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using Stata version 11 software.RESULTS A total of seven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were observed in the TNF-A 5’-region of Sudanese patients infected with H. pylori. Only one of them(T > A,-76) was located at the in silico-predicted promoter region(-146 to +10), and it was predicted to alter transcription factor binding sites and composite regulatory elements. A novel mutation(A > T, +27) was detected in the 5’ untranslated region, and it could affect the post-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pathways. Genotyping of TNF-A-1030 showed a lack of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1030 T and susceptibility to H. pylori and gastric cancer in the studied population(P = 0.1756) and(P = 0.8116), respectively. However,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as detected between T/C genotype and H. pylori infection(39.34% vs 19.67%, odds ratio = 2.69, 95% confidence interval: 1.17-6.17, P = 0.020). Mammalian conservation was observed for the(-146 to +10) region in chimpanzee(99.4%), rhesus monkey(95.6%), cow(91.8%), domesticated dog(89.3%), mouse(84.3%), rat(82.4%) and opossum(78%).CONCLUSION Computational analysis was a valuable method for understanding TNF-A gene expression patterns and guiding further in vitro and in vivo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王莹莹[2](2021)在《TNF-α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宫颈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为我国女性第二大高发恶性肿瘤,对女性的健康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HR-HPV)的持续感染被认为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诱因。感染HPV患者中的大多数其感染病毒可被自身免疫系统清除,仅有少部分人群会持续感染,并可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前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甚至进展为宫颈癌。HPV感染后是否会发展为癌前病变或宫颈癌与众多因素相关,其中,宿主遗传易感性为重要原因之一。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两种类型。TNF-α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在人体免疫应答中可同时发挥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作用。人类TNF-α的多态性位点主要集中在启动子区域,其多态性与TNF-α的表达及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本研究选取了位于TNF-α基因启动子区域的五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rs1799964(C>T),rs1800630(A>C),rs1799724(C>T),rs1800629(A>G),rs361525(A>G)作为研究位点,以探讨这五个SNPs位点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云南省汉族人群癌前病变、宫颈癌和健康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明确TNF-α基因启动子上SNPs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 法]本研究共纳入2,372名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健康对照人群1,173例,宫颈癌前病变患者579例,宫颈癌患者980例;并根据临床病理资料把宫颈癌患者分成不同类型(鳞癌(SCC)、腺癌(AC)、其他类型(Other))。采用TaqMan Assay基因分型方法对研究对象的这五个SNPs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X2检验分析五个SNPs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差异;用SHEsis程序计算五个SNPs位点间的Hardy-Weinberg平衡(HWE)、位点连锁不平衡及单倍型;用SNPStats软件对五个SNPs位点进行在不同遗传模式下的分析。[结 果]1.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析结果表明:CC组与Control组比较,rs1800629的A等位基因是CC的保护性因素(P=0.009,OR=0.722;95%CI=0.564-0.923)。rs361525的A等位基因是CC的风险性因素(P=0.002,OR=1.693;95%CI=1.205-2.378),此外,rs361525的基因型频率也具有差异(P=0.009)。CIN组与Control组比较中,五个位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1)。亚组分析显示:SCC与Control组比较,rs1800629的A等位基因是SCC的保护性因素(P=0.002,OR=0.659;95%CI=0.502-0.864),此外,rs1800629 的基因型频率也具有差异(P=0.006);rs361525的A等位基是SCC的风险性因素(P<0.01,OR=1.868;95%CI=1.317-2.648)。AC 组及 Other 组与 Control 组比较,五个位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1)。2.遗传模式分析结果表明:CC组与Control组比较,rs1800630的显性遗传模式为最优模式,在该模型中,A/C-A/A基因型与CC风险降低有关(P=0.006,OR=0.77;95%CI=0.64-0.93)。rs1800629的超显性遗传模式为最优模式,在该模型中,A/G基因型与CC风险降低有关(P=0.008,OR=0.70;95%CI=0.53-0.91)。rs361525的显性遗传模式为最优模式,在该模型中,A/G-A/A基因型与CC风险增高有关(P=0.008,OR=1.63;95%CI=1.14-2.35)。亚组分析显示:SCC组与Control组比较,rs1800629的超显性遗传模式为最优模式,在该模型中,A/G基因型与SCC风险降低有关(P=0.002,OR=0.63;95%CI=0.47-0.84)。rs361525的显性遗传模式为最优模式,在该模型中,A/G-A/A基因型与SCC风险增高有关(P=0.002,OR=1.80;95%CI=1.24-2.61)。3.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CIN组和Control组比较,单倍型rs1799724C-rs1800629A 可能为 CIN 发生的保护性因素(P=0.016,OR=0.694;95%CI=0.515-0.936);单倍型 rs1799724C-rs1800629G 可能为 CIN 发生的危险性因素(P=0.012,OR=1.279;95%CI=1.055-1.551)。CC 组与 Control 组比较,单倍型rs1799964C-rs1800630A可能为CC发生的保护性因素(P=0.005,OR=0.825;95%CI=0.707-0.963);单倍型 rs1799964C-rs1800630C 可能为 CC发生的危险性因素(P=0.005,OR=1.596;95%CI=1.145-2.225);单倍型rs1799724C-rs1800629A可能为CC发生的保护性因素(P=0.011,OR=0.725;95%CI=0.567-0.928。亚组分析显示:SCC组与Control组比较,单倍型rs1799964C-rs1800630C可能为SCC发生的危险性因素(P<0.001,OR=1.814;95%CI=1.292-2.546);单倍型rs1799724C-rs1800629A可能为SCC发生的保护性因素(P=0.003,OR=0.661;95%CI=0.504-0.868)。[结 论]TNF-α基因启动子中的rs1800629和rs361525位点与中国汉族人群的宫颈癌,尤其是鳞状细胞癌的易感性相关。

