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对企业安全干部的新要求

知识经济对企业安全干部的新要求

一、知识经济对企业安全干部的新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崔彤[1](2020)在《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优化对策研究 ——以河南永煤集团为例》文中提出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具有重大作用。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素养,加强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有企业必须积极应对新时代的一系列新挑战,不断改进和优化其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更好满足企业自身发展和职工发展的多重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效:始终坚持占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具备了相对成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体系;积累了一些较为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当然,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业已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包括国有企业所处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国有企业自身改革发展中内部出现的新问题的挑战、新兴媒体广泛普及带来的挑战等。对标新时代的目标要求,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仍然不足,导致实际工作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有待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体系与时俱进的程度不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仍然比较传统与老套;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缺乏应有的力度。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社会的急剧变革导致职工思想观念的快速变化;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够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一定程度上脱离职工的思想和工作生活实际;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不足,导致吸引力不强和实际效果不佳;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水准不能满足新时代需要。针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与原因,必须把握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遇,进一步创新和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包括: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准则;坚定落实党的领导,以党建创新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落实“专兼结合、一岗双责”的任职方式,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新机制;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完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体系;善于综合运用多种载体手段,创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力基础;精准满足职工发展的需要,增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际效果。

吕希[2](2020)在《成都市班车客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班车客运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为人民群众便捷出行提供着基础性服务。成都市班车客运政府管理部门一直以来将班车客运管理作为部门核心工作常抓不懈,在维护成都市班车客运市场秩序、方便人民群众出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民航、高铁、私家车等出行方式的不断发展,成都市班车客运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逐年下滑,班车客运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生产经营困难。当前成都市班车客运管理部门对班车客运行业的管理方式逐渐落后,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班车客运行业的持续向好发展,各方面弊端日趋凸显。本文从成都市班车客运行业的政府管理部门角度出发,从班车客运市场及其管理的现状入手,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比较研究法,重点针对成都市班车客运管理的现状,深入分析当前行业管理部门在班车客运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企业和行业的不良影响;论文的目的和难点是如何结合目前成都市班车客运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提高成都市班车客运管理水平,促进成都市班车客运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论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内容等;第二部分为班车客运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第三部分为成都市班车客运市场及管理的现状,结合成都市班车客运相关统计数据和对行业管理部门及班车客运经营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的访谈内容,从成都市班车客运企业及已开班线基本情况、班车客运市场面临的内外部冲击、班车客运法规政策制定和执行现状、班车客运管理部门内部现状、班车客运执法监管现状、班车客运转型升级现状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反映当前成都市班车客运管理面临的新要求;第四部分为成都市班车客运管理问题分析,从法律法规、管理部门、管理方法、发展规划等方面对成都市班车客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为改进成都市班车客运管理的对策和建议,针对成都市班车客运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行业法规政策建设、优化管理部门结构、改进管理方法和手段、做好行业布局规划等几个方面的建议和对策。

邱铁鑫[3](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宋亚[4](2020)在《峰峰矿区国有企业文化管理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 ——以国家电网公司为镜鉴》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发展力量,其兴衰成败对于推进国家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共同利益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是现代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重视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更是现代企业转型发展的现实命题。作为资源型的老工业矿区,峰峰矿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有着“煤海、瓷都、水泥城”之称。近年来,随着区域资源日益枯竭和国家去产能、治污染产业政策的调整实施,峰峰矿区大力实施“转型升级、绿色崛起”发展战略,致力于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峰峰矿区转型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企业文化乃企业的灵魂,习近平多次强调,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文化在峰峰矿区国有企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为有效推动峰峰矿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成为摆在峰峰矿区人民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采用走访调查以及问卷统计研究等方式,分析发现峰峰矿区国有企业文化管理现状及面临的问题,重点突出企业文化管理体系实际效能;其次,借鉴同样是资源枯竭型的江西萍乡、陕西铜川和安徽淮北三个城市的国家电网供电分公司企业文化管理经验,启示峰峰矿区企业文化建设;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提升峰峰矿区国有企业文化管理能力的对策建议,即一是提升以战略方向为保障的物质面貌;二是完善以人才培养为重点的行为管理;三是健全具有行业安全特色的制度体系;四是创立具有峰峰特色的企业精神文化。

