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领导者应具备的内在素质

浅谈企业领导者应具备的内在素质

一、浅谈企业领导者应具备的内在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邵来民[1](2021)在《第一篇 企业领导者必备的六大素质和能力》文中研究指明正大农牧中国区资深副董事长、正大投资股份公司首席建设官、正大机电企业董事长邵来民先生,1984年北京交通大学机械工程本科毕业后,在铁路央企就职8年;在正大集团从事饲料生产、建设管理以及机电企业经营管理29年,先后担任机械工程师、饲料厂厂长、高级生产运作师、职能线主管、事业线主管、中国区高管;在行业内也担任过多项职务,如中国粮油学会饲料分会副会长、中国畜牧业协会物流分会副会长、中国林牧渔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林渔业学会养猪分会副会长、全国饲料机械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饲料机械标准起草专家。参与多项行业标准编制,主编《饲料加工成套设备现场安装通用技术规范》《饲料加工成套设备电气安装通用技术规范》;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着作《我行我述》,已由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发行。邵来民先生作为几十年企业的领导者,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应本刊之邀,他着述了《企业管理之我见》一文,我刊将分期连载如下:

高文鞠[2](2021)在《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制造业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以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推进了以“制造+服务”模式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进程。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和“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导向”指明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产业发展方向。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效应在区域两大产业融合发展进程中逐步显现。但受限于资源禀赋、工业基础以及产业政策等因素,两大产业融合陷入融合效应水平低、区域离散性大以及融合效应实现动力不足等发展困境。因此,探究有哪些成熟的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方式、方法可以遵循,构建一套完善的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提升机制,已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演化机理进行分析,并对提升机制架构进行总体设计。在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两大产业融合系统要素、结构和功能;从融合自效应、融合溢出效应两个方面对两大产业融合效应进行分析,并揭示融合效应的多元性、动态性和系统性特征;从条件、动因与过程三个方面系统性揭示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演化机理;综合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确定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演化要素,并以关键要素为基础,对其演化路径进行分析。在寻求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最优演化路径的基础上,对其提升机制体系进行总体设计,得到由驱动机制、实现机制、调控机制构成的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机制的完整架构,并对三个子机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机制分析、机制构建、机制运行三个方面对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驱动机制、实现机制、调控机制进行详细设计。首先,揭示三种提升机制的内涵、特征与总体架构;其次,分别设计三种提升机制的构建过程。从动力驱动、动力传导与动力协同三个方面设计了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提升驱动机制的构建过程。从战略协同、伙伴优化与价值整合三个方面设计了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提升实现机制的构建过程。从评价、反馈与调节三个方面设计了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提升调控机制的构建过程;最后,对三种提升机制的运行进行分析。在机制运行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机制运行模型,并提出相应的机制运行管理策略。对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机制保障策略进行详细设计。驱动机制保障方面,提出重视企业家内在素质、引导市场需求升级、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以及完善人才资源保障等策略;实现机制保障方面,提出培育和提高组织核心能力、建立良好的合作信任关系、重视有效的信息沟通交流以及完善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等策略;调控机制保障方面,提出建立风险监控预警系统、优化反馈信息传输体系以及完善融合网络治理体系等策略。以黑龙江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在揭示黑龙江省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水平、提升机制现状的基础上,评价当前黑龙江省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提升机制的运行效果,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策略。本文构建了研究体系科学、研究内容完整、研究方法得当的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机制理论框架,在丰富和完善产业融合理论体系、拓展产业融合效应研究广度的基础上,实现了从效应反馈视角指导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实践,对于突破融合发展困境、实现融合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韩薇[3](2021)在《扁平化管理模式下YC银行中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经济逐渐成为一个相互连接的整体,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金融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层管理者又是银行在金融市场竞争中的核心人员,那么采取何种途径进行有效的管理革新和制度创新,从而提升中层管理者的总体效能,提升银行的整体市场竞争力就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YC银行一直在探索推行更科学的管理制度,注重提升人力资源效能,增强其人力资本核心竞争力,YC银行石家庄市分行通过建立扁平化管理模式,引入“二级分行—城区支行”的管理模式,对中层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应对改革的过程中,许多中层管理者出现了管理能力不能适应变革需求,对现有岗位力不从心,无法完美地处理工作任务的问题,给现在YC银行的发展与管理产生了挑战。所以清晰的指出影响中层管理者关键的胜任力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对策,使得中层管理者在变革中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十分必要。为此,本文深入研究YC银行扁平化管理模式后中层管理人员的胜任力状况及问题,采用相关文献分析、专家及个人访谈、问卷调查、主成分分析等方法,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归纳整理,根据前人经验与总结分析得出39个关键胜任力因素并赋予权重,并对得出的数据结论进行信度、效度分析,构建针对YC银行自身中层管理人员的胜任力模型,有效测评了YC银行实行扁平化管理后的中层管理者的胜任力状况,针对YC银行中层管理者在专业知识、沟通和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个人素质、应变能力等方面提出提升胜任力的对策,并对良好应用胜任力模型提出有效的保障措施。希望通过这些提升对策和保障措施能够有效提升YC银行中层管理者的胜任力,培养其中层管理人才在众多银行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拥有核心竞争力和自我能力提升,从而使得YC银行获得较为有利的市场占有率。

