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的苗族和鸦片生产

泰国的苗族和鸦片生产

一、泰国的苗人和鸦片生产(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1](2019)在《老挝现代民族构成及其民族整合进程研究》文中提出老挝现代民族的形成实际上是境内各民族互相融合后形成新民族的过程,即现代老挝人。早期历史上,随着说泰语的民族进入老挝地区后,他们吸收融合了当地说孟高棉语的民族,逐渐发展形成了老族这一民族群体。老族长期占据低地平原地带,在生产经济发达的情况下,凭借其强大的政治力量和文化实力开始以武力征服的周边民族地区。其中,法国殖民统治在老挝现代民族形成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地角色。法国入侵老挝后,进一步加速了老挝向近代社会转型。大量的外来民族开始进入老挝地区,打破了原先的民族格局。在此期间,法国人对老挝边界势力的划分,初步确立了现代老挝国家的疆域版图。之后,随着早期老挝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老挝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最终,在老挝民族主义运动的旗帜下,老挝人民取得了反殖民斗争的胜利,获得了民族独立。1954年获得独立的老挝,受到外国势力干扰,深陷国内战争困局。此后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政治势力重组才重新统一。这一时期,老挝人民党以致力国家统一和民族解放为首要目标,以“老化”的民族识别方式来整合境内复杂的民族支系,将其动员进民族解放战争中。直到1975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后,老挝才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统一。但是,由于老挝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习俗、宗教信仰不同,老挝人民党对各个民族的整合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总之,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以老挝现代民族构成为切入点,以老挝民族整合为主题,梳理老挝历史发展沿革,阐述老挝老族的形成及其境内多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此外,文章将侧重点放在1975年老挝建国以后的民族整合进程。通过罗列历届政府在不同发展时期施行的民族政策,进而分析这些民族举措对其民族整合带来的不同影响以及取得的相应成效。

钟鹭艺[2](2018)在《滇西石洞河花僳僳人近百年的基督教信仰研究》文中认为十九世纪后半叶以来基督教传入生活在中国西南及东南亚北部地区的众多跨境族群中,致使群体性皈依基督教之现象频繁出现。其中傈僳人受基督教影响之大,在中国境内少数族群中或在中国西南及东南亚北部地区皆为典型。云南傈僳人基督教信仰之源头,最先群体性皈依基督教的滇西南花傈僳人即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做为清王朝统治资源的一部分,滇西花傈僳人得以聚居在临近中、缅贸易通道的高地,在二十世纪初内地会传教士成为滇西以中、缅贸易为核心的人、物流通网络的一部分后,花傈僳人与之相遇、互动并最终群体性皈依基督教,对自身的社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此种影响延续至今体现在花傈僳人以基督教信仰及实践为核心的日常生活中。本论文共九章,分为四部分。第一章导论自成一体;第二部分由第二、三、四章构成,以历史文献为主要资料描写滇西花傈僳人与内地会传教士相遇前各自的境况及两者相遇的舞台,亦即滇西的政治经济、族群互动之概况。第五、六、七、八章为第三部分,依据田野工作所得资料及内地会传教士的相关着述,论述与内地会传教士相遇后,滇西冷山花傈僳人为何会群体性皈依基督教,内地会传教士对花傈僳基督徒基督教习性的塑造以及皈依基督教后花傈僳人族群认同的发展。最后叙述三位主要报道人的生命史,以此展现花傈僳基督徒皈依基督教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追求自我认同的“终极目标”,亦即“以上帝所喜悦的方式”生活。第九章为结语,亦即第四部分。