杜庆昊[5](2019)在《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机器人、无人机等新产品不断升级,迭代速度原来越快;电子商务、网约车、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不断涌现,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共享经济、云制造、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不断发展,数字经济正在重塑整个社会生态,已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数字经济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诸如隐私保护、网络安全、产权保护、消费者维权、行业垄断等问题不断涌现和放大,现有监管方式已无法适应数字经济的治理,如何做到同步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与维护数字经济发展秩序,成为数字经济领域研究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从理论上看,传统的监管理念以政府监管为主,监管手段也以监管人员的线下监管为主,已经难以适应数字技术变化快、技术壁垒高、融合联通能力强的特点,政府监管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信息难题、成本难题和法治难题。而数字经济的创新性、虚拟性、跨界性、流动性和平台性等特征,亟待多元主体发挥各自治理优势和作用,共同参与数字经济治理。从实践上看,首先,协同治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应用在对数字经济细分领域的治理,具备一定的经验积累;其次,一些发达国家互联网治理起步较早,在协同治理应用实践上取得了可借鉴的积极成效,而中国正在经历传统政府监管模式的转型,数字经济领域的协同治理格局尚未形成;最后,中国政府、企业和社会主体的治理水平已发育到一定程度,具备参与协同治理的能力。因此,无论是从理论和实践看,还是从国内和国外现状看,运用协同治理模式推动中国数字经济治理具有现实可行性和必要性。构建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理论分析框架是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指导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国内外一些学者从理论层面尝试了构建协同治理分析模型,从已有研究成果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分析模型是“JM模型”,也有国内学者将其进一步发展为“关系、互动与协同模型”。理论分析模型必须要与治理对象的实际相结合,才能焕发理论的光芒。考虑到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主体的复杂性,既要考虑不同类主体之间的协同,也要考虑同类主体内部的协同,仅政府内部就存在中央和地方、地方之间、部门之间的协同,因此本文结合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实际,对现有理论分析模型作了适应性修正,形成“关系、互动与协同模型(修正)”,重点增加了主体协同这一重要要素,以此为理论框架指导构建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体系。数字经济协同治理体系主要包括关系协同、主体协同和机制协同。一是关系协同,这是实现协同治理的前提。要做到目标协同,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提升治理能力、增进人的福祉为协同共治的目标;要做到理念协同,以人民性、法治性、科学性的共治理念推动协同;要明确协同原则,既鼓励创新、又审慎包容;既强调自律、又坚持底线。二是主体协同,这是实现协同共治的关键。要明确政府、企业、社会等主体各自在数字经济治理中的角色分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的自治作用和社会的共治作用;要重点做好同类主体内部的协同,实现主体内部职责明确、关系融洽,提高治理的效率和效果;要做好不同类主体之间的协同,重点实现组织网络、工作制度和技术平台的协同。三是机制协同,这是实现协同共治的保障。根据爱莫森的协同治理统一模型,数字经济协同治理机制主要包括建立数字经济法律和规则体系协同机制、多元主体信息公开与信息共享机制、多元主体协调与利益平衡机制、大数据技术手段应用机制、国际合作治理机制等,以确保多元治理主体的实质参与、共同行动和高效协同。当然,数字经济与数字经济协同治理是个新的不断发展的研究课题,推动数字经济治理研究还要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统计体系,明确数字经济的范畴和测算依据。此外,还要建立数字经济协同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为数字经济协同治理效果的评判提供重要参考。

程柏松[6](2016)在《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研究》文中提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粗放式发展模式所累积的的诸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安全生产事故等损害社会、政府和企业员工利益等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频发的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造成的恶劣社会影响,企业安全主产主体责任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其在保证社会经济安全健康发展方面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规定企业应承担的安全生产职能,为确保企业员工、设施设备及社会环境等利益相关者安全而采取措施应尽责任的总称,包括安全条件、安全管理和安全责任事故应承担的责任。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员工、设施设备及政府和社会等外部环境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在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尊重和保证他们的利益。根据企业成本投入与收益分析,企业付出必要的成本投入,就会获得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且收益回报要远远高于成本投入,因此,从利益的角度,从长远发展看履行好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将有利于企业利益的成长和企业的发展壮大。本文在第一部分提出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研究方法与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研究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理论基础,包括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成本收益理论。第三部分对分析了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概况。首先阐述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践概况,即企业保障员工安全软件水平明显提高和企业保障安全条件动力明显提升。随后剖析了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存在的问题,即利润最大化的惯性思维严重、选择性或打折执行安全责任法规标准现象普遍、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低参差不齐、人员素质与安全生产岗位不匹配、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完善。最后对从急剧转变的经济社会结构、扭曲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缺位的法律制度、不完善的监管体系和短视的企业经营理念与行为角度分析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缺失的原因。第四部分提出了落实促进主体责任的对策。是在上一章对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现状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从法律、企业、政府、行业、媒体等五个方面提出加强我国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具体对策。