赵可煊[4](2020)在《教育科研对校长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第四期上海市双名工程“高峰计划”入选校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教育科研被认为是影响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把校长承担教育科研课题、取得教育科研成果作为评价校长的重要指标;许多教育培训机构把指导校长如何开展科研作为校长培训的内容;积极争取科研课题、不断产出教育科研成果,成为许多校长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但从研究的角度看,校长开展教育科研与其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述。因此,本研究以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高峰计划”10位入选校长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访谈等方法收集材料,运用扎根理论、案例研究讨论校长如何参与教育科研,其过程又如何影响校长的专业成长。研究发现,校长在教育科研中的角色可以被描述为教育者、管理者、领导者和研究者,校长通过实现上述角色功能参与学校教育科研,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改善办学绩效。教育科研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包括:内部作用,即校长通过扩展知识外沿、优化知识结构;搭建思维结构、转变思考方式;优化工作方法、提升管理能力;深化教育理解、优化教育思想四个维度,实现专业知识、专业思维、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四个方面的提升。外部作用,即校长参与教育科研所带来的内部素质结构的完善能够有效地转化为高水平的办学实践,通过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师队伍建设,促进组织优化,产出学术成果及学术影响这四个方面的努力,最终转化为校长的工作实绩。在现实状态下,教育科研促进校长专业发展过程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个整体、动态、复杂的过程。此外,本研究描述了校长开展教育科研的阶段性特征、解析了校长通过教育科研进行自我学习的过程。基于上述发现,论文提出了正确认识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要功能、教育科研的要求应匹配学校现实状态、为校长及学校开展教育科研提供更多抓手等帮助校长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洪丽娜[5](2020)在《布拖县乡镇领导干部信息素养调查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认为乡镇领导干部在治理基层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提升乡镇领导干部的信息素养已然成为趋势。如何培养和提升信息素养,目前学界已有一些初步的讨论,但关于领导干部的信息素养,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地区乡镇领导干部信息素养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本文以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乡镇领导干部为研究对象,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信息素养构成的四个维度对其进行研究。试图厘清民族地区乡镇领导干部信息素养的基本现状及影响因素,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满足民族地区社会治理需求的乡镇领导干部信息素养提升策略。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系统梳理、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成果,对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设计了研究框架、技术路线和研究思路,制定了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了可靠性和有效性验证。随后,采用问卷、实地访谈、观察等形式,对布拖县30个乡镇的190名乡镇领导干部进行调查,并运用SPSS、EXCEL等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发现,目前乡镇领导干部信息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敏感度和价值判断力偏弱,信息意识有待提升;信息化服务的学习与培训不足,信息知识相对薄弱;信息资源及信息工具的使用较为有限,信息能力不强;信息安全与保护意识欠缺,信息道德水平有待提高等。最后,本文深入分析了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并结合布拖县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需求,提出了提升乡镇领导干部信息素养的具体措施: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培养获取、利用信息的积极主动性;结合乡镇实际情况制定培训方案,加强信息知识的学习;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共享,提升信息处理和信息评价能力;强化法律意识规范信息行为,提高信息伦理道德修养等。

秦玲[6](2020)在《农业经理人领导力构成要素的研究》文中指出农业经理人是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核心人物,是农业现代化的领导人才。如何提高农业经理人领导力,使其更贴合农业经营管理,满足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需求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在学习和梳理了领导力涵义、领导力结构及构成要素研究的基础上,对农业经理人的产生背景和职业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分析提炼农业经理人领导力构成要素。根据农业经理人培训现状及领导力培训内容的缺陷,提出针对性的农业经理人领导力培训要点,构建培训新体系,为农业经理人领导力提升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首次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新职业——农业经理人领导力进行研究,开拓了领导力研究领域。分析领导力构成要素,并编制了农业经理人领导力调研问卷32个题项,经过专家访谈建议,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进行因子分析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证明问卷结构良好,适用于农业经理人领导力的研究。本文将农业经理人领导力构建为技术力、决策力、执行力、激发力、影响力5个构成要素的五因子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AMOS)进行五因素模型验证,并针对四因素、三因素、二因素和单因素模型进行了比较,探讨和验证数据的客观性及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五因素模型验证效果更好。为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效提升农业经理人领导力提升,本文综合运用领导力理论,与相关农业经理人培训相结合,以农业经理人领导力构成要素为基础,对农业经理人培训体系进行完善,提出农业经理人领导力结构模型在实际培训中的应用建议,在各领导力维度增加相对于的培训课程。

