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法和设备管理

竞争法和设备管理

一、竞争规律与设备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方熙杨[1](2021)在《基于气体置换的惰气阻燃差异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自燃是煤矿井下的五大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着矿井生产安全。针对不同惰气防治煤自燃时阻燃效果差异明显且机理不清楚的问题,本文从气体置换的角度研究了不同惰气阻燃效果的差异及机理。首先采用惰气等温动态置换煤体中氧气的实验装置,以粒径和流量为变量,分别进行N2和CO2置换煤体中氧气的实验,得到了氧气的置换量、置换效率和平均置换速率等表征惰气常温置换能力的参数,对比研究了N2和CO2的防火差异;然后,采用绝热氧化装置进行注惰阻燃实验,得到了氧气置换量、相对置换率和阻燃时间等煤自燃不同阶段阻燃能力的表征参数,对比研究了N2和CO2在高温下的灭火差异;最后,考虑煤体对气体的吸附作用,建立了采空区的多场耦合惰化煤自然发火模型,开展了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动态数值模拟,获得了采空区N2和CO2注入后惰化区间的演化特征,确定了采空区注惰的合理参数。

冯超[2](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1)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培养和使用人才,始终把人才资源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后,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人才问题,关注人才的成长、重视人才的培养、依靠人才发展、优化人才环境,逐步确立形成了理论化、系统化的人才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制度体系建设及其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既有一般人才观的基本属性,又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和实践的表达系统,更蕴含着鲜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属性。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以“为什么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和“为谁培养人才”为逻辑主线;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理论为思想基础,以中国古代传统人才观的精华为历史传承,以国外先进人力资源理论为有益借鉴,体现出历史与时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民族与世界相融合、全局与重点相兼容的鲜明特点;在引导教育、科技、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领域协同发展、构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2)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对于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和深刻贯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指导,同时借鉴中共党史学、教育学、哲学、人才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着眼从确立向度、形成与发展、基本内容、主要特征、战略价值和实践推进等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第一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逻辑基础。着重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观的继承发展,中国古代传统人才观的精华提炼,国外人才观的有益借鉴等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理论逻辑;从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等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历史逻辑;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才的迫切渴求、我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和消除我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障碍的必然要求等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现实逻辑。第二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形成与发展。以习近平工作实践为线索,梳理并总结出其人才观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渐进过程,指明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确立蕴含着深厚的理论底蕴和扎实的实践基础。第三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基本内容。以“为什么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以及“为谁培养人才”这一逻辑理路,系统梳理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内容构成,揭示这一思想体系的丰富内涵。第四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主要特征。着重从历史性与时代性、全局性与重点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既具有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又具有反映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实践品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1)第五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战略价值。着重从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相统一的维度,深刻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理论,以及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价值。第六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实践推进。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在全面分析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指明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需要紧密结合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科学把握这一人才观的精神实质、深刻内涵、实践推进的根本原则及其相关对策。

叶静文[3](2017)在《黄玛草蛉幼虫人工饲料及种内竞争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蛉属昆虫纲脉翅目,为重要捕食性昆虫,世界已知86属1350种。我国草蛉资源丰富,已记载18属共109种,且分布范围广、种群数量大,捕食害虫范围宽,是可用于防治农林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之一。由于具繁殖力强、搜寻能力强、捕食量大、捕食害虫种类多等优点,黄玛草蛉Mallada basalis(Walker)成为可被利用的生物防治因子的潜在价值很高。如何高效大规模生产草蛉是利用草蛉进行生物防治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传统的草蛉饲养方法耗时而且成本高,草蛉幼虫互残行为也是严重影响到繁殖规模和成本的关键因素。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发一种适合黄玛草蛉大规模繁殖的人工饲料,并且通过研究饲养密度、饥饿程度、食物类型及数量、温度、湿度、光照等多个因子与黄玛草蛉幼虫互残行为的关系,阐明黄玛草蛉种内竞争规律,为大规模繁殖和释放应用该草蛉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配制出多种人工饲料配方,并研究明确了取食这些人工饲料黄玛草蛉的发育和繁殖规律以鸡蛋、蜂蜜、海水螺旋藻、海藻糖、啤酒酵母粉、山梨酸钾、维生素、柞蚕蛹血淋巴、柞蚕蛹浆和蔗糖等为组分配制了5种人工饲料配方AD1AD5。研究发现黄玛草蛉幼虫取食饲料AD2,雌性成虫不产卵,说明AD2不适合用于繁殖该虫;取食AD1、AD3、AD4和AD5,该虫均可正常发育和繁殖,但是以AD5饲养的后代出现了明显退化;AD1和AD4的饲养效果均较好,与AD4相比AD1不含海水螺旋藻成分。因此,从饲养效果和成本考虑,5个配方中AD1最优。系统评价了5种配方饲养对黄玛草蛉后代主要生物学参数的影响。以AD1、AD2和AD3这3种人工饲料饲养,草蛉F1代3龄幼虫发育历期AD1(4.48 d)显着短于AD2(6.92 d)或AD3(5.68 d);F1代成虫寿命差异显着,AD1(39.40 d)和AD3(30.11d)明显长于AD2(4.75 d);AD1处理F1代雌成虫产卵期(22.70 d)显着长于AD3(5.25d);AD1处理日产卵量(16.41粒/雌成虫·天)和单雌产卵量(476.67粒/雌成虫)显着大于AD3(3.11粒/雌成虫·天、19.75粒/雌成虫)。AD1处理F1代卵孵化率和化蛹率(100%、63.30%)都显着大于AD2、AD3。AD1处理F2卵孵化率(70.40%)明显高于AD3(63.0%)。以AD4饲养的黄玛草蛉F1代1龄幼虫、2龄幼虫、蛹以及F2代卵、2龄幼虫发育历期都显着短于AD5;F1代成虫寿命、F2代成虫产卵期,AD4都显着长于AD5;F1代雌性比例、F1代日产卵量、F1代单雌产卵量、F1代羽化率、F2代日产卵量、F2代单雌产卵量、F2代化蛹率和F3代卵孵化率,AD4都显着大于AD5。另外,以AD5饲养的黄玛草蛉,F1代2龄幼虫、3龄幼虫发育历期(4.70 d、4.92 d)显着缩短于F2代(9.00 d、8.64 d);产卵期F1代(31.57 d)显着长于F2代(20.80 d);F2代单雌产卵量(189.20粒/雌成虫)显着少于F1代(307.14粒/雌成虫)。2.观察明确了食物、背负物等对幼虫间残杀行为特性的影响在食物充足和没有食物的情况下黄玛草蛉1、2和3龄幼虫均有互残习性。幼虫会残杀体型相似或体型较小的幼虫,平均互残时间为54.43 min。残杀结束后残杀者可能会把被残杀者的残壳背负于背部。观察了以棉花球、纸屑、草蛉蛹壳为背负物、以米蛾卵为食物条件下幼虫间残杀行为特性。同样三种背负物条件下,提供充足食物时黄玛草蛉总互残死亡率为32%44%,没有食物时总互残死亡率均明显升高(68%76%),且不同种类背负物对黄玛草蛉总互残死亡率没有影响。不同背负物处理后不同天数黄玛草蛉幼虫互残死亡率差异都显着,食物充时互残死亡率第7天左右最高,没有食物时第3天就达到最高。不同背负物条件下,食物充足时黄玛草蛉幼虫历期之间差异不显着,为9.1810.10 d;没有食物时幼虫寿命之间的差异显着,当背负物为草蛉蛹壳时幼虫寿命最短,仅为3.20 d,而对照的幼虫寿命最长,为4.60 d。3.揭示了在提供食物情况下黄玛草蛉幼虫种内竞争规律提供食物情况下,不同饲养密度、食物类型(米蛾卵、萝卜蚜和人工饲料)及数量、温度、光照条件下黄玛草蛉总互残死亡率变化明显。随着黄玛草蛉幼虫饲养密度、温度或光照时间的增大,总互残死亡率呈先上升后趋于平缓的趋势。随着食物量(米蛾卵、萝卜蚜和人工饲料)的增加,黄玛草蛉总互残死亡率都是呈先下降然后趋于平缓的趋势。但是024 h饥饿时间或40%80%湿度对黄玛草蛉总互残死亡率没有影响。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大、温度的升高或光照的延长,幼虫发生互残死亡的天数呈上升趋势。随着米蛾卵量或萝卜蚜量的增加,幼虫发生互残死亡的天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在以上各种处理后不同天数,黄玛草蛉幼虫互残死亡率差异都显着,第7天左右最高,幼虫到化蛹前都有可能因发生互残而死亡。以不同数量3种食物饲养的黄玛草蛉,互残后残存个体羽化率以0.03 g食物量时羽化率最低,以0.15 g食物量时羽化率最高。1535℃温度下随着温度的降低,黄玛草蛉残存个体的幼虫历期逐渐延长(7.6035.40 d);当温度为15℃和35℃时,黄玛草蛉蛹不能羽化,2030℃下随着温度升高,蛹历期逐渐缩短(10.0021.00 d);当温度为15℃和35℃时,羽化率最低,为0%;当温度为25℃时,羽化率最高,为63.33%;当温度为20℃,雌性比例最低,为6.66%;当温度为25℃时,雌性比例最高,为63.33%。0L:24D24L:0D光照下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草蛉残存个体羽化率逐渐增大,为51.42%73.61%;不同饲养密度和饥饿时间下残存个体雌性比例之间差异显着。4.阐明了无食物情况下黄玛草蛉幼虫种内竞争规律在不提供食物只提供水的情况下,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大或温度的增加,总互残死亡率呈先上升之后趋于平缓的趋势;024 h饥饿时间、40%80%湿度和0L:24D24L:0D光照对黄玛草蛉幼虫总互残死亡率都没有影响。与有食物的情况相比,在没有食物时,各个条件下的总互残死亡率都相对较高。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大或光照时间的延长,幼虫发生互残死亡的天数逐渐增多。随着温度的升高或饥饿时间的增加,幼虫发生互残死亡的天数逐渐减少。对于不同天数,不同饲养密度、饥饿时间、温度、湿度和光照的黄玛草蛉幼虫残存个体每天互残死亡率之间的差异都显着,在第24天达到最高值。024 h饥饿时间下的黄玛草蛉,残存个体幼虫寿命饥饿0 h(4.60 d)显着长于饥饿18 h(3.60 d)饥饿24 h(3.00 d)。1535℃温度下随着温度的降低,残存个体幼虫寿命逐渐延长,15℃下幼虫寿命(6.80 d)显着长于20℃(4.60 d)、30℃(4.00 d)和35℃(4.00 d)。

