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一、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何信用[1](2021)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调控p53/SLC7A11介导的氧化损伤及铁死亡抗AS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借助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分子机制。2.通过观察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对p53/SLC7A11介导Apo 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和ox-LDL诱导的细胞氧化应激性损伤及铁死亡的干预作用,从体内外两个层面来探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的防治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1.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防治AS潜在分子机制的网络数据分析;2.体内外实验探究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对氧化损伤及铁死亡的干预作用。1.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防治AS潜在分子机制的网络数据分析。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的成分及靶点,TTD、Dis Ge NET、Drugbank数据库筛选动脉粥样硬化的靶点,将二者所得的靶点通过Uniprot进行靶点基因标准化后利用VENNY进行映射,其结果结合文献资料中所收集到的关于AS及中药组方的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进行PPI网络的分析,并以“tsv”格式保存,同时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以及KEGG信号通路分析,并通过Cytoscape软件及Omic Share云平台进行数据可视化处理。2.分别从体内外实验探究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对氧化损伤及铁死亡的干预作用。2.1体内实验10只C57BL/6J野生小鼠作为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饲养,50只C57BL/6J背景Apo E-/-小鼠给予给予高脂饲料饲养复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适应性饲养后,均分为模型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以及辛伐他汀组。其中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中药低、中、高3组给予生药量分别为0.72g/m L,1.44g/m L,2.89g/m L浓度不同中药煎剂早晚日2次灌胃,辛伐他汀组给予辛伐他汀片水溶剂0.26mg/m L每晚1次进行灌胃。给药4周后,于末次给药2h后进行血液及主动脉样本的采集。采用HE染色观察小鼠主动脉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比色法观察小鼠血清SOD、MDA、GSH氧化及抗氧化指标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主动脉COX2、FTH1蛋白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及q RT-PCR技术检测主动脉组织氧化应激及铁死亡相关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情况。2.2体外实验首先20只SPF级SD大鼠均分为2组,一组给予生药量为2.0g/m L的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中药煎剂,每日两次,每次2m L,另一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灌胃1周后,于末次给药2h后进行腹主动脉血液采集,分离上清液,其中给予中药煎剂灌胃组的血清是含药血清,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组的血清对照血清,提取后备用。将购买的EA.hy926细胞株于10%胎牛血清的DMEN高糖培养基中培养,待传代一定程度后将细胞分成3组,3组细胞均用DMEM高糖培养基培养,其中对照组培养基中含有10%对照血清,ox-LDL组在培养基中加入10%对照血清及50mg/L的ox-LDL,含药血清组,是将ox-LDL组中10%对照血清替换为10%含药血清,3组进行培养12h,之后进行下一步的指标检测。采用原位探针的方法检测各组细胞内ROS水平;采用比色法观察各组细胞SOD、MDA、GSH水平变化;采用Western blot及q RT-PCR技术检测各组细胞发生氧化损伤及铁死亡相关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1.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防治AS潜在分子机制的网络数据分析1.1 TCMSP数据库共得到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成分208个,主要有谷甾醇、槲皮素、黄芩素、β-胡萝卜素、β谷甾醇等,319个靶点主要有TNF、NOS3、SOD1等;TTD、Dis Ge NET、Drugbank数据库共得到AS相关的175个潜在靶点,包括SLC7A11、PTGS2等。映射靶蛋白为54个,结合文献资料共获得60个相关蛋白。1.2 GO生物功能结果共获得262条BP,包括氧化还原法、氧化应激反应等;28条CC,涉及细胞器膜、质膜、线粒体等;42条MF,包括谷胱甘肽合成、过氧化物酶活性等。KEGG结果经筛选后共获得53条信号通路,主要包括谷胱甘肽代谢、NF-ΚB信号通路。2.体内外实验结果2.1体内实验:2.1.1 HE染色结果显示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主动脉管腔变窄,有较大斑块形成,且其内部可见大量炎性及泡沫细胞,经过药物干预后,各治疗组皆有改善,其中以中药中、高剂量组及辛伐他汀组改善较为显着,炎性及泡沫细胞明显减少,斑块组织缩小,内膜相对完整且光滑。2.1.2血清SOD、MDA、GSH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SOD、GSH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血清MDA水平显着提高(P<0.01);相比于模型组,各治疗组血清SOD及GSH水平提高(P<0.01或P<0.05),血清MDA水平有所下降(P<0.01或P<0.05),其中以中药中、高剂量组及辛伐他汀组较为显着(P<0.01)。2.1.3免疫组化检测主动脉COX2及FTH1蛋白表达情况显示,相较于正常组,模型组COX2表达明显增多,FTH1表达反而显着减少;相比于模型组,各治疗组COX2有不同程度的减少,FTH1的表达结果相反。其中以中药中、高剂量组及辛伐他汀组表达差异较为显着。2.1.4 Western blot检测主动脉相关蛋白结果显示,相较于正常组,模型组小鼠主动脉COX2、NOX1、p53蛋白水平显着提高(P<0.01),GPX4、FTH1、SLC7A11蛋白水平结果相反(P<0.01);相比于模型组,经药物干预后,各治疗组小鼠主动脉COX2、NOX1、p53蛋白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或P<0.05),而GPX4、FTH1、SLC7A11蛋白水平结果与之相反(P<0.01或P<0.05),且FTH1蛋白在辛伐他汀组的表达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2.1.5 q RT-PCR检测主动脉相关基因结果显示,相较于正常组,模型组小鼠主动脉PTGS2m RNA、p53 m RNA、NOX1 m RNA水平显着上调(P<0.01),GPX4 m RNA、FTH1 m RNA、SLC7A11 m RNA水平显着下调(P<0.01);相较于模型组,经药物干预后,各治疗组小鼠主动脉PTGS2 m RNA、p53 m RNA、NOX1 m RNA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或P<0.05),GPX4 m RNA、FTH1 m RNA、SLC7A11 m RNA变化成相反趋势(P<0.01或P<0.05)。2.2体外实验:2.2.1各组细胞内ROS表达于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相较于对照组,ox-LDL组的荧光亮度提升且数量增多;相较于ox-LDL组,含药血清组的细胞荧光数量减少且亮度减弱。2.2.2比色法观察细胞总SOD、MDA、GSH水平变化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ox-LDL组细胞SOD及GSH水平显着降低(P<0.01),而MDA表达水平显着提高(P<0.01);相较于ox-LDL组,含药血清组SOD及GSH水平显着提高(P<0.01),MDA表达相反(P<0.01)。2.2.3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相关蛋白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ox-LDL组细胞COX2、NOX1、p53蛋白结果显着上调(P<0.01),FTH1、GPX4、SLC7A11蛋白表达结果相反(P<0.01);相比于ox-LDL组,含药血清组细胞COX2、NOX1、p53蛋白水平显着下降(P<0.01),FTH1、GPX4、SLC7A11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0.01)。2.2.4 q RT-PCR检测细胞相关基因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ox-LDL组细胞PTGS2 m RNA、NOX1 m RNA、p53 m RNA水平显着上升(P<0.01),FTH1 m RNA、GPX4 m RNA、SLC7A11 m RNA水平显着下降(P<0.01);相较于ox-LDL组,含药血清组细胞GPX4m RNA、FTH1 m RNA、SLC7A11 m RNA表达明显上调(P<0.01),PTGS2 m RNA、NOX1m RNA、p53 m RNA表达结果相反(P<0.01)。结论:1.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是多成分、多靶点通过多种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共同发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糖脂代谢、炎症反应等病理过程密切相关。2.基于“痰瘀论治”理论指导下的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53/SLC7A11介导的氧化损伤及铁死亡有关。3.体内外实验均表明p53/SLC7A11信号通路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及铁死亡的病理过程,而二陈汤合桃红四物能够干预该信号通路。