杨若邻[7](2019)在《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全社会对创新素质较高且能用所掌握的先进技术工艺和高超技能解决关键生产技术难题的技能人才的需求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创新素质是技能人才开展创新活动的内在根据。创新素质较高的技能人才,能够更好地使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具有更强的技术设计、移植和改造等能力,在推动我国自身技术的升级、引进技术的消化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创新过程中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如何有效激发技能人才创新素质,这既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基础性安排,也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突出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目标的重要举措。技能人才担负着试验检验、生产制造、保障维修等重要任务,尤其在提升科技含量和保障产品质量方面是企业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扎根生产一线工作的经历使得技能人才最清楚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最了解生产过程中急需的改进,解决生产中存在于关键技术、工艺及流程等方面问题的意愿最强,因此其创新潜力很大。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正面临着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发展阶段,推进“中国制造2025”,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都需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创新素质为根本。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得对于专业技能精深、善于解决生产实际中技术难题的技能人才需求呈现出飞速增长态势。而目前我国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十分不相适应。技能人才数量不多,市场中技能人才的供给状况远远达不到市场的需求数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总量供给不足,创新素质不高,导致国家整体创新力不强。因此,有效激发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是保证人才强国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的基础条件,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本研究遵循“明确依据——模型构建——量表开发——方案设计——实证检验——机制构建”的研究思路首先进行理论阐述,界定基本概念。然后,使用知识图谱进行外文和中文文献计量,聚类创新素质影响因素,并根据影响因素的层次和逻辑联系,构型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模型。其次,搜集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内容条目,形成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内容结构的理论构想,以理论构想为基础,通过预测试、探索性因子和验证性因子构建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正式量表。再次,使用结构方程方法通过模型设计和研究假设探讨变革型领导与技能人才创新素质作用机制以及技能人才创新素质与其创新绩效作用机制,根据分析结果验证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模型中组织和个人层次各变量对技能人才创新素质的影响效果。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构建包括诱导机制、引导机制和支持机制的从国家、组织和个人三个层次的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机制。整个过程综合运用文献分析、访谈法、知识图谱和构型法等方法开展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研究内容1为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模型构建。在梳理相关理论基础、界定核心概念的基础上,使用知识图谱法进行文献计量,聚类创新素质核心词汇。根据核心词汇之间的逻辑联系和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的内在机理构型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模型,并文献探寻模型中各变量在激发模型中的影响作用。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模型包括个体、组织和国家三个层次。模型将变革型领导和内生动机作为前因变量,工作投入和创新绩效作为结果变量形成个体层面,将组织创新战略和组织创新氛围作为情境变量形成组织层面,政策法律、社会文化、知识管理、财政金融、公众认可形成国家层面。个体层次的变革型领导、内生动机、工作投入和创新绩效变量以及组织层次的组织创新战略、组织创新氛围构成了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内部激发系统。其中,变革型领导、内生动机和组织创新战略构成创新素质诱导机制。工作投入、组织创新氛围和创新绩效构成创新素质引导机制。国家层面的政策法律、社会文化、知识管理、财政金融和公众认可变量构成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外部激发系统,形成支持机制。诱导机制、引导机制和支持机制共同构成创新素质激发模型。研究内容2为技能人才创新素质量表开发。通过国内外文献和技术性文献分析以及行为事件访谈获得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内容结构的理论构想,并以理论构想为基础形成技能工人创新素质初始量表。通过预测试净化题项、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探析量表结构和验证题项构成、信效度检验最终确定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正式量表。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正式量表包括29项基础条目、7项一阶因子、3项二阶因子的技能人才创新素质量表。其中,创新基础二阶因子包括基本品质、职业操守2项一阶因子和踏实肯干、细致认真、服从意识等9项基础条目,创新基础体现了技能人才创新活动中坚守的准则和品质要求,反映了创新素质体系最核心最深层次的本质,解释了“为什么做”的问题;创新实践二阶因子包括人际交往、问题处理、生产实践3项一阶因子和成果推介能力、分析能力、生产作业能力等13项基础条目,创新实践体现出技能人才创新活动的具体行为,表达了创新素质体系的表向特点,描述了“能做什么”的问题;创新指引二阶因子包括精神感知、人格特质2项一阶因子和开拓精神、发散思维、意志力等7项基础条目,创新指引反映了技能人才在创新活动中人内在的精神理念和思想品质,明确了“想做什么”的问题。编制的技能人才创新素质量表实现了与定性研究内容结构理论框架的有效匹配,且信度和效度较好,可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测量框架。研究内容3为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机制形成。实证分析变革型领导、技能人才创新素质与其内生动机及组织创新战略之间的作用机理以及技能人才创新素质与其创新绩效、工作投入及组织创新氛围之间的作用机理,根据各变量对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的显着性情况构建技能人才创新素质诱导机制和引导机制,从组织和个人层次对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实施激发。同时,构建支持机制从国家层面对技能人才创新素质进行激发。最终形成从国家、组织和个人三个层面全方面通过诱导机制、引导机制和支持机制多角度的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机制。其中诱导机制和引导机制形成技能人才创新素质企业激发机制,是创新素质活力的根本动力,是决定技能人才创新行为实施效果的企业内部决定因素。创新素质诱导机制具有素质激发导航功能,具体对策包括积极倡导变革型领导方式、提升技能人才的内生动机、建立完善的组织创新战略。引导机制是技能人才实施创新的行为要素,具体对策包括健全人才的绩效评价机制、引导技能人才投入工作中、营造积极的组织创新氛围。支持机制是企业外部影响因素,确保创新素质激发的重要外部条件,对于技能人才创新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具体对策包括完善政策法律支持、夯实社会文化支持、搭建知识管理支持、丰富财政金融支持、扩大公众认可支持。本研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观点和方法三个方面。理论创新包括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内容结构构建和量表开发和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模型的提出。观点创新包括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及内涵提出、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影响因素各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验证以及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机制的构建。方法创新包括综合使用知识图谱法和构型法相结合形成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框架以及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相结合开发技能人才创新素质量表。技能人才创新是一个庞大且极其复杂的系统。尽管本研究得到有一定见地的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方面的成果,但由于研究基础较为薄弱且有关技能人才创新的资料相对匮乏,研究中仍存在着不足之处。在本研究的基础上,未来可进一步对技能人才创新过程及其创新行为开展后续研究,并构建创新素质对创新过程及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模型,开展有关技能人才创新行为激发的一系列研究工作。而本研究所述的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研究为后续研究的展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黄赫[8](2019)在《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生命史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为起点,我国呼唤教育家型校长出现,鼓励教育家办学。而在教育实践中,真正能够引领基础教育发展的校长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校长专业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又该如何促进校长专业发展?对此,我们知之甚少。是以,研究以彭小虎校长为个案,以校长专业发展影响因素为主题,通过探究一位优秀校长的生命成长史,挖掘影响其专业发展的因素。依此,尝试提出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建议。研究采用生命史研究取向,旨在透过叙说,将个体曾经经历与正在经历的事召唤至眼前,提供叙说者意义的理解。所确定的研究对象是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贵阳校区彭小虎校长。彭小虎校长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担任过幼儿园教师、中小学教师、小学校长,曾任南京晓庄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是一位集教育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学者型校长。通过生命史深度访谈,深入学校进行教育日常观察,再现彭校长专业发展的生命故事及其意义建构,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主题分类,以此构成文章的主体。研究的主体部分围绕彭小虎校长的求学经历、生活教育课程理念的诞生、办学中困境与反思,呈现影响彭小虎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事件与重要他人。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校长专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从内外两方面进行解读。进而,在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校长任用制(专业发展起点)、校长自身(专业发展主体)、外部系统(专业发展保障)三方面,提出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建议。

