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W1A型经皮微波凝固肿瘤治疗仪的研制

HM-W1A型经皮微波凝固肿瘤治疗仪的研制

一、HM-W1A型经皮微波凝固肿瘤治疗仪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丹美[1](2020)在《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第一章超声引导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甲状腺良性结节的对照观察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在甲状腺良性结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接收的54例病理证实为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其中左侧叶结节21例,右侧叶结节10例,双侧叶结节23例。所有结节均经病理活检或大病理证实为甲状腺良性结节。其中27例,结节平均直径约2.13±1.11cm,为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患者,设为消融组;另27例,结节平均直径2.71±1.34cm,为传统开放手术患者,设为手术组。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相关指标情况,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Prince-Henry评分法);甲状腺功能情况;术后并发症及甲状旁腺功能情况;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消融组的手术时间(30.25±6.37)min低于手术组(80.67± 10.69)min(P<0.01),住院时间(7.56±2.74)d低于手术组(12.69±2.39)d(P<0.05),消融组的住院费用(2041.39±200.41)元低于手术组(3526.85±210.59)元(P<0.01),消融组术中出血量(1.89±0.54)ml少于手术组(14.07±0.44)ml(P<0.01);消融组术后疼痛评分(2.61±0.12)分低于手术组(4.38±0.36)分(P<0.05),提示各治疗相关指标消融组优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水平术后1个月低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应手术组术后甲状腺功能减低。消融组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术后并发症:消融组术后1例喉返神经损伤致声音嘶哑,手术组2例吞咽困难,3例声音嘶哑,1例术后大出血,行二次手术抢救,手术组有6例术后存在积液。手术组有1例血钙降低,提示甲状旁腺受损。消融组术后积液例数低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方面调查:消融组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2个维度的评分高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较开放手术治疗可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较少费用,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疼痛减轻;对甲状腺功能无影响;降低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显着。第二章 微波消融功率对甲状腺良性结节消融疗效的影响目的:本文章通过对不同功率设置下甲状腺良性结节微波消融病例的回顾性分析,观察其消融后结节的体积缩减率,旨在寻找甲状腺良性结节肿瘤细胞灭活的最佳适宜功率,并对不同功率下消融甲状腺良性结节的长期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采用30W功率进行微波消融治疗的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14例,(17枚结节,最小直径约2.0cm,平均直径约2.99±0.77cm),设为30W组;本院采用40W功率微波消融治疗的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15例(17枚结节,最小直径约2.0cm,平均直径约3.19±0.69cm),设为40W组,消融中心温度约为80℃~85℃,结节直径大于2cm以上的甲状腺结节采取移动消融方式,每点消融时间10秒,分别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常规超声检查,测量消融区域大小,评估甲状腺结节消融区域体积缩减率(VRR)变化。结果:30W组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体积缩小率分别约33.44±42.17%、64.80±26.21%、79.56±20.96%、85.57±15.88%;40W 组随访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12个月时体积缩小率分别约 48.11±32.40%、64.46±33.42%、71.84±25.31%、78.09±18.88%,两组结节体积均随时间增加而缩小(Pa<0.05),且体积缩小率随时间增加而升高(Pc<0.05);30W组与40W组比较,体积缩小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0.05),两组体积缩小率增加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0.05)。呈现的结果为:对于较大的(最大直径>2.0cm)甲状腺良性结节来说,30W、40W的微波消融功率所呈现的短、中、长期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中30W、40W组微波对甲状腺良性结节消融的短期、中期、长期均达到体积缩小的效果,两种功率情况下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

江莹旭[2](2018)在《肿瘤微波适形消融及剂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微波消融技术以微创、精准、升温快和副作用小的优点越来越广泛地适用于肝癌、肺癌等肿瘤的治疗。针对具有特定形状和特殊位置的肿瘤,完成微波热剂量的精确控制,最终实现不规则肿瘤的完全适形消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本论文采用433 MHz微波频率设计微波消融针,并在微波热消融系统中通过离体猪肝实验对其消融效果进行了有效验证,适用于肝肿瘤的适形消融治疗。同时,本论文构建了一个有效的微波消融剂量控制仿真模型,为术前直观地认识不同热剂量下的消融效果提供了帮助。论文主要研究内容:1、设计基于433 MHz微波频率的单极微波天线和缝隙微波天线,并与穿刺尖头、不锈钢针杆、介质套管、水冷部件和手柄组装,成为较为完备的水冷微波消融针。2、利用COMSOL软件建立了一个精准的微波消融剂量控制仿真模型,并将其封装成界面友好的仿真App,能仿真获得不同热剂量下的消融温度场和有效消融体积。3、通过离体猪肝实验验证了433 MHz水冷微波消融针的适形消融效果。进一步,通过实验对仿真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4、采用同轴探针法测量了433 MHz频率下不同热损伤程度中肝组织的介电特性参数,不仅为肿瘤组织的检测和治疗提供了帮助,也为温度场的精确建立提供了参数支持。论文主要创新点:1、设计了433 MHz频率的微波消融针,适用于靠近危及器官的类葫芦形的肝肿瘤和其他长条形肿瘤的适形消融治疗。2、在仿真模型中采用随温度动态变化的组织电特性参数和热特性参数,使温度场仿真结果更加可靠,能实现较为精准的热剂量控制。