史张[2](2021)在《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诊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卒中复发及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第一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预测复发性脑卒中的前瞻性研究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较高。然而,目前很少有研究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VW-MRI)技术预测复发性脑卒中。本研究旨在评估hr-VW-MRI在预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复发性脑血管缺血事件风险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首次发生急性/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共58例(平均年龄57.7±11.5岁;男性45例)。所有患者分别在初次入院前及临床规范治疗大于三个月后行hr-VW-MRI检查,并对每个患者进行临床随访直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或短暂性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再次发生,随访时间不超过48个月。通过hr-VW-MRI评估并记录责任动脉最狭窄层面的狭窄率、斑块负荷(plaque burden,PB)、最小管腔面积(minimum luminal area,MLA)、斑块强化率及各种指标前后变化的百分比。PB的定义为(1-MLA/最狭窄层面的管壁面积)×100%。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预测复发性脑卒中,并计算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结果:基线和随访两次hr-VW-MRI扫描的平均时间间隔为6.2±4.1个月,其中12例患者(占总人数的20.7%)在10.9±9.2个月内发生了同侧责任血管的复发性TIA或缺血性脑卒中。单因素分析表明基线的甘油三酯、PB变化百分比和PB进展与卒中复发显着相关(所有P<0.05)。多因素Cox回归发现PB进展(HR,6.293;95%CI,1.620-24.444;P=0.001)是复发性缺血事件预测的独立影像学特征。结论:PB进展与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独立相关,hr-VW-MRI有助于复发性脑卒中患者的预测和风险分层。第二章:强化药物治疗后对复发性脑卒中预测及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前瞻性研究目的:前期研究认为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有助于预测(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引起的复发性脑卒中,但采用二维非全脑成像技术和缺乏规范临床随访及预后评估是其主要缺陷。本章研究旨在基于三维hr-VW-MRI通过短期随访和长期随访两个时间维度,探讨经强化药物治疗后患者临床和影像特征的变化规律,并评估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和神经功能残障的独立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前瞻性分析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院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前行三维头颈联合hr-VW-MRI检查,并要求患者在强化药物治疗3个月后进行临床指标(包括体育运动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临床症状和血液指标)和hr-VW-MRI影像特征的复查评估。随后在2021年3月1日前以电话采访形式进行患者症状和残障评估。通过改良兰金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来确定预后不佳和神经功能残障。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预测复发性脑卒中、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评估预后情况,并计算风险比(HR)、优势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95%CI)。结果:最终纳入研究的患者为80人(平均年龄:59.64±12.03),两次MRI扫描的平均时间间隔为92.4±15.9天,长期随访的平均天数为583.4±130.8天。强化药物治疗后,斑块活性减弱(强化率减低,P<0.001;直方图均数值升高,P=0.012)。在复发性卒中的高危因素研究中,凸月形斑块与短期卒中复发显着相关(HR=7.137;95%CI,1.531-33.277;P=0.047),而在长期随访中体育运动与否则是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0.104;95%CI,0.018-0.591;P=0.010)。在神经功能预后评估中,短期治疗后的预后优劣与患者高危因素控制不佳(OR=4.544;95%CI,1.238-24.761;P=0.045)、总运动代谢当量(OR=0.678;95%CI,0.465-0.990;P=0.044)和熵(OR=0.073;95%CI,0.011-0.473;P=0.006)显着相关,而斑块位于第二象限(OR=9.617;95%,2.0159-44.911;P=0.004)、服药依从性(OR=0.135;95%,0.030-0.610;P=0.009)和高危因素控制不佳(OR=6.234;95%,1.723-22.553;P=0.005)则与其长期治疗后神经功能残障有关。结论:hr-VW-MRI可评估强化药物治疗后斑块变化情况,并有助于ICAD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预测和功能残障评估。第二部分多功能纳米脂质体靶向巨噬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诊治一体化实验研究目的: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而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的极化可能会使斑块的不稳定性转为稳定。我们设想构建一种共载125碘-氧化铁纳米粒(125I-ION)和姜黄素(Cur)的纳米粒脂质体(9-CCN(125I-ION/Cur)-LNPs),通过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和磁共振成像(MRI)联合的多模态成像手段,将姜黄素靶向输送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达到诊治一体化目的。材料与方法:首先,制备9-CCN(125I-ION/Cur)-LNPs,并检测铁和姜黄素的包封率、载药率以及该纳米脂质体的物理稳定性、放射化学稳定性和弛豫时间。其次,对该纳米脂质体进行体外评估,检测分析9-CCN(125I-ION/Cur)-LNPs在巨噬细胞中的摄取情况,并分离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巨噬细胞。进而,建立新西兰大白兔的动脉粥硬化动物模型,在注射前及每10天注射靶向纳米粒脂质体后,分别在注射后6h及36h进行体内SPECT和MRI扫描,评估斑块情况。最后,离体兔主动脉,进行病理切片、染色,分析斑块的病理学特征。结果:透射电镜显示9-CCN(125I-ION/Cur)-LNPs粒度均一、超顺磁性好、放射化学纯度为97.2%,且在体内循环中较为稳定。体外摄取研究发现,姜黄素和核素放射性均在RAW264.7细胞中摄取较高,而MRI图中ION的摄取在两种细胞中几乎相同,并且体外实验表明9-CCN(125I-ION/Cur)-LNPs和姜黄素可促进巨噬细胞极化为M2表型。此外,体内实验表明,9-CCN(125I-ION/Cur)-LNPs可以特异性地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促炎M1型巨噬细胞结合,并将125I-ION和姜黄素传递到巨噬细胞中。由于M1向M2极化,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得稳定,导致纳米粒脂质体的吸收显着减少,SPECT/CT核素摄取显着下降。结论:9-CCN(125I-ION/Cur)-LNPs实现了同时检测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核医学和磁共振联合成像的方式可精准检测斑块并评估疗效,实现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诊治一体化。

赵丹[3](2021)在《TL1A通过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抑制apoE缺失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文中研究表明肿瘤坏死因子配体相关分子1A(TNF ligand-related molecule 1A,TL1A)是一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不仅能够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和肿瘤发生,而且在人主动脉斑块处高表达。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缺失会导致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在本论文中,我们明确了TL1A在apoE敲除(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保护作用及潜在分子机制。我们将apoE-/-小鼠随机分成2组,喂食促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脂食物(21%脂肪,0.5%胆固醇),同时腹腔注射TL1A重组蛋白。12周后结束实验,收集小鼠的主动脉、血清和肝脏样本,用于检测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和相关分子的表达。在体外实验中,我们使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人源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和人源肝癌细胞系Hep G2细胞探究TL1A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实验结果发现TL1A处理显着减少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并增强了斑块的稳定性。机制上,TL1A通过激活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ABCA1)、ABCG1表达和胆固醇逆转运,并以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LXR)依赖的方式抑制来源于VSMC的泡沫细胞形成,但不能抑制巨噬细胞来源的泡沫细胞形成。与此同时,TL1A通过激活平滑肌细胞收缩表型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平滑肌蛋白22α(smooth muscle protein 22α(11)SM22α)的表达、抑制合成表型标志物骨调素(osteopontin,OPN)和成骨细胞样表型的表达,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由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的转换和血管钙化。此外,TL1A能够促进肝脏脂质水解、抑制脂肪酸氧化,进而改善高脂食物引起的肝脏脂质代谢紊乱、抑制小鼠脂肪肝的发展。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TL1A通过调节VSMC/泡沫细胞的形成和VSMC表型转换进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有望成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策略。