姚春莲[9](2019)在《教师专业领导身份形成的研究 ——基于M教师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和储备人才,受到越来愈多的关注,尤其是对教师领导的关注。很多研究者对教师领导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教师领导力的概念、构成要素、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但对教师专业领导身份的形成过程研究还不多。笔者希望通过此研究,探索出教师专业领导身份的具体表现、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以期丰富相关理论知识。本研究运用个案研究法,以M老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非结构式访谈和课堂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揭示教师在专业领导身份形成过程中的专业特质和影响因素。本论文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概括了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设计和相关研究述评。第二部分是教师专业领导身份的内涵和特点。这部分主要概括了教师专业领导身份的内涵、特点、素质、标准等相关概念,以丰富论文的理论基础。第三、四、五部分是对M老师专业领导身份的具体表现、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的分析。这三个部分主要以理论基础和研究资料为依据,整理分析了教师专业领导身份的具体表现和形成过程,揭示出了促进教师专业领导身份形成的因素。其中,具体表现主要为了说明M老师具有专业领导身份的潜质;形成过程包括超越同伴阶段、获得非正式的专业领导身份阶段、获得非正式的专业领导身份阶段和超越专业领导身份阶段;促进因素包括学校环境、领导动机、人际关系和重要他人等。第六部分为结语。这部分主要是对本论文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总结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不足。

中共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委员会党校课题组[10](2018)在《企业领导人员能力素质模型探讨》文中提出着眼于企业领导人员这个关键少数,从企业发展实际和岗位需求出发,按照外在能力和内在素质两个维度,建立层次分明、简洁实用的模型框架,梳理出21项能力和4项素质,形成了新时代企业领导人员能力模型和素质模型。企业领导人员是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骨干,是治国理政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来源,肩负着经营管理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责任,加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能力建

二、浅谈企业领导者应具备的内在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企业领导者应具备的内在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第一篇 企业领导者必备的六大素质和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预见能力的标准是先知、先觉
二、分析能力的标准是辩证、理性
三、谋划能力的标准是周详、精到
四、决断能力的标准是果断、坚定
五、协同能力的标准是一致、沟通
六、总结能力的标准是扼要、深刻
七、结语