胡乃文[3](2020)在《TNF,GRN和ERAP1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中国汉族人群TNF和GRN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联性研究研究背景脊柱关节炎(spondyloarthritis,SpA)是一组具有共同临床特点和遗传学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SpA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家族聚集性是AS的重要特征。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 antigen,HLA)-B27是迄今为止所发现与AS关联性最强的基因。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非HLA-B27基因在AS发病中亦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为进一步明确A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必要探讨非HLA-B27基因在AS发病中的作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phisms,SNP),是指单个核苷酸在基因组水平上发生变异所导致的DNA序列多态性。由于SNP广泛存在于各人群的基因组中,且易于分型,目前业已成为现代遗传变异与复杂性状研究中的最重要研究对象。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 factor,TNF)基因,位于6p21.33,是一种非HLA的MHC基因。该基因编码一种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主要由巨噬细胞分泌的促炎细胞因子。它可以与TNFRSF1A/TNFR1和TNFRSF1B/TNFBR受体结合,从而发挥作用。TNF与包括自身免疫病在内的多种疾病有关。近来的研究表明TNF在AS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关于TNF是脊柱关节炎的关键细胞因子的最有力证据是,在临床中使用TNF抑制剂可以有效改善脊柱关节炎(包括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从组织水平上,TNF抑制剂可以引起一系列的组织学改善,包括减少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炎性浸润、减少新骨形成等。既往已有诸多关于TNF基因的SNP与AS相关性的研究,但是存在争议。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TNF的SNP与AS的关系。GRN基因即颗粒蛋白前体(granulin precursor,PGRN)基因,位于17q21.31,其功能为编码颗粒蛋白(granulin,GRN)前体。这种信号肽切割后产生成熟的颗粒蛋白,可以进一步裂解成6kDa的各种活性肽。这些肽和完整的颗粒蛋白调节细胞生长。然而,颗粒蛋白家族的不同成员可以作为抑制剂、激动剂或对细胞生长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近年来,颗粒蛋白被认为与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有研究提示颗粒蛋白前体是炎症的关键调节因子,其抗炎作用可能是通过阻断TNF与其受体的结合来实现。还有研究发现PGRN抗体阳性的银屑病关节炎(PsA)患者,发生肌腱附着点炎和指(趾)炎的几率较高。AS和PsA均属于血清阴性脊柱炎(SpA),因此同时研究TNF和GRN基因多态性是否与AS相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观点,为探讨TNF和GRN基因在AS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我们选择了 TNF和GRN基因的多个SNP位点,为AS的易感基因评估提供依据。研究目的探讨TNF、GRN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我国山东地区汉族人群强直性脊柱炎(AS)的关联性。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病例组选取861例AS患者,均属于中国山东地区汉族人群,为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或病房的符合1984年修订的纽约AS分类标准的患者。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受累关节、家族史;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HLA-B27;所有患者均完成骶髂关节X线检查,由影像科专业医师按骶髂关节的国际统一分级标准进行结果判定。所有患者均需排除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正常对照组864例均来自于本研究中心体检中心健康中国山东汉族人群,已排除肿瘤、其他结缔组织病、传染病等疾病,年龄、性别均与AS组匹配。所有入选者均在知情同意后入组。2.实验方法2.1 标本收集用EDTA抗凝管采集AS患者和对照组人群空腹外周静脉血2ml,放置冰箱中在-80℃条件下保存,备检。2.2 基因组DNA提取使用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按照说明书操作步骤提取病例组和对照组DNA。2.3 DNA浓度和纯度测定向DNA样本2ul中加入三蒸水48ul,将浓度稀释至1/25,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测量OD260/OD280比值以及DNA浓度,并分析DNA纯度。2.4 多态性位点的选择根据dbSNP数据库获取TNF、GRN基因的SNPs资料,各个SNP位点的分布频率由HaploView软件来确定,同时应用Tagger功能筛选TagSNP。初步筛选需满足次要等位基因频率>5%及连锁不平衡系数r2>0.8。根据筛选结果,最终确定 TNF 基因的 rs361525、rs1799964、rs1800629、rs1800630、rs769178和GRN基因的 rs850713、rs3785817、rs3760365、rs4792939、rs25646、rs5848作为研究位点。2.5 基因分型使用Taqman探针Real-time PCR方法按照步骤进行基因分型。2.6 检测结果分析应用SDS软件(Applied Biosystem,2.0 version)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TaqMan-PCR扩增后的FAM和VIC荧光信号。3.统计学分析3.1 Hardy-Weinberg 平衡检验使用 SHEsis 软件进行 Hardy-Weinberg 平衡检验。3.2病例组与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统计分析 用SPSS24.0软件通过卡方检验对各个等位基因、基因型和单倍型进行分析。使用SHEsis程序计算单倍型频率、优势比及95%可信区间。3.3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与基因多态性关联分析将收集的相关数据应用SPSS24.0软件完成统计学分析。3.4连锁不平衡及单倍体型分析各个多态性位点之间的连锁不平衡及单倍体型的统计学分析分别由HaploView2.0及SHEsis软件来完成。4.SNP位点的生物信息学功能分析使用GTEx,Haploreg和Regulome DB数据库对 TNF 基因的 rs1799964,rs1800629,rs1800630,rs769178 功能进行注释。研究结果1.基本信息共对861例AS病人及864例正常健康对照进行了基因分型。AS病人中,男性患者634例,女性患者227例,年龄15-71岁,平均年龄30.56±10.98岁。正常对照组,男性619例,女性245例,年龄14-73岁,平均年龄31.97±11.23岁。所有研究对象均属山东汉族人群。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2.Hardy-We i nberg 平衡检验本实验所有SNPs的p值>0.05,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提示所有研究的SNP位点基因型和吻合基因的观察值和期望值吻合良好。3.TNF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AS及正常人的分布3.1有统计学差异的位点对于rs1799964位点,AS组与对照组基因型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两组等位基因分布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OR=0.60,95%CI=0.50-0.71),提示 C 等位基因是 AS 的保护性基因。对于rs1800629位点,AS组与对照组基因型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4);两组等位基因分布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OR=0.60,95%CI=0.39-0.74),提示A等位基因是AS的保护性基因。对于rs1800630位点,AS组与对照组基因型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两组等位基因分布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95%CI=0.48-0.72),提示A等位基因是AS的保护性基因。对于rs769178位点,AS组与对照组基因型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两组等位基因分布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95%CI=2.18-3.09),提示T等位基因是AS的危险性基因。3.2无统计学差异的位点对于rs361525位点,AS组与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显着性差异。4.GRN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AS及正常人的分布对于 rs850713、rs3785817、rs3760365、rs4792939、rs25646、rs5848 位点,AS组与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着性差异。提示GRN基因多态性与AS易感性无关。5.对TNF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具有显着性差异位点的基因型遗传模式分析对于rs1799964位点,在显性遗传模式下,CC基因型和CT基因型可降低AS的风险;在隐性遗传模式下,CC基因型可降低AS的风险。对于rs1800629位点,在显性遗传模式,AA基因型和AG基因型可降低AS的风险;在隐性遗传模式下,AA基因型可降低AS的风险。对于rs1800630位点,在显性遗传模式下,AA基因型和AC基因型可降低AS的风险;在隐性遗传模式下,AA基因型可降低AS的风险。对于rs769178位点,在显性遗传模式下,TT基因型和GT基因型可增加AS的风险;在隐性遗传模式下,TT基因型可增加AS的风险。6.TNF基因多态性与AS患者临床/实验室指标关联分析rs1799964、rs1800629、rs1800630、rs769178 在显性和隐性遗传模式下的基因型与AS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HLA-B27阳性、外周关节受累、葡萄膜炎均无明显关联性。7.连锁不平衡及单倍型分析统计学结果显示,TNF及GRN基因的各研究位点之间存在弱的连锁不平衡。TNF基因5个研究位点的CGAGG、CGCAG、TACGG、TGCGG、TGCGT单倍型以及GRN基因6个研究位点的CTGACA单倍型在AS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8.TNF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在 GTEx 数据库中对 TNF 基因的 rs1800629、rs1800630、rs769178 和rs1799964位点进行eQTL分析,结果发现上述SNPs可影响多个基因的表达量,且在GSE25101数据集中显示,上述部分基因在AS患者中亦具有差异表达,提示rs1800629、rs1800630、rs769178 和 rs1799964 的 SNPs 可能通过调控其他基因的表达量从而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生物学功能。结论1.我们在国内外首次确认了 TNF基因位点rs769178多态性与AS易感性相关;验证了 rs1800629、rs1800630、rs769178 和 rs1799964 在 AS 组与对照组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差异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NF基因多态性与山东地区汉族人群AS易感性相关,eQTL分析显示其可能通过影响某些基因的表达量影响AS的易感性。目前未发现其与AS的临床表现具有显着相关性。2.GRN基因多态性与山东地区汉族人群的AS易感性无关,但是SNP基因型频率在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故需要更收集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更多资料,来进一步研究GRN基因与AS是否存在关联性。第二部分ERAP1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易感性关系的Meta分析研究背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累及中轴和外周关节、韧带和肌腱附着点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AS具有高度遗传性,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B27基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和AS关联性最强的基因。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非HLA-B27基因在AS发病中也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其在AS发病中所起作用对进一步明晰A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非HLA-B27基因中的内质网氨基肽酶(endoplasmic reticulum aminopeptidase,ERAP)1基因在AS风险中也起重要作用。许多病例对照研究发现ERAP1的基因多态性与AS相关,但研究结果不尽一致。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之一可能与人群差异有关。Meta分析是一种总结许多研究结果的有效的标准分析方法。既往已有多篇相关的Meta分析,但是既往研究所选择的数据库、研究人群不尽一致,且近2年多来又有多篇新的关于ERAP1基因多态性与AS关系的文章数据。故在本研究中,我们结合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和病例对照研究进行 Meta 分析,以探讨ERAP1是否与总体人群和不同种族亚群的AS易感性相关。研究目的通过Meta分析,确定ERAP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否与总体人群和不同种族亚群AS易感性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1.一般资料主题词采用“ankylosing spondylitis”、“ERAP1”和“polymorphism”,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同时检索相关自由词。语种设置为英语。2.筛选方法按照提前制定好的文献纳入标准与剔除标准筛选文献。每项研究均摘录以下信息:第一作者,发表年份,研究人群的国家和种族,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数量,ERAP1多态性的等位基因数量。采用Newcastle-Ottawascale(NOS)文献质量评价量表评价纳入的研究的质量。3.统计学分析应用Review Manager 5.3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来作为效应指标,进行总体人群和按照种族划分的人群亚组分析。使用I2来对异质性进行定量分析。对于存在明显异质性的数据,再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漏斗图来分析发表偏倚。研究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初步文献检索Pubmed数据库92篇,Embase数据库21篇,Cochrane数据库2篇,总计105篇。根据纳入标准和剔除标准,经过仔细阅读文献题目、摘要和全文,最终纳入文献31篇。总共包括26291名AS患者和45779名健康人对照。2.Meta分析结果对 rs27044,rs17482078,rs10050860,rs30187,rs2287987,rs27980,rs27037,rs27434,rs26653,rs1065407,rs27529,rs27582,rs469876,rs7711564,rs27038,rs3734016,rs11209032,rs26618,rs27895,rs17481856,rs13167972等共21个位点进行Meta分析,并按照地域和人种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rs27434的A等位基因在总体人群和高加索人群、中东人群、东亚人群中均为AS的危险因素;rs27980、rs27582、rs469876、rs27038、rs11209032、rs26618、rs27895、rs17481856 SNP在总体人群中和各亚组人群中均与AS无明显相关性;其余12个位点在总体人群和各亚组人群中与AS的相关性各有不同。在总体人群中,rs27434,rs17482078,rs10050860,rs30187,rs2287987,rs27037,rs26653,rs7711564和rs13167972 SNP与AS的易感性相关。在高加索人群中,rs27044,rs17482078,rs10050860,rs30187,rs2287987,rs27037,rs27434,rs26653,rs1065407,rs13167972 SNP与AS的易感性相关。在中东人群中,rs27044,rs27434,rs26653 SNP 与 AS 相关。在东亚人群中,rs30187,rs27037,rs27434,rs27529,rs7711564 SNP 与 AS 易感性相关。结论对目前已发表的有关ERAP1基因SNP与AS易感性关系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表明,ERAP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总体人群、高加索人群、中东人群和东亚人群的AS易感性有关,具体每个位点对AS易感性的影响大小在不同种族之间存在差异。对rs27434的功能注释提示,其可能通过影响ERAP1的表达以及间接影响TNF的作用从而对AS易感性产生影响,但尚需进一步研究以明确。下一步还需进一步的种族特异性关联研究来确定不同人群ERAP1的SNP与AS易感性的遗传关系。