李特[4](2021)在《Phactr1缺乏通过促进M1巨噬细胞极化和泡沫细胞形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文中提出背景:目前部分研究提示磷酸酶肌动蛋白调控因子1(Phactr1)的遗传变异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相关,然而Phactr1是如何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以及其相关机制尚未明确,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及探讨。因此,明确Phactr1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将促进我们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进一步理解,根据相关研究结果,可能会发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新靶点。基于上述原因,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是一项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课题。目的:深入了解Phactr1在斑块稳定性中的作用,探讨Phactr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潜在的作用机制,在Phactr1缺陷小鼠中对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极化,炎症反应和泡沫细胞形成进行研究。方法:应用Apoe基因敲除小鼠(Apoe-/-)、Phactr1全基因敲除小鼠(Phactr1-/-)、Apoe和Phactr1双基因敲除小鼠(Phactr1-/-Apoe-/-,DKO)及KLF4δMC过表达、Apoe、Phactr1基因敲除小鼠(KLF4δMC/Phactr1-/-Apoe-/-)建立动脉硬化模型,给予八周大雄性DKO和Apoe-/-小鼠高脂饮食(16%的脂肪和1.3%的胆固醇),持续16周,对总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测定。对小鼠血管组织进行染色后评估细胞内脂质含量、斑块的形态、斑块的负荷、坏死面积以及纤维帽厚度。通过定量RT-PCR检测小鼠巨噬细胞中Phactr1 m RNA的表达。通过定量RT-PCR及ELISA分析对小鼠炎症反应程度(TNF-α和IL-6)进行评估。通过BM移植策略评估造血Phactr1缺乏对动脉硬化的影响。通过定量RT-PCR对TNF-α、IL-6、Arg1、CD206及KLF4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我们应用免疫印迹和定量分析检测LOX-1,SR-A,CD36,ABCA1、ABCG1及KLF4的蛋白质表达情况。用免疫印迹分析p38MAPK和CREB的磷酸化情况。通过双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测定系统对CREB反应元件的荧光素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1)Phactr1荧光强度在晚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较强,并且主要在Mac2阳性细胞中表达,晚期病变的Apoe-/-小鼠Phactr1表达增加,而正常饮食的Apoe-/-小鼠Phactr1的表达实际上较低。(P<0.05)(2)高脂饮食16周后,Phactr1+/+和Phactr1-/-小鼠的体重和食物摄入量没有差异。高脂饮食的Apoe-/-小鼠血浆中TC,TG和LDL-C含量较高,Phactr1-/-Apoe-/-小鼠的血脂水平与Apoe-/-小鼠相当。(P<0.05)(3)主动脉窦横截面上的油红O染色显示,Phactr1-/-Apoe-/-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Apoe-/-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更显着。Phactr1-/-Apoe-/-小鼠坏死核区域更大,纤维帽更薄,巨噬细胞堆积更多。Phactr1缺乏导致Apoe-/-小鼠主动脉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胶原蛋白的积累明显减少。(P<0.05)(4)Phactr1-/-Apoe-/-小鼠主动脉中TNF-α和IL-6含量更高,血浆中TNF-α和IL-6水平也升高。(P<0.05)(5)与移植了Apoe-/-BM细胞的Apoe-/-小鼠相比,移植Phactr1-/-Apoe-/-BM细胞的Apoe-/-小鼠的斑块更显着。富含脂质的坏死核的面积显着增加,纤维帽厚度相应减少,巨噬细胞负荷增加。(P<0.05)(6)移植Phactr1-/-Apoe-/-BM细胞的Apoe-/-小鼠,主动脉中TNF-α和IL-6的表达显着增加,血浆TNF-α和IL-6的水平升高。(P<0.05)(7)在存在ox-LDL的情况下,Phactr1的表达上调并在12小时达到峰值。ox-LDL至少部分通过Lox-1/NF-κB途径诱导巨噬细胞中Phactr1表达。(8)Phactr1的缺失显着促进BMDMs中M1巨噬细胞标志物如TNF-α和IL-6的表达,而M2表型标记物如Arg1和CD206的表达则显着降低。Phactr1-/-BMDMs中,M1巨噬细胞比例增加,而M2巨噬细胞比例则受到抑制。(P<0.05)(9)与Phactr1+/+BMDMs相比,Phactr1-/-BMDMs中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细胞因子水平更高,包括TNF-α,IL-6,RANTES,CCL2,IL-1β,IFN-γ以及M-CSF。Phactr1的沉默增强了ox-LDL诱导的这些细胞因子的表达。(P<0.05)(10)与Phactr1+/+BMDMs相比,Phactr1的缺失导致细胞内脂质含量显着增加。Phactr1-/-BMDMs中细胞内胆固醇含量明显高于Phactr1+/+BMDMs中的胆固醇水平。(P<0.05)(11)与Phactr1+/+BMDMs相比,Phactr1基因敲除导致BMDMs中LOX-1,SR-A和CD36的水平升高,而Phactr1基因敲除对ABCA1和ABCG1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P<0.05)(12)Phactr1和CREB在BMDM中直接相互作用。Phactr1和CREB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通过Flag-Phactr1和HA-CREB共转染的HEK293T细胞免疫共沉淀进一步证实。Phactr1过表达可增强CREB反应元件的活性。(P<0.05)(13)Phactr1-/-BMDMs中KLF4的表达降低。使用CREB抗体在KLF4启动子上进行的Ch IP-q PCR表明Phactr1敲除降低了CREB对BMDMs中KLF4启动子(片段1内的CREB结合基序)的结合。Phactr1过表达后HEK293T细胞中KLF4的转录活性显着增强。(P<0.05)(14)通过转导KLF4腺病毒(Ad-KLF4)来过表达KLF4可减少因Phactr1缺失诱导的M1表型标志物的表达,恢复M2表型标志物的表达。(P<0.05)(15)在Phactr1缺陷的BMDM中,KLF4过表达减轻了清道夫受体Lox-1,CD36和SR-A的增加趋势。(P<0.05)(16)KLF4上调显着降低了Phactr1-/-BMDM中细胞内胆固醇的含量。Ad-KLF4上调可减少因Phactr1缺乏所致的泡沫细胞的形成。油红色O染色区域的测量结果显示,与接受Phactr1-/-Apoe-/-BM的DKO(Phactr1-/-Apoe-/-)小鼠相比,接受KLF4δMC/Phactr1-/-Apoe-/-BM细胞的DKO小鼠斑块面积明显减少。(P<0.05)结论:(1)在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巨噬细胞Phactr1表达增加。(2)Phactr1可抑制M1促炎表型,其减少可促进向易损斑块表型发展的速度,Phactr1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3)Phactr1是巨噬细胞介导炎症、巨噬细胞极化以及泡沫细胞形成的关键因素。(4)KLF4过表达能够部分抵消因Phactr1缺乏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加剧作用。

邱鹏达[5](2021)在《靶向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双重成像纳米粒子的构建与表征》文中指出简介心血管疾病是世界上主要的慢性疾病及死亡原因之一,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中最有破坏性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在长时间炎症作用下形成的,而姜黄素的抗炎作用是控制和预防心血管疾病中的基础。姜黄素(Cur)因各种原因难以进入到目标部位或组织而无法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由于检测手段的相对低敏感性和低效无法及早识别和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纳米载体被应用于药物治疗中的技术发展为克服这些诊断和治疗障碍提供了新方法和新途径。药物、成像材料可通过构建形成纳米粒子以达到具有靶向性、多种成像能力和治疗等作用的新型诊断和治疗方法。目的1.构建可用于双重成像和靶向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多功能纳米粒子(SDP-VCAM-1/Cur/Cy5.5)。2.测试纳米粒子的缓释效果、磁共振成像能力、细胞毒性、靶向性、细胞内荧光成像等性能以证实SDP-VCAM-1/Cur/Cy5.5具有双重成像和靶向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等功能。方法1.首先通过高温法制备超顺磁铁氧纳米粒子(SPIO),再利用油相氢键作用载入至双亲性聚合物DSPE-PEG中形成SDP。通过自组装的方法将姜黄素(Cur)包裹入SDP构成SDP/Cur。再通过EDC与NHS催化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羧基与SDP的氨基之间发生酰胺化反应,得到SDP-VCAM-1/Cur。最后通过SDP-VCAM-1/Cur上的氨基与Cy5.5的NHS共价偶联反应制备SDP-VCAM-1/Cur/Cy5.5。2.应用X射线衍射仪(XRD)测定SPIO晶体特征峰;测定DSPE-PEG、DSPE-PEG-VCAM-1和DSPE-PEG/Cy5.5的红外光谱,测出DSPE-PEG、DSPE-PEG-VCAM-1、DSPE-PEG/Cy5.5和DSPE-PEG-VCAM-1/Cy5.5的核磁氢谱特征,测出SDP/VCAM-1的质谱图。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SDP和SDP/Cur的形态特征,动态光散射法(DLS)测量纳米粒子的平均直径大小。分别测出SDP/Cy5.5和SDP/Cur/Cy5.5的紫外吸收峰以及其荧光谱;计算出SDP/Cur和SDP-VCAM-1/Cur姜黄素载药率(DL%)和包封率(EE%)。3.测出SDP/Cur与纯Cur的药物释放累积量,绘制SDP/Cur的药物释放曲线。SDP热重(TG)曲线,测定SPIO、SDP的饱和磁强度,取得不同浓度下的SDP磁共振成像图。使用CCK-8测试纳米粒子对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性。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巨噬细胞内荧光强度以评估纳米粒子的靶向能力和荧光成像效果结果1.按上述方法制得纳米粒子SDP-VCAM-1/Cur/Cy5.5。2.SPIO的X射线衍射图存在与尖晶石对应的特征峰。红外光谱证明DSPE-PEG可与VCAM-1、Cy5.5结合,核磁氢谱图再次验证DSPE-PEG可与VCAM-1、Cy5.5结合。质谱图证明VCAM-1可成功结合到SDP。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SDP和SDP/Cur均为球形或类球形,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SDP、SDP/Cur平均粒子直径大小分别为106.4±12.7 nm、124.4±2.48 nm。紫外光谱提示Cy5.5可与SDP和SDP/Cur成功结合,荧光光谱提示Cy5.5与SDP和SDP/Cur结合后仍保持荧光特性。SDP/Cur、SDP-VCAM-1/Cur载药率和包封率证明Cur被良好地载入SDP中。3.SDP/Cur与纯Cur药物释放曲线的对比提示SDP/Cur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SDP热重分析图示SPIO在SDP中的封装率为28%,SPIO被良好地载入SDP中。SDP饱和磁化强度为10 emu/g,对磁场反应良好。SDP的磁共振显影效果可随浓度增加而逐步提升。超过90%的细胞在培养浓度低于0.5 mg/m L时可保持活性。SDP-VCAM-1/Cy5.5组的荧光强度高于SDP/Cy5.5组。结论1.成功制得SDP-VCAM-1/Cur/Cy5.5纳米粒子。2.SDP/Cur表现出药物的持续释放效果。所制得的纳米粒子具有超顺磁性及良好的MRI成像效果;SDP-VCAM-1/Cur/Cy5.5可有效靶向地进入巨噬细胞并展示出良好的细胞内荧光成像特性。CCK-8证实纳米粒子对细胞活性没有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所制得的SDP-VCAM-1/Cur/Cy5.5具有双重成像和靶向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