游洲[3](2018)在《越南战争与老挝赫蒙难民研究》文中提出起源于中国的老挝赫蒙族在历经法国殖民统治60余年的洗礼之后,不仅沦为鸦片产出者的代名词,更是因其治下所导致的氏族分裂而逐步卷入冷战漩涡。随着越南战争的不断升级,为了遏制北越势力的延伸和打击老挝境内的“胡志明小道”,中情局从1960年开始秘密招募擅长山地作战的赫蒙族士兵,并逐步将这支武装打造成美国在老挝的政治军事工具。而处于对立之中的两大赫蒙氏族则鉴于家族仇恨和各自利益所需,分别站在美国和巴特寮及北越一边,致使氏族分裂的鸿沟再度加深。在此后十余年的时间里,美国仰仗其大力支持的王宝赫蒙族反共武装,在与巴特寮及北越的利益角逐中,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这极大地滋长了巴特寮与北越对反共赫蒙人的仇视。由于冷战期间美国对老挝政策始终从属于其对越南政策,尤其是在1973年美国与越南签署了停战协定之后,老挝赫蒙族军队逐渐被美国抛弃,这为日后赫蒙难民潮的产生埋下伏笔。1975年越战结束后,老挝人民革命党便急于清洗赫蒙族。老挝政府除了采取激进的民族融合政策外,还对高山深林中的赫蒙人实施新型生化武器攻击,逼迫其逃离高山地带。惮于凯山政权强烈的政治仇恨心理,大批赫蒙人举家跨过湄公河逃往泰国,由此形成赫蒙难民潮,并成为印支难民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泰国当局对赫蒙人怀有较深的种族偏见,这使得赫蒙难民在印支难民营中的生存状况极不如人意。最终,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出于人道主义和政治利益的需要,开始对赫蒙难民展开救助,赫蒙人因此流向世界多个国家。然而,初入西方社会的赫蒙人,又经历了一个磨难与新生的过程。凡此种种,使得老挝赫蒙族成为现代苗族历史上最为独特和引人瞩目的群体。

李文斌[4](2018)在《王文萱与民国边政》文中提出鉴于目前涉及民国边政人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少数政界或学界的有名人物,本文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边政研究、边政实践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参与者及推动者王文萱为对象,围绕王文萱的主要边政活动展开论述,概括其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政研究、边政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贡献。力图以小见大,通过王文萱这一个案,尽量展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政研究、边政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进程与成效。本文在资料方面主要使用了档案和报刊。笔者通过研究发现,1933年的西北考察,是王文萱与民国边政结缘的开始,使其加入边政的探讨与实践;1934年-1935年主持《开发西北》月刊,加深了王文萱对西北边疆的认识,使其形成了初步的边政建设理念;1936-1939年任职于中央政治学校期间,王文萱继续关注和研究边政问题,对边政建设提出中肯建议;1939年出任边疆教育委员会常务秘书后,王文萱将其边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推动了边疆教育的发展;1942年出任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校长及1944年出任国立西北大学边政系系主任时期,王文萱寓边政理念于教育之中,推动了边政人才的培养;抗战胜利后,随着时局变化,边政热潮消退,王文萱也与边政逐渐疏离。王文萱从事民国边政事务的历程,也可算是民国时期边政热的一种历程。从酝酿、发源、发展、兴盛到衰退的历史,都有王文萱的参与。探究王文萱与民国边政的关系,可管窥民国边政一隅之情况。