李达[4](2020)在《TNF-α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管外科一类常见疾病,好发于下肢,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导致肺动脉栓塞(PE),具有潜在的致死风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原因复杂,针对其致病机制的研究始终是血管外科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显示炎症反应可能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病因,但是有关炎症相关因子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尚未被全面阐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具有调节血管渗透性,刺激促凝因子释放和诱导高凝状态形成等一系列生理功能,既往研究已显示TNF-α可能参与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但是动脉与静脉血栓形成在机制方面存在差异。截止目前,针对TNF-α是否参与静脉血栓形成过程的研究极少。本研究结合多种实验方法,探讨TNF-α以及TNF-α基因在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首先检测TNF-α在DVT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中的表达情况;通过分离并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观察TNF-αm RNA的表达情况以及组织因子(T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VCAM-1)以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在深静脉血栓组PBMCs中加入TNF-α抑制剂后再观察以上几种因子的变化情况,探索TNF-α与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之间关联性。在第二部分研究中,采用PCR-LDR方法检测TNF-α基因rs1800629(-308G/A)位点的多态性情况,并结合荟萃分析方法,探索该位点多态性与静脉血栓易感性之间的关联。在第三部研究中,通过制作小鼠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分组实验观察TNF-α是否具有促进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探索TNF-α影响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作用机制以及具体受体通路和信号通路机制;并验证具有炎症抑制作用的ATL(15-epi-lipoxin A4)是否能够减轻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炎症反应,以及是否具有抑制TNF-α诱导产生的促血栓作用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的第一部分结果显示在深静脉血栓患者中TNF-α的表达显着增高,血栓患者PBMCs中TNF-αmRNA高表达,在深静脉血栓发病过程中,可能存在TNF-α相关基因的激活。TNF-α的高表达与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高表达相关,加入TNF-α抑制剂可以降低这些因子的表达。研究的第二部分结果显示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多态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易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研究的第三部分结果显示TNF-α对于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促进作用。TNF-α的促血栓作用可能是通过TNFR2受体介导的PI3K/AKT/NF-κB信号通路激活并引起TF、PAI-1、ICAM-1以及VCAM-1等多种促凝因子、纤溶抑制因子以及粘附因子的表达升高实现。ATL能够抑制静脉血栓发生过程中的炎症反应,降低TF、PAI-1、ICAM-1以及VCAM-1等因子的表达,也显示出对于TNF-α诱导的促血栓生成作用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本课题研究对于TNF-α在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具体作用以及相关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可能为日后深静脉血栓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部分,下面就各部分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进行分述。第一部分TNF-α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影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探讨目的:观察孤立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TNF-α的表达情况以及在经过抗凝溶栓治疗后的TNF-α表达变化情况。通过分离并培养健康对照人群和DVT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观察TNF-α的表达以及组织因子(T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以及细胞粘附因子(ICAM-1/VCAM-1)的表达。初步探讨TNF-α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可能机制。方法:经过筛选后纳入无明显诱因的孤立性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共50例,对照组为同时期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两组血浆TNF-α的表达水平。深静脉血栓组患者应用依诺肝素抗凝以及尿激酶溶栓治疗,ELISA法检测经治疗一周后深静脉血栓组患者的TNF-α水平,比较治疗前后TNF-α水平变化情况。分离并培养健康对照人群以及DVT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检测TNF-αm 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情况。最后再加入TNF-α抑制剂,检测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血浆中TNF-α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经过抗凝溶栓治疗后TNF-α表达水平降低。通过培养PBMCs,可检测到深静脉血栓患者TNF-αm RNA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TF、PAI-1、ICAM-1以及VCAM-1表达也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在深静脉血栓组PBMCs中加入TNF-α抑制剂后,TF、PAI-1、ICAM-1以及VCAM-1表达情况显着降低。结论:TNF-α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浆中显着高表达,经过抗凝溶栓治疗后表达水平降低。通过细胞实验证实,深静脉血栓组PBMCs中TNF-αm RNA表达升高。TNF-α与TF、PAI-1等凝血系统激活以及纤溶系统抑制因子高表达相关,同时与ICAM-1以及VCAM-1等粘附因子的高表达相关。第二部分TNF-α基因rs1800629多态性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TNF-α基因rs1800629(-308G>A)位点多态性与汉族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并通过meta分析方法,结合本部分所得的研究数据,全面分析rs1800629位点多态性与静脉血栓易感性之间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期间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孤立性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0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时期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为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采用2017年第三版中国深静脉血栓诊疗指南,所有患者均经由血管彩超或者下肢静脉造影检查确诊。收集病例组及对照组入组人员基本临床资料以及外周血样本,应用PCR-LDR方法检测病例组及对照组中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多态性情况,分析rs1800629多态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关联性。随后通过系统化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收集既往有关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多态性与静脉血栓栓塞症关联性的研究文献,提取研究数据后,整合我们所得出的rs1800629多态性与静脉血栓易感性之间关联性的数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病例组中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的各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GG型42例(84%),GA型6例(12%)以及AA型2例(4%),对照组中各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GG型44例型(88%),GA型5例(10%)以及AA型1例(2%),对照组人群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病例组及对照组之间基因型分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按照等位模型(G vs.A)、杂合模型(GA vs.GG)、纯合模型(AA vs.GG)、显性模型(GA+AA vs.GG)以及隐性模型(AA vs.GG+GA)五种基因对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后,也未发现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多态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易感性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在荟萃分析部分中,通过系统化检索相关数据库并结合本研究所得的相关研究数据,共纳入5项相关研究,所纳入荟萃分析的病例组总样本量1396例,对照组总样本量1311例,通过软件计算后,五种基因对比模型统计结果如下:等位模型(OR:1.05 95%CI 0.91-1.23 p=0.49)、显性模型(OR:1.06 95%CI 0.89-1.25 p=0.52)、杂合模型(OR:1.05 95%CI 0.88-1.25 p=0.59)、纯合模型(OR:1.14 95%CI 0.66-1.97p=0.65)以及隐性模型(OR:1.14 95%CI 0.66-1.96 p=0.65),所有基因对比模型均未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所有的基因对比模型中均未见显着异质性(I2<50%)。按照不同族群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也未发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基因对比模型。结论: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多态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易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第三部分TNF-α在小鼠深静脉血栓模型中的作用影响及机制研究目的:建立小鼠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观察TNF-α是否具有促进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并探索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TNF-α对静脉血栓影响的具体受体通路及信号通路机制。通过进一步实验验证ATL(15-epi-lipoxin A4)是否能够抑制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炎症反应,以及是否具有抑制TNF-α诱导的促血栓生成作用,并研究ATL产生影响的可能信号通路机制。方法:1、通过游离结扎小鼠下腔静脉建立小鼠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确认小鼠血栓模型建立成功;分别给与血栓模型小鼠静脉注射PBS或者溶有TNF-α的PBS,分别观察建模手术后不同的时间点(6h、12h、24h、48h)TNF-α对小鼠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情况,通过对血栓长度及重量的测量,确定血栓差异最大的时间点。2、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1对照组(Control组)○2假手术组(Sham组)○3 DVT手术组(术前10min尾静脉注射PBS再进行血栓建模)○4 TNF-α+手术组(术前10min尾静脉注射溶解有0.4μg/kg TNF-α的PBS再进行血栓建模),在血栓形成差异最大的时间点,处死小鼠并对各组小鼠血栓形成情况进行测量;ELISA法检测血栓组小鼠及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小鼠TNF-α水平;流式细胞方法检测血小板表面活化标记CD61和CD49β的表达,通过血小板聚集实验检测各组小鼠血小板聚集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测量各组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情况。3、通过TNFR1-/-以及TNFR2-/-小鼠进行血栓建模(术前10min尾静脉注射0.4μg/kg溶有TNF-α的PBS再进行血栓建模),对TNFR1-/-以及TNFR2-/-小鼠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进行测量;测量各组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情况;对比TNFR1-/-以及TNFR2-/-小鼠与野生型TNF-α+手术组小鼠之间是否存在血栓形成的差别以及各种因子表达的差别。4、再取小鼠分为两组,一组为ATL+DVT手术组(术前1h尾静脉注射溶解有100μg/kg 15-epi-lipoxin A4的PBS再进行血栓建模),另外一组为ALT+TNF-α+手术组(术前1h尾静脉注射溶解有100μg/kg15-epi-lipoxin A4的PBS,术前10min尾静脉注射溶解有0.4μg/kg TNF-α的PBS再进行血栓建模),测量各组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情况;采用HE染色以及免疫组化的方法分析血栓组织中炎症细胞表达情况以及各组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TF、PAI-1以及ICAM-1表达情况;RT-q PCR方法检测TNF-α以及ATL对于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PI3K、AKT1以及NF-κB m 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小鼠下腔静脉内皮组织中p-PI3K、PI3K、pAKT1、AKT1以及NF-κB表达情况。结果:1、DVT手术组小鼠血浆TNF-α水平显着升高,通过分组研究发现TNF-α对于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促进作用,术后24小时TNF-α对血栓形成效果影响最大。与对照组、假手术组以及DVT手术组相比,TNF-α+手术组小鼠血栓长度和重量都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TNF-α+手术组小鼠与DVT手术组小鼠在血小板聚集实验中无显着性差异,流式细胞检测方法也显示在两组小鼠血浆中活化的血小板无显着差异。3、与对照组、假手术组以及DVT手术组相比,TNF-α+手术组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TF、PAI-1、ICAM-1以及VCAM-1等因子的表达均升高。4、对比野生型TNF-α+手术组,TNFR1-/-小鼠中血栓形成长度和重量没有显着差异;TNFR2-/-小鼠在血栓形成长度和重量方面降低,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TF、PAI-1、ICAM-1以及VCAM-1等因子表达情况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HE染色结果显示TNF-α+手术组血栓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水平显着高于手术组,而ATL+手术组小鼠血栓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水平显着低于DVT手术组。免疫组化以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显示ATL+手术组小鼠TF、PAI-1、ICAM-1以及ICAM-1的表达相较DVT手术组小鼠受到抑制,ATL+TNF-α+手术组小鼠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相较TNF-α+手术组小鼠显着降低。6、RT-q PCR检测结果以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显示TNF-α+手术组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PI3K、ATK1以及NF-κB m RNA表达显着高于DVT手术组,相关蛋白的表达也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ATL则能够抑制PI3K、ATK1以及NF-κB的表达。结论:在小鼠深静脉血栓模型中,TNF-α表达水平升高。TNF-α对于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促进作用。TNF-α在小鼠体内没有显示出影响血小板聚集及活化的作用。其促血栓形成作用可能主要通过TNFR2受体介导的PI3K/AKT/NF-κB信号通路激活并引起TF、PAI-1、ICAM-1以及VCAM-1等因子表达升高实现。ATL能够抑制静脉血栓发生过程中的炎症反应以及TF、PAI-1、ICAM-1以及VCAM-1等因子的表达,也显示出对于TNF-α诱导的促血栓生成作用具有一定抑制作用。ATL所产生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PI3K/AKT/NF-κB信号通路进而下调由TNF-α介导的一系列促凝因子以及粘附因子的表达来实现。