吴洁[6](2021)在《冠心病中医证型与铁代谢及HCY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铁代谢(SF、SI、TIBC、UIBC)、HCY、血脂、炎症因子等相关指标在冠心病(CHD)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初步探讨冠心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与各指标间的关系,为中医证候研究提供新的循证依据,进一步为CHD早期预防和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式,选取2020年3月—2021年1月于南京市中医院心内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CHD患者,根据2002年修订的《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周仲瑛主编的第七版《中医内科学》并结合导师临床经验,进行中医证型分组,以气虚血瘀证、痰阻心脉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四证型CHD患者为研究对象。另收选30例体检者成为对照组,采集患者一般情况,舌脉四诊,检测其铁代谢、HCY等指标,分析CHD患者各指标与上述证型分布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冠心病患者12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在吸烟史、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家族史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肝肾功能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CHD组与对照组比较,CHD组患者SF、SI、HCY大于对照组,TIBC水平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SF和LDL-C、Hs-CRP、HCY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56,r=0.53,r=0.32,P<0.05)。4、CHD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气虚血瘀证43例>痰阻心脉证31例>气阴两虚证27例>心血瘀阻证19例。四组间病程比较,病程最短的是痰浊痹阻证,最长的是气阴两虚证。在性别、年龄区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不同中医证型间LDL-C水平差异有显着性(P=0.045),气虚血瘀组显着高于气阴两虚组,痰阻心脉组显着高于气阴两虚组。四组间LDL-C水平排序为痰阻心脉证>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6、不同证型间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气虚血瘀组显着高于痰阻心脉组和气阴两虚组。Hs-CRP水平排序为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痰阻心脉证>气阴两虚证。7、不同证型间SF水平有显着差异性(P=0.004),气虚血瘀组显着高于气阴两虚组、痰阻心脉组、心血瘀阻组。8、气虚血瘀组与SF、Hs-CRP呈正相关;气阴两虚证与LDL-C为负相关;痰阻心脉证正相关的有LDL-C、HCY;心血瘀阻证与SF、LDL-C呈正相关。结论:1、CHD患者体内铁负荷水平升高。本研究四个铁代谢参数(SI、SF、TIBC、UIBC)中,SF是反映CHD患者铁负荷水平较为敏感的指标,且提示SF水平与LDL-C、Hs-CRP、HCY呈正相关。2、CH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以气虚血瘀证最多,其次为痰阻心脉证、气阴两虚证及心血瘀阻证。痰阻心脉证LDL-C水平较高,气虚血瘀证Hs-CRP水平较高。SF水平与CHD中医证型相关性显着,各证型SF水平排序:气虚血瘀组>痰阻心脉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3、通过对患者血SF、LDL-C、Hs-CRP、HCY检测,对于中医辨证分型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结果如下:(1)气虚血瘀证组和SF、Hs-CRP之间呈显着正相关,CHD患者血SF、Hs-CRP水平越高,则辨证为气虚血瘀证可能性大;(2)气阴两虚证与LDL-C呈显着负相关,若CHD患者的LDL-C水平越低,则辨证为气阴两虚证可能性大;(3)痰阻心脉证与LDL-C、HCY呈显着正相关,CHD患者血LDL-C、HCY水平越高,则更可能辨证为痰阻心脉证。4、CHD患者铁代谢紊乱与中医学“痰、瘀、毒”理论相符,痰瘀毒搏结,沉积血脉,毒损心络,发为胸痹。治疗时既要注重化痰、祛瘀、解毒并重,又不可忘扶正补虚,并谨慎使用补铁药物。

铁涛[7](2021)在《脑白质高信号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究WMH的发病机制,为预防WMH的发生和延缓其进展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就诊,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中存在WMH,完善颈部血管彩超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441例。按照是否合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或腔隙性梗死,依次分为单纯WMH组、腔隙性梗死伴WMH组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伴WMH组。依据Fazekas分级标准对WMH严重程度分为1、2和3级。按照分成的三个组将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研究WMH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他临床危险因素的关系。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2.0软件,做图使用Microsoft Word和SPSS22.0软件。结果:第一部分:1.共纳入单纯WMH患者53例,不同严重程度的WMH在年龄和高血压史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WMH严重程度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CIMT)、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窄等指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中,WMH严重程度仅与右侧CIMT分类呈正相关(P<0.05)。第二部分:1.纳入腔隙性梗死伴WMH患者137例,不同程度WMH在年龄、高血压史、平均血小板体积、高密度脂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WMH严重程度在双侧颈动脉混合回声斑块总数、颈动脉狭窄个数、颈动脉狭窄程度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史、平均血小板体积、高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对WMH严重程度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OR=1.056,95%CI 1.010-1.105,P<0.05;OR=2.700,95%CI 1.090-6.689,P<0.05;OR=1.479,95%CI 1.086-2.014,P<0.05;OR=0.080,95%CI 0.025-0.257,P=0.000;OR=1.051,95%CI 1.021-1.082,P=0.001),与无颈动脉狭窄相比,存在1个颈动脉狭窄时,其对WMH严重程度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OR=3.701,95%CI 1.027-13.333,P<0.05);4.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中,WMH严重程度与双侧颈动脉混合回声斑块总数、颈动脉狭窄个数和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01,P=0.000,P=0.000)。第三部分:1.纳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伴WMH患者251例,三组间在年龄、高血压史、脑卒中史、平均血小板体积、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WMH严重程度在左侧CIMT分类、双侧颈动脉混合回声斑块总数、颈动脉狭窄个数、颈动脉狭窄程度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史、缺血性脑卒中史、平均血小板体积、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对WMH严重程度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OR=1.057,95%CI1.027-1.088,P=0.000;OR=2.020,95%CI 1.046-3.901,P<0.05;OR=2.259,95%CI1.233-4.140,P<0.05;OR=1.448,95%CI 1.189-1.763,P=0.000;OR=0.025,95%CI0.008-0.079,P=0.000;OR=1.425,95%CI 1.051-1.934,P<0.05;OR=0.627,95%CI0.437-0.898,P<0.05),与双侧颈动脉无混合回声斑块相比,双侧颈动脉有1个混合回声斑块时,其对WMH严重程度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OR=3.709,95%CI1.738-7.913,P=0.001);4.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中,WMH严重程度与左侧CIMT数值、左侧CIMT分类、双侧颈动脉混合回声斑块总数、颈动脉狭窄个数和颈动脉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P<0.05,P=0.000,P=0.000,P=0.000)。结论:年龄与高血压为WMH的重要危险因素。WMH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部分指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腔隙性梗死伴WMH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伴WMH患者中,可分别发现颈动脉狭窄个数与颈动脉混合回声斑块总数对WMH严重程度有影响,但未来仍需更多研究去证明。