李猛[3](2016)在《血流灌注和肝组织硬度对肝细胞癌射频消融疗效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血流灌注程度对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台疗参数、温度热场及消融范围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2)研究患者肝组织硬度测值(LSM)对HCC射频消融近期疗效的影响。(3)分析HCC射频消融后局部肿瘤进展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优化治疗策略提供相关依据。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2013年9月-2015年12月在302医院行超声引导RFA治的62例HCC患者共66个病灶,所有病灶均经超声引导组织穿刺活检病理学或两种以上增强影像学明确诊断。入组标准为:(1)肿瘤≤5cm或数目3≤个,最大直径≤3cm;(2)无血管、胆管栓塞及肝外转移;(3)肝功能Child-Pugh A或B级;(4)患者拒绝手术治疗或无手术切除适应证;(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25秒,凝血酶原活动度≥40%,血小板计数≥50×109/L;(6)患者自愿受试,签署知情同意书。对HCC病灶行超声造影(CEUS)并进行定量分析,根据曲线下面积(AUC)值,将病灶分为低血流灌注组和高血流灌注组。行RFA时,相关治疗参数包括输出功率、组织阻抗和治疗时间进行记录,治疗同时在消融电极针旁开0.5cm(T1)及1.0cm(T2)处行实时温度监测,所有病灶完成射频消融能量25KJ后,即刻行超声造影CEUS检查,测量消融区长轴径(LAD)、短轴径(SAD)及消融区体积(Volume)。研究HCC血流灌注程度与RFA治疗参数和消融范围之间的关系;研究HCC血流灌注程度对RFA温度热场的影响。第二部分:2013年9月-2015年10月行超声引导RFA治疗的106例患者共114病灶,所有病灶均经超声引导组织穿刺活检病理学或两种以上增强影像学明确诊断。采用FibroScan检测仪对患者行肝组织硬度测量(LSM),以17.5kPa作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LSM组和低LSM组,研究分析两组病灶在技术有效率(TER)、局部肿瘤进展(LTP)率等方面的差异。第三部分:2012年9月~2015年10月在302行超声引导RFA治疗的99例HCC患者107个病灶,所有病灶均经超声引导组织穿刺活检病理学或两种以上增强影像学明确诊断。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CEUS血流灌注参数、肝组织硬度测值LSM等检查,平均随访时间10.6个月。采用单因素分析和Cox比例风险多因素分析方法,研究HCC患者RFA治疗后局部肿瘤进展的危险因素,绘制生存曲线。结果:1、(1)HCC血流灌注程度与RFA平均输出功率、作用时间呈线性正相关,与组织阻抗呈线性负相关;(2)低血流灌注组HCC内部测温点T1、T2均高于高血流灌注组,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3)HCC血流灌注程度与RFA治疗能量为25KJ的消融区长轴径LAD、短轴径SAD和消融体积Volume均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分别为y=-0.18×10-3x+3.2711(r=-0.662,p=0.00)、y=-0.21×10-3x+2.9988(r=-0.765, p=0.00)和y=-0.0031x+15.892(r=-0.761,p=0.00)、2、高LSM组与低LSM组HCC技术有效率分别为94.4%和95.3%,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高LSM组和低LSM组HCC局部肿瘤进展率分别为16.9%和7.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LSM组和低LSM组患者肝内复发率分别为28.4%和1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单因素分析,HCC射频消融后发生LTP的影响因素有肿瘤大小、邻近较大血管、治疗前行TACE、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肿瘤血流灌注程度、患者肝病类型和肝组织硬度。(2)Cox比例风险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是否邻近较大血管、血流灌注程度和肝组织硬度是HCC射频消融治疗后LTP独立危险因素,其风险比(HR)分别为1.12、1.38、1.59和1.77:HCC射频消融前行TACE是LTP的保护因素,风险比为0.52。结论:1、HCC血流灌注对RFA治疗具有“热沉效应”;2、肝组织硬度测量LSM是HCC消融后发生局部肿瘤进展和肝内复发的影响因素;3、肿瘤大小、是否邻近较大血管、血流灌注程度和肝组织硬度是HCC射频消融后LTP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助于采取策略,提高RFA疗效,而RFA前行TACE可有效降低LTP发生率。

盛磊[4](2013)在《微波热疗超声监测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肿瘤热疗是指利用某种加热方法将肿瘤组织加热至超过其耐热温度以杀死癌细胞,治疗效果的实时无损评价是肿瘤热疗过程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热疗监控成像主要有超声(US,Ultrasound)、核磁共振(MRI,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组织断层成像(CT,Computed Tomography)三种方式。CT由于对人体组织有损伤,MRI由于实时性较差、价格昂贵,且需要核磁兼容设备,都不便推广使用。超声因成本低、实时性好、与热疗设备兼容等优点,成为热疗监测的首选。本文研究了利用超声对微波热疗实时监测及相应系统设计。购置具有原始超声射频信号接口的高速超声数据采集器,搭建水浴加热实验及微波热疗实验平台,通过实验建立超声无损测温模型及超声组织定征模型,研究超声测温及生物组织热凝固区识别方法,并设计出相应微波热疗超声监测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实验平台的搭建。为了研究生物组织超声特征参数与温度的相关性,设计水浴实验系统。通过调节水箱温度,提取不同温度下的组织超声射频回波信号,建立超声无损测温及超声组织定征模型;为了利用超声监测微波热疗,设计微波热疗实验系统,提取热疗过程中组织超声射频回波信号,通过分析超声回波特征参数,识别热疗过程中的热凝固区;为了验证识别结果的准确性,统计微波热疗实验过程中不同加热功率和不同加热时间所获取的热凝固区大小。(2)生物组织超声特征参数的温度相关性研究。基于水浴实验平台,提取不同温度下的超声射频和视频特征参数,分析其与温度的相关性。其中超声回波射频信号参数主要包括超声背向散射积分、超声回波中心频率、超声衰减系数。研究结果表明:超声背向散射积分、超声衰减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相关性系数大于0.95,超声回波中心频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超声回波视频信号主要通过自建B超图像,分析图像的纹理特征参数与温度的相关性,分析了灰度直方图、灰度共生矩阵、灰度梯度共生矩阵等31个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较高温度相关性的参数有灰度直方图中的灰度均值、灰度共生矩阵中的熵及灰度梯度共生矩阵中的混合熵、逆差距、相关。结合纹理参数的温度相关性分析和比值分析,可以得到随着组织的热凝固,超声纹理特征参数改变较大的有:灰度直方图统计量中的灰度均值,灰度梯度共生矩阵中的灰度不均匀性、能量、混合熵、惯性和逆差矩。微波热疗由于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性,用超声回波检测温度误差较大,很难达到临床应用要求。(3)组织微波热凝固区的超声无创检测研究。通过超声组织定征方法检测微波热疗过程中的热凝固区,并与实际测量的热凝固区大小对比,获取准确性最高的定征方法用于微波热疗监测系统的设计。采用的超声组织定征方法分别为超声背向散射积分、超声图像纹理特征参数、超声回波功率谱积分、散射元平均间距。研究结果表明:背向散射积分可以很好的检测出热凝固区,检测的速度较快,但由于组织的不均匀性,容易在热凝固区外获得识别结果;利用超声纹理特征参数进行热凝固区识别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结果,但由于声影的存在,检测结果只有实际消融区的一半,且纹理参数计算及神经网络的识别计算量很大,检测速度比较慢,不太适合热疗实时监测;利用超声功率谱积分值识别热凝固区,容易在热凝固区外检测到多余的组织,可能是利用频谱积分进行检测使用的数据太长,不易获得更加细节的信息;利用超声检测生物组织散射元平均间距的改变来检测热凝固区,既有较好的识别效果,又有较快的速度,可应用于肿瘤热疗的实时监测。(4)微波热疗超声无创监测系统的设计。通过MATLAB GUI实现肿瘤热疗超声无创监测系统的设计,利用微波热疗实验所获得的超声原始射频信号,重建B超图像,通过散射元平均间距的不同检测热凝固区,并将检测结果叠加到自建的B超图像之上,这样既能利用B超进行监测,在热疗过程中观察组织的整体状况,又能够通过灰度编码获取组织在热疗过程中的热凝固区变化。