许立硕[5](2020)在《TNF-α-308G/A,-238G/A,-863C/A,-1031T/C和-857C/T基因多态性与牙周炎易感性关系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308G/A,-238G/A,-863C/A,-1031T/C和-857C/T基因多态性与临床检查诊断为牙周炎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使用目前广为应用的计算机检索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三个英文数据库,并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手工检索,分别收集TNF-α-308G/A,-238G/A,-863C/A,-1031T/C和-857C/T的基因多态性与经过临床检查诊断为牙周炎易感性的相关研究,从建立数据库起至2020年03月设定为检索时间。设置2名研究员对样本的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质控,并独立进行相关样本信息的提取。以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NOS)为量化标准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本次回顾性分析研究应用Stata12.0软件,选择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来合并效应量,发表偏倚的大小利用Begg秩相关性检验和Egger回归法来检测。结果:符合本次分析并纳入的病例-对照研究共52篇,5519例为病例组,7260例为对照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1.TNF-α-308G/A基因多态性与慢性牙周炎(CP)的易感性具有统计学的相关性,在总体人群中(GG vs.AA:OR=0.514,95%CI:0.395-0.668,P<0.001;GG+GA vs.AA:OR=0.625,95%CI:0.488-0.800,P<0.001);在亚洲人种中(GG vs.AA:OR=0.353,95%CI:0.241-0.515,P<0.001;GG+GA vs.AA:OR=0.480,95%CI:0.338-0.684,P<0.001)。敏感性分析之后发现亚洲人种中有两种基因型与CP的易感性具有统计学的相关性(G vs.A:OR=0.587,95%CI:0.445-0.774,P<0.001;GG vs.GA+AA:OR=0.466,95%CI:0.361-0.602,P<0.001)。2.TNF-α-308G/A基因多态性与侵袭性牙周炎(AP)的易感性具有统计学的相关性,在总体人群中(G vs.A:OR=0.758,95%CI:0.655-0.876,P<0.001;GG vs.AA:OR=0.416,95%CI:0.262-0.662,P<0.001;GG+GA vs.AA:OR=0.478,95%CI:0.311-0.736,P=0.001;GG vs.GA+AA:OR=0.764,95%CI:0.632-0.923,P=0.005);在亚洲人种中(G vs.A:OR=0.651,95%CI:0.526-0.806,P<0.001;GG vs.AA:OR=0.306,95%CI:0.169-0.551,P<0.001;GG+GA vs.AA:OR=0.384,95%CI:0.227-0.650,P<0.001;GG vs.GA+AA:OR=0.677,95%CI:0.523-0.876,P=0.003)。3.TNF-α-238G/A基因多态性与CP的易感性在总体人群中具有统计学的相关性(GG+GA vs.AA:OR=1.813,95%CI:1.458-2.254,P<0.001)。4.TNF-α-1031T/C基因多态性与CP的易感性在亚洲人种中具有统计学的相关性(TT vs.CC:OR=0.557,95%CI:0.388-0.798,P=0.001)。结论:1.TNF-α-308G/A的GG基因型和显性模型(GG+GA vs.AA)中的GG+GA是可能总体人群和亚洲人种CP的保护因素,其中G等位基因也可能是亚洲人种CP的保护因素;2.TNF-α-308G/A的G等位基因、GG基因型和显性模型(GG+GA vs.AA)中的GG+GA可能是总体人群和亚洲人种AP的保护因素;3.TNF-α-238G/A的显性模型(GG+GA vs.AA)中的GG+GA可能是总体人群CP的易感因素;4.TNF-α-1031T/C的TT基因型可能是亚洲人种CP的保护因素。