邓雪[4](2010)在《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当今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立足与发展的根本。企业知识理论认为,企业是知识的集合体,组织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而企业知识的获得与积累,主要途径是开展组织学习,具体表现为组织内学习和组织间学习两种方式。企业战略联盟是企业开展组织间学习的一个重要平台,企业通过参与战略联盟合作,开展有效的组织间学习,可以吸收大量的知识与经验,通过知识的吸收与内化过程,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因此,对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正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进行研究。论文共分为七章,各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进行总体研究设计。研究设计包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以及主要创新点。第二章理论综述,主要对企业战略联盟、企业知识理论、组织学习、组织间学习四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并对现有研究进行评价,得出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与目标。第三章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概述,主要分析了企业战略联盟环境下组织间学习的本质特征,具体内容包括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学习类型、学习内容及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的过程。第四章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提出了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影响因素模型和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与组织绩效关系模型。在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影响因素模型中,主要分析了企业自身因素、知识属性因素和组织间情境因素对组织间学习的影响;在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与组织绩效关系模型中,组织间学习为自变量,组织绩效为因变量,同时引入联盟形式、联盟范围、联盟控制方式、联盟竞争规律作为调节变量。第五章数据收集与整理,论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实证研究。首先,进行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借鉴国内外学者所设计的成熟量表,从中国企业的特点出发,进行一定的修正,形成本研究的问卷。然后,进行样本选择与问卷发放。选择组建战略联盟的中国企业作为样本,调查对象是企业管理人员。接着,进行数据整理与样本的描述性统计。最后,进行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第六章假设检验,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统计分析方法,通过SPSS15.0和AMOS7.0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验证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是否成立。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企业本身因素是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的正向显着影响因素。企业本身因素包括企业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两个方面。其中,企业学习动机是开展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的有效前提条件,而企业学习能力是影响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的最重要因素;第二,知识属性因素、组织间情境因素是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的负向显着影响因素。知识属性因素包括知识的隐性和知识的模糊性,组织间情境因素涉及组织间知识差异与组织间文化差异;第三,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提升了组织绩效,而不同的联盟形式、联盟范围、联盟竞争规律、联盟控制方式对于提升组织绩效有着不同的影响,权益式联盟、联盟范围较广、主要职能活动没有分布在相同行业、采用社会控制方式更有利于产生高组织绩效。第七章结论与展望,总结论文的研究成果与主要研究结论,以此为基础,提出中国企业进行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管理的策略与建议。与此同时,总结本研究的局限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论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研究了企业战略联盟环境下的组织间学习问题。论文从企业战略联盟的角度去探究战略联盟中组织间学习的规律,初步形成了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理论的基本框架,丰富了组织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第二,构建了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影响因素模型。在模型中综合考察了企业本身、知识属性和组织间情境三方面因素对组织间学习的影响,考虑因素较全面,模型较贴近现实;第三,构建了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与组织绩效关系模型。在模型中引入联盟形式、联盟范围、联盟竞争规律和联盟控制方式等作为调节变量,对于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更为全面、深入。

田发贵[5](2009)在《职业院校后勤工作中市场规律的作用及运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着重浅谈职校后勤工作中如何用运市场规律,提高后勤工作质量,降低后勤工作成本之问题。