刘青[5](2012)在《微泡超声空化的肝生物学效应及对肝酒精消融的倍增作用》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经皮无水酒精消融(Percutaneous ethanol ablation, PEA)是临床治疗小肝癌有效、安全的方法之一。自1983年Sugiura等首次提出在超声引导下经皮注射无水酒精可以有效消融治疗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以来,经过反复验证,PEA治疗小肝癌的方法在临床上已被广泛接受和应用。一般来说,PEA适用于直径小于3cm的肝脏肿瘤。因为PEA本质上是一种经皮化学消融的介入治疗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肿瘤内部丰富的血供使注入的酒精快速消散,导致高浓度的酒精难以在肿瘤部位聚集。故PEA难以产生较大的、球形形状的消融灶,对于直径大于3cm的肝癌治疗效果差。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微泡增强的超声空化不仅可以阻断肿瘤血流灌注长达24h,还可有效阻断肝脏血流灌注15-30min。基于此,该效应可能使PEA注射的酒精停留在肝脏肿瘤局部的时间增加,增强治疗效果并增加消融体积。研究目的:1.了解微泡增强超声空化阻断兔肝脏血流可能产生的副作用。2.超声空化联合酒精消融是否可以显着增加酒精消融正常肝脏的效果。材料与方法1.实验材料:实验仪器:CZ-960型脉冲式超声空化治疗仪,是一种小型数字化高声压、非聚焦式超声治疗装置,主要由数字脉冲发生器、高声压数字脉冲功率放大器、组合式晶片治疗头和工作站控制系统组成,其超声脉冲的特点是:脉冲式、间歇式、高声压超声发射,热效应微小。2-4MPa的高峰值声压和一定的脉冲宽度有利于激励循环微泡发生剧烈的惯性空化(Inertial cavitation,IC)。本实验室采用的治疗探头频率831KHz,平均声强(ISPTA)1.3W/cm2,占空比0.22%,峰值负压4.26MPa,采取工作6秒间歇6秒的交替治疗模式。实验试剂:“脂氟显”脂质微泡,平均粒径2μm,核心气体为全氟丙烷,乳白色凝乳状外观,浓度约为49×109/ml,由本单位自制。实验中用于超声造影及治疗,在超声造影时的使用计量为0.02ml/kg,超声治疗时的使用剂量0.1ml/kg。2.实验方法:2.1超声空化阻断对兔肝血流灌注的影响: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1只,平均体质量2.02.5kg,随机分为3组(每组7只):分别为一次超声空化组、两次超声空化组和单纯超声组。超声空化处理均采用经兔耳缘静脉注射脂质微泡(剂量0.1ml/kg体质量)联合峰值负压4.26MPa的脉冲式超声治疗仪,经开腹暴露肝脏后直接超声照射5min。实验操作过程中,一次超声空化组实验中仅治疗1次;两次超声空化组于靶区肝叶空化治疗1次后(与一次超声空化组相同)间隔1h再次行超声空化治疗;单纯超声组不再做空化治疗,仅用3ml生理盐水代替微泡。所有实验动物均行无菌手术操作,实验结束后48h时间点行安乐死并每组选取一只实验动物,获取肝脏标本,行病理检查。各组实验兔在治疗前、治疗后即刻、30min、60min及48h,实施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 CEUS)检查,并计算各时间点峰值强度(PI)变化。2.2超声空化联合酒精消融兔正常肝脏的实验研究: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三组,超声空化联合酒精消融组9只,单纯超声空化组9只,单纯酒精消融组6只。实验中行无菌外科手术操作暴露实验兔肝脏,超声空化联合酒精消融做联合治疗,酒精消融推注量为0.05mL。超声空化处理采用经静脉注射脂质微泡的同时联合峰值负压为4.26MPa的脉冲式超声治疗仪直接辐照肝5min。超声造影观察评估治疗前后肝脏血流灌注情况,48h后取标本,量筒法测量肝脏坏死组织体积。结果1.微泡增强的超声空化对实验兔正常肝血流灌注的影响:一次超声空化组在治疗后即刻和30min显示出明显差异,靶区肝实质在空化治疗前表现为均匀增强,在治疗后则为非增强缺损。观察TIC变化,其PI值亦由(-51.88±4.26)dB降至(-62.53±4.83)dB,48h后血流灌注恢复, PI值升至(-52.02±4.59)dB。两次超声空化治疗后即刻、30min,非增强缺损面积大于一次超声空化组,PI值变化亦与一次超声空化治疗组类似。单纯超声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即刻超声造影观察均无明显变化。病理检查发现一次超声空化组及两次超声空化组肝脏均出现散在微小坏死灶。2.超声空化联合酒精消融兔正常肝脏的实验研究:超声空化治疗后,超声造影观察治疗的靶区肝脏局部血流灌注消失,造影PI值由治疗前的-46.9±3.8dB降至-64.0±3.3dB。治疗后48h超声空化联合酒精消融组的肝脏出现大面积坏死,其坏死组织体积平均值为(3.3±2.3cm3),相比单纯酒精组的坏死体积(0.3±0.2cm3)约大10倍以上。而单纯超声空化组因坏死灶体积少、不规则而又分散,所以不计入体积。结论1.微泡增强的超声空化阻断正常肝血流后,血流灌注可在48h后自行恢复,肝脏坏死范围微小。2.微泡增强超声空化效应使实验兔局部肝脏血流被阻断,超声空化联合酒精消融治疗倍增了无水酒精消融正常肝脏组织的体积,极大促进了酒精消融效果。