张琛[6](2020)在《骨髓交感神经及免疫失衡在急性白血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急性髓性白血病骨髓微环境中神经破坏与Th免疫失衡的研究研究背景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组异质性恶性疾病,其特征是白血病干细胞和/或祖细胞的过度增殖造成大量白血病细胞累积并抑制正常造血。即使采用目前临床应用强化的化疗方案和干细胞移植,AML的总体生存率仍然很差。恶性白血病细胞的微环境会被重塑成有利于白血病生存的环境,这样的骨髓微环境可以保护AML细胞免受化疗药诱导的细胞死亡。探究骨髓微环境中可以促进白血病发生发展、保护白血病细胞免受化疗药杀伤的因素,以期能够发现针对AML治疗的有效靶点。骨髓局部区域里的交感神经系统与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通过直接接触或者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的形式,调节骨髓龛内造血干细胞的存活和休眠状态的转化来调控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当破坏小鼠交感神经后,使骨髓局部缺乏交感失神经分布,会使得骨髓中造血干细胞数量的急剧下降,使正常的造血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骨髓局部的交感神经组织对骨髓中的造血和免疫平衡的维持具有极为重要地调控作用。然而,骨髓交感神经损伤与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研究发现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患者及模型小鼠的骨髓中,交感神经纤维有明显受损,这些损伤可以使得正常HSC的凋亡。CD4+T细胞是免疫系统中一个不可忽略的组成成分,其分化的Th(T helper)亚群在许多实体瘤的发生发展中也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课题组前期发现AML患者骨髓中交感神经特异性分子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Nestin等的表达水平与Th细胞分泌的特异性细胞因子IL-17A表达呈正相关,而与Foxp3/IL-17A比值呈负相关。因此,我们推测在AML的发生发展中,骨髓交感神经发生病理性改变,引起骨髓区域微环境Th细胞免疫网络的异常,造成骨髓微环境中免疫平衡受到抑制,进而使得白血病病程进展。然而,AML中骨髓交感神经损伤是通过何种机制改变骨髓Th细胞免疫网络,以及Th细胞免疫异常如何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发生发展,这些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研究目的1.明确AML患者骨髓局部存在神经破坏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2.检测骨髓局部微环境中Th亚群的改变,明确在AML患者中存在骨髓Th亚群的免疫失衡,并通过系统生物学的分析推测其中作用的关键点。3.探究在白血病动物模型中破坏交感神经后,其Th的变化情况。4.应用髓腔注射的方法,破坏白血病动物模型骨髓局部的交感神经,旨在明确骨髓局部神经受到破坏后对白血病发生发展的作用。研究方法1.标本收集:本研究采集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63例初诊急性髓性白血病病患及16例对照组的骨髓液;分离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并用MACS方法分选CD4+T细胞,留取骨髓上清。2.AML患者骨髓局部存在神经破坏:应用RT-PCR方法检测患者和对照组骨髓细胞中神经特异性分子Nestin、GFAP、TUB3、MAP2和S-100的相对表达水平。3.AML患者骨髓局部肾上腺素受体表达情况与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应用RT-PCR方法检测骨髓局部β-肾上腺素受体的三个不同亚型β1-ADR、β2-ADR和β3-ADR在患者和对照组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4.AML患者骨髓局部存在Th亚群的免疫失衡:流式细胞术检测AML患者与对照组骨髓局部Th亚群比例,包括Th1、Th2、Th17、Th9、Th22和Treg;应用RT-PCR技术检测Th亚群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RORc、GATA3、AHR和Foxp3的mRNA水平;采用ELISA方法检测骨髓上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17A、TGF-β、IL-22、IL-10 和 IL-4 的浓度。5.系统生物学方法分析:我们利用系统生物学方法中的贝叶斯网络对白血病患者和对照组骨髓微环境中检测的Th亚群以及Th亚群的关键性转录因子进行分析。6.AML动物模型中交感神经破坏对白血病和Th亚群的影响:应用MLL-AF9细胞尾静脉注射到C57BL/6J背景的野生型雌鼠体内建造AML小鼠模型;分别进行 6-羟基多巴胺氢溴酸盐(6-Hydroxydopamine hydrobromide,6-OHDA)和 4-甲基儿茶酚(4-Methylcatechol,4-MY)的腹腔注射对小鼠进行神经破坏和神经保护的干预;应用流式细胞术的方法对动物模型骨髓局部Th亚群的比例进行测定。7.骨髓局部交感神经破坏对白血病的影响:应用髓腔注射6-OHDA的方法对小鼠骨髓局部的神经进行破坏。研究结果1.AML患者骨髓局部存在神经破坏:通过比较患者和对照组骨髓局部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发现,神经特异性分子Nestin、GFAP、TUB3、MAP2和S-100的mRNA水平在白血病患者中均低于对照组,提示AML患者骨髓局部微环境中存在交感神经的破坏。2.AML患者骨髓局部肾上腺素受体表达情况与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通过检测β-肾上腺素受体的三个不同亚型β1-ADR、β2-ADR和β3-ADR,我们发现除β1亚型在白血病患者骨髓局部的相对表达量较低,β2和β3亚型在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局部均有着较高的相对表达水平。并且,β2-ADR亚型的表达量远高于β1-ADR和β3-ADR亚型。通过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AML-M4和AML-M5亚型高表达β3-ADR,而其中高表达β1-ADR的病患出现髓外浸润的几率更大。3.AML患者骨髓局部存在Th亚群的免疫失衡:(1).与对照组相比,AML患者骨髓局部Th1和Th17的比例出现显着地降低,Treg和Th22的比例显着增高:(2).AML患者骨髓中Th亚群的下游转录因子T-bet、RORc和GATA3的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Treg的下游转录因子Foxp3和Th22的转录因子AHR有所增高;(3).AML患者Th亚群分泌的细胞因子中,IFN-γ、IL-17A、TGF-β和IL-22均低于对照组,而IL-10和IL-4的分泌量高于对照组;(4).将上述结果通过贝叶斯网络进行分析发现,对照组中贝叶斯网络的终点指向IFN-γ和IL-4,而在AML患者中网络的终点变为IL-17A和IL-10。4.AML动物模型中交感神经破坏对白血病和Th亚群的作用:(1).AML模型鼠的生存期均短于正常对照组小鼠,且神经破坏剂组AML小鼠生存期短于其他组小鼠生存期;(2).神经破坏剂组小鼠的白血病负荷明显高于其他组,而神经保护剂组小鼠的白血病负荷明显低于其他组;(3).骨髓局部微环境中,Th1和Th17在AML及神经破坏组比对照组及神经保护组均降低,Treg和Th2在AML及神经破坏组比对照组及神经保护组均升高。Th17/Treg比值在AML及神经破坏组比对照组及神经保护组均降低。5.骨髓局部交感神经破坏对白血病及Th亚群的影响:在利用髓腔注射的方法对白血病模型小鼠单只股骨的局部交感神经进行破坏后,观察其白血病负荷情况发现,被破坏交感神经一侧的髓腔内的白血病负荷明显高于未进行神经破坏一侧的负荷量。研究结论1.AML病患骨髓局部存在交感神经破坏,且β-肾上腺素受体在AML病患骨髓局部存在高表达。2.AML患者骨髓局部存在Th亚群的免疫失衡,Th1及Th17的比例明显降低,Treg等免疫抑制亚群的比例明显增高。3.AML小鼠模型组,神经破坏剂组生存期明显变短且白血病负荷增加,而神经保护剂组生存期更长且白血病负荷更少;AML及神经破坏组的骨髓中存在免疫失衡。4.局部破坏AML小鼠单侧的骨髓交感神经发现,被破坏一侧髓腔中白血病负荷明显高于神经完整的一侧髓腔,证明神经破坏会促进急性髓性白血病进展。第二部分 交感神经递质对Th亚群及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作用的研究研究背景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生物学和临床表现上的存在高度异质性疾病。尽管支持治疗和预后风险分层的进展已优化了既定疗法,但总体长期生存率仍然很低,所以明确能够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是十分必要的。众所周知急性应激反应是人体会对外界刺激作出的积极地反应,而慢性应激通常是有害的,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并发症。应激会触发中枢神经系统特定部位控制下的神经内分泌链反应,其中主要包括肾上腺和交感神经系统分泌儿茶酚胺和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s)是最早对压力作出反应的信号分子,也是主要发挥作用的分子。尽管儿茶酚胺(主要是表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主要功能是作用于心脏功能,但新近的研究表明这些应激激素也显示出在癌症中的重要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在急性炎症过程中产生的炎症细胞因子,负责细胞内各种信号事件。TNFα结合TNFR触发各种MAPK等细胞内信号途径,参与到调节炎症和肿瘤中。T辅助(Th)亚群是CD4+T细胞在激活后会分化出不同的亚群,是各种免疫应答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管是早期发现的Thl和Th2亚群还是新近的研究热门Th17及Treg亚群都被认为参与到了诸如卵巢癌、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中的发病机制中。Th亚群的免疫失衡在疾病中被认为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而且,有证据表明,诸如淋巴细胞等的膜表面上会存在多种神经递质的受体,而交感神经递质不仅会抑制免疫系统,还会导致Th1/Th2的细胞平衡向以Th2为主的反应发生转变并诱导了哮喘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然而,交感神经递质以何种方式参与AML发生发展还尚不明确。依据前期检测到AML骨髓局部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神经损害以及Th亚群的免疫失衡,我们推测,在AML骨髓区域微环境中,交感神经递质会造成Th17、Treg、Th1、Th2等多个Th细胞免疫的失衡,最终促进AML白血病的发生发展。研究目的1.探究骨髓局部的交感神经递质对Th亚群免疫平衡的影响,明确其具体的作用机制。2.探究交感神经递质在不同浓度下对原代及白血病细胞系的影响,明确其如何通过改变Th亚群免疫平衡进而促进白血病发生发展。3、明确交感神经递质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通过β-肾上腺素受体抑制CD4+T向免疫保护亚群Th1及Th17亚群分化,进而造成了骨髓局部的免疫抑制。4、进一步探究神经递质抑制了Th1及Th17亚群杀伤白血病细胞的作用,进而促进白血病的进展。研究方法1.标本收集:本研究收集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初诊AML患者骨髓液;分出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并用MACS分选CD4+T细胞,留取骨髓上清。2.交感神经递质可促进原代及AML细胞系的增殖:选取AML细胞系MV4-11和THP-1以及初诊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原代细胞;应用CCK8检测不同浓度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在24小时和48小时时间点对其促增殖情况。3.β-肾上腺素受体在不同细胞上的表达情况:应用RT-PCR技术检测不同细胞上β1/β2/β3-肾上腺素受体受体mRNA的表达情况。4.不同浓度的交感神经递质对Th亚群的影响:设置浓度梯度0、10-8M,10-7M、10-6M、10-5M和10-4M的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CD4+T细胞;应用MACS免疫磁珠法分选CD4+T细胞;流式细胞术用于检测Th亚群的比例;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17A细胞因子的浓度。5.交感神经递质通过β-肾上腺素受体影响Th亚群的免疫平衡:MACS免疫磁珠法分选小鼠CD4+T细胞;琼脂糖凝胶DNA电泳明确β-肾上腺素受体敲除鼠的基因型;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Th亚群的变化;ELISA检测培养后的细胞上清中IFN-γ和IL-17A的浓度。6.神经递质影响CD4+T的分化进而影响其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功效:MACS免疫磁珠法分选CD4+T细胞;流式细胞术用于检测Th亚群的比例;CCK8方法用于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研究结果1.交感神经递质可促进原代及AML细胞系的增殖:分别应用不同浓度梯度等肾上腺素以及去甲肾上腺素,分别作用于初诊AML患者的原代细胞和MV4-11及THP-1两种AML细胞系,在24小时和48小时两个时间点应用CCK8方法检测其增殖情况,随着浓度的增加交感神经递质促进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效果越明显。