朱晓霞[6](2006)在《中国微型乘用车产品与产业特征及市场竞争规律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浪潮,世界汽车工业正朝着产业集中化、经营全球化、技术高新化、生产精益化、产品环保化的方向发展。2002年以来,微型乘用车的市场需求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呈现出独特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产生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日趋明显,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研究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如何根据自己的产业特征,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产业竞争与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分析我国微型乘用车的产品特征着手研究。首先通过研究微车在我国的需求特征,找出影响微车的主要因素;然后从价值工程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微车的价值特征;最后分车型对各种微车产品区域市场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产品特征各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我国微型乘用车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产品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产业生命周期、产业内部结构、市场结构以及产业布局等各个方面,对我国微型乘用车的产业特征进行了深入挖掘。在本文的最后,本文从竞争方式、竞争的发展形态、以及竞争形成的市场结构等方面提炼了我国微型乘用车市场的竞争规律。

谭瑞松[7](2006)在《我国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2年以来,微型乘用车的市场需求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呈现出独特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产生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我国能源短缺、环境不断恶化与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研究微型乘用车的发展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战略为研究核心,提出了适宜微乘车企业实施的竞争战略的多种选择,以及支持我国微型乘用车企业实施竞争战略的宏观对策建议和以微乘车企业为主体的微观对策建议。 对于上述理论的提出主要基于现有的相关理论及本文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首先,本文全面、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了企业竞争战略相关理论,对于本文结论得出有重要基础作用的相关理论包括:企业竞争优势相关理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这些理论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次,主要运用构建模型分析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微型乘用车产品、行业特征以及产业竞争规律、市场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刻地研究。表现在需求价格弹性、需求弹性的研究,行业竞争结构,价格竞争作用规律,技术进步作用规律及优势资源作用规律的挖掘,以及微乘车市场状况、技术状况、相关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微乘车企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来自于自主研发技术弱势、品牌劣势,完善政府管理以及重复性建设。我国微型乘用车企业只有在制定和实施竞争战略的过程中遵循产品、产业特征、产业竞争规律,及时进行战略调整适应竞争变化,才能获取竞争优势。 再次,从直接来源、本源、以资源为基础的中观层面三个角度挖掘我国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优势来源。我国的宏观环境因素:能源短缺、自然环境恶化,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燃油价格上涨给微型乘用车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其环保、节能的优势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一些微乘车企业在整个汽车产业中异军突起。然而,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只青睐具有优势资源的微乘企业,也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资源、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最后,微型乘用车产品和行业特征以及企业竞争战略的特征决定了微型乘用车竞争战略应是具有环境适应性、动态性的。一方面,微乘车自身的快速发展是宏观环境状况培育的;另一方面,企业竞争战略是以宏观环境为基础的,因此,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战略的环境决定性是必然的,环境适应性

周和荣[8](2005)在《敏捷企业及其运行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的更迭越来越快,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顾客的需求日益个性化,使得21世纪的企业环境持续多变而又不可预测。这必然要求企业具有驾驭不确定性环境的敏捷竞争能力。在这种背景下,一种集中于核心能力、能够快捷地重组内外部的能力和资源、从而能够快捷地响应市场机遇的企业运应而生,这种企业被称作敏捷企业。国内外对敏捷企业的研究日渐重视。本文在深入分析和讨论敏捷企业理论研究现状与不足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敏捷企业的基本理论及运行机理。论文从总体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包括第2、3、4章,对敏捷企业进行了一般界定、结构分析和实现机理研究,第三部分包括第5、6、7、8章,分别从运行方法(敏捷竞争方法、资源敏捷配置方法)、运行过程、运行条件等方面研究敏捷企业的运行机理,第四部分是敏捷企业的敏捷性评价。第五部分是总结和展望。全文共包括65个概念定义、72幅图表、29个机理或概念模型。 第1章在分析现代企业竞争环境改变的基础上,讨论了敏捷性和敏捷企业的起源。分析了敏捷企业产生的实践动因,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出发点,结合国内外对敏捷企业研究的现状与不足,建立了本文的研究体系。 第2章对敏捷性、敏捷企业进行了界定。对敏捷性与柔性、精益性进行了辨析。对敏捷企业的根本属性、一般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敏捷企业与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依据核心能力和成长阶段,对敏捷企业进行了分类。认为敏捷企业是集中于核心能力的“半市场、半组织”的中间组织,它通过与客户、供应商、伙伴间的网络化和集成化,实现虚拟一体化。 第3章研究了敏捷企业的基本单元和基本结构。提出了能力要素是敏捷企业基本单元的假说。分析了能力要素作为敏捷企业基本单元的理论与实践依据,对能力要素进行了定义、分类和性质分析,给出了能力要素的结构概念模型,建立了本文的主要分析对象——敏捷企业及其能力要素。分析了敏捷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能力结构、资源结构,提出了相应的能力结构模型、资源结构模型、组织结构模型和人员结构模型。 第4章研究了敏捷企业的实现机理。研究了外部化机理,给出了敏捷企业外部化的定义、讨论了其效应以及实现的对象和过程;研究了模块化机理,给出

张昱[9](2003)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以浙江省生猪产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果、农产品市场发生巨大变化、以及中国农产品市场日益融入全球市场的背景下提出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为建立一个适用于研究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问题的可行框架与范式进行了理论探索,并对一些在当前研究中被忽视的问题提出了理论解答。在此基础上,论文专门对浙江省生猪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现状和变化进行了测定和评价,并借鉴波特的竞争力研究范式,对在深层次上决定该产品的市场竞争绩效的支撑体系进行了研究。 论文对与竞争力问题密切相关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并在大量阅读中英文文献的基础上,对目前国际国内关于农业、农产品竞争力实证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竞争力研究当中的层次与地位,并提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定义、界定了重要的相关概念,这些定义、概念对于研究的展开具有重要的、基点性的意义。 论文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研究框架,这一框架包括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测定、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分解及竞争主导因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支持体系等三个层次。并在这一框架下对浙江省生猪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 根据论文对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定义,应从农产品在特定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两个方面构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测评体系。论文实证部分采用市场占有率、RCA系数、成本利润率等指标对浙江省生猪产品从1990年~2001年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的竞争绩效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考察,认为该产品在两个市场上的竞争力在报告期内均呈显着下降趋势,且国际市场在生产当中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 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农产品所体现的买方价值,论文从买方价值的定义方程出发,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分为价格竞争力和非价格竞争力两个方面,分别对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的基本规律、影响因素、测定方法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判断价格主导型竞争市场和非价格因素主导型竞争市场的动态与静态方法。通过对C-D生产函数的数学推导,得出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价格竞争力的三条根本途径,即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技术效率以及技术与制度创新。论文还就质量信息不对称问题对地区农产品非价格竞争力的影响、成因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制度和技术选择进行了分析。通过引进一个简单均衡模型并加以推广,对于以企业为主体的商誉制度和以政府为实施主体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在解决农产品非价格竞争中的质量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作用条件、运行机制、制度成本、有效性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模型分析的结论为解决农产品非价格竞争有序性方面的制度设计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在这一分析层次上,实证部分通过生产者价格指数与市场份额之间的相关分析,得出对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在浙江省生猪产品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当中的地位的评价,得出“在国内相关市场上,非价格因素已超过价格因素对浙江省生猪产品市场竟争力产生影响”、“非价格因素恶化是造成浙江生猪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浙江生猪产品在相关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取决于中国生猪产品的整体竞争力”等重要结论。在理论部分建立的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分析框架下,通过成本比较,分析了浙江省生猪产品在参照系中的成本地位、价格竞争力状况及形成和变化的原因;通过案例分析,从品种与猪肉品质、安全卫生性、加工程度与市场营销等几方面评价了浙江生猪产品非价格竞争力方面的缺陷及其对产品综合市场竞争力的影响。 对于浙江省生猪产品市场竞争力支持体系的研究,主要是在借鉴“波特菱形”分析范式的基础上,并针对该产品的具体特点加以适应性调整,从需求条件、生产条件、流通条件、产业组织与相关产业、企业化经营与企业战略、相关政策等六个角度,对浙江省生猪产品市场竞争绩效的支撑体系进行了分析。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对浙江省生猪产品市场竞争绩效的深层决定因素作出了评价,这些评价隐含了对生猪产业在浙江省农业结构中的地位的判断,以及如何提高浙江生猪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意见与建议。 论文最后对上述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定的针对性建议措施。