彭涛[5](2018)在《泰国苗人研究 ——以生计方式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认为本文继续追踪苗学专家王富文在泰国清迈的田野点——诺姆亚(Nomya),通过继续追踪经历不同生活阶段的苗人人群,获知他们对于当时的生命史记忆。在结合历史文献和田野资料的基础上,既有整体上的呈现,又有细致的案例作为例证,结合两者对泰国苗人的生计变迁进行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历史文献梳理等方式对苗人在泰国近两百年的历史中,是如何进行生计的转换和调适。围绕苗人在泰国所经历的生计选择,从纵向上探讨苗人这一族群是如何在复杂、多元的社会背景中调适自身与泰国的关系,从而得以在异域延续下去,维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质和族群边界,并成功融入国家的话语之中,实现身份上的转变。同时,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时候,分别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简称“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与周边国家在经济、文化、金融等方面的合作。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东南亚就成为了中国周边外交的重点之一。泰国作为东南亚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也是“一带一路”经济带的重要枢纽,两国必将在多方面进行合作,本文将从“一带一路”大背景下研究泰国对于发展苗人经济所制定的民族政策,以及政策对于民族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针对泰国政府制定的具有建设意义的民族政策也可以为我国民族工作提供借鉴意义,从而推动两国进一步合作,形成双赢的局面。自19世纪苗人逐渐迁入泰国,在这两百年的时间里,苗人经历了刀耕火种、鸦片经济、王室计划下的新经济、新生代的城市生活四种生计方式,从游移在山林中的自由苗人到根据国家政策逐渐定耕定居的生境转化。因为苗人进入泰国的时间属于比较短的,然而遭遇却异常丰富,最初是为了躲避国家的统治,而逃离到山林深处,依靠刀耕火种,过着艰苦的生活,因为刀耕火种的破坏,使苗人被视为“环境破坏者”。19世纪中期以后,苗人开始被纳入国家视野,在遭遇到殖民文化影响的时候,苗人为了在国家和殖民者的夹缝中生存下去,选择是具有高收益的“鸦片种植”,一方面是获取经济利益维持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参与殖民者和国家的鸦片贸易,得到殖民者和国家的庇护,不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但这一情况在20世纪中期,国家全面禁毒以后,马上发生了反转,苗人被视为鸦片民族而受到了全面否定,生存难以为继,国家和苗人之间矛盾日益加深。国家在意识到只是禁毒是无法安置苗人的生活,相继邀请国际组织和欧美发达国家参与对山民的改造,在改植计划和王室计划的帮助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苗人终于摆脱鸦片,开始发展新的经济作物,过上了定耕定居的新生活,并因此受到了国家的褒奖。到现在的新生代,生计上的选择呈现出多样性,文化和认知都更加契合了泰国文化,但二者间的冲突也是最为激烈的。选择进入城市还是回归山上不仅仅是以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而是在文化上的选择,山上的自由精神和城市的多彩生活是两种文化上的碰撞,其中蕴含着更为复杂、多元、变化的认知。

高会敏[6](2017)在《从“冷战棋子”到“美国公民”:美国政府对苗人的利用与安置》文中研究说明美国对苗人的利用与安置是冷战以来美国整个外交政策与难民安置政策的缩影。经过四十多年的变迁,苗人与美国的关系是中国、老挝与美国三国间苗人群体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对美国如何利用、安置苗人以及苗人从难民到公民身份的转变等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加深对美国苗人全面、整体的认识,为解读当今美国苗人和中国苗族生存现状及影响提供有益思考。文中运用了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力求阐明以利用与安置为主线,以苗人与美国政府间关系的演进历程为框架,从而分析其影响因素及作用,因而在论述过程中需要大量史实的支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本文从美国政府对苗人的利用、安置与苗人的“美国公民”角色形成的过程这三个方面来论述。第一章主要围绕着美国如何利用苗人展开,先是分析“秘密战争”发生的背景,然后从“胡志明小道”、获取对方军事情报和营救美国军事人员三方面对美国政府如何利用苗人进行分析,选取时段为1960-1975年,经过这些分析论证了苗人与美国错综复杂关系的由来。第二章共分为三部分,主要探讨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对苗人的安置政策及安置现状。第一部分阐述了“秘密战争”时期中情局与苗人间的“秘密协定”所引起的争论与纠葛,这些争论对美国政府安置苗人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第二部分以联邦政府为切入点,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对《印度支那移民与难民援助法案》、《1980年难民法案》和《1996年福利改革法案》以及《苗人退伍军人归化法案》进行梳理,联邦政府出台的这些法案使得苗人在美国得以生存并逐渐融入现代化生活中去,苗人的身份也发生了从“冷战棋子”到“美国公民”的微妙变化。第三部分则以明尼苏达州为例探讨州政府如何安置苗人,从语言、就业、农业等方面阐述了该州安置苗人的具体措施及取得的相应成效,是分布在美国各个州苗人安置状况的一个缩影。第三章着重分析了苗人“美国公民”角色的形成,从美国公民角色和传统角色的冲突为切入点,随着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传统社会角色的转变所主导的苗人传统社会体系的崩溃与苗人“美国公民”角色的最终形成这几个角度,论述苗人如何一步步获得了“美国公民”的身份及认同感。先是为了获取心理上的安全感及坚守传统生活习惯,苗人以“二次移民”的方式应对联邦政府的“分散安置”政策。为了最大限度的争取权益也积极成立了众多为自身群体发声的苗人社团和参与到美国政坛中去,苗人的公民角色日渐完善。获得公民身份对苗人意味着其传统社会体系遭受挑战,并趋于崩溃,挣扎在传统与现代边缘的苗人完全融入了美国社会。此外,苗人是美国最年轻的群体之一,他们虽然在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从整体来说,他们仍然是美国亚洲移民群体中最为贫穷的一个民族。即便如此,以坚韧、生存能力极强着称的他们在妥协与坚持中延续了下来,并取得了为世人所瞩目的成就。美国政府对待苗人的态度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美国苗人的历史随之翻开了新的篇章。