付博伦[8](2020)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对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及Hcy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对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及Hcy的影响,并进一步观察本方在临床中的疗效,以求为治疗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分为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两部分。动物实验:适应性喂养大鼠1周,1周后眶内眦采血检测血脂,均为正常者用于实验。将60只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以下5组:对照组、模型组、立普妥组、假手术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组,每组1 2只。除对照组与假手术组外,其余3组均于适应性喂养1周后立即采用颈交感神经干离断手术,建立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的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仅进行麻醉,剥离神经但不结扎离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建立:除对照组外,高脂饲料喂养大鼠1 2周,15g~20g/只/天,于首次喂养的第1、3、7周予维生素D3肌肉注射。建模成功表现:以发现动脉内膜增厚或出现脂纹为造模成功的指标。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建立成功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予本方进行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6周。立普妥组按6mg/(kg·d)的剂量,予立普妥lml/100g进行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6周。对照组、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均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6周。分别于第1 2、18周末采血制备血清。测定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Hcy的水平。并检测大鼠造模前后及18周末电位变化水平。临床研究,拟收集来自青岛市中医医院符合颈动脉粥样硬化标准并且符合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钙片(规格20mg/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治疗,20mg/次,1次/天,口服,同时服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9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由医院中药房统一调配成免煎颗粒后包装。每次1袋,加温水200mL,早晚餐后冲服。对照组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钙片(规格20mg/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治疗,20mg/次,1次/天,2组疗程均为十四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自主神经功能量表的评分变化;两组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结果:动物实验部分,血脂情况:(1)第12周末时,模型组、假手术组、立普妥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2)第18周末时,立普妥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低于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并且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大鼠第1 8周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水平均低于第12周,有显着性差异(P<0.05)。第18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较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组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3)血清Hcy的水平:第18周末与模型组比较,立普妥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的Hcy水平均明显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大鼠第18周Hcy水平低于本组大鼠第12周Hcy水平,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以汗出为代表的自主神经功能表现:18周末时,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和造模后的本组相比,电位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大鼠汗出水平趋于恢复正常。18周末时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立普妥组与造模后相比,电位无显着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18周末,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与模型组、假手术组、立普妥组组间比较,电位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临床部分中,治疗组在治疗后自主神经功能量表评分显着降低,而该评分在对照组中经治疗后无明显变化,2组接受治疗后,自主神经功能量表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后,治疗组血清Hcy水平相对于对照组有明显改变,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性(P<0.05);经过本方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的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相比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结论:(1)在本实验中,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和立普妥均能够降低大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同时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因此认为两药一起使用有更好的调节血脂的作用。同时,本方可以改善大鼠汗出情况,调节汗出量,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具有积极意义。(2)在临床研究中,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可以显着降低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量表评分,并且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本方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张雪松[9](2020)在《冠心病血瘀证患者铁代谢水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冠心病是导致心血管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冠心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脂蛋白通过参与脂质运输、交换和脂质代谢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病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氧化应激状态异常促进AS进展,缺血修饰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IMA/ALB ratio,IMAR)作为评估氧化应激水平及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被广泛应用。机体内铁水平升高会通过Fenton反应诱导活性氧簇(ROS)产生毒性导致组织器官损伤,反应机体代谢水平的指标不同,在AS中作用也不同。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等范畴,血瘀证在冠心病中医证候研究中占比较高。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铁代谢水平在冠心病血瘀证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本研究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测定IMA、Hepcidin、HJV、FPN表达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SF、TRF、sTfR表达水平,亚铁嗪显色法测定SI、TIBC表达水平,计算IMAR,比较冠心病患者与健康人及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与冠心病非血瘀证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性以及机体铁水平与氧化应激的关系,并探究不同指标与冠心病及冠心病血瘀证的相关性,为冠心病辨证分型提供参考指标。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30例,将同期广安门医院南区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并按照中医辨证将冠心病患者分为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所有入组患者抽取入院当天或次日清晨空腹状态下的静脉血样本,运用ELISA测定IMA、Hepcidin、HJV、FPN表达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SF、TRF、sTfR表达水平,亚铁嗪显色法测定SI、TIBC表达水平,计算IMAR,观察在冠心病患者与健康人之间、血癌证患者与非血瘀证患者之间上述指标的情况。采用SPSS 25.0版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采取秩和检验。分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进行分析。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冠心病患者130例,健康体检者30例,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冠心病血瘀证患者80例;冠心病非血瘀证患者50例。