沈亮安[10](2001)在《竞争规律与设备管理》文中研究指明 竞争规律是支配市场运行的重要规律之一。通过竞争,优胜劣汰,择优选择,使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竞争“出压力、出活力、出效益、出人才”。在设备管理领域同样需要引入竞争规律,充分运用竞争机制,搞活设备管理,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二、竞争规律与设备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竞争规律与设备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气体置换的惰气阻燃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自燃机理研究现状
        1.2.2 煤炭自燃过程的实验研究现状
        1.2.3 气体吸附竞争规律的研究现状
        1.2.4 不同惰气阻燃效果的实验研究现状
        1.2.5 煤矿井下注惰防灭火技术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惰气等温动态置换煤体中氧气的实验研究
    2.1 实验原理及设备
        2.1.1 实验原理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煤样
        2.2.2 实验条件
        2.2.3 实验流程和步骤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煤粒条件下惰气置换煤体中氧气的规律
        2.3.2 不同流量条件下惰气置换煤体中氧气的规律
        2.3.3 惰气对煤体常温下的阻燃效率
    2.4 本章小结
3 不同惰气的阻燃效果对比实验研究
    3.1 实验原理及实验装置
        3.1.1 实验原理
        3.1.2 实验装置
    3.2 实验方法
        3.2.1 煤样制备
        3.2.2 实验条件的确定
        3.2.3 实验过程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煤低温绝热过程的氧化动力学分析
        3.3.2 惰气注入后煤样的温度变化分析
        3.3.3 惰气注入后氧气浓度的变化分析
        3.3.4 阻燃效率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采空区的多场耦合惰化煤自然发火模型
    4.1 采空区流场特性
        4.1.1 采空区的多孔介质属性
        4.1.2 采空区渗流的关键参数
    4.2 采空区注惰气后气体的运移及反应
        4.2.1 气体在采空区中的运移
        4.2.2 煤对气体的吸附及煤与氧化学反应
        4.2.3 采空区内惰气置换煤体中氧气的过程分析
    4.3 采空区注惰置换煤体中氧气的多场耦合关系
        4.3.1 假设条件
        4.3.2 多场耦合关系
    4.4 采空区的多场耦合惰化煤自然发火模型
        4.4.1 动量方程
        4.4.2 能量守恒方程
        4.4.3 质量守恒方程
    4.5 控制方程的求解
    4.6 本章小结
5 采空区惰化区间演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5.1 采空区几何物理模型
        5.1.1 建模背景
        5.1.2 采空区建模
    5.2 采空区自燃“三带”动态模拟
        5.2.1 设置参数
        5.2.2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5.2.3 煤氧吸附作用对采空区氧浓度分布的影响
        5.2.4 采空区遗煤氧化的升温模拟
    5.3 采空区模拟注惰的时机
        5.3.1 采空区自燃“三带”现场观测的实施方案
        5.3.2 现场观测结果分析
        5.3.3 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及模拟注惰时机确定
    5.4 采空区注惰后惰化区间的演化模拟
        5.4.1 惰化区间的定义
        5.4.2 不同注惰位置条件下采空区惰化区间的演化
        5.4.3 不同注惰流量条件下采空区惰化区间的演化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论文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相关概念阐释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逻辑基础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理论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观的继承发展
        (二)中国古代传统人才观的精华提炼
        (三)国外人才观念的有益借鉴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历史逻辑
        (一)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初步形成
        (二)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持续深化
        (三)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丰富发展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现实逻辑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人才的现实需求
        (三)完善我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客观要求
第二章 习近平人才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萌芽期
        (一)7 年知青岁月的成长体验
        (二)生活学习的独立探索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发展期
        (一)正定工作期间的初步实践
        (二)福建任职期间的推进发展
        (三)浙江上海主政期间的积极拓展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成熟期
        (一)中央执政后对“为谁培养人才”的进一步明确
        (二)中央执政后对“培养什么样人才”观念的科学发展
        (三)中央执政后对“怎样培养人才”的全新阐释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基本内容
    一、深刻诠释人才培养的目的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客观要求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二、科学界定新时代人才标准的全新语境
        (一)以德为先的全新阐释
        (二)德才兼备的全新阐释
        (三)实践检验人才的全新阐释
    三、不断完善人才选用体系
        (一)坚持“人人皆可成才”的培养目标
        (二)坚持“人人尽展其才”的选用目标
    四、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
        (一)巩固党执政的先进基础
        (二)壮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力量
        (三)肩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情怀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主要特征
    一、在历史与时代的贯通中把握人才建设的基本趋向
        (一)善于总结人才观的历史经验
        (二)科学把握人才观的时代要求
        (三)坚持历史与时代的深度融合
    二、在全局与重点的统一中把握人才建设的推进主线
        (一)以统筹思维推进人才建设
        (二)着力培养关键人才队伍
        (三)在整体推进中突出问题导向
    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把握人才建设的创新动力
        (一)推动人才理论创新发展
        (二)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三)积极促进理论与实践生动结合
    四、在民族与世界的互动中把握人才建设的总体格局
        (一)彰显人才观的民族性特点
        (二)拓展人才观的世界性视域
        (三)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协同发展
第五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战略价值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理论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理论的最新成果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为科学认识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因素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实践价值
        (一)为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明确了基本要求
        (二)为增强中国核心竞争力指明了发展方向
        (三)为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导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世界意义
        (一)为促进世界人才理论的科学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二)为发展中国家破解人才发展困境提供了“中国经验”
        (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力量”
第六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实践推进
    一、科学把握我国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现状
        (一)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取得的主要成就
        (二)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存在的现实问题
        (三)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困境的主要成因
    二、坚持党管人才的根本原则
        (一)明确党管人才原则的科学要义
        (二)完善党管人才的工作体系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
        (一)准确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内涵
        (二)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深入人心