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均在10-4M浓度时促增殖效果最明显,且肾上腺素促白血病细胞增殖效果优于去甲肾上腺素。2.β-肾上腺素受体在不同细胞上的表达情况:(1)应用RT-PCR技术检测了 HL60、THP-1、U937、Kasumi四种不同的AML细胞系以及CD4+T细胞和Hela细胞系表面β-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情况。其中β2-肾上腺素受体表达量远高于其他两种亚型,而β3-肾上腺素受体的相对表达量低于其他两种亚型,且AML细胞系及CD4+T细胞均有较高的β-肾上腺素受体。(2)同时检测了小鼠脾脏、骨髓、外周血、分选的CD4+T细胞以及骨骼肌细胞的β-肾上腺素受体受体表达情况。β2-肾上腺素受体表达量在各个组织里仍远高于其他两种亚型,β3-肾上腺素受体表达量也是最低的一种。其中CD4+T细胞上β2-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量最高,接近骨骼肌中表达量的水平。3.低浓度的交感神经递质对Th亚群的免疫平衡无明显影响:(1)分别加入10-8M-10-5M浓度的肾上腺素以及去甲肾上腺素于CD4+T细胞的培养体系中,3天后应用流式细胞学的方法检测Th1、Th2、Th17以及Treg亚群的比例及其比值关系。研究发现在10-8M-10-5M浓度区间,Th亚群及Th1/Th2、Th17/Treg相比于空白对照组均无统计学差异。(2)取培养后的上清,应用酶联免疫标记法(ELISA)测定分泌IFN-γ和IL-17A细胞因子的量,不同浓度梯度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别亦无统计学意义。4.高浓度的交感神经递质可改变Th亚群的免疫平衡:(1)CD4+T细胞的培养中分别添加10-4M浓度的肾上腺素以及去甲肾上腺素,培养3天后应用流式细胞学的方法检测Th1、Th2、Th17以及Treg亚群的百分比及其比值关系。研究发现,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均能明显降低Th1及Th17的比例,并且能升高Treg的比例。(2)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培养后的细胞上清,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培养后上清中IFN-γ及IL-17A细胞因子的浓度明显减低。5.交感神经递质亦改变小鼠Th亚群的免疫平衡:分选小鼠CD4+T细胞后,应用上述方法添加交感神经递质进行培养,流式细胞学的方法检测发现Thl和Th17在对照组中的比例明显降低,Treg的比例明显增高。RT-PCR技术检测IFN-γ和IL-17A的mR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6.交感神经递质通过β-肾上腺素受体改变Th亚群的免疫平衡:(1)检测β1/β2-肾上腺素受体敲除鼠的基因型,明确β1及β2-肾上腺素受体敲除成功。(2)分选肾上腺素受体敲除小鼠的CD4+T细胞后,应用上述方法添加交感神经递质进行培养,流式细胞学的方法检测Th1、Th17和Treg的比例,结果发现Th1及Th17亚群未被交感神经递质所抑制。证明交感神经递质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通过β-肾上腺素受体发挥改变Th的作用。7.TNF-α能通过TNFR2促进Treg的比例:TNFR2是TNF-α主要的发挥作用的受体,于是我们应用流式细胞学的方法对初诊的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和对照组中CD4+T细胞及Treg细胞表面的TNFR2表达量进行测定。初诊白血病患者的CD4+T细胞和Treg细胞表面均高表达TNFR2受体。随后,我们在CD4+T细胞的培养体系中加入TNF-α进行培养,在添加了 TNF-α后,Treg的比例明显增加,然而在预先添加TNFR2拮抗剂后再添加TNF-α进行培养则可以降低Treg的比例。8.神经递质影响CD4+T的分化进而影响其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功效:CD4+T细胞的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10-4M浓度的肾上腺素以及去甲肾上腺素,培养3天后将CD4+T细胞与白血病细胞进行共培养,于24小时和48小时用CCK8方法检测AML细胞增殖情况。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均能通过改变Th亚群平衡进而促进AML的增殖,其中肾上腺素作用更为明显。研究结论1、交感神经递质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均能在24小时和48小时促进原代白血病细胞及白血病细胞系的增殖,且随浓度的增加其促进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效果更加显着。2、交感神经递质可以抑制人和小鼠CD4+T细胞向Th1和Th17方向分化。3、敲除β-肾上腺素受体后,交感神经递质不能改变小鼠Th1及Th17的比例。4、TNF-α能通过TNFR2受体促进Treg的比例。5、交感神经递质通过抑制Th1和Th17的比例进而抑制其对白血病细胞杀伤作用。第三部分NLRP3炎性小体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研究研究背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一种血液恶性肿瘤,由于骨髓和其他组织中的淋巴样干祖细胞的恶性增殖和积累所致。尽管最常见的ALL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占ALL 80%的病例),但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愈率仅有20%-40%。在过去的十年中,尽管在改善预后以及开发针对特定亚型的新疗法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仍是改变ALL治愈率的关键点。炎性小体是固有免疫中公认的重要角色。其中研究最透彻的是NLRP3炎性小体,NLRP3炎性小体复合物属于核苷酸结合和寡聚化域样受体(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s,NLRs)的家族,也被称为“含pyrin域的蛋白3”。NLRP3炎性小体与许多疾病密切相关,包括多发性硬化症、炎症性肠病以及其他自身免疫性和自身炎性疾病。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一种 DNA 序列的多态性,是由于单个核苷酸在基因组水平上的变异而引起的。SNP在至少1%的人群中有差异,占正常人类遗传变异的大部分。虽然大多数SNP没有明显的表型作用,然而仍有很多的SNP被认为可能促进疾病发生发展以及影响药物治疗的功效。NLRP3相关分子的SNP在许多肿瘤和慢性病的发病及疾病进展过程中都有很大的作用。例如,已有文献表明CARD8(rs2043211)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NF-κB-94ins/del ATTG多态性则与胃癌、肝细胞癌和肺癌等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NLRP3效应分子之一IL-18的单核苷酸多态性rs1946518已显示与牙周炎和肝细胞癌的发病有关,而IL-1β rs16944被认为可能导致宫颈癌和胃炎。因此,NLRP3炎性体相关基因的多态性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NLRP3己广泛涉及各种血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然而,NLRP3炎性小体如何促进ALL的发生发展仍然未知。因此,我们探究了 ALL患者的骨髓中NLRP3炎性小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以期明确其在AL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目的探索NLRP3炎性小体组成成分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ALL易感性的关系;分析不同模式下NLRP3炎性小体组成成分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为明确NLRP3单核苷酸多态性具体作用机制,探索其对NLRP3各组分表达水平及下游因子表达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研究方法1、PCR 检测 ALL 病人及健康对照组中的 CARD8(rs2043211)、IL-1β(rs16944)、IL-18(rs1946518)和 NF-κB-94ins/del ATTG 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2、用行×列卡方检验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白血病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 CARD8(rs2043211)、IL-1β(rs16944)、IL-18(rs1946518)和 NF-κB-94ins/del ATTG基因多态性与ALL易感性之间的关联。3、用行×列卡方检验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白血病患者组中CARD8(rs2043211)、IL-1β(rs16944)、IL-18(rs1946518)和 NF-κB-94ins/del ATTG基因多态性与预后有关的临床特征的关联。4、RT-PCR测定ALL患者IL-1β、IL-18 mRNA的相对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NLRP3炎性小体相关基因SNPs之间的关系。5、ELISA测定ALL患者血清中IL-1β、IL-18的含量,并分析其与NLRP3炎性小体相关基因SNPs的关系。研究结果1、NF-κB-94ins/del ATTG 和 CARD8(rs2043211)的基因多态性与 ALL 的易感性相关:检测ALL患者组和对照组NLRP3相关成分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我们发现CARD8(rs2043211)在显性模式下的AT/TT基因型和共显性模型下的TT基因型与ALL易感性明显相关。此外,NF-κB-94ins/del ATTG中D等位基因的频率和显性模式下的DD基因型均与ALL易感性显着相关。我们采用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法分析NF-κB和CARD8,研究发现NF-κB单核苷酸的多态性表现为保护作用,而CARD8(rs2043211)的AT/TT基因型却极大的增加了 ALL的易感性。2、表达NF-KB-94ins/del ATTG DD基因型的ALL患者有较低的WBC计数,CARD8(rs2043211)AT/TT基因型与T细胞免疫表型相关:根据《NCCN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指南》,一些临床检查指标可以给临床提供预后信息。我们的研究分析了这些预后指标与NLRP3炎性小体相关基因的四个SNP之间的关联,旨在弄清NLRP3遗传多态性与ALL预后之间的相关性。依据指南,WBC计数超过30×109/L被认为是不良的预后指标,而我们研究发现表达NF-κB-94ins/del ATTG的DD基因型的ALL患者有更低的WBC计数。ALL的免疫表型主要分为T细胞免疫表型和B细胞免疫表型,T细胞免疫表型也是一个预后不良因素,而CARD8(rs2043211)的AT/TT基因型与T细胞免疫表型相关性更强。因此,我们认为NF-κB-94ins/del ATTG的DD基因型显示为保护因素,而CARD8(rs2043211)的AT/TT基因型与预后不良相关。3、NF-κB-94ins/del ATTG,IL-18(rs1946518)和 IL-1β(rs16944)与 ALL 患者的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对于NF-κB-94ins/del ATTG在隐性模式下的WW/WD基因型相比,DD基因型与较低的血红蛋白含量相关。共显性模型中的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发生脾肿大概率更高。IL-18(rs1946518)在隐性模式下TT基因型与脾肿大和血清中的高AST浓度具有统计学相关性。另外,在共显性模型中的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与较高水平空腹血糖有关。而IL-1β(rs16944)中的多态性与肌酐浓度有关。在隐性模式中,TT基因型比GG/GT基因型和高肌酐浓度更为相关。关于等位基因的频率方面,G等位基因也与高肌酐浓度显着相关。4、NLRP3炎性小体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关系:关于CARD8(rs2043211)的AT基因型会表达较高NLRP3和ASC。TT基因型比AA和AT基因型会有更高的caspase-1 mRNA表达量。关于IL-1β(rs16944)多态性,相较于GG和TT基因型,GT基因型与IL-18表达量密切相关。并且相较于TT基因型,GT基因型会有更高的ASC表达量并分泌更多的IL-1β。与GG基因型相比,IL-18(rs1946518)多态性的TT基因型也与IL-1β和IL-18浓度相关。然而,IL-18多态性的GT基因型与NLRP3和ASC的较高水平有关。研究结论1、NF-κB-94ins/del ATTG 和 CARD8(rs2043211)的基因多态性与 ALL 的易感性相关。2、表达NF-κB-94ins/del ATTG的DD基因型的ALL患者有较低的WBC计数,CARD8(rs2043211)的AT/TT基因型与T细胞免疫表型相关。3、NF-κB-94ins/del ATTG与较低的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脾肿大相关;表达IL-18(rs 1946518)基因型的ALL患者更易出现脾肿大及高的AST浓度和高的空腹血糖;而IL-1β(rs16944)基因型的ALL患者更易出现高肌酐浓度。4、CARD8(rs2043211)的 AT 和 TT 基因型、IL-1β(rs16944)的 GT 和 TT 基因型和IL-18(rs1946518)的TT基因型与NLRP3相关基因的mRNA高表达和分泌的细胞因子有关。