章立明[7](2017)在《人类学视野中的中南半岛山地跨境族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南半岛上从西到东分布着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等7个国家,其山川河流与中国西南地区同脉同流。山川大多南北走向,是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的向南延伸部分,自西向东分布的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公可和红河也均源自我国,在这些相间排列的山川中形成无数的山口和隘道,成为中国西南-东南亚族群迁徙流动的桥梁与通道。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东南亚地区经历了民族国家形成与族群融合的巨大变迁,而诸多生活于其间的跨境族群自始至终都是这一进程的目击者与亲历者,他们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生活实践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类学视野中的中南半岛山地跨境族群研究为阐释东南亚史提供了文化框架与底层视角,有利于我们从地缘与族群的角度来进行中国西南-东南亚非传统安全局势的研究。

孙春燕[8](2016)在《元明清时期云南苗人的迁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总结中国各民族的迁徙是民族发展演变的普遍现象。而对苗人迁徙史的研究,将进一步加深对此理论的认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紧扣云南苗人迁徙的这一主线,从民族史研究的视角通过汉文史志书记载、苗人民间传说、故事及当代民族学调查等资料对云南苗人迁徙的有关内容做了进一步的梳理和分析。前言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由意义、研究现状、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并简要阐述了元以前苗人的发展历史及苗人向云南的入迁。第一章,按照时间顺序分析了元明清时期苗人入迁云南的历史过程、移迁原因及特点。第二章,入迁云南苗人的发展,阐述了苗人在入迁云南后出现的再迁徙现象,苗人在云南的分布及其社会发展情况。第三章,入迁云南苗人对云南社会的影响,分析了入迁云南苗人的分布特点及其对云南地区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的影响,苗人的迁徙还对云南的民族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最后,概括了云南苗人迁徙的总体情况,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简言之,本文希望透过苗人的迁徙过程,探讨苗人入迁云南的历史原因及特点,分析苗人在云南的发展状况,并尝试重新检视苗人入迁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一研究,笔者希望有助于揭示元明清时期各族人口的动态发展及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

陈德洲[9](2014)在《金三角鸦片史简述》文中提出金三角是一个大家耳熟且能详一部分的地方。因为这里的鸦片及衍生产品海洛因和其它新型毒品流向全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其历史复杂,原因多样,我将在这里厘清鸦片在金三角产生、发展壮大及衰落的过程,让世人对它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以期望能控制并消除它。

纳日碧力戈,贾鹰雷[10](2014)在《欧美学者对东南亚苗族研究概况(上)》文中研究表明以往中国学术界主要研究国内苗族。近些年来,跨国苗族群体研究进入国内学者的视野,苗族的跨国文化和跨国分布也是国际学者关注的热点。国内学者关注包括老挝、越南、泰国和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苗族群体,希望能够推动有关研究。西方学者从事东南亚苗族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来自欧美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和传教士留下了大量有关东南亚苗族的研究着述。文章追溯自十九世纪以来本领域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尝试对有关东南亚苗族的文献进行理论梳理,加以总结,为国内外苗族研究提供借鉴。