    四、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一)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二)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五、全面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一)改革完善人才体制机制
        (二)加强急需紧缺型人才和海外人才资源建设
        (三)构建新时代人才建设法律体系
    六、营造良好的人才社会环境
        (一)重视改善人才社会环境的价值意蕴
        (二)贯彻落实人才社会环境的全新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黄玛草蛉幼虫人工饲料及种内竞争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草蛉国内外研究进展
        1.1.2 昆虫种内竞争概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人工饲料对黄玛草蛉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人工饲料的筛选
        2.2.3 人工饲料的进一步筛选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人工饲料的筛选
        2.3.2 人工饲料的进一步筛选
    2.4 小结
        2.4.1 人工饲料的筛选
        2.4.2 人工饲料的进一步筛选
第3章 互残行为观察和背负杂物习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互残行为观察
        3.2.3 背负杂物习性研究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互残行为观察
        3.3.2 背负杂物习性研究
    3.4 小结
        3.4.1 互残行为观察
        3.4.2 背负杂物习性研究
第4章 在提供食物情况下黄玛草蛉幼虫种内竞争规律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饲养密度与互残行为的关系
        4.2.3 饥饿程度与互残行为的关系
        4.2.4 食物类型及数量与互残行为的关系
        4.2.5 环境因子(温度、湿度和光照等)与互残行为的关系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饲养密度与互残行为的关系
        4.3.2 饥饿程度与互残行为的关系
        4.3.3 食物类型及数量与互残行为的关系
        4.3.4 温度与互残行为的关系
        4.3.5 湿度与互残行为的关系
        4.3.6 光照与互残行为的关系
    4.4 小结
        4.4.1 饲养密度与互残行为的关系
        4.4.2 饥饿程度与互残行为的关系
        4.4.3 食物类型及数量与互残行为的关系
        4.4.4 温度与互残行为的关系
        4.4.5 湿度与互残行为的关系
        4.4.6 光照与互残行为的关系
第5章 无食物情况下黄玛草蛉幼虫种内竞争规律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材料
        5.2.2 饲养密度与互残行为的关系
        5.2.3 饥饿程度与互残行为的关系
        5.2.4 环境因子(温度、湿度和光照等)与互残行为的关系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饲养密度与互残行为的关系
        5.3.2 饥饿程度与互残行为的关系
        5.3.3 温度与互残行为的关系
        5.3.4 湿度与互残行为的关系
        5.3.5 光照与互残行为的关系
    5.4 小结
        5.4.1 饲养密度与互残行为的关系
        5.4.2 饥饿程度与互残行为的关系
        5.4.3 温度与互残行为的关系
        5.4.4 湿度与互残行为的关系
        5.4.5 光照与互残行为的关系
第6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人工饲料对黄玛草蛉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6.2.2 黄玛草蛉幼虫种内竞争规律研究
    6.3 本文的创新点
    6.4 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4)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统计分析法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1 结构安排
        1.4.2 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综述
    2.1 企业战略联盟的研究综述
        2.1.1 企业战略联盟的内涵与类型
        2.1.2 对战略联盟的理论解释
        2.1.3 企业战略联盟的管理
    2.2 企业知识理论的研究综述
        2.2.1 企业知识理论的提出
        2.2.2 企业知识的内涵与特征
        2.2.3 企业知识的分类
    2.3 组织学习理论的研究综述
        2.3.1 组织学习的内涵
        2.3.2 组织学习的类型与层次
        2.3.3 组织学习的过程
    2.4 组织间学习的研究综述
        2.4.1 组织间学习的内涵
        2.4.2 组织间学习的具体模式
        2.4.3 影响组织间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2.5 研究述评
        2.5.1 优点
        2.5.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概述
    3.1 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3.1.1 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的内涵
        3.1.2 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的特征
    3.2 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的类型
        3.2.1 竞争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
        3.2.2 单向学习、双向学习和多向学习
        3.2.3 探索型学习和利用型学习
    3.3 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的内容
        3.3.1 联盟伙伴知识
        3.3.2 联盟合作创造的新知识
        3.3.3 联盟设计与管理知识
    3.4 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的过程
        3.4.1 知识获取
        3.4.2 知识吸收
        3.4.3 知识内化
        3.4.4 知识创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4.1 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4.1.1 企业本身因素
        4.1.2 知识属性因素
        4.1.3 组织间情境因素
    4.2 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与组织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4.2.1 联盟组织间学习
        4.2.2 组织绩效
        4.2.3 组织间学习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4.2.4 调节变量的作用
    4.3 研究假设总结
第5章 数据收集与整理
    5.1 问卷设计
        5.1.1 调查问卷设计过程
        5.1.2 调查问卷的总体构成
        5.1.3 调查对象选择
        5.1.4 问卷发放与回收
    5.2 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5.2.1 企业本身因素的测量
        5.2.2 知识属性因素的测量
        5.2.3 组织间情境因素的测量
        5.2.4 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测量
        5.2.5 组织绩效测量
        5.2.6 调节变量测量
    5.3 数据整理与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5.3.1 被调查者的职位分布
        5.3.2 被调查者的工作分布
        5.3.3 样本企业的地理分布
        5.3.4 样本企业的经济性质分布
        5.3.5 样本企业所属行业分布
        5.3.6 样本企业规模分布
        5.3.7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4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5.4.1 问卷的信度检验
        5.4.2 问卷的效度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假设检验
    6.1 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影响因素的假设检验
        6.1.1 企业本身因素对组织间学习的结构方程分析
        6.1.2 知识属性因素对组织间学习的结构方程分析
        6.1.3 组织间情境因素对组织间学习的结构方程分析
        6.1.4 假设检验小结
        6.1.5 SEM 模型分析结果与讨论
    6.2 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与组织绩效关系的假设检验
        6.2.1 组织间学习与组织绩效的结构方程分析
        6.2.2 联盟形式对组织间学习与组织绩效关系的影响
        6.2.3 联盟范围对组织间学习与组织绩效关系的影响
        6.2.4 联盟竞争规律对组织间学习与组织绩效关系的影响
        6.2.5 联盟控制方式对组织间学习与组织绩效关系的影响
        6.2.6 假设检验小结
        6.2.7 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与结论
    7.2 启示与建议
        7.2.1 加强沟通与交流,提高组织间信任水平
        7.2.2 制定以组织学习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7.2.3 选择适合的知识转移通道
        7.2.4 强化联盟界面管理
    7.3 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职业院校后勤工作中市场规律的作用及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市场对职校后勤工作的影响
2 职校后勤工作中市场规律的作用
    2.1 价值规律对职校后勤工作的作用。
        2.1.1 总量影响作用。
        2.1.2 个量影响作用。
        2.1.3 深层影响作用。
    2.2 供求规律对职校后勤工作的作用。
    2.3 竞争规律对职校后勤工作的作用。
        2.3.1 以劳务服务为主的承包商之间的竞争和校方在竞争中选择合适的承包人。
        2.3.2 在购置设备、办公用品等过程中货比三家, 择优采购。
        2.3.3 竞争规律对职校的深层影响作用。