冯冰[6](2012)在《热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激光微波消融离体猪肝的消融态、范围、温升曲等参数,寻找合适的治疗手;评价超声引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良结节的行与步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采用意大利百胜医疗ECHO LASER激光介入超声系统。在超声引下,将激光光纤置入离体猪肝内,用不同能量组合行激光消融,功率采用2W、3W、4W、5W、6W、7W,作用时间选择2、5、10分钟。采用京康KY-2000微波消融治疗仪,采用同功率30W,不同时间3、7,10,12、15min;同时间5min,不同功率5W、10W、15W、20W、25W、30W对离体猪肝行微波消融。对个实验单位进行测温,测温点选择在旁开微波天5mm、10mm、15mm处。超声引下经皮微波消融18例患者的18个甲状腺良结节,所例消融前明确组织理诊。结节甲状腺14例,桥本甲状腺炎2例,甲状腺腺瘤2例;3例,女15例;年龄48±8岁(25~59岁),灶直径3.1±1.3cm(1.6~6.8cm)。结果激光消融灶从中心外周为气化、炭化区、凝固区和充血反应区。在一定能量内,时间或功率增加,消融灶范围增大,但功率大7W时,消融灶纵径反而减少。选择3~5W,致纵径1.0cm~2.0cm,横径0.7~1.4cm。微波消融灶中心外周为组织炭化区、消融凝固区、充血反应区和组织区。功率、时间与消融灶范围关;功率、时间与Ds/Dl无关,最大为0.7。同功率,时间延,消融灶范围增加,30W12min时纵径2.5±0.2cm、横径1.7±0.3cm,继续延时间15min时,范围未增大。离微波天5mm处测温点温升曲陡直,温升速率快,所最高温度较高,而10mm15mm处温升曲缓,所最高温度较低。随访期为1~9月。结节最大径治疗前的3.15±1.29cm(范围1.6~6.8cm)降至随访末期的2.12±1.06cm(范围0.4~5.2cm)(p<0.01),体积治疗前的11.78±19.94mL(范围0.89~81.65mL)降至随访末期的4.94±8.63mL(范围0.02~36.39mL)(p<0.01)。体积缩小率为48.05±28.03%。观级别评分从术前3.28±0.75降至2.39±0.85(P<0.01)。1例患者消融后6小时现饮水声音改变,治疗后2月好转。结论微波激光消融离体猪肝消融态为椭球,范围调控,微波较激光更大的消融范围,为热消融治疗甲状腺良结节提供了步的实验依据。超声引下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良结节安全微创、疗效确实、容效果好等特点,在把握好适应证的前提下,作为甲状腺良结节的一选择的治疗方法。

翟仁友,李晓光[7](2011)在《介入影像学2011年度进展报告》文中认为介入放射学是影像医学中进展非常快的领域之一,按照治疗技术分为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按照治疗领域分为神经介入、心血管介入、肿瘤介入等等。本文从神经介入、血管介入、肿瘤介入、非血管介入和新技术新设备几个方面对介入放射领域的主要进展综述如下。

贾得巍[8](2010)在《结合血管传热及微波辐照式加热的高效全身热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身热疗有望在晚期和扩散型肿瘤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应临床手术的实施需要发展安全高效的全身热疗装备、对热效能和生物效应进行量化评估以及研制相应治疗计划软件来指导热剂量的精确给定。为此,本文结合微波辐照的空间加热特性及血管快速高效的热传递特性,提出并探索了新型高效全身热疗方法的基础与应用问题。针对微波辐照的疗效特性,采用2450MHz微波的体外辐照建立了小鼠全身热疗方法,通过对B16-F10的肺转移模型荷瘤小鼠进行全身热疗,并与化疗和联合治疗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了全身热疗的优越性。同时检定瘤内Hsp70等生化和免疫因子表达,提出全身热疗对黑色素瘤起到抑制性的信号通路。从房室模型出发,针对移动式微波全身热疗系统从微波发射到电磁吸收并诱发人体全身温度响应的过程,采用Maxwell方程建立微波传播和人体热吸收耦合计算模型解决人体电磁吸收问题,通过电磁比吸收结合全身热疗中的关键因素对已有三例患者的热疗数据进行评估,提出了可用于临床全身热疗的温度预示和数据监控方法。为评估全身热疗和局部热疗过程中的局部热区及系统温度响应,建立了自适应精度跨尺度模型,提出用于热性能评估的后处理参数。提出以对流热密度为标准进行选择性辐照和选择性血管传热的加热方式,并以减轻创伤、增加效率为原则提出现有热疗方式系列改进措施。以微波选择性辐照为目标,提出基于富血管区域进行选择性可穿戴式加热的技术并设计了相应的自适应算法。以血管空间加热为目标,设计一套基于微波血管内介入式全身热疗装置。以本装置为平台,对介入式全身热疗的穿刺操作血管选择进行考察并得到相应穿刺原则。进一步提出基于体模型的热学假人系统,可对热传导、对流、代谢产热、辐射及出汗四大关键热机制进行物理性模拟。为实现对介入式全身热疗的温度特性进行模拟仿真,论文研制开发出一套基于Matlab和C#.Net联合编程平台的全身热疗计划软件,并得到意义明确的性能参数指导临床操作。文章最后通过高性能全身热疗装备的案例剖析可供进一步医疗装备产品商业化的市场、营销和财务分析。