二、泰国的苗人和鸦片生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泰国的苗人和鸦片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1)老挝现代民族构成及其民族整合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来源及意义
        (一) 论文选题来源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相关概念的解释
    二、老挝现代民族构成及民族整合的研究现状
        (一) 有关老挝各民族起源的研究
        (二) 有关老挝民族问题的研究
    三、论文的创新点与研究途径
        (一) 文章的创新点
        (二) 文章的不足之处
    四、研究途径与方法
    五、文章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 老挝早期历史发展与现代民族格局形成
    第一节 老挝多民族格局的形成与古代国家
        一、老挝主要民族的起源
        二、老挝古代国家与统一政权的建立
    第二节 法国殖民统治与老挝现代民族格局形成
        一、法国殖民活动及其治理举措
        二、老挝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及其影响
    小结
第二章 内战时期老挝民族格局的演变与发展(1954-1975)
    第一节 内战时期老挝的政治格局
        一、老挝政权分立局面的出现
        二、老挝人民党的政治整合措施
    第二节 内战时期老挝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
        一、老挝民族问题的产生及发展
        二、内战时期老挝的民族识别及其影响
    小结
第三章 凯山·丰威汉时期老挝的民族整合(1975-1990)
    第一节 凯山·丰威汉时期老挝的政治整合
        一、构建以老挝党为核心的单一执政党体系
        二、凯山·丰威汉时期的政治整合举措
    第二节 凯山·丰威汉时期老挝的民族整合进程
        一、“老挝化”的民族融合政策
        二、凯山·丰威汉时期的文教整合措施
    第三节 凯山·丰威汉时期老挝民族整合的不足
    小结
第四章 全面革新以来老挝的民族整合进程(1991-至今)
    第一节 全面革新以来老挝的政治整合
        一、1991年宪法视角下老挝国家的政治构想
        二、凯山·丰威汉思想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 全面革新以来老挝的民族整合进程
        一、1991年以来老挝人民革命党的民族政策
        二、老挝人民革命党对苗族和华人的整合进程
    第三节 全面革新以来老挝民族整合的成效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滇西石洞河花僳僳人近百年的基督教信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 傈僳人的分布概况
        (二) 傈僳人群体性皈依基督教现象
        (三) 群体性皈依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人类学的基督宗教研究
        (二) 中国西南及东南亚北部地区的基督宗教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六、田野点概况
        (一) 冷山
        (二) 石洞河
第二章 滇西花傈僳人与内地会传教士相遇之前
    一、英国基督教团体在中国的传教工作及内地会的成立