经统计学分析,冠心病患者与健康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糖、肝肾功能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与冠心病非血瘀证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糖、肝肾功能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冠心病患者 Hepcidin、FPN、HJV、SF、SI、TIBC、TRF、sTfR 以及 IMA、IMAR表达水平的结果1.1 冠心病患者 Hepcidin、FPN、HJV、SF、SI、TIBC、TRF、sTfR 表达水平的结果两组人员血清检测指标比较,与健康组相比,冠心病组Hepcidin、SF水平升高(Hepcidin:0.23±0.14ng/ml VS 0.15±0.08ng/ml;SF:260.32±101.59ug/LVS 170.63±106.45ug/L;P<0.001);SI、TIBC 升高(SI:19.41±5.44umon/L VS 15.85±3.77umon/L;TIBC:61.61±8.28umon/LVS 58.14±9.60umon/L;P<0.05)。TRF、sTfR 水平降低(TRF:212.12±36.95mg/dLVS 227.29±36.59mg/dL;sTfR:33.27 ± 11.80nmol/LVS 39.27±14.32nmol/L;P<0.05)。FPN、HJV水平升高(FPN:1.64±1.20ng/ml VS 1.30±0.84ng/ml;HJV:8.45±8.12ng/ml VS 7.56±5.72ng/ml;P>0.05)1.2冠心病患者IMA、IMAR表达水平的结果两组人员血清检测指标比较,与健康组相比:冠心病组IMA水平升高(83.19±15.00U/ml VS 81.57±14.77U/ml,P>0.05);IMAR水平升高(2.05±0.27 VS 1.85±0.26,P<0.001)1.3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冠心病与Hepcidin、SF、SI、TIBC、IMAR呈正相关,与sTfR呈负相关1.4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Hepcidin、SF、TIBC、IMAR指标与冠心病密切相关。2.冠心病血瘀证患者 Hepcidin、FPN、HJV、SF、SI、TIBC、TRF、sTfR 以及IMA、IMAR表达水平的结果2.1 冠心病血瘀证患者 Hepcidin、FPN、HJV、SF、SI、TIBC、TRF、sTfR 表达两组人员血清检测指标比较,与非血瘀证组相比:血瘀证组SF水平升高(SF:260.32±101.59ug/LVS 170.63±106.45ug/L;P<0.001);Hepcidin、SI、TIBC 水平升高(Hepcidin:0.25±0.15ng/ml VS 0.20±0.10ng/ml;SI:20.13±5.08umon/L VS 18.25±5.84umon/L;TIBC:62.72±6.74umon/L VS 59.83±10.10umon/L;P<0.05)。TRF、sTfR 水平降低(TRF:206.79±36.85mg/dLVS 220.66±35.83mg/dL;sTfR:31.34±11.87nmol/LVS 36.36±11.12nmol/L;P<0.05)。FPN 水平降低(FPN:1.63±1.31ng/ml VS 1.67±1.02ng/ml;P>0.05);HJV 水平升高(HJV:8.58±8.05ng/ml VS 8.24±5.88ng/ml;P>0.05)。2.2冠心病血瘀证患者IMA、IMAR表达水平的结果两组人员血清检测指标比较,与非血瘀证组相比:冠心病组IMA水平升高(83.78±15.06U/ml VS 82.24±15.00U/ml,P>0.05);IMAR 水平升高(2.10±0.31 VS 1.98±0.20,P<0.05)。2.3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冠心病血瘀证与Hepcidin、SF、SI、TIBC、IMAR呈正相关,与sTfR呈负相关。2.4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Hepcidin、SF、IMAR指标与冠心病血瘀证密切相关。结论:1.冠心病患者铁代谢水平升高,Hepcidin、SF、SI、TIBC升高,TRF、sTfR水平降低。2.冠心病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升高,IMAR水平升高。3.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较非血瘀证患者铁代谢水平升高,Hepcidin、SF、SI、TIBC升高,TRF、sTfR水平降低。4.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较非血瘀证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升高,IMAR水平升高。5.冠心病血瘀证组与Hepcidin、SF、SI、TIBC、IMAR呈正相关,与sTfR呈负相关。

许杰,杨剑峰,何杨[10](2020)在《铁代谢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其发病机制复杂且目前尚未完全阐明。铁代谢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联,铁能引起细胞氧化损伤,参与脂质沉积、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巨噬细胞激活、泡沫细胞形成等病理过程。铁可通过影响巨噬细胞对机体内铁的处理和斑块稳定性调节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巨噬细胞靶向铁代谢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可能产生有益作用。本文将从当前对铁代谢的理解来探讨铁、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二、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调控p53/SLC7A11介导的氧化损伤及铁死亡抗AS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防治AS的潜在分子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基于p53/SLC7A11介导的氧化损伤及铁死亡探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基于p53/SLC7A11介导的氧化损伤及铁死亡探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对ox-LDL介导的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与氧化损伤及铁死亡相关性及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诊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卒中复发及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
    第一章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预测复发性脑卒中的前瞻性研究
        一、引言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章 强化药物治疗后对复发性脑卒中预测及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前瞻性研究
        一、引言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多功能纳米脂质体靶向巨噬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诊治一体化实验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动脉粥样硬化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多功能纳米粒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TL1A通过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抑制apoE缺失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说明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现状
        1.1.1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1.1.2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第二节 血管平滑肌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
        1.2.1 血管平滑肌细胞概述
        1.2.2 血管平滑肌细胞向合成表型转换
        1.2.3 血管平滑肌细胞泡沫化
        1.2.4 血管平滑肌细胞成骨样分化与血管钙化
        1.2.4.1 血管平滑肌细胞成骨样分化
        1.2.4.2 血管钙化
    第三节 TL1A研究进展
        1.3.1 TL1A结构
        1.3.2 TL1A表达与分布
        1.3.3 TL1A功能
        1.3.3.1 TL1A与血管稳态
        1.3.3.2 TL1A与免疫应答
        1.3.3.3 TL1A与动脉粥样硬化
    第四节 选题依据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实验材料、实验试剂、实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1.1 细胞株
        2.1.1.2 实验动物
        2.1.1.3 质粒及转染相关试剂
        2.1.1.4 实验耗材
        2.1.2 实验试剂
        2.1.2.1 细胞培养相关试剂
        2.1.2.2 药物试剂
        2.1.2.3 抗体试剂
        2.1.2.4 试剂盒
        2.1.2.5 其他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1.3.1 细胞培养相关
        2.1.3.2 免疫印迹和基因克隆相关
        2.1.3.3 其他仪器
    第二节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平滑肌细胞钙化诱导
        2.2.3 动物实验
        2.2.4 小鼠组织收集
        2.2.5 小鼠腹腔原代巨噬细胞提取
        2.2.6 切片制备
        2.2.7 油红O染色(Oil red O staining)
        2.2.8 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H&E)
        2.2.9 Verhoeff-Van Gieson(VVG)染色
        2.2.10 茜素红S染色(Alizarin red S staining)
        2.2.11 免疫荧光染色(immunofluorescent staining,IF)
        2.2.1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IHC)
        2.2.13 TUNEL染色
        2.2.14 MTT法检测细胞活性
        2.2.15 测定细胞中钙含量
        2.2.16 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2.2.17 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RT-PCR,qRT-PCR)