倪晓霞[9](2009)在《915MHz植入式内冷却微波消融肝组织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索915MHz植入式内冷却微波在离、活体猪肝组织中消融的形态及范围,明确辐射功率、辐射时间和消融范围之间的关系。2、应用该技术消融较大肝癌(>3.5cm),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1、离体及动物实验:将915MHz植入式内冷却微波天线直接插入离、活体肝组织进行消融实验,观察消融范围及形态。在辐射功率分别50W、60W、70W、80W,辐射时间为600s,测量消融焦化区横径及纵径;在辐射功率为60W,测量辐射时间分别为600s、1200s及1500s焦化区的横径及纵径,并用热电偶测温系统实时记录微波消融时杆温。2、临床研究:肝癌患者8例10个结节,直径3.8-9.0cm。应用915MHz植入式内冷却微波仪进行肿瘤的微波消融治疗,功率50-60W,消融时间420-680s。肿瘤的大小及消融范围以术前超声及超声造影确定,术后消融疗效以超声造影、增强CT或MRI为准。并于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进行彩超、CT或MRI随访检查。结果:1、离体及动物实验:915MHz水冷微波在消融时天线杆温保持在38-45℃。消融完成后拔针均无阻力,且观察天线前端均未发现有碳化组织粘附。915MHz微波离体及活体消融标本剖面均呈椭圆形,与周围肝组织分界明显。天线插入道构成消融区长轴,焦化区均沿天线呈“箭头”样,距发射端距离越远,天线旁焦化区越少,最后呈“燕尾”状消失:消融区均无明显“拖尾”现象。离体实验:当辐射功率为60W、辐射时间为600s时.平均消融范围5.8×3.3cm;当辐射功率为60W、辐射时间1200s时,平均消融范围6.3x4.3cm;当辐射功率为80W、辐射时间为600s时,平均消融范围6.6x4.0cm。同样辐射功率(60W)条件下,消融时间较长组(1200s)的消融区范围较消融时间较短组(600s)大。而在辐射功率为60W、辐射时间1500s时,消融区的横径、纵径及范围并未见显着增大。活体实验:当辐射功率为50W,辐射时间为600s时,平均消融范围为3.2x2.3cm;当辐射功率为60W,辐射时间为600s时,平均消融范围为3.7x2.5cm;当辐射功率为70W,辐射时间为600s时,平均消融范围为4.2x3.1cm;当辐射功率为80W,辐射时间为600s时,平均消融范围为4.9x3.4cm。辐射功率从50W→60W→70W→80W递增时,消融纵径逐渐增大(P<0.05);而消融横径在50W→60W→70W区间呈递增趋势,功率70W→80W区间,消融横径无明显差别(P>0.05)。2、临床研究:肝癌患者8例,共计10个结节(平均大小5.6x4.4cm),每个结节进针2-4次。超声造影显示平均消融范围6.7x4.9cm,全部覆盖肿瘤。所有患者术后无大出血、胆漏等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发生。随访1-6月未出现明确复发征象。结论:1.植入式内冷却系统可有效降低微波天线杆温。2.915MHz植入式内冷却微波离活体实验表明,在辐射时间一定的条件下,随着辐射功率的增加,消融范围纵径和横径不同程度增大,其中纵径增大较为明显,更接近椭球形。3.当辐射时间达到1200s,持续增加辐射时间以扩大消融范围的作用有限。4.915MHz植入式内冷却微波用于消融治疗较大肝癌是安全有效的。