        (一) 英国基督教团体在中国的传教工作
        (二) 内地会的成立
    二、内地会传教工作的开展
    三、滇西及东南亚北部大陆地区的族群概况
        (一) 云南汉人移民
        (二) 傣人与其他族群
    四、滇西族群分布概况
第三章 清王朝边政影响下滇西花傈僳人的迁徙与分布
    一、秤戛事件及怒江上游之傈僳人
        (一) 秤戛事件前怒江上游傈僳人的分布概况
        (二) 秤戛事件及其对怒江上游傈僳人分布的影响
    二、滇西花傈僳人的迁徙与分布
        (一) 乾隆朝的滇西花傈僳人
        (二) 嘉庆、道光朝的滇西花傈僳人
    三、冷山花傈僳人
        (一) 冷山花傈僳人对自身如何成为卡练的叙述
        (二) 冷山花傈僳人与周遭汉人的族群互动
第四章 滇西花傈僳人与内地会传教士的相遇
    一、与内地会传教士相遇前的滇西花傈僳人
        (一) 云南回民起义前滇西的商贸概况
        (二) 云南回民起义后滇西花傈僳人的迁徙与分布
    二、遇见冷山花傈僳人前内地会在滇西的传教工作
        (一) 内地会滇西花傈僳人传教工作的开展
        (二) 富能仁与其他传教士间的合作
    三、相遇
        (一) 流动的冷山花傈僳人
        (二) 富能仁与莫廷昌
        (三) 冷山胡氏头人拆假神事件
    四、皈依
第五章 献鬼及皈依神
    一、鬼与献鬼
        (一) 滇西花傈僳人家屋内的宗教性设置物
        (二) 一则泰北花傈僳人的献鬼个案
    二、胡氏头人拆假神事件的解读
        (一) 胡氏头人拆假神事件的主位解读
        (二) 胡氏头人拆假神事件的客位解读
    三、上帝神力强于鬼力的见证
        (一) 今日石洞河教会传教工作中的见证
        (二) 信仰治疗与代祷
第六章 冷山花傈僳基督徒基督教习性的形塑
    一、日常生活中花傈僳基督徒基督教习性的塑造
        (一) 冷山传教站成立前
        (二) 冷山传教站成立后
    二、花傈僳基督教教会自主目标的培养
    三、基督教出版物对花傈僳基督徒基督教习性的塑造
第七章 滇西花傈僳基督徒的交流与互动
    一、二十世纪前半叶花傈僳基督徒的流动
    二、今日石洞河人的流动与婚姻圈的扩展
    三、基督教音像制品与青年组的音乐工作
第八章 一家三代人的基督徒人生
    一、博闻强记的爷爷奶奶
    二、沟通内外的大爹
    三、多才多艺的海生哥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越南战争与老挝赫蒙难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越战前的老挝赫蒙族
    第一节 赫蒙族移民东南亚简况
    第二节 法属殖民统治下的老挝赫蒙族
        一、老挝赫蒙族的社会状况
        二、内部逐渐分裂的赫蒙族
第二章 越战中的“赫蒙—美国”同盟
    第一节 冷战前期的老挝形势
    第二节 王宝及其赫蒙族军队概况
    第三节 深陷老挝“秘密战”的漩涡
        一、与中央情报局并肩作战的赫蒙族
        二、不断被战争消耗的赫蒙族
    第四节 被美国遗忘的“政治盟友”
第三章 越战后老挝赫蒙难民潮的形成
    第一节 循而渐厉的民族融合政策
    第二节 高山丛林中的顽强抵抗—以“诏法联盟”为代表
    第三节 新型生化武器的出现—对赫蒙族的“黄雨”攻击
    第四节 湄公河岸的大逃亡
第四章 国际社会对赫蒙难民潮的关注与救援
    第一节 泰国对赫蒙难民的接纳与救助
        一、泰国的印支难民政策
        二、难民营中赫蒙族的悲惨境遇
    第二节 美国境内的赫蒙难民安置
    第三节 赫蒙难民与当地社会的文化冲突和交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后记