(6)中国微型乘用车产品与产业特征及市场竞争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选题背景
        1.1.2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学者的研究状况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基本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与基本框架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产业组织理论
        2.1.1 马克思、列宁关于产业组织的理论
        2.1.2 现代西方产业组织理论
    2.2 产业布局理论
        2.2.1 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阶段
        2.2.2 产业布局的模式
        2.2.3 产业布局的规律
    2.3 竞争规律理论
第3章 中国微型乘用车产品特征
    3.1 微型乘用车的界定
    3.2 中国微型乘用车的需求特征
        3.2.1 微型乘用车的产品收入弹性特征
        3.2.2 微型乘用车的产品需求价格特征
        3.2.3 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
        3.2.4 消费者偏好和对未来的预期
        3.2.5 微型乘用车消费环境
    3.3 中国微型乘用车的价值特征
        3.3.1 功能价值特征
        3.3.2 品牌价值特征
        3.3.3 服务价值特征
    3.4 微型乘用车产品区域市场特征研究
        3.4.1 微客产品区域市场特征研究
        3.4.2 微轿产品区域市场特征研究
    3.5 中国微型乘用车未来发展趋势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微型乘用车的产业特征
    4.1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4.1.1 产业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4.1.2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生命周期定位
    4.2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内部结构特征
        4.2.1 规模经济分析
        4.2.2 成本利润比较
        4.2.3 R& D分析
    4.3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市场结构特征分析
        4.3.1 我国微型乘用车市场总体结构特征分析
        4.3.2 2004年分车型的市场集中度分析
        4.3.3 我国微型乘用车市场进入与退出壁垒
    4.4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布局特征
        4.4.1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总体布局特征
        4.4.2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的地域分散所产生的直接结果
        4.4.3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的地域分散的原因探析
        4.4.4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布局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市场竞争规律研究
    5.1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市场竞争中的经济学原理
        5.1.1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市场竞争与劳动分工理论
        5.1.2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市场竞争与价值链理论
        5.1.3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市场竞争与核心竞争力理论
        5.1.4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市场竞争与比较优势理论
        5.1.5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市场竞争与“木桶”原理
    5.2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市场竞争规律之一——从竞争形式看,以价格竞争为核心转向品牌竞争
        5.2.1 我国微型乘用车市场竞争现状分析
        5.2.2 竞争形式从价格竞争将向品牌竞争转化
        5.2.3 我国微型乘用车品牌战略的实施
    5.3 我国微型乘用车市场竞争规律之二——从竞争形态来说,由分散布局向产业集群发展
        5.3.1 产业集群是培育与提升我国微车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5.3.2 奇瑞汽车产业链条集聚模式及其竞争能力的分析
        5.3.3 我国微型乘用车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战略思路
    5.4 我国微型乘用车市场竞争规律之三——从竞争形成的市场结构看,由较分散的组织结构向寡头垄断演进
        5.4.1 跨国公司与内资微型乘用车企业相比的竞争优势分析
        5.4.2 跨国公司的进入对中国汽车市场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5.4.3 我国微车市场结构将向寡头垄断演进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我国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1.3.1 论文总体思路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企业竞争优势观
        2.1.1 资源学派的竞争优势观
        2.1.2 学习学派的竞争优势观
        2.1.3 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竞争优势观
    2.2 企业竞争战略相关理论
        2.2.1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
        2.2.2 企业竞争战略的含义
        2.2.3 企业竞争战略的特征
        2.2.4 企业竞争战略的分类
        2.3.5 主要战略模型及观点
    2.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3.1 传统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3.2 现代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型乘用车产品、行业特征及市场竞争规律研究
    3.1 微型乘用车产品特征
        3.1.1 微型乘用车物理特征
        3.1.2 微型乘用车技术特征
        3.1.3 微型乘用车经济特征
    3.2 行业特征
        3.2.1 效益特征
        3.2.2 市场结构特征
        3.2.3 产品差异化特征
        3.2.4 行业壁垒特征
        3.2.5 产业生命阶段定位
    3.3 微型乘用车市场竞争规律
        3.3.1 价格竞争的作用规律
        3.3.2 技术进步的作用规律
        3.3.3 伯特兰德博弈均衡价格和最大市场需求
        3.3.4 规模经济作用下的生产临界值
        3.3.5 优势资源在企业竞争中的核心和主导作用
        3.3.6 从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过渡的规律
    3.4 微型乘用车产品、行业特征及市场竞争规律综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微型乘用车行业发展状况
    4.1 我国微型乘用车市场状况
        4.1.1 微型乘用车产销状况
        4.1.2 微型乘用车市场价格状况
        4.1.3 微型乘用车品牌与技术来源状况
        4.1.4 微型车企业效益状况
        4.1.5 微型乘用车市场结构状况
    4.2 微型乘用车技术发展状况
        4.2.1 关键部件技术状况
        4.2.2 关键技术发展状况
        4.2.3 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4.3 跨国汽车公司对我国投资状况
    4.4 相关产业发展状况
        4.4.1 石油工业
        4.4.2 交通建设
    4.5 我国微型乘用车发展状况综述
        4.5.1 我国微型乘用车市场状况综述
        4.5.2 我国微型乘用车发展存在的问题
        4.5.3 微型乘用车行业面临的挑战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主要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战略比较分析
    5.1 哈飞集团竞争战略
        5.1.1 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5.1.2 研发策略
        5.1.3 竞争战略规划
    5.2 重庆长安竞争战略
        5.2.1 竞争战略选择
        5.2.2 竞争策略组合
    5.3 上汽五菱竞争战略
        5.3.1 研发战略
        5.3.2 文化战略
        5.3.3 文化再造
    5.4 奇瑞竞争战略
        5.4.1 营运低成本战略
        5.4.2 成本领先与差异化整合战略
    5.5 竞争战略选择的主要经验
        5.5.1 有效的战略管理是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
        5.5.2 文化融合关系到重组的成败
        5.5.3 品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优势来源分析
    6.1 竞争优势直接来源分析
        6.1.1 微型乘用车物理特征优势
        6.1.2 中国经济发展以及资源环境状况有利于微型乘用车的发展
        6.1.3 微型乘用车企业自身具有的竞争优势
        6.1.4 我国经济资源状况决定微型乘用车行业具有成本优势
    6.2 竞争优势本源分析
        6.2.1 竞争优势的本质
        6.2.2 RS因果关系链及演化过程模型
        6.2.3 资源到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环节
        6.2.4 竞争优势来源三维分析与竞争战略