常玉梅[10](2009)在《人体微波肿瘤治疗中的热场分析及应用》文中认为微波对生物体的加热是一种内源性加热,它具有热效率高,升温速度快,高温热场较均匀,凝固区内坏死彻底等优点,近年来已逐渐成为治疗人体肿瘤的重要手段。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该项技术,与之相关的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对经皮微波凝固治疗手术中,生物体内的热场分布的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支,通过该研究可以较为准确地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在降低手术风险的同时,也增强了医生在手术过程中的信心。文章首先简单地介绍了FDTD数值计算方法的原理,并结合无限大理想导体板上的单极子天线分析理论,对微波肿瘤治疗用探针在生物组织内的电磁场分布进行了分析。利用电场的模值和生物组织比吸收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对组织内热场分布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影响组织内的热场分布的几种因素,包括外部因素(探针输入功率和加热时间)和内部因素(组织导热系数、电导率和血流灌注率),并得出一定结论。最后,对射频电磁波在生物组织中的传输特性进行了一定的分析。通过微波肿瘤治疗仪对离体猪肝组织的进行植入式辐射实验,并采用数字温度计对辐射过程中组织的温度进行点测量,并将其与程序仿真结果进行比较,生物组织的消融形状比较吻合,组织内温度的上升曲线也比较吻合。因此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对微波肿瘤治疗探针在生物组织内的热场分布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对未来在临床手术中的热场分布的预估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HM-W1A型经皮微波凝固肿瘤治疗仪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M-W1A型经皮微波凝固肿瘤治疗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超声引导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甲状腺良性结节的对照观察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微波消融功率对甲状腺良性结节消融疗效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甲状腺良性结节的非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肿瘤微波适形消融及剂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肿瘤治疗和微波消融技术
    1.2 微波消融技术存在的问题
        1.2.1 肿瘤微波适形消融
        1.2.2 肿瘤微波剂量控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基本框架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理论介绍
    2.1 天线设计原理
        2.1.1 天线家族
        2.1.2 半刚性同轴电缆
        2.1.3 单极天线
        2.1.4 同轴缝隙天线
    2.2 有限元方法和仿真软件
        2.2.1 有限元方法
        2.2.2 COMSOLMultiphysics仿真软件
    2.3 微波消融热场理论
        2.3.1 微波热效应(电磁波传导模型)
        2.3.2 生物组织传热(生物热传导模型)
    2.4 生物组织介电特性参数的测量方法
        2.4.1 复介电常数的主要测量方法
        2.4.2 同轴探针法测量组织复介电常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波天线及微波消融针的设计
    3.1 微波天线的设计
        3.1.1 单极微波天线
        3.1.2 同轴缝隙微波天线
    3.2 微波消融针的设计
        3.2.1 微波消融针的结构组成
        3.2.2 微波消融针的水冷部分结构组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温度场的微波消融剂量控制仿真模型的研究
    4.1 微波消融剂量控制仿真模型的建立
        4.1.1 构建几何模型
        4.1.2 设置物理模型
        4.1.3 设定仿真参数
        4.1.4 划分网格及求解
    4.2 仿真过程与仿真结果
        4.2.1 仿真过程
        4.2.2 仿真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肿瘤微波适形消融的实验验证
    5.1 微波消融硬件系统
        5.1.1 微波消融系统与实时温度采集系统
        5.1.2 介电特性参数采集系统
    5.2 微波消融软件系统
        5.2.1 软件整体功能
        5.2.2 软件运行流程
    5.3 实验结果
        5.3.1 离体猪肝消融实验结果
        5.3.2 温度采集实验结果
        5.3.3 介电特性参数测量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
    6.2 论文创新点
    6.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血流灌注和肝组织硬度对肝细胞癌射频消融疗效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肝细胞癌血流灌注定量分析及对射频消融范围的影响
    引言
    第一节 肝细胞癌血流灌注定量分析及对射频消融参数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节 肝细胞癌血流灌注程度对射频消融温度热场与消融范围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肝组织硬度对肝细胞癌射频消融疗效影响的临床研究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肝细胞癌射频消融后影响局部肿瘤进展的危险因素分析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4)微波热疗超声监测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热疗的历史与现状
        1.1.2 肝癌热疗
        1.1.3 微波热疗原理及生物学机制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热疗中的温度检测技术
        1.3.2 无损估计体内温度的超声方法
        1.3.3 肿瘤热疗中超声无创监测技术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案
        1.4.3 论文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热疗生物组织模型及实验系统
    2.1 超声探测组织温度及损伤程度模型
        2.1.1 生物组织离散随机介质模型
        2.1.2 生物组织分层介质模型
        2.1.3 超声背向散射信号仿真
    2.2 热疗超声监测实验系统
        2.2.1 超声数据采集
        2.2.2 恒温水浴加热实验
        2.2.3 植入式微波加热实验
    2.3 实验数据的获取
        2.3.1 恒温水浴加热实验数据获取
        2.3.2 微波加热实验数据获取
        2.3.3 病理组织学改变
        2.3.4 微波加热实验热凝固区统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物组织超声特征参数与温度相关性的研究
    3.1 生物组织的超声特性
        3.1.1 生物组织的超声特性
        3.1.2 肝脏组织学特征
    3.2 超声测温的原理与方法
        3.2.1 超声射频特征参数测温
        3.2.2 超声视频特征参数测温
    3.3 超声回波特征参数的提取
        3.3.1 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
        3.3.2 实验数据获取与处理
        3.3.3 结果与讨论
    3.4 超声射频参数与温度相关性研究
        3.4.1 超声背向散射积分与温度相关性
        3.4.2 超声频移与温度相关性
        3.4.3 超声衰减系数与温度相关性
    3.5 超声视频参数与温度相关性研究
        3.5.1 概述
        3.5.2 超声图像纹理特征及分析方法
        3.5.3 超声图像纹理特征与温度相关性
    3.6 超声测温与热电偶测温比较分析
        3.6.1 利用超声背向散射积分测温
        3.6.2 利用超声衰减系数测温
        3.6.3 测温结果及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组织微波热凝固区的超声无创检测
    4.1 基于超声背向散射积分的热凝固区检测
        4.1.1 背向散射积分在生物组织定征中的应用
        4.1.2 热凝固组织背向散射积分分析
        4.1.3 检测结果及分析
    4.2 基于超声图像纹理特征的组织热凝固区检测
        4.2.1 基于纹理特征组织热凝固区检测方法
        4.2.2 纹理特征分析与分类
        4.2.3 支持向量机在热凝固区检测中的应用
        4.2.4 检测结果与分析
    4.3 基于组织超声频移热凝固区检测
        4.3.1 正常与热凝固组织超声回波频率分析
        4.3.2 利用频谱积分进行组织定征
        4.3.3 检测结果及分析
    4.4 基于生物组织散射元间距特征的热凝固区检测
        4.4.1 生物软组织超声背向散射信号仿真
        4.4.2 小波变换在散射元平均间距检测中的应用
        4.4.3 利用散射元平均间距检测组织热凝固区
        4.4.4 检测结果及分析
    4.5 实验结果分析
        4.5.1 消融后热凝固区与识别结果比较
        4.5.2 消融过程中热凝固区与识别结果比较
        4.5.3 检测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波热疗超声无创监测系统设计
    5.1 系统结构
    5.2 硬件构成及原理
        5.2.1 超声探头
        5.2.2 超声高速数据采集器
        5.2.3 采集数据格式
        5.2.4 通用计算机平台
    5.3 软件设计
        5.3.1 超声原始射频信号的采集与读取
        5.3.2 超声图像的重建
        5.3.3 热消融区识别
        5.3.4 热消融区监测
    5.4 系统性能测试
        5.4.1 肿瘤热疗无创监测系统界面
        5.4.2 超声图像采集与显示
        5.4.3 热凝固区的识别与验证
        5.4.4 系统性能分析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工作展望
        6.2.1 热疗中的超声无创监测
        6.2.2 热疗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微泡超声空化的肝生物学效应及对肝酒精消融的倍增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微泡增强的超声空化对兔正常肝血流灌注的影响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微泡增强的超声空化联合酒精消融兔正常肝脏的实验研究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全文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性
今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超声引导下经皮无水酒精注射治疗肝癌的现状和进展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撰写发表文章
致谢

(6)热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激光消融离体猪肝的实验研究
    引言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5、附表附图
第二章 改进型微波天线消融离体猪肝的实验研究
    引言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5、附表附图
第三章 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研究
    引言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5、附表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致谢