(4)王文萱与民国边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王文萱参与民国边政的缘起
    第一节 赴日留学
    第二节 关注西北
    第三节 出任《开发西北》主编
    小结
第二章 主编《开发西北》月刊
    第一节 负责《一月来之西北》栏目
    第二节 编辑《舆论选辑》
    第三节 对西北各省的调查研究
    小结
第三章 任教中央政治学校时期的边疆研究和边政活动
    第一节 王文萱的边疆研究及民族观
    第二节 王文萱的边疆教育改进建议
    第三节 王文萱的战时移垦边疆主张
    小结
第四章 王文萱与边疆教育委员会
    第一节 王文萱与边疆教育委员会
    第二节 王文萱的边疆教育理念
    第三节 王文萱的边疆教育实践及主张
    小结
第五章 筹备和执掌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
    第一节 王文萱与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的筹办
    第二节 王文萱与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的教学设置
    第三节 王文萱与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的运营
    小结
第六章 逐渐疏离边政
    第一节 主持国立西北大学边政系
    第二节 受聘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教授
    第三节 主笔《经世日报》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王文萱编年事辑
附录二 :王文萱论着目录
致谢

(5)泰国苗人研究 ——以生计方式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四、研究方法与词汇界定
    五、田野点概况:山脊上的竹林村
第一章 远山的来客:山林深处的刀耕火种
    第一节 苗人迁入东南亚的历程
        一、纵向的位移:从中国到越南
        二、横向的离散:从越南到老挝、泰国
    第二节 泰国苗人的历史由来及基本情况
        一、泰国苗人的由来
        二、泰国苗人的人口及其分布
        三、迁徙之因由
    第三节 泰国苗人的传统生计方式
        一、隐藏在山岭中的“自由苗人”
        二、苦难的求稳之路
    小结
第二章 “落后”者的生计选择:鸦片经济
    第一节 英法殖民殖民时期的生计转折
        一、英法殖民时期的东南亚鸦片生产与贸易
        二、泰国政府对于鸦片种植的暧昧态度
        三、中英之间的鸦片贸易与中国的鸦片市场
    第二节 鸦片经济给泰国苗人带来的甜蜜与悲哀
        一、鸦片带来的短暂甜蜜
        二、鸦片带来的悲哀
    小结
第三章 禁毒与开发:走向新生的苗人
    第一节 禁毒运动下苗人的不适与恐慌
        一、政府强力主导下的禁毒运动
        二、禁毒给苗人带来的生存困境
    第二节 泰国政府的山区发展计划与苗人适应问题
        一、国家为开发山区所采取的行动
        二、替代种植计划中的苗人生境问题
    第三节 鲜花盛开的山头——新经济的成功
    小结
第四章 下山进城与上山种地:泰国年轻苗人的生计选择
    第一节 走出去:接受泰文教育、融入泰国社会
        一、文化教育带来的转变
        二、南下平原、融入城市
    第二节 回到山上:文化上的自由精神
        一、城市生活的困境
        二、“追求山上那自由的精神”
    小结:二元选择中的生活观与家庭观
结论
    一、泰国苗人生计方式的规律总结
    二、泰国民族发展政策对于我国民族发展的启示
    三、泰国苗人研究有利于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图版

(6)从“冷战棋子”到“美国公民”:美国政府对苗人的利用与安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学术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美国政府对苗人的利用(1960-1975 年)
    第一节 “秘密战争”——美国政府利用苗人的起源
    第二节 美国政府利用苗人的方式
        一、利用苗人牵制北越军队
        二、利用苗人获取军事情报
        三、利用苗人营救美国军事人员
第二章 美国政府对苗人的安置
    第一节 “秘密协定”:美国政府安置苗人的动因
    第二节 联邦政府对苗人的安置
        一、《印度支那移民与难民援助法案》
        二、《1980 年难民法案》
        三、《1996 年福利改革法案》
        四、《苗人退伍军人入籍法案》
    第三节 州政府对苗人的安置措施:以明尼苏达州为例
        一、成立印度支那难民安置机构
        二、为苗人提供语言和就业支持
        三、为苗人提供医疗服务
        四、帮助苗人提高农业技能
        五、解决苗人的住房问题
        六、规范苗人的宗教活动
第三章 苗人“美国公民”角色的形成
    第一节 公民角色和传统角色的冲突
        一、苗人的“二次移民”
        二、苗人成立反攻老挝的社团
    第二节 苗人传统社会体系崩溃
        一、苗人传统生产方式的变化
        二、苗人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
        三、苗人传统社会角色的转变
    第三节 苗人“美国公民”身份的认同
        一、政治参与日益增多
        二、公民角色日渐完善
结语
固定名称缩写
参考文献
致谢