Weiyi Pan,Qingxuan Wang,Qianming Chen[7](2019)在《The cytokine network involved in the host immune response to periodontitis》文中指出Periodontitis is an inflammatory disease involving the destruction of both soft and hard tissue in the periodontal region. Although dysbiosis of the local microbial community initiates local inflammation, over-activation of the host immune response directly activates osteoclastic activity and alveolar bone loss. Many studies have reported on the cytokine network involved in periodontitis and its crucial and pleiotropic effect on the recruitment of specific immunocytes, control of pathobionts and induction or suppression of osteoclastic activity. Nonetheless, particularities in the stimulation of pathogens in the oral cavity that lead to the specific and complex periodontal cytokine network are far from clarified. Thus, in this review, we begin with an up-to-date aetiological hypothesis of periodontal disease and summarize the roles of cytokines in the host immune response. In addition, we also summarize the latest cytokine-related therapeutic measures for periodontal disease.

陈劲松[8](2019)在《尼罗罗非鱼对丽鱼三代虫感染的免疫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原产于非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经济养殖鱼类。自1978年从苏丹引入我国以来,一直在我国南方广泛养殖。但是随着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的发展,各种病害的频发严重制约了罗非鱼养殖业的发展,隶属于扁形动物门单殖亚纲的单殖吸虫可导致罗非鱼幼鱼大量死亡。本研究通过实验感染和转录组测序等手段,对尼罗罗非鱼感染丽鱼三代虫(Gyrodactylus cichlidarum)后,免疫相关通路及基因表达的变化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转录组分析结果,对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家族基因在三代虫感染后的表达进行了详细研究;并进一步对MHCⅡα和MHCⅡβ基因的多态性以及等位基因型与罗非鱼对三代虫易感性/抗感染性的关系进行了关联分析与验证,研究主要获得如下结果。转录组测序共完成76个二代样品测序及1个三代样品全长测序,其中三代测序首次获得尼罗罗非鱼全长转录本,使用7个cells获得18.32 Gb的有效数据,得到插入序列485040条,其中全长非嵌合序列256476条;经聚类后获得一致性转录本序列74013个,经非全长序列校正后的高质量转录本序列56926个。利用二代数据对低质量序列进行校正,对去冗余后的32551个转录本进行可变剪接分析,共检测到基因位点16239个,其中新基因位点4259个,新发现转录本26405个。对新发现的转录本进行序列结构分析,共预测出36338个SSR、17614个完整开放阅读框(ORF)序列和4111个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完成了23048个新转录本的功能注释。在三代虫感染之后的第2天(感染初期),罗非鱼部分免疫相关基因出现表达变化,在感染后第5天(感染高峰期),表达上调的基因数最多(1443),在感染后第10天(感染消退期),表达上调的基因最少(169)。在罗非鱼的三个免疫组织中,肝脏中差异表达基因最多,其次是尾鳍,脾脏中差异表达基因最少;从不同易感性的罗非鱼各组样品中,分析共得到13642个差异表达基因。表达显着上调的基因主要包括MHC类基因、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补体基因、Toll样受体、趋化因子、T细胞受体、白介素等免疫应激相关基因;这些基因显着富集于抗原加工呈递、Toll样受体信号、细胞粘附分子以及肠组织免疫系统IgA生成等重要免疫通路,其中MHC类基因在多个通路中都有富集。表达显着下调的基因主要包括胶原蛋白、层粘连蛋白、机制重塑关联蛋白、肌球结合蛋白、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G蛋白偶联受体、麦角甾醇生物合成蛋白以及乙酰辅酶A合成酶等,这些基因的差异表达变化与感染后尼罗罗非鱼生长、运动、细胞间信号转导、以及固醇类合成等多项生理及病理变化相关联。本研究首次克隆得到了MHCⅢ类基因中的补体B因子(OnBf)、补体C2(OnC2)以及补体C4(OnC4)基因的全长。OnBf基因cDNA序列全长2505bp,开放阅读框可编码684个氨基酸,OnC2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2385bp,共编码794个氨基酸,OnC4基因cDNA序列全长5360bp,开放阅读框编码1693个氨基酸;OnBf、OnC2和OnC4都在罗非鱼各组织中广泛表达,并且在肝脏、胃及脾脏中表达量普遍较高。感染实验表明,三代虫在感染6天后开始对罗非鱼产生明显影响,个别鱼出现皮肤溃烂,游动缓慢和鳍残缺等症状,相对于皮肤来说,三代虫更容易寄生在罗非鱼的鳍上,并且在面积最大的尾鳍及背鳍上感染丰度最高;在整个感染过程中,三代虫感染率与平均感染强度变化趋势具有一定一致性,都是先上升后下降,在感染第10天时达到峰值。三代虫感染罗非鱼后,MHC家族基因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上调,特别是MHCⅡ类基因,其表达趋势与三代虫感染丰度的动态变化趋势有一定一致性,在感染强度较高的8-10 d时间段,其表达上调的幅度更为显着并达到峰值,并且在三代虫与罗非鱼直接接触的皮肤组织以及主要免疫器官头肾组织中的表达上调幅度要远大于肝脏以及脾脏中。这些结果表明MHC基因在尼罗罗非鱼免疫单殖吸虫感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连续两次强度递增的三代虫感染实验获得了罗非鱼易感群体46尾,中间群体40尾和抗感染群体50尾。MHCⅡ类基因的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MHCⅡα与MHCⅡβ基因在尼罗罗非鱼中都有很高的多态性,抗感染群体MHC的多态性要明显高于易感群体,新发现MHCⅡα等位基因50个,MHCⅡβ等位基因40个,分别命名为Orni-DAA*0101-5001与Orni-DAB*1001-4901。这些等位基因在不同易感性的罗非鱼群体中的分布差异很大,其中Orni-DAA*0701、OrniDAA*1001、Orni-DAA*1901、Orni-DAA*3601、Orni-DAB*0901、Orni-DAB*1401、Orni-DAB*1801、Orni-DAB*2901、Orni-DAB*0701、Orni-DAB*0601和OrniDAB*3501在各群体中分布差异显着(P<0.05),Orni-DAA*0101、OrniDAA*0201、Orni-DAA*1601与Orni-DAA*1801在各群体中分布差异极显着(P<0.01)。独立验证实验证实:等位基因Orni-DAA*0201,Orni-DAA*0701,OrniDAB*0901和Orni-DAB*3501与易感性显着相关(P<0.05),等位基因OrniDAA*3601和Orni-DAB*1401与抗感染显着相关(P<0.05),这些等位基因有望作为分子标记应用于罗非鱼抗病(寄生虫)育种工作中。

周运[9](2019)在《TNF-α基因308G/A多态性与变应性鼻炎易感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机体暴露于变应原后主要由Ig 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AR的发病与遗传、环境、种族等多种危险因素相关,本文以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TNF-α基因308A/G多态性与变应性鼻炎的易感性是否相关,从遗传学的基因多态性方面分析AR易感性与遗传机制的关系,以期在遗传学角度为AR的发病机制以及疾病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检索Pub Med、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集国内外研究关于TNF-α基因308G/A多态性与变应性鼻炎易感性的文献利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总计5篇文献纳入我们的研究,累计1799例研究对象,病例组共计912例,对照组共计887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基因模型为隐性基因模型(AA vs GG+GA)和共显性基因模型(AA vs GG)两个基因模型,隐性基因模型(AA vs GG+GA)的合并OR值为2.91,95%CI为[1.44,5.88],P=0.003,即表明TNF-α基因308G/A位点携带纯合隐性突变基因型AA患AR的风险较携带野生型纯合子GG与杂合突变GA之和高2.91倍。共显性基因模型(AA vs GG)的合并OR值为3.89,95%CI为[1.92,7.89],P=0.0002),即表明TNF-α基因308G/A位点携带纯合隐性突变基因型AA患AR的风险较携带野生型纯合子GG高3.89倍。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基因模型为显性基因模型(GA+AA VS GG)和超显性基因模型(GG+AA vs GA)两个基因模型。显性基因模型(GA+AA VS GG),合并OR值为1.59,95%CI为[0.87,2.89],P=0.13,超显性基因模型(GG+AA vs GA),合并OR值为0.70,95%CI为[0.42,1.15],P=0.16。病例组和对照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等位基因模型(A vs G),合并OR值为1.54,95%CI为[0.94,2.53],P=0.09。结论:TNF-α基因308G/A位点携带纯合隐性突变基因型AA时会显着增加AR的易感性,而TNF-α基因308G/A位点出现等位基因A突变时不会增加AR的易感性。

丁明静[10](2019)在《NRF2、HMOX1基因多态性与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联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高发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与香烟烟雾等有害颗粒或气体等危险因素暴露引起的慢性炎症反应有关。COPD的发病机制研究繁多,近期研究表明氧化应激机制是重要机制。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是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的关键因子。活性氧簇(ROS)产生过多时可激活NRF2,活化的NRF2转移到细胞核内,可诱导抗氧化基因血红素加氧酶1(HMOX1)表达增加,在COPD的氧化-抗氧化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课题组前期关于COPD家系的GWAS研究发现,NRF2 基因 rs6706649 和 rs6721961 位点、HMOX1 基因 rs2071747 位点与 COPD发生具有相关性。本研究用散发人群大样本,验证NRF2基因rs6706649和rs6721961位点、HMOX1基因rs2071747位点多态性与内蒙古地区蒙古族COPD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从而找出对COPD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基因和靶位点。方法:(1)本研究共纳入内蒙古地区12个盟市旗县医院蒙古族样本1144例,其中COPD患者650例、健康对照者494例。采集静脉血液5ml,并进行肺功能检测;(2)采用德国QIAGEN公司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用Nanodrop 2000微量分光光度计测定DNA的浓度和纯度,OD值要求在1.8-2.0之间,DNA浓度至少达到50ng/ul,总量不小于500ug;(3)通过SNP scan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对1144例样本进行NRF2、HMOX1基因rs6706649、rs6721961、rs2071747分型,并采用SPSS软件对分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rs6706649、rs6721961、rs2071747位点在本研究的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群中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2)通过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分析发现,NRF2基因rs6706649位点C等位基因频率在对照组及COPD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94.7%和9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中,CC基因型频率89.9%,CT基因型频率9.72%,TT基因型频率0.38%,在COPD组中,CC基因型频率83.4%,CT基因型频率14.8%,TT基因型频率1.8%,基因型频率(CC、CT、TT)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RF2基因rs6721961位点、HMOX1基因rs2071747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均在COPD组和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通过遗传模型分析,NRF2基因rs6706649位点在共显性遗传模型下,个体携带C/T基因型相对C/C基因型能增加慢阻肺的患病风险(OR=1.632,95%CI:0.129-2.360,P=0.009),个体携带T/T基因型相对C/C基因型也能增加慢阻肺的患病风险(OR=4.081,95%CI:0.890-18.721,P=0.022);在显性遗传模型下,C/T-T/T 基因型相对C/C基因型,也是慢阻肺的危险因素(OR=1.769,95%CI:1.237-2.531,P=0.003);在隐性遗传模型下,T/T基因型相对C/C-C/T基因型,也是慢阻肺的危险因素(OR=4.627,95%CI:1.031-20.796,P=0.023);在超显性遗传模型下,C/T基因型相对C/C-T/T基因型能显着增加COPD的患病风险(OR=1.610,95%CI:1.114-2.327,P=0.01);NRF2基因rs6721961位点、HMOX1基因rs2071747位点在各种遗传模型分析中发现COPD组和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NRF2基因rs6706649位点与内蒙古地区蒙古族COPD患病风险相关,且C>T的突变增加了 COPD的患病风险,rs6706649的T等位基因是内蒙古地区蒙古族COPD患病的危险因素;(2)NRF2基因rs6721961位点、HMOX1基因rs2071747位点与内蒙古地区蒙古族COPD遗传易感性无明显关系。