(7)介入影像学2011年度进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神经介入进展
    1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2椎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3颅内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4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介入治疗
    5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6脑动静脉畸形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AVM) 和颈动脉-海绵窦瘘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 CCF) 的治疗
第二部分:血管介入进展
    1主动脉疾病腔内介入治疗
        1.1大样本回顾性研究介入腔内治疗、杂交技术治疗主动脉夹层或动脉瘤的中、长期疗效
        1.2急诊行腔内修补术治疗急性主动脉疾病
        1.3杂交手术和其他新技术治疗主动脉疾病
        1.4少见病例的个案报道
    2 TIPS
    3消化道出血
    4妇产科出血
第三部分:肿瘤介入治疗进展
    1载药微球
        1.1国际研究进展[1-4]
        1.2国内研究及应用现状[5-8]
    2放疗栓塞
        2.1概述
        2.2剂量测量与放射生物学
        2.3耐受性与安全性
        2.4治疗结果与潜在作用
        2.5治疗地位与展望
        2.6国内应用情况
    3肿瘤消融
        3.1射频消融
        3.2微波消融
        3.3冷冻消融
        3.4高能聚焦超声 (HIFU)
        3.5不可逆电穿孔技术 (IRE)
        3.6国内应用情况
    4肿瘤介入治疗后影像学评价
    5肿瘤介入治疗展望
第四部分:非血管介入进展
    1椎体成形术
    2消化道支架
    3放射性粒子植入
    4气道支架
    5经皮穿刺活检
第五部分:新技术新设备
    1 C臂CT
        1.1 C臂CT在介入诊疗中的应用
        1.2辐射暴露
        1.3不足与展望
    2图像融合与导航