(2)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研究现状
        1.3.2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研究现状
        1.3.3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演化机理及提升机制总体设计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
        2.1.2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
        2.1.3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
    2.2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系统
        2.2.1 融合系统要素
        2.2.2 融合系统结构
        2.2.3 融合系统功能
    2.3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
        2.3.1 融合自效应
        2.3.2 融合溢出效应
        2.3.3 融合效应特征
    2.4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演化机理
        2.4.1 融合效应演化条件
        2.4.2 融合效应演化动因
        2.4.3 融合效应演化过程
    2.5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演化要素识别
        2.5.1 融合效应演化要素识别方法选择
        2.5.2 融合效应演化要素识别过程设计
        2.5.3 融合效应演化要素识别与关键要素确定
    2.6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机制体系设计
        2.6.1 融合效应提升机制设计思路
        2.6.2 融合效应提升机制体系模型
        2.6.3 融合效应提升子机制间关系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驱动机制
    3.1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驱动机制分析
        3.1.1 融合效应提升驱动机制内涵与特征
        3.1.2 融合效应提升驱动机制总体架构
    3.2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驱动力作用机制
        3.2.1 融合效应提升内生动力驱动作用
        3.2.2 融合效应提升外源动力驱动作用
        3.2.3 融合效应提升的驱动力作用模型
    3.3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驱动力传导机制
        3.3.1 融合效应提升驱动力传导过程
        3.3.2 融合效应提升驱动力传导路径
        3.3.3 融合效应提升驱动力传导模型
    3.4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驱动力协同机制
        3.4.1 融合效应提升驱动力协同主导要素
        3.4.2 融合效应提升驱动力协同演化博弈
        3.4.3 融合效应提升驱动力协同作用模型
    3.5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驱动机制运行
        3.5.1 融合效应提升驱动机制运行过程
        3.5.2 融合效应提升驱动机制运行模型
        3.5.3 融合效应提升驱动机制运行管理策略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实现机制
    4.1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实现机制分析
        4.1.1 融合效应提升实现机制内涵与特征
        4.1.2 融合效应提升实现机制总体架构
    4.2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战略协同机制
        4.2.1 融合效应提升战略协同形成
        4.2.2 融合效应提升战略协同实施
        4.2.3 融合效应提升战略协同控制
    4.3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伙伴优化机制
        4.3.1 融合效应提升伙伴选择优化
        4.3.2 融合效应提升伙伴关系优化
        4.3.3 融合效应提升伙伴结构优化
    4.4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价值整合机制
        4.4.1 融合效应提升价值要素盘点
        4.4.2 融合效应提升价值职能获取
        4.4.3 融合效应提升价值结构调整
    4.5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实现机制运行
        4.5.1 融合效应提升实现机制运行过程
        4.5.2 融合效应提升实现机制运行模型
        4.5.3 融合效应提升实现机制运行管理策略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调控机制
    5.1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调控机制分析
        5.1.1 融合效应提升调控机制内涵与特征
        5.1.2 融合效应提升调控机制总体架构
    5.2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评价机制
        5.2.1 融合效应水平评价
        5.2.2 融合效应提升水平评价
        5.2.3 融合效应提升态势预判
    5.3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反馈机制
        5.3.1 融合效应提升反馈系统分析
        5.3.2 融合效应提升反馈过程分析
        5.3.3 融合效应提升反馈路径设计
    5.4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调节机制
        5.4.1 融合效应提升调节要素分析
        5.4.2 融合效应提升调节方案设计
        5.4.3 融合效应提升调节控制实施
    5.5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调控机制运行
        5.5.1 融合效应提升调控机制运行过程
        5.5.2 融合效应提升调控机制运行模型
        5.5.3 融合效应提升调控机制运行管理策略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机制保障策略
    6.1 融合效应提升驱动机制保障策略
        6.1.1 提高视企业家内在素质
        6.1.2 引导市场需求升级
        6.1.3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6.1.4 完善人才资源保障
    6.2 融合效应提升实现机制保障策略
        6.2.1 培育和提高组织核心能力
        6.2.2 建立良好的合作信任关系
        6.2.3 重视有效的信息沟通交流
        6.2.4 完善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
    6.3 融合效应提升调控机制保障策略
        6.3.1 建立风险监控预警系统
        6.3.2 优化反馈信息传输体系
        6.3.3 完善融合网络治理体系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机制研究
    7.1 黑龙江省两大产业融合效应现状
        7.1.1 黑龙江省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7.1.2 黑龙江省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测度
    7.2 黑龙江省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提升机制分析
        7.2.1 黑龙江省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提升驱动机制
        7.2.2 黑龙江省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提升实现机制
        7.2.3 黑龙江省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提升调控机制
    7.3 黑龙江省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提升机制评价
        7.3.1 黑龙江省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提升机制评价指标
        7.3.2 黑龙江省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提升机制评价过程
        7.3.3 黑龙江省两大产业融合效应提升机制优化策略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演化要素”的访谈提纲
附录2 关于“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演化要素”的开放式编码
附录3 关于“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驱动力因素”的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3)扁平化管理模式下YC银行中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依据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2.1 研究内容
        1.2.2 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商业银行扁平化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
    2.2 胜任力概念
    2.3 胜任力模型的相关理论研究
        2.3.1 胜任力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 胜任力影响因素模型与理论
    2.4 银行员工胜任力的研究
    2.5 领导力权变理论
3 YC银行扁平化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YC银行现状
        3.1.1 YC银行的基本情况
        3.1.2 YC银行员工结构分析
    3.2 YC银行石家庄市分行扁平化管理前中层管理者的胜任力现状
    3.3 YC银行石家庄市分行扁平化背景下中层管理者的差距分析
        3.3.1 中层管理者综合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足
        3.3.2 中层管理者的个人管理素质不高
        3.3.3 中层管理者的内外沟通协调能力不足
    3.4 中层管理者胜任力存在差距的原因分析
4 YC银行中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
    4.1 YC银行中层管理者胜任力要素的提取
        4.1.1 中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构建原则
        4.1.2 YC银行中层管理者岗位分析
        4.1.3 基于岗位分析的银行中层管理者胜任力要素提取
        4.1.4 胜任力要素的确定
    4.2 效度检验
    4.3 信度检验
    4.4 主成分分析
    4.5 YC银行中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构建
    4.6 归纳分析胜任力变化
    4.7 胜任力模型的区隔性与可操作性分析
5 提升YC银行中层管理者胜任力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中层管理者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5.2 加强中层管理者团队管理力的提升
    5.3 加强中层管理者应变能力的提升
    5.4 可预见性问题及保障措施
        5.4.1 胜任力模型可预见性问题
        5.4.2 树立“以人为本”人才管理理念
        5.4.3 构建弹性管理体系
        5.4.4 完善多样招聘渠道
        5.4.5 重视企业人才培训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能力胜任问卷
作者简历
致谢