二、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UMOR NECROSIS FACTORαGENE POLYMORPHISM AND ASTHM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UMOR NECROSIS FACTORαGENE POLYMORPHISM AND ASTHMA(论文提纲范文)

(2)TNF-α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宫颈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实验器材
    3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HPV16型基因变异与宫颈癌发生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TNF,GRN和ERAP1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中国汉族人群TNF和GRN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联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ERAP1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易感性关系的Meta分析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Ⅰ (已发表)
外文论文Ⅱ

(4)TNF-α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TNF-α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影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探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TNF-α基因rs1800629 多态性与汉族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性研究以及TNF-α基因rs1800629 多态性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易感性荟萃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TNF-α在小鼠深静脉血栓模型中的作用影响及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综述
    综述1:TNF-α以及TNF-α基因rs1800629 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关联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炎症反应与静脉血栓栓塞症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TNF-α-308G/A,-238G/A,-863C/A,-1031T/C和-857C/T基因多态性与牙周炎易感性关系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TNF-α的生物学特性
    1.2 TNF-α的基因多态性
    1.3 TNF-α与牙周炎
    1.4 实验目的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
        2.1.1 检索方法
        2.1.2 检索策略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文献筛选
    2.4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估
    2.5 数据提取
    2.6 统计学分析
        2.6.1 统计方法
        2.6.2 效应量选择
        2.6.3 Bonferroni校正
        2.6.4 异质性检验
        2.6.5 异质性处理
        2.6.6 发表偏倚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文献检索流程及结果
    3.2 文献质量评价
    3.3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
    3.4 Meta分析结果
        3.4.1 TNF-α-308G/A基因多态性与慢性牙周炎(CP)易感性的关系
        3.4.2 TNF-α-308G/A基因多态性与侵袭性牙周炎(AP)易感性的关系
        3.4.3 TNF-α-238G/A基因多态性与慢性牙周炎(CP)易感性的关系
        3.4.4 TNF-α-238G/A基因多态性与侵袭性牙周炎(AP)易感性的关系
        3.4.5 TNF-α-863C/A基因多态性与慢性牙周炎(CP)易感性的关系
        3.4.6 TNF-α-863C/A基因多态性与侵袭性牙周炎(AP)易感性的关系
        3.4.7 TNF-α-1031T/C基因多态性与慢性牙周炎(CP)易感性的关系
        3.4.8 TNF-α-1031T/C基因多态性与侵袭性牙周炎(AP)易感性的关系
        3.4.9 TNF-α-857C/T基因多态性与慢性牙周炎(CP)易感性的关系
        3.4.10 TNF-α-857C/T基因多态性与侵袭性牙周炎(AP)易感性的关系
    3.5 敏感性分析
    3.6 发表偏倚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骨髓交感神经及免疫失衡在急性白血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急性髓性白血病骨髓微环块中神经破坏与Th免疫失衡的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交感神经递质对Th亚群及急性髄性白血病细胞作用的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NLRP3炎性小体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

(7)The cytokine network involved in the host immune response to periodontitis(论文提纲范文)

INTRODUCTION
THE HOST IMMUNE RESPONSE IN PERIODONTITIS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VOLVED IN PERIODONTITIS
    IL-1 family
    IL-6 family
    TNF family
CYTOKINES RELATED TO SPECIFIC TYPES OF IMMUNE CELLS
    Th1 cells:IL-12,IFN-γ
    Th2 cells:IL-4
    Th17 cells:IL-23 and IL-17
    Treg cells:IL-2,TGF-β,and the IL-10 family
OTHER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VOLVED IN PERIODONTITIS
CYTOKINE-TARGETED THERAPIES FOR PERIODONTITIS
CONCLUDING REMARKS
ADDITIONAL INFORMATION

(8)尼罗罗非鱼对丽鱼三代虫感染的免疫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单殖吸虫概述
        1.1.1 单殖吸虫生物学特性
        1.1.2 单殖吸虫研究现状
        1.1.3 单殖吸虫对罗非鱼的危害
    1.2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转录组和转录组学
        1.2.2 转录组测序技术发展与研究现状
        1.2.3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水产上的应用
    1.3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研究进展
        1.3.1 MHC基因结构及特点
        1.3.2 MHC的功能
        1.3.3 MHC基因的多态性
        1.3.4 MHC基因在水产动物研究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尼罗罗非鱼感染丽鱼三代虫后的转录组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动物
        2.2.2 主要实验试剂
        2.2.3 主要仪器设备
        2.2.4 三代虫感染实验
        2.2.5 样品采集与RNA提取
        2.2.6 转录组测序
        2.2.7 转录组数据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三代虫感染统计结果
        2.3.2 转录组三代全长测序结果
        2.3.3 转录组二代测序结果
        2.3.4 三代虫感染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3.5 抗感染组与易感组差异表达基因比较分析
        2.3.6 主要免疫相关基因在感染过程中表达变化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感染丽鱼三代虫后尼罗罗非鱼MHC家族基因的时空表达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动物
        3.2.2 主要实验试剂
        3.2.3 主要仪器设备
        3.2.4 MHCⅢ类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3.2.5 三代虫感染实验
        3.2.6 RNA提取与逆转录
        3.2.7 MHC基因时空表达分析
        3.2.8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MHCⅢ类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3.3.2 MHCⅢ类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
        3.3.3 三代虫的感染动态变化
        3.3.4 MHC家族基因在感染三代虫后的表达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尼罗罗非鱼MHC基因多态性与其对丽鱼三代虫易感性的关系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动物
        4.2.2 主要实验试剂
        4.2.3 主要仪器设备
        4.2.4 强度递增的三代虫感染实验
        4.2.5 样品采集与RNA提取
        4.2.6 多态性片段扩增
        4.2.7 MHC多态性分析
        4.2.8 MHC多态性与丽鱼三代虫易感性关联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尼罗罗非鱼易感性群体与抗感染群体的筛选
        4.3.2 MHC多态性片段扩增
        4.3.3 MHC多态性分析
        4.3.4 选择压力检测
        4.3.5 MHC多态性与丽鱼三代虫易感性关联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尼罗罗非鱼对丽鱼三代虫易感性相关的MHC等位基因型验证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动物
        5.2.2 主要实验试剂
        5.2.3 主要仪器设备
        5.2.4 高强度三代虫感染实验
        5.2.5 MHC等位基因与丽鱼三代虫易感性关联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易感群体与抗感染群体的筛选
        5.3.2 MHC等位基因与三代虫易感性的关联分析验证
    5.4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缩略词
    附录2 补充数据
    附录3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学术会议
致谢

(9)TNF-α基因308G/A多态性与变应性鼻炎易感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文献检索
    1.3 筛选文献方法
    1.4 提取数据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文献基本情况
    2.2 统计学分析
    2.3 敏感性分析
    2.4 发表偏倚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NRF2、HMOX1基因多态性与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个人简历
致谢

四、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UMOR NECROSIS FACTORαGENE POLYMORPHISM AND ASTHMA(论文参考文献)

  • [1]Identification of functional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promoter variants associated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the Sudanese population: Computational approach[J]. Abeer Babiker Idris,Alaa B Idris,Manal A Gumaa,Mohammed Babiker Idris,Amanda Elgoraish,Mohamed Mansour,Dalia Allam,Bashir MO Arbab,Nazar Beirag,El-Amin M Ibrahim,Mohamed A Hassa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22(02)
  • [2]TNF-α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宫颈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D]. 王莹莹.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3]TNF,GRN和ERAP1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联性研究[D]. 胡乃文. 山东大学, 2020(04)
  • [4]TNF-α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李达. 苏州大学, 2020(06)
  • [5]TNF-α-308G/A,-238G/A,-863C/A,-1031T/C和-857C/T基因多态性与牙周炎易感性关系的Meta分析[D]. 许立硕. 吉林大学, 2020(08)
  • [6]骨髓交感神经及免疫失衡在急性白血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 张琛. 山东大学, 2020(08)
  • [7]The cytokine network involved in the host immune response to periodontitis[J]. Weiyi Pan,Qingxuan Wang,Qianming Ch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2019(04)
  • [8]尼罗罗非鱼对丽鱼三代虫感染的免疫机制研究[D]. 陈劲松. 中山大学, 2019(01)
  • [9]TNF-α基因308G/A多态性与变应性鼻炎易感性的Meta分析[D]. 周运.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10]NRF2、HMOX1基因多态性与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联性研究[D]. 丁明静.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多态性与哮喘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