        2.2.18 siRNA干扰
        2.2.19 构建启动子
        2.2.20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
        2.2.21 胆固醇逆转运
        2.2.22 肝脏甘油三酯分析
        2.2.23 肝脏乙酰辅酶A水平分析
        2.2.24 数据统计和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第一节 TL1A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并增强斑块稳定性
        3.1.1 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3.1.2 TL1A抑制全主动脉斑块发生
        3.1.3 TL1A抑制全主动脉不同部位斑块发生
        3.1.4 TL1A抑制主动脉根部斑块形成
        3.1.5 TL1A减少坏死核心面积、增加纤维帽厚度
        3.1.6 TL1A增加主动脉斑块中胶原含量
        3.1.7 TL1A减少主动脉斑块中钙化程度
        3.1.8 TL1A不影响血清中脂质水平
    第二节 TL1A促进巨噬细胞泡沫化
        3.2.1 TL1A不影响主动脉斑块处巨噬细胞数量,但促进泡沫细胞形成
        3.2.2 TL1A促进巨噬细胞泡沫化并拮抗T0901317 抑制的泡沫细胞形成
        3.2.3 TL1A拮抗T0901317 诱导的ABCA1和ABCG1表达
        3.2.4 TL1A上调巨噬细胞中CD36和PPARγ表达,拮抗oxLDL诱导的LXR表达
        3.2.5 TL1A抑制巨噬细胞胆固醇逆转运
    第三节 TL1A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向合成表型转换
        3.3.1 TL1A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平滑肌细胞由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转换
        3.3.2 TL1A抑制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由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转换
        3.3.3 TL1A通过调控miRNA表达介入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
        3.3.4 TL1A通过上调p53 表达调控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
        3.3.5 TL1A不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细胞凋亡
        3.3.6 TL1A不影响巨噬细胞和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
    第四节 TL1A抑制平滑肌细胞泡沫细胞形成
        3.4.1 TL1A抑制oxLDL诱导的平滑肌细胞泡沫化
        3.4.2 TL1A上调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中ABCA1和ABCG1 表达
        3.4.3 TL1A上调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中PPARγ和LXR表达
        3.4.4 TL1A增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胆固醇逆转运
        3.4.5 TL1A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ABCG1 表达
    第五节 TL1A抑制平滑肌细胞成骨样分化
        3.5.1 TL1A通过减少RUNX2表达抑制斑块处成骨分化标志物表达
        3.5.2 TL1A抑制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成骨样分化
        3.5.3 TL1A通过调控RUNX2信号通路抑制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成骨样分化
        3.5.4 TL1A抑制RUNX2启动子活性
    第六节 TL1A抑制高脂食物诱导的脂肪肝形成
        3.6.1 TL1A对肝脏结构无影响
        3.6.2 TL1A抑制肝脏中脂质积累
        3.6.3 TL1A促进肝脏中脂质水解但不影响脂肪酸合成
        3.6.4 TL1A促进肝脏脂肪酸氧化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TL1A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抑制作用
        4.1.1 TL1A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现状
        4.1.2 TL1A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并增强斑块稳定性
    第二节 TL1A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
        4.2.1 TL1A通过调控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抗动脉粥样硬化
        4.2.2 TL1A通过抑制平滑肌细胞成骨样分化抗血管钙化
    第三节 TL1A抑制高脂食物诱导的肝脏脂质积累
        4.3.1 TL1A促进脂质水解
        4.3.2 TL1A促进脂肪酸氧化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课题结果概述
    第二节 论文创新
    第三节 进一步需要做的工作
附录 脂联素激动剂ADP355通过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减轻阿霉素诱导的心脏毒性
    研究背景
    研究结果
        1.ADP355改善DOX诱导的心脏萎缩和心脏功能紊乱
        2.ADP355缓解DOX诱导的心肌炎症和纤维化
        3.ADP355抑制DOX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
        4.ADP355通过激活抗氧化酶减轻DOX诱导的氧化应激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所获奖励

(4)Phactr1缺乏通过促进M1巨噬细胞极化和泡沫细胞形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
    1.1 引言
    1.2 动脉粥样硬化与泡沫细胞形成及巨噬细胞的脂质代谢的相关性
        1.2.1 巨噬细胞胆固醇摄取
        1.2.2 胆固醇酯化及水解
        1.2.3 胆固醇排出
        1.2.4 与动脉粥样硬化中泡沫细胞的形成有关的GWAS发现
    1.3 动脉粥样硬化与巨噬细胞炎症反应
        1.3.1 不同巨噬细胞表型分布
        1.3.2 巨噬细胞功能的多样性
        1.3.3 巨噬细胞极化与动脉硬化
        1.3.4 巨噬细胞与炎性介质
    1.4 动脉粥样硬化与KLF4
        1.4.1 KLF4 与泡沫细胞
        1.4.2 KLF4 与巨噬细胞极化
    1.5 动脉粥样硬化与Phactr1
        1.5.1 Phactr1基因与蛋白
        1.5.2 Phactr1基因的心血管作用
        1.5.3 Phactr1基因多态性及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第2章 Phactr1缺乏通过促进M1 巨噬细胞极化和泡沫细胞形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2.1 引言
    2.2 研究材料、器材及方法
        2.2.1 主要研究器材及试剂
        2.2.2 试验方法
        2.2.3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在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巨噬细胞Phactr1表达增加
        2.3.2 Phactr1的消耗可加剧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2.3.3 Phactr1在巨噬细胞中的消耗会加速M1 巨噬细胞极化,炎症和泡沫细胞形成
        2.3.4 Phactr1促进CREB激活和KLF4 转录
    2.4 讨论
第3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靶向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双重成像纳米粒子的构建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与方法
    1 实验材料、试剂
    2 实验设备
    3 纳米粒子的制备
    4 纳米粒子表征的测试
    5 药物释放试验
    6 热重分析、磁强度和磁共振成像
    7 细胞毒性测试
    8 细胞摄取试验
    9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纳米粒子表征
    2 药物释放试验
    3 热重分析、磁强度和磁共振成像
    4 细胞毒性测试
    5 细胞摄取试验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探讨应用纳米技术诊断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冠心病中医证型与铁代谢及HCY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 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研究
        1.1 冠心病及相关机制研究
        1.2 铁稳态代谢的认识
        1.3 铁代谢和冠心病
        1.4 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
    2. 祖国医学研究
        2.1 冠心病的病因病机
        2.2 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关系
        2.3 “痰、瘀、毒”理论与冠心病
        2.4 CHD患者体内铁代谢紊乱与中医“痰、瘀、毒”理论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
        3.2 观察项目
        3.3 统计学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4.2 CHD患者与对照组铁代谢、HCY水平比较
        4.3 CHD患者铁代谢、HCY水平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4.4 CHD患者铁代谢水平与血脂、炎症、HCY指标的相关性
        4.5 CHD患者中医证型、病程分布
        4.6 CH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在性别、年龄的分布情况
        4.7 CHD患者中医证型和血清LDL-C、Hs-CRP的关系
        4.8 CHD患者中医证型和HCY、铁代谢的关系