(4)教育科研对校长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第四期上海市双名工程“高峰计划”入选校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 学校教育科学研究
        (二) 校长专业发展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选择
    四、研究过程
        (一) 研究对象的选取
        (二) 研究资料的收集
        (三) 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四)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第二章 相关研究及理论基础
    一、研究综述
        (一) 校长专业发展
        (二) 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科研
        (三) 学校教育科研与校长专业发展
        (四) 文献述评
    二、理论基础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 成人学习理论
    三、研究理论框架的提出
第三章 校长参与学校教育科研的实践模式
    一、校长参与学校教育科研的动因分析
        (一) 参与教育科研的动因种类
        (二) 参与教育科研的动因变化规律
    二、校长参与学校教育科研的角色与功能
        (一) 作为教育者参与教育科研
        (二) 作为管理者参与教育科研
        (三) 作为领导者参与教育科研
        (四) 作为研究者参与教育科研
    三、校长参与学校教育科研的关键行为
        (一) 引领学校教育科研的主题确立
        (二) 建构学校教育科研活动形式
        (三) 推动学校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育科研对校长专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教育科研与校长专业发展的编码过程
        (一) 开放编码解读
        (二) 主轴编码解读
        (三) 选择编码解读
    二、内部作用:教育科研帮助校长完善内部素质结构
        (一) 完善专业知识
        (二) 改进专业思维
        (三) 提高专业能力
        (四) 深化专业精神
    三、外部作用:教育科研帮助校长提高外部实践表现
        (一) 促进学生发展
        (二) 实现教师队伍建设
        (三) 优化组织发展
        (四) 扩大学术影响
    四、学习过程:教育科研促进校长自主学习
        (一) 多因素构成的学习前提
        (二) 三圈层搭建的学习核心
        (三) 多维度提升的学习结果
        (四) 办学实践验证学习效果
    五、教育科研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现实挑战
        (一) 校长和教师群体科研素质待提升
        (二) 主客观因素影响校长参与意愿
        (三) 外部科研力量支持力度不强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一) 校长参与教育科研的动因呈现阶段性变化
        (二) 校长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中承担多重角色
        (三) 校长通过参与教育科研推动学校科研活动开展
        (四) 校长通过教育科研进行自我学习
        (五) 校长通过教育科研实现专业发展
    二、研究建议
        (一) 校长应重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工具属性
        (二) 校长可利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进行自我学习
        (三) 校长培养单位应重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独特价值
        (四) 校长培养单位应正确认识学校科研工作的主要功能
        (五) 校长培养单位对其科研工作的要求应匹配现实状态
        (六) 教科研单位需为学校开展教育科研提供更多抓手
    三、研究创新点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页一
附页二
致谢