    6.3 以资源为基础的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中观层面
        6.3.1 学习能力
        6.3.2 技术能力
        6.3.3 创新能力
        6.3.4 服务能力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战略制定与选择
    7.1 竞争战略制定
        7.1.1 竞争战略制定的要素
        7.1.2 竞争战略制定的过程
        7.1.3 竞争战略实施的规则
    7.2 我国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战略定位
        7.2.1 我国微型乘用车企业优劣势比较分析
        7.2.2 我国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战略角色
        7.2.3 我国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战略目标
    7.3 我国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战略选择
        7.3.1 生态定位战略
        7.3.2 生态设计战略
        7.3.3 自主创新战略
        7.3.4 价格战略
        7.3.5 品牌战略
        7.3.6 柔性战略
        7.3.7 文化战略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我国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战略绩效评价
    8.1 竞争战略绩效的评价原则
    8.2 指标体系的构建
        8.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8.2.2 指标的选取和诠释
    8.3 综合评价方法
        8.3.1 评价方法选择
        8.3.2 评价方法确定
    8.4 评价结果及分析
        8.4.1 评价对象选择
        8.4.2 关键步骤结果
        8.4.3 评价结果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我国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战略实施的对策
    9.1 宏观对策
        9.1.1 引导微型乘用车产业集群战略调整
        9.1.2 完善法规推动微型乘用车产业发展
        9.1.3 实施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为微乘车提供技术支持
        9.1.4 培育汽车消费信贷环境
    9.2 微观对策
        9.2.1 实施有效的竞争战略管理以培育微乘企业持续竞争力
        9.2.2 实施技术创新战略以全面提升微乘企业技术能力
        9.2.3 通过管理创新增强微乘企业柔性
        9.2.4 积累优势人力资源以提升人力资源储备
    9.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敏捷企业及其运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缩写词表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动因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研究动因
    1.2 敏捷企业理论研究综述
        1.2.1 国外敏捷企业理论研究
        1.2.2 国内敏捷企业理论研究
        1.2.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体系
        1.4.1 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3 论文的内容体系
    本章小结
第2章 敏捷企业的一般界定
    2.1 敏捷企业的定义
        2.1.1 敏捷性的界定
        2.1.2 敏捷企业的定义
    2.2 敏捷企业的特征
        2.2.1 敏捷企业的根本特征
        2.2.2 敏捷企业的基本特征
        2.2.3 敏捷企业的一般特征
    2.3 敏捷企业相关概念鉴评
        2.3.1 内涵相近的有关概念鉴评
        2.3.2 内涵相关的有关概念鉴评
    2.4 敏捷企业的分类
        2.4.1 基于核心能力的分类
        2.4.2 基于成长阶段的分类
    2.5 敏捷企业的性质
        2.5.1 敏捷企业的组织属性
        2.5.2 敏捷企业的边界属性
        2.5.3 敏捷企业的市场属性
    本章小结
第3章 敏捷企业的基本结构
    3.1 敏捷企业的基本单元及其结构
        3.1.1 能力要素是基本单元
        3.1.2 能力要素的属性与特征
        3.1.3 能力要素的分类
        3.1.4 能力要素的结构概念模型
    3.2 敏捷企业的组织结构
        3.2.1 敏捷企业的组织特征
        3.2.3 敏捷企业的组织结构
        3.2.3 敏捷企业的组织结构概念模型
    3.3 敏捷企业的人员结构
        3.3.1 敏捷企业的人员属性
        3.3.2 敏捷企业的人员特征
        3.3.3 敏捷企业的人员结构
    3.4 敏捷企业的能力结构
        3.4.1 敏捷企业能力的特点
        3.4.2 敏捷企业的能力结构概念模型
        3.4.3 敏捷竞争力及其结构
    3.5 敏捷企业的资源结构
        3.5.1 敏捷企业资源的定义
        3.5.2 敏捷企业资源的分类
        3.5.3 敏捷企业资源的特点
        3.5.4 敏捷企业的资源结构与利用概念模型
    本章小结
第4章 敏捷企业的实现机理
    4.1 外部化机理
        4.1.1 敏捷企业外部化的一般界定
        4.1.2 敏捷企业外部化的动因
        4.1.3 敏捷企业外部化的实现
    4.2 模块化机理
        4.2.1 模块化理论概述
        4.2.2 敏捷企业模块化的一般界定
        4.2.3 敏捷企业模块化的实现
        4.2.4 基于模块化的并行工程
    4.3 集成机理
        4.3.1 集成论概述
        4.3.2 敏捷企业集成的内涵与特点
        4.3.4 敏捷企业集成的效应
        4.3.3 敏捷企业集成实现的ARCA模式
    4.4 网络化机理
        4.4.1 网络经济理论概述
        4.4.2 敏捷企业网络化与网络化信息系统
        4.4.3 敏捷企业网络化信息系统对竞争力量的影响
        4.4.4 敏捷企业的网络集群和锁定效应
        4.4.5 敏捷企业网络化的实现模型
    本章小结
第5章 敏捷企业的竞争机理
    5.1 敏捷竞争理论概述
        5.1.1 速度经济理论
        5.1.2 敏捷竞争维度模型
    5.2 敏捷竞争的一般界定
        5.2.1 敏捷竞争的提出
        5.2.2 敏捷竞争的定义
        5.2.3 敏捷竞争的特征
    5.3 敏捷竞争优势分析
    5.4 敏捷竞争的主体、客体与市场
        5.4.1 敏捷竞争的主体
        5.4.2 敏捷竞争的客体
        5.4.3 敏捷竞争市场
    5.5 敏捷竞争中的协同关系
        5.5.1 敏捷协同的定义与特征
        5.5.2 敏捷协同效应
        5.5.3 基本的敏捷协同关系
        5.5.4 敏捷协同的基本方式
        5.5.5 敏捷协同的潜在冲突或成本
    5.6 敏捷竞争中的竞争关系
        5.6.1 基本竞争关系
        5.6.2 竞争的基本形式
    5.7 敏捷竞争模型及敏捷竞争规律
        5.7.1 敏捷竞争模型
        5.7.2 敏捷竞争规律
    本章小结
第6章 敏捷企业的资源配置机理
    6.1 敏捷企业资源配置的一般界定
        6.1.1 资源配置的本质及机制
        6.1.2 敏捷企业资源配置的内涵和特点
    6.2 敏捷企业资源配置中的信任机理
        6.2.1 敏捷企业与伙伴间信任的特点
        6.2.2 敏捷企业与伙伴间信任的作用
        6.2.3 面向机遇基于信任的资源敏捷配置模型
    6.3 面向机遇的能力要素伙伴选择
        6.3.1 能力要素伙伴选择概述
        6.3.2 基于互信关系的快速排除选择
        6.3.3 基于MAS的能力要素伙伴快速招投标选择
    6.4 资源共享
        6.4.1 能力要素共享
        6.4.2 知识共享
    本章小结
第7章 敏捷企业的过程机理
    7.1 敏捷企业运行过程概述
        7.1.1 过程与过程理论
        7.1.2 敏捷企业过程的一般界定
        7.1.3 敏捷企业的过程模型
    7.2 能力要素网的准备过程
        7.2.1 过程启动
        7.2.2 有关准备
    7.3 能力要素网的组建过程
        7.3.1 能力要素的模块化
        7.3.2 能力要素网的集成
        7.3.3 能力要素网的优化
    7.4 能力要素网的运行过程
        7.4.1 能力要素网的运行
        7.4.2 交运实现顾客价值
    7.5 能力要素网的解体
    7.6 敏捷企业运行过程实证
        7.6.1 基于定制的ASC运行过程实证
        7.6.2 基于机遇的AVE运行过程实证
    本章小结
第8章 敏捷企业的运行条件
    8.1 敏捷企业运行的使能技术
        8.1.1 使能技术概述
        8.1.2 重要的使能技术
        8.1.3 敏捷企业的信息系统
        8.1.4 敏捷企业的MAS
    8.2 敏捷企业运行的支持条件
        8.2.1 支持条件概述
        8.2.2 关键的支持条件
        8.2.3 敏捷企业运行中的法律问题
    本章小结
第9章 敏捷企业的敏捷性评价研究
    9.1 敏捷性评价的意义
    9.2 敏捷性评价指标体系
        9.2.1 敏捷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9.2.2 三种典型的敏捷性评价指标体系
        9.2.3 敏捷企业的敏捷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9.3 评价工作程序
    9.4 评价计算方法
        9.4.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9.4.2 评价方法
        9.4.3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9.4.4 评价指标的汇总方法
    9.5 示例评价
        9.5.1 示例数据表
        9.5.2 示例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9.5.3 示例无量纲化指标值的计算
        9.5.4 示例敏捷性评价结果
    本章小结
第10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10.1 研究总结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
致谢