        4.9 冠心病各证型与血SF、LDL-C、Hs-CRP、HCY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分析
    2. CHD患者与对照组铁代谢水平、HCY 比较
    3. CHD患者铁代谢水平、HCY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4. CHD患者铁代谢与血脂、炎症、HCY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4.1 CHD患者铁代谢与血脂指标TC、TG、LDL-C、Lp (a)的相关性
        4.2 CHD患者铁代谢与炎症指标IL-6、Hs-CRP、1p-PLA2的关系
        4. 3CHD患者铁代谢与HCY的相关性
    5. CHD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5.1 中医证型分布
        5.2 中医证型与血脂、炎症指标、HCY的关系
        5.3 中医证型与铁代谢的关系
    6. CHD各证型中SF、LDL-C、Hs-CRP、HCY的相关性分析
    7. CHD患者体内铁代谢紊乱与中医“痰、瘀、毒”理论
    8.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脑白质高信号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单纯WMH组中WMH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等临床特点的研究
        2.1.1 资料
        2.1.2 研究方法
        2.1.3 统计学方法
    2.2 腔隙性梗死伴WMH组中WMH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等临床特点的研究
        2.2.1 资料
        2.2.2 研究方法
        2.2.3 统计学方法
    2.3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伴WMH组中WMH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等临床特点的研究
        2.3.1 资料
        2.3.2 研究方法
        2.3.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单纯WMH患者中WMH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等临床特点关系的统计学分析
        3.1.1 不同级别WMH的分布部位情况
        3.1.2 不同级别WMH的一般资料情况
        3.1.3 不同级别WMH的血清学指标情况
        3.1.4 不同级别WMH的颈部血管彩超情况
        3.1.5 组间两两比较
        3.1.6 WMH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
    3.2 腔隙性梗死伴WMH患者中WMH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等临床特点关系的统计学分析
        3.2.1 不同级别WMH的分布部位情况
        3.2.2 不同级别WMH的一般资料情况
        3.2.3 不同级别WMH的血清学指标情况
        3.2.4 不同级别WMH的颈部血管彩超情况
        3.2.5 组间两两比较
        3.2.6 WMH严重程度相关的危险因素分析
        3.2.7 WMH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
    3.3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伴WMH患者中WMH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等临床特点关系的统计学分析
        3.3.1 不同级别WMH的分布部位情况
        3.3.2 不同级别WMH的一般资料情况
        3.3.3 不同级别WMH的血清学指标情况
        3.3.4 不同级别WMH的颈部血管彩超情况
        3.3.5 组间两两比较
        3.3.6 WMH严重程度相关的危险因素分析
        3.3.7 WMH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图
附表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对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及Hcy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动物实验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饲料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建立
        2.2 动物给药方式
        2.3 血清标本检测
        2.4 病理学标本检测
        2.5 大鼠自主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实验动物模型建立情况评价
        3.2 动物血脂水平变化
        3.3 动物Hcy水平的变化
        3.4 动物汗出情况
    4 结论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试验分组
        2.2 疗效评定
        2.3 统计方法
        2.4 安全性评价
    3 一般资料分析
        3.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分布情况
        3.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散分布情况
        3.3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病程分布情况
    4 治疗结果分析
        4.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4.2 相关指标疗效
    5 安全性分析
    6 临床观察结论
讨论
    1 实验疗效及相关指标分析
    2 临床观察及相关指标分析
    3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3.1 动脉粥样硬化概念
        3.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3 治疗
    4 中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4.1 病名的认识
        4.2 发病机制的认识
    5 本方治疗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合并动脉粥样硬化
        5.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与自主神经功能损害
        5.2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与动脉粥样硬化
        5.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现代应用研究
        5.4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成及方解
结语
    1 结论
        1.1 动物实验结论
        1.2 临床研究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1 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1.1 中医药治法
        1.2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9)冠心病血瘀证患者铁代谢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冠心病与铁代谢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血瘀证与铁代谢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冠心病患者机体铁代谢水平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二 冠心病血瘀证患者铁代谢水平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铁代谢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铁代谢
    1.1 铁的消耗和吸收
    1.2 铁的转移和储存
    1.3 铁调素-铁转运蛋白轴调节
2 铁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
    2.1 铁与脂蛋白氧化
    2.2 铁与巨噬细胞极化
    2.3 铁与斑块稳定性
3 小结与展望

四、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调控p53/SLC7A11介导的氧化损伤及铁死亡抗AS的机制研究[D]. 何信用.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诊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史张.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TL1A通过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抑制apoE缺失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D]. 赵丹. 南开大学, 2021(02)
  • [4]Phactr1缺乏通过促进M1巨噬细胞极化和泡沫细胞形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D]. 李特. 吉林大学, 2021(01)
  • [5]靶向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双重成像纳米粒子的构建与表征[D]. 邱鹏达.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6]冠心病中医证型与铁代谢及HCY的相关性研究[D]. 吴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脑白质高信号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D]. 铁涛. 兰州大学, 2021(12)
  • [8]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对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及Hcy的影响[D]. 付博伦.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冠心病血瘀证患者铁代谢水平研究[D]. 张雪松.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10]铁代谢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J]. 许杰,杨剑峰,何杨.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20(06)

标签:;  ;  ;  ;  ;  

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