(8)结合血管传热及微波辐照式加热的高效全身热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1 癌症——全球第一号健康杀手
        1.2.2 肿瘤全身热疗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1.2.3 肿瘤全身热疗研究现状
        1.2.4 研究基于空间加热效应的血管介入式全身热疗的意义
    1.3 研究目标及预期成果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全身热疗的进展综述
    2.1 全身热疗治疗癌症的机理研究
        2.1.1 免疫反应增强
        2.1.2 细胞分化影响
        2.1.3 肿瘤细胞生物化学变化
        2.1.4 肿瘤组织微生物环境恶化
    2.2 全身热疗临床研究进展
    2.3 机体热吸收路径与全身热疗装备设计原则
    2.4 辐射型全身热疗装置
        2.4.1 辐射理论及共同特性
        2.4.2 射频
        2.4.3 微波
        2.4.4 近红外辐射
        2.4.5 远红外辐射
    2.5 对流方法
        2.5.1 体外循环方法
        2.5.2 介入式全身热疗
    2.6 机体表面直接接触传热法
    2.7 生物刺激引发的生物机体产热
    2.8 现有热疗方法总揽
    2.9 全身热疗中的温度响应问题
        2.9.1 描述全身热疗的数学模型
        2.9.2 全身热疗中的温度检测
    2.10 热剂量控制与测温测量
        2.10.1 热电偶测温
        2.10.2 红外测温
        2.10.3 MRI 测温
    2.11 可用于新一代全身热疗的潜在机制
    2.12 全身热疗的现状评估
    2.13 发展前景及方向
    2.14 全身热疗的关键点
第3章 微波辐射全身热疗对B16-F10 小鼠肺转移的抑制
    3.1 导言
    3.2 材料
        3.2.1 材料及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2.3 实验动物
    3.3 方法
        3.3.1 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 人工肺转移模型的建立
        3.3.2 动物分组及治疗方法
        3.3.3 治疗方法
        3.3.4 肺转移结节数计算
        3.3.5 HE 染色的操作
        3.3.6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组织中PCNA、Cyclin D1 及ICAM-1 含量
        3.3.7 流式
        3.3.8 Western blot 热休克蛋白检测
        3.3.9 统计分析
    3.4 结果
        3.4.1 几种疗法对小鼠健康状态影响
        3.4.2 全身热疗及联合治疗对肺转移的抑制
        3.4.3 肺组织H-E 染色及病理研究
        3.4.4 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和NK 细胞分群
        3.4.5 免疫组化技术检测ICAM-1,PCNA 和Cyclin D_1
        3.4.6 Western blot 分析Hsp70,Hsp90 和CHIP 的表达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移动式微波全身热疗的理论模型与温度预示
    4.1 导言
    4.2 移动热源式全身热疗原理及理论建模
        4.2.1 微波的组织热吸收原理
        4.2.2 微波功率发射及传播远场
        4.2.3 微波传播理论
    4.3 基于多房室异质参数的全身温度响应模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热疗效果计算结果与升温特性评估
        4.4.2 体表温度及红外热图像评估
    4.5 小结
第5章 全身热疗中局部加热引发全身热响应的多尺度问题研究
    5.1 导言
    5.2 数学表达
        5.2.1 全身尺度的系统级热模型
        5.2.2 基于温度偏差信号的人体体温反馈调节系统
        5.2.3 组织尺度的Pennes 生物传热方程
        5.2.4 通过辐射电磁源进行空间的加热源项
    5.3 求解方法
        5.3.1 初始条件
        5.3.2 ROI 选择
        5.3.3 两类多尺度仿真模型的计算流程及实施步骤
        5.3.4 仿真模型1:带有房室细节的热源分布特性
        5.3.5 仿真模型2:高精度温度分布计算
    5.4 后处理参数的定义
        5.4.1 综合升温指数
        5.4.2 升温均一指数
        5.4.3 最高升温幅度和温度增量体积
        5.4.4 温度适形系数
        5.4.5 后处理性能参数的应用
    5.5 结果与讨论
        5.5.1 仿真模型1
        5.5.2 仿真模型2
    5.6 小结
第6章 富血管区域体表外无损实施全身热疗评估
    6.1 导言
    6.2 对富含大血管区域进行体外辐射加热
        6.2.1 大血管对流热效应
        6.2.2 对流热源的热路分析
    6.3 全身性血管对流换热
        6.3.1 直接升温区域的选择标准
        6.3.2 直接加热区域的热吸收单元
        6.3.3 外部热源处理
        6.3.4 组织与毛细血管间的对流热传导
        6.3.5 大血管热传导
        6.3.6 求解方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手足外部辐射加热的系统热响应
        6.4.2 富血管区域的选择性同步辐射
        6.4.3 辅以体表降温进行的外部血液辐射加热
        6.4.4 介入式全身热疗创伤性的降低
    6.5 选择性加热原理及设计
    6.6 选择性加热的可穿戴式装置设计
        6.6.1 可穿戴式设计的电源模块
        6.6.2 可穿戴式设计的附着物模块
        6.6.3 可穿戴式设计的辐射传输线技术
    6.7 基于富血管区域加热的全身热疗自适应阵列优化算法
    6.8 小结
第7章 微波介入式全身热疗装备的研制
    7.1 导言
    7.2 微波介入式全身热疗系统结构
    7.3 传输线特性
    7.4 释能微波介入式探针设计
    7.5 系统升温特性测量
        7.5.1 升温评估平台结构
        7.5.2 微波介入式全身热疗系统评估结果
    7.6 加热段血管的选择:流速的影响
    7.7 全身热疗评测平台的改进方案
        7.7.1 热学假人应用现状
        7.7.2 热学假人原理
        7.7.3 假人设计
        7.7.4 实体型热学假人的优点
        7.7.5 基于实体热传导的热学假人展望
    7.8 小结
第8章 介入式全身热疗计划软件的研制
    8.1 导言
    8.2 方法与理论
        8.2.1 后处理评估
        8.2.2 身体参数
    8.3 基于COM 组件与C#平台的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
        8.3.1 COM 组件技术
        8.3.2 系统架构
        8.3.3 C#窗体通讯
        8.3.4 文件操作和报表生成
        8.3.5 基于Solidworks API 的前处理可视化
    8.4 软件运行流程
        8.4.1 并行伺服流程
        8.4.2 软件VI 系统
    8.5 测试结果
    8.6 讨论
    8.7 小结
第9章 高性能全身热疗装备的市场化路径
    9.1 导言
    9.2 癌症医疗装备的市场情况
        9.2.1 市场规模巨大
        9.2.2 市场成长性极高
    9.3 市场定位和推广策略
        9.3.1 市场定位
        9.3.2 推广策略
    9.4 发展规划
        9.4.1 第一阶段
        9.4.2 第二阶段
        9.4.3 第三阶段
    9.5 风险分析
    9.6 发展战略
        9.6.1 引入战略合作
        9.6.2 转让部分技术
        9.6.3 建立政府关系
第10章 结论
    10.1 论文主要工作
    10.2 论文及创新点
    10.3 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10.3.1 采用活体成像方法进行小鼠转移瘤的生长评估
        10.3.2 基于微波加热的全身热疗装备控制系统开发
        10.3.3 理论模型及热疗软件的完善和结合
        10.3.4 基于生物制造的热学假人建造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915MHz植入式内冷却微波消融肝组织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915MHz植入式内冷却微波消融肝组织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915MHz植入式内冷却微波消融肝癌的临床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致谢
综述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10)人体微波肿瘤治疗中的热场分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微波消融肿瘤热场分析的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工作
2 数值计算方法原理介绍
    2.1 FDTD方法原理介绍
        2.1.1 麦克斯韦方程和Yee元胞
        2.1.2 FDTD中边界的处理
    2.2 同轴馈电的单极子天线的FDTD分析原理
        2.2.1 同轴线内场的分析以及馈源的加入
        2.2.2 天线的FDTD分析
        2.2.3 同轴线与天线耦合处的分析
    2.3 微波肿瘤治疗用探针的辐射特性
        2.3.1 微波肿瘤治疗用探针的结构
        2.3.2 微波肿瘤治疗用探针的S参数和方向图
    2.4 总结
3 微波消融离体生物组织内的热场分布
    3.1 生物组织热场分布的分析方法介绍
        3.1.1 生物组织比吸收率分布的求解
        3.1.2 生物传热方程的求解
        3.1.3 生物组织热场分布的计算流程
    3.2 生物组织的热场分布与微波能量的关系
        3.2.1 生物组织热场分布与微波加热时间的关系
        3.2.2 小结
    3.3 生物组织的特性参数对热场分布的影响
        3.3.1 生物组织的导热系数对热场分布的影响
        3.3.2 生物组织的电导率对热场分布的影响
        3.3.3 小结
    3.4 计算机模拟结果验证与误差分析
        3.4.1 微波探针在不同输入能量下的消融实验结果
        3.4.2 小结
4 人体肝部肿瘤组织内的热场分布
    4.1 生物组织的血流灌注率对热场分布的影响
        4.1.1 血流灌注率不随温度变化
        4.1.2 血流灌注率随温度变化下的组织热场分布
    4.2 探针插入肿瘤的深度对热场分布的影响
    4.3 大血管对肿瘤的热场分布的影响
    4.4 小结
5 微波在生物组织内的传输分析
    5.1 微波在生物组织中的反射
    5.2 微波在生物组织中的透射
        5.2.1 均匀平面波在生物组织中的透射理论
        5.2.2 2450MHz微波在各种组织内的透射深度计算
        5.2.3 植入式微波在生物介质中的透射分析
    5.3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论文的工作总结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HM-W1A型经皮微波凝固肿瘤治疗仪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研究[D]. 张丹美. 滨州医学院, 2020
  • [2]肿瘤微波适形消融及剂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江莹旭.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3]血流灌注和肝组织硬度对肝细胞癌射频消融疗效影响的研究[D]. 李猛.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6(02)
  • [4]微波热疗超声监测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D]. 盛磊. 北京工业大学, 2013(03)
  • [5]微泡超声空化的肝生物学效应及对肝酒精消融的倍增作用[D]. 刘青. 第三军医大学, 2012(06)
  • [6]热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冯冰.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2(01)
  • [7]介入影像学2011年度进展报告[J]. 翟仁友,李晓光.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1(08)
  • [8]结合血管传热及微波辐照式加热的高效全身热疗方法研究[D]. 贾得巍. 清华大学, 2010(03)
  • [9]915MHz植入式内冷却微波消融肝组织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倪晓霞. 新疆医科大学, 2009(03)
  • [10]人体微波肿瘤治疗中的热场分析及应用[D]. 常玉梅. 南京理工大学, 2009(07)

标签:;  ;  ;  ;  ;  

HM-W1A型经皮微波凝固肿瘤治疗仪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