(5)布拖县乡镇领导干部信息素养调查及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信息素养
        2.1.2 政府信息化
        2.1.3 乡镇领导干部
        2.1.4 领导力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素养理论
        2.2.2 领导力理论
第3章 布拖县乡镇领导干部信息素养现状调查
    3.1 布拖县简介
    3.2 布拖县乡镇领导干部队伍概况
        3.2.1 整体结构
        3.2.2 学历教育情况
        3.2.3 基层工作时间
    3.3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3.3.1 调查目的
        3.3.2 调查对象与范围
        3.3.3 调查问卷设计
        3.3.4 调查步骤与方法
    3.4 个案访谈调查
        3.4.1 访谈对象选择
        3.4.2 访谈内容
    3.5 布拖县乡镇领导干部信息素养现状
        3.5.1 信息意识现状
        3.5.2 信息知识现状
        3.5.3 信息能力现状
        3.5.4 信息道德现状
第4章 布拖县乡镇领导干部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布拖县乡镇领导干部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
        4.1.1 信息敏感度和价值判断力偏弱,信息意识有待提升
        4.1.2 信息化公共服务的学习或培训不足,信息知识相对薄弱
        4.1.3 信息资源及信息工具的使用较为有限,信息能力不高
        4.1.4 信息安全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欠缺,信息道德有待增强
    4.2 布拖县乡镇领导干部信息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相对闭塞落后的工作环境及条件,影响了信息意识的提升
        4.2.2 乡镇领导工作任务繁重培训机会较少,导致信息知识欠缺
        4.2.3 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信息沟通不畅,制约了信息能力的提升
        4.2.4 信息行为缺乏法律规则意识,致使信息道德总体状况不理想
第5章 布拖县乡镇领导干部信息素养提升路径
    5.1 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培养获取、利用信息的积极主动性
    5.2 结合乡镇实际情况制定培训方案,鼓励信息知识的学习
    5.3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共享,提升信息处理和信息评价能力
    5.4 强化法律意识规范信息行为,提高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农业经理人领导力构成要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农业经理人的产生、特点及培育现状
        2.1.1 培育农业经理人的产业基础
        2.1.2 农业经理人的概念、特点及职业要求
        2.1.3 农业经理人培育现状及问题
        2.1.4 小结
    2.2 领导力相关理论研究
        2.2.1 领导力涵义
        2.2.2 领导力要素
        2.2.3 领导力模型
    2.3 农业经理人领导力研究综述
        2.3.1 国外农业经理人领导力研究
        2.3.2 国内农业经理人领导力研究
        2.3.3 小结
3 农业经理人领导力构成要素分析及假设
    3.1 农业经理人职业任务分析
        3.1.1 供需信息搜集与分析
        3.1.2 编制生产、服务经营方案和作业计划
        3.1.3 调度生产、服务人员,安排生产或服务项目
        3.1.4 指导生产、服务人员执行作业标准
        3.1.5 疏通营销渠道,维护客户关系
        3.1.6 组织产品加工、运输、营销
        3.1.7 评估生产、服务绩效,争取资金支持
    3.2 农业经理人的基本职业素质与组织管理技能
    3.3 农业经理人领导力构成要素假设
        3.3.1 决策力
        3.3.2 执行力
        3.3.3 激发力
        3.3.4 影响力
        3.3.5 技术力
4 农业经理人领导力研究设计
    4.1 研究工具
    4.2 问卷设计
    4.3 问卷分析
        4.3.1 问卷预测试
        4.3.2 描述性统计
        4.3.3 信度分析
        4.3.4 效度分析
5 农业经理人领导力结构模型构成要素验证分析
    5.1 研究工具
    5.2 样本描述
    5.3 相关性分析
    5.4 验证性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应用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应用建议:构建以提升领导力为核心的农业经理人培训体系
        6.2.1 技术力提升建议
        6.2.2 决策力提升建议
        6.2.3 执行力提升建议
        6.2.4 激发力提升建议
        6.2.5 影响力提升建议
7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未来展望
    7.1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7.1.1 首次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新职业开展领导力研究
        7.1.2 构建了农业经理人领导力构成模型
        7.1.3 探索开发了农业经理人领导力构成要素问卷量表
        7.1.4 构建了以领导力为核心的农业经理人培训体系
    7.2 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农业经理人领导力构成要素调研问卷
附录 B 农业经理人领导力构成要素调研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7)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相关理论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技能人才创新素质
        二、创新素质激发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一、技能人才
        二、创新素质
        三、创新素质激发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激励理论
        二、创新理论
        三、人才理论
        四、胜任力素质模型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知识图谱的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模型构建
    第一节 知识图谱技术阐述
        一、知识图谱的开发
        二、知识图谱的应用
    第二节 创新素质影响因素的外文文献计量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过程
        三、结果分析
    第三节 创新素质影响因素的中文文献计量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过程
        三、结果分析
    第四节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影响因素及激发模型
        一、基于文献计量的创新素质影响因素分析
        二、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模型
    第五节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模型要素理论阐述
        一、变革型领导与技能人才创新素质作用机制相关要素概述
        二、技能人才创新素质与其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相关要素概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内容结构及量表开发
    第一节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内容结构
        一、技术性文献创新素质条目采集
        二、行为事件创新素质条目采集
        三、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整理
    第二节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量表施测及大规模调研
        一、初始量表形成
        二、预调研及量表提纯
        三、正式调研数据搜集
        四、项目分析
    第三节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量表结构分析
        一、探索性因子分析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三、信度与效度检验
        四、量表形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革型领导与技能人才创新素质作用机制
    第一节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模型
        二、研究假设
    第二节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一、问卷设计
        二、量表的预测试
        三、数据收集及研究方法
    第三节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二、同源偏差检验
        三、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四、研究假设检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与其创新绩效作用机制
    第一节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模型
        二、研究假设
    第二节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一、问卷设计
        二、量表的预测试
        三、数据收集及研究方法
    第三节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二、同源偏差检验
        三、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四、研究假设检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机制及对策
    第一节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机制构建
        一、激发机制的内涵
        二、实证结果对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机制设计的影响