(7)人类学视野中的中南半岛山地跨境族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南半岛的山地跨境族群概况
     (一) 中南半岛的山地跨境族群
        1. 藏缅语族中的哈尼族 (阿卡) 、景颇族 (克钦) 、拉祜族和傈僳族
        2. 苗瑶语族的瑶族 (勉人) 和苗族 (赫蒙, 又称蒙人)
     (二) 山地跨境族群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生产方式
        1. 山地跨境族群生活的自然环境
        2. 跨境族群从事山地复合农业生产
二、人类学民族志中的中南半岛山地跨境族群研究
     (一) 作为殖民主义副产品的山地跨境族群研究
        1. 游记与见闻录中的印度支那-中国内陆族群
        2. 传教士撰写的山地跨境族群研究报告
     (二) 区域研究中的山地跨境族群研究
        1. 泰国山地部落中心的山地族群研究
        2. 日本人类学家的东南亚研究
        3. 法属印度支那的山地族群研究
     (三) 欧美国家对山地族群中的离散群体 (Diaspora) 研究
        1. 欧美学界关于山地族群中的离散群体研究
        2. 山地族群中的离散群体的自我书写与表达
三、非传统安全主题下的人类学山地跨境族群研究

(8)元明清时期云南苗人的迁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元以前的苗人及苗人向云南的入迁
第一章 元明清时期苗人入迁云南
    第一节 元代云南的苗人
        一、元代云南苗人的历史发展
        二、元代苗人迁徙的主要原因及特点
    第二节 明代苗人入迁云南
        一、明代苗人入迁云南的历史过程
        二、明代苗人入迁云南的主要原因及特点
    第三节 清代苗人入迁云南
        一、清代苗人入迁云南的历史过程
        二、清代苗人入迁云南的主要原因及特点
第二章 元明清时期入迁云南苗人的发展
    第一节 入迁云南苗人的再迁徙
        一、苗人在云南省内的迁徙
        二、苗人向境外的迁徙与跨境苗人的形成
    第二节 入迁苗人在云南的分布
        一、元代云南苗人的分布
        二、明代云南苗人的分布
        三、清代云南苗人的分布
    第三节 入迁云南苗人的社会发展
        一、入迁云南苗人的政治经济状况
        二、入迁云南苗人的社会文化发展
第三章 元明清时期苗人入迁对云南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入迁苗人对云南民族分布格局的影响
        一、入迁云南苗人的分布特点
        二、云南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入迁苗人对云南民族关系的影响
        一、增加了云南的民族成员
        二、加强了云南山区的开发
        三、促进了苗人与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
        四、有利于云南各民族间的文化互动与交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欧美学者对东南亚苗族研究概况(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早期学术研究背景: 东南亚苗族与殖 民统治
    ( 一) 早期苗族研究的历史背景
    ( 二) 早期学术研究
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的东南亚苗族 研究
    ( 一) 概述
    ( 二) 泰国苗族研究
    ( 三) 西方学者在泰国的早期研究: 二十 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

四、泰国的苗人和鸦片生产(论文参考文献)

  • [1]老挝现代民族构成及其民族整合进程研究[D]. 张静. 云南大学, 2019(03)
  • [2]滇西石洞河花僳僳人近百年的基督教信仰研究[D]. 钟鹭艺. 厦门大学, 2018(07)
  • [3]越南战争与老挝赫蒙难民研究[D]. 游洲.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4]王文萱与民国边政[D]. 李文斌. 云南大学, 2018(01)
  • [5]泰国苗人研究 ——以生计方式为中心的考察[D]. 彭涛. 贵州大学, 2018(05)
  • [6]从“冷战棋子”到“美国公民”:美国政府对苗人的利用与安置[D]. 高会敏. 西南大学, 2017(02)
  • [7]人类学视野中的中南半岛山地跨境族群研究[J]. 章立明. 世界民族, 2017(01)
  • [8]元明清时期云南苗人的迁徙研究[D]. 孙春燕. 云南大学, 2016(02)
  • [9]金三角鸦片史简述[J]. 陈德洲. 法制与社会, 2014(33)
  • [10]欧美学者对东南亚苗族研究概况(上)[J]. 纳日碧力戈,贾鹰雷. 河西学院学报, 2014(03)

标签:;  ;  ;  

泰国的苗族和鸦片生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