(9)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以浙江省生猪产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u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主要创新
        1.4.2 本文不足之处
2 理论与实证分析回顾
    2.1 关于竞争力的理论
        2.1.1 溯源: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2.1.2 阐释:产业组织理论与企业战略管理
        2.1.3 发展:农业与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2.2 农业领域的竞争力实证研究
        2.2.1 国外的实证研究现状
        2.2.2 国内的实证研究现状
3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概念与测定
    3.1 竞争力研究的层次
        3.1.1 不同层次的竞争力概念
        3.1.2 不同层次竞争力概念之间的联系
    3.2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概念
        3.2.1 为什么选择农产品作为研究对象?
        3.2.2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定义及相关界定
        3.2.3 农产品市场竞争的主要特征
    3.3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测定
        3.3.1 市场占有率
        3.3.2 基于进出口数据的指标
        3.3.3 盈利水平
4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分解
    4.1 农产品买方价值的决定
        4.1.1 买方价值的内容
        4.1.2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分解
    4.2 农产品价格竞争及其成本基础
        4.2.1 消费者的价格心理
        4.2.2 农产品的价格构成
        4.2.3 生产率增长与成本降低的途径
        4.2.4 农产品价格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4.3 农产品非价格竞争的主要内容
        4.3.1 农产品的基本品质
        4.3.2 消费过程的方便性
        4.3.3 安全卫生性
        4.3.4 环保与社会责任因素
        4.3.5 农产品市场营销
    4.4 竞争主导因素与竞争力类型的判定
        4.4.1 判定的基本原则
        4.4.2 静态判定:单位价值法
        4.4.3 动态判定:统计分析法
    4.5 本章小结
5 农产品非价格竞争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5.1 农产品质量差异与信息不对称:问题与原因
        5.1.1 质量信息不对称对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影响
        5.1.2 农产品质量特征的隐性程度
        5.1.3 农产品信息不对称的成因
    5.2 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制度与技术
        5.2.1 质量标准与市场准入
        5.2.2 标识制度与企业商誉
        5.2.3 合同生产
        5.2.4 质量信息技术
    5.3 商誉、市场准入制度与农产品非价格竞争
        5.3.1 均衡模型的建立
        5.3.2 均衡的价格-质量函数
        5.3.3 模型的推广与扩展的均衡
        5.3.4 最低质量标准、价格加成、信息因素及其对均衡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浙江省生猪产品市场竞争绩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6.1 方法、参照系、样本与数据
        6.1.1 指标与方法
        6.1.2 参照系选择
        6.1.3 样本时段选择
        6.1.4 数据来源和计算技术
    6.2 浙江省生猪的竞争绩效
        6.2.1 市场份额
        6.2.2 生产盈利水平
    6.3 价格因素的地位与浙江省生猪的价格竞争力
        6.3.1 生猪农场价格
        6.3.2 价格因素在竞争中的地位
        6.3.3 生猪养殖成本与效率
    6.4 浙江省生猪的非价格竞争力
        6.4.1 地方品种与猪肉品质
        6.4.2 猪肉安全卫生问题
        6.4.3 加工程度与市场营销
    6.5 本章小结
7 浙江省生猪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支持体系
    7.1 本地需求
        7.1.1 浙江省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及变化趋势
        7.1.2 浙江省居民猪肉消费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趋势
        7.1.3 农产品需求的未来发展方向:一个消费者调查
        7.1.4 小结
    7.2 生产条件
        7.2.1 资源禀赋条件
        7.2.2 现有生产能力与格局
        7.2.3 规模生产
        7.2.4 小结
    7.3 流通条件
        7.3.1 国内流通体制及存在的问题
        7.3.2 出口流通体制的问题
    7.4 产业组织与相关产业
        7.4.1 国外生猪业的产业组织与一体化
        7.4.2 浙江生猪业的产业组织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7.4.3 小结
    7.5 企业化经营与企业战略:案例分析
        7.5.1 农业企业发展与对外贸易战略调整:山东省的案例
        7.5.2 浙江省生猪业企业化经营、企业竞争战略与竞争力提升
        7.5.3 存在的问题
    7.6 相关政策
        7.6.1 贸易政策
        7.6.2 国内支持政策
        7.6.3 农业标准化与检验检疫体系建设
8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若干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竞争规律与设备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气体置换的惰气阻燃差异性研究[D]. 方熙杨.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2]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研究[D]. 冯超.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黄玛草蛉幼虫人工饲料及种内竞争规律研究[D]. 叶静文.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4]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的实证研究[D]. 邓雪. 辽宁大学, 2010(06)
  • [5]职业院校后勤工作中市场规律的作用及运用[J]. 田发贵.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09(12)
  • [6]中国微型乘用车产品与产业特征及市场竞争规律研究[D]. 朱晓霞.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04)
  • [7]我国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战略研究[D]. 谭瑞松.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12)
  • [8]敏捷企业及其运行机理研究[D]. 周和荣. 武汉理工大学, 2005(08)
  • [9]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以浙江省生猪产品为例[D]. 张昱. 浙江大学, 2003(01)
  • [10]竞争规律与设备管理[J]. 沈亮安.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01(01)

标签:;  ;  

竞争法和设备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