        三、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整体机制
    第二节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诱导机制
        一、诱导机制整体模型
        二、诱导机制具体对策
    第三节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引导机制
        一、引导机制整体模型
        二、引导机制具体对策
    第四节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支持机制
        一、支持机制整体模型
        二、支持机制具体对策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8)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生命史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校长专业发展生命史研究基础
    1.1 问题提出及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生命史研究
        1.2.2 生命史取向的校长专业发展研究
        1.2.3 校长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过程
2 为学莫过于尊师——求学历程与恩师教导
    2.1 两跃出农门,三翻归本初:从中师到博士的求学历程
        2.1.1 什么都能教:中师阶段
        2.1.2 书读千遍:成人自学考试
        2.1.3 师傅领进门:硕士历程
        2.1.4 从“解释世界”到“解决问题”:博士生涯
    2.2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夫子的指引
        2.2.1 一本中学地图册:教学真的不只是教孩子知识
        2.2.2 两位先生:物格而后知至
        2.2.3 跟着社会学教授研究教育:为师者,为仁也
    本章小结 “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杂乱有章
3 源于生命、归于生活、成于习惯——校长专业发展重要事件
    3.1 变革:课程理念的再认识
        3.1.1 教学改革中的“急迫问题”与“重要问题”
        3.1.2 课程是促进儿童发展的载体
    3.2 触发:课程理念的提炼
        3.2.1 孩子纯净的眼神
        3.2.2 人是什么,怎样培养人
        3.2.3 倒数第二到倒数第三
    3.3 建构:课程群的设置
        3.3.1 数学课程群:从计算能力到数学思维与数学表达
        3.3.2 英语课程群:从英语知识的获得到英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3.3.3 体育课程群:从竞技体育到健康体育
        3.3.4 生活实践课程:走向家校联系
    3.4 践行:课程理念的贯彻
        3.4.1 生活教育课程的具体实施框架
        3.4.2 教师:生活教育课程理念的贯彻者
        3.4.3 家长:生活教育课程理念的合作者
        3.4.4 整合多元资源,共助生活教育课程的推进
    本章小结 青鞋渐踏江头草——课程改革的规划与实践探索
4 终始行一意,无乃过愚公——办学困境与反思
    4.1 困境一:理论力量的不足
    4.2 困境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
    4.3 困境三:师范教育本身的思考
    本章小结 愚公移山宁不智——学校发展离不开教师
5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校长专业发展影响因素之提取
    5.1 溯本求源:探寻影响校长专业发展的因素
        5.1.1 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内部因素
        5.1.2 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5.2 任重道远:推动校长专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5.2.1 专业发展起点:对校长任用制的建议
        5.2.2 专业发展主体:对校长自身的建议
        5.2.3 专业发展保障:对外部系统的建议
    本章小结 舟车何处不通津——推动校长生命的自觉成长
结语:以心为本,儿童入心
附录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9)教师专业领导身份形成的研究 ——基于M教师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1. 基于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政策的思考
        2. 基于对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3. 基于对变革实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的思考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三) 相关研究述评
        1. 领导特质理论的相关研究
        2. 领导行为理论的相关研究
        3. 领导情境理论的相关研究
        4. 领导分布式理论的相关研究
        5. 研究评述与启示
    (四) 研究设计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对象
        4. 研究过程
        5. 研究的伦理、信度与效度
一、教师专业领导身份的内涵及特点
    (一) 教师专业领导身份的内涵
        1. 专业领导的内涵
        2. 教师专业领导身份的内涵
        3. 教师专业领导身份与行政领导身份的关系
    (二) 教师专业领导身份的素质及标准
        1. 教师专业领导身份的素质
        2. 评选教师专业领导身份的标准
二、M老师专业领导身份的具体表现
    (一) 教学经验丰富
        1. 教师眼中的M老师
        2. 积极接纳新理念
        3. M老师的自我陈述
    (二) 专业自主性强
        1. 自主研究新课标
        2. 追求有效教学
        3. 执着教育信念
    (三) 人格魅力较大
        1. 心态积极
        2. 善于沟通
        3. 人缘特好
    (四) 人际关系融洽
        1. M老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依赖服从
        2. M老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
        3. M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民主平等
三、M老师专业领导身份的形成过程
    (一) 超越同伴阶段
        1. 适应身份转变:由教师身份转向教师专业领导身份
        2. 增长实践知识:因实践知识有限而寻求增长策略
        3. 面对激烈竞争:由天真的职业理想到激烈的职业竞争
    (二) 获得非正式的专业领导身份阶段
        1. 教师获得非正式的专业领导身份
        2. 实践知识更加丰富
        3. 职业信心逐步树立
    (三) 获得正式的专业领导身份阶段
        1. 教师获得正式的专业领导身份
        2. 专业水平超越多数教师
        3. 领导技能更加熟练
    (四) 超越专业领导身份阶段
        1. 教师专业领导身份完全形成
        2. 知识与智慧继续增长
        3. 领导技能十分娴熟
四、促进M老师专业领导身份形成的因素
    (一) 自主强烈的发展动机
        1. M老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机
        2. M老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动机
    (二) 积极正确的领导动机
        1. 老师们如何看待教师专业领导身份
        2. M老师专业领导身份形成的内部动机
        3. M老师专业领导身份形成的外部动机
    (三) 合作民主的学校文化
        1. 对话与合作的办公室文化
        2. 一个经常讨论的团体
        3. 一个非常团结的集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变革实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讨记录(节选)
    附录2: 我的田野研究日志(节选)
    附录3: 合作教师公开课堂教学实录(节选)
    附录4: 合作教师所教学生课堂笔记(节选)
致谢

(10)企业领导人员能力素质模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建立企业领导人员能力素质模型的意义
企业领导人员的能力模型和素质模型
能力模型和素质模型的应用

四、浅谈企业领导者应具备的内在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第一篇 企业领导者必备的六大素质和能力[J]. 邵来民. 中国畜牧业, 2021(22)
  • [2]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应提升机制研究[D]. 高文鞠.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1)
  • [3]扁平化管理模式下YC银行中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的构建[D]. 韩薇.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4]教育科研对校长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第四期上海市双名工程“高峰计划”入选校长为例[D]. 赵可煊.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5]布拖县乡镇领导干部信息素养调查及提升路径研究[D]. 洪丽娜.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6]农业经理人领导力构成要素的研究[D]. 秦玲. 成都大学, 2020(08)
  • [7]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研究[D]. 杨若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8]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生命史个案研究[D]. 黄赫.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9]教师专业领导身份形成的研究 ——基于M教师的个案研究[D]. 姚春莲.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企业领导人员能力素质模型探讨[J]. 中共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委员会党校课题组. 现代国企研究, 2018(21)

标签:;  ;  ;  ;  ;  

浅谈企业领导者应具备的内在素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