聂增民[7](2016)在《企业道德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时代,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转型期,面对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利益格局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企业治理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加之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使得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疏于“软实力”培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缺德经营等问题。也有些企业在道德实践上存在着形式主义或虚无主义现象。因此,有必要对企业道德实践作专门研究,以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打造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厚植发展优势,推进企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基于我国经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新常态,提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思路。为此,本文运用管理学、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方法,对企业道德实践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旨在为现代企业改革的深入,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本文首先阐释了企业道德实践的概念内涵、本质特征及其价值,作为立论的前提和基础。企业道德实践是指在企业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指导下,坚持“德利合一”原则,协调利益关系,规范道德行为,并以提升“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的活动。其次,明确了“企业道德实践”这一核心概念的使用。由于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它是精神的,但它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意识的精神层面,必须实际践行,所以说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精神”,是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统一。再次,在阐明企业道德实践概念内涵、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企业道德实践的价值。企业道德实践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战略性资源,有助于形成奋发向上、崇德扬善的正能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迈向新水平。中外企业道德实践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道德实践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在我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秉承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厚德载物”等道德原则和规范,坚持以义兴利为前提,以诚实无欺为核心开展商企道德实践;在西方,工商经济发展早,市场经济发达,经济伦理思想丰富,西方经济伦理主要基于理性、崇尚科学知识,追求贸易自由,强调契约公平,尊重人权、重视“功利”,肯定经济与道德的内在关联。但存在价值冲突以及神、人二元问题,存在道义与功利两分、效率与公平的矛盾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关理论等,为我们深入研究新形势、新常态下的企业道德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企业道德实践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就企业道德实践系统而言,它涉及到企业道德实践主体、企业道德规范、企业道德客体及环境等基本要素。企业道德实践主体指涉作为独立法人的企业及其内部所有成员。企业主体是企业道德实践的承担者和践行者,它是企业道德实践的首要因素。企业作为独立法人,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还要讲道德,并且对企业行为的选择必须承担道德责任;企业道德规范是企业道德实践不可或缺的要素,它是企业道德实践的准绳。我国企业道德规范包括一般规范和具体规范。一般规范基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规范旨在讨论企业以怎样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团队意识、公平公正、德利并重、责任担当、诚实守信等;企业道德环境也是企业道德实践的重要因素。企业道德实践环境主要指涉企业道德实践的社会环境,即企业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的内外部社会条件的总和。企业道德环境影响企业道德实践,同时企业道德实践也不断地改变着企业道德环境。就企业道德实践内容的层次结构而言,主要涉及到企业发展道德实践、企业交往道德实践、企业运行道德实践和企业管理道德实践。企业道德实践层次与企业道德实践系统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企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即企业道德实践系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国企业道德实践要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企业经营观和价值观,塑造以“诚信”为本、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推进企业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现实需要是理论的原动力,问题与需要促使人们思考并寻找求解路径,因此,对企业道德实践现状的考察和问题分析非常必要。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企业道德实践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如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实践转变,从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社会责任的履行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等等。然而,由于我国企业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道德实践基于“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使得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存在疏于“软实力”培育、价值取向偏离,以及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主义诟病和道德教育乏力等症结,也引发了不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有些企业利润至上,重利轻义,甚至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严重影响了企业自身正常经营和持续发展,使得道德实践难以发挥范导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企业道德实践认知不到位,社会转型期价值观错位,极端利己主义的影响,企业道德理论和道德教育与企业实践脱节。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变革,创新、融合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企业道德实践也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企业道德实践“模式”需要从“主体”本位向“交往”本位转变,从“依法治企”模式向“德法并举”模式转变,从被动行动过程向主动行动过程转变,最终推进企业实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将企业道德力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认识方法上,企业要基于系统方法透视企业道德实践,并探求分形理论在企业道德实践系统认识中与系统方法的互补性问题;在实践上,企业要加强企业道德实施规划的管理,探寻企业道德实践运行的驱动力。具体而言,就是要将企业道德实践纳入企业战略管理、有助于推进企业与国民经济共同发展,将企业道德实践融入过程管理、打造富于价值创造力的“名牌企业”,将企业道德实践具体化为企业的责任担当、推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我国经济运行新形势新要求,要加强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培育,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企业道德实践进路,突出道德素质养成、努力打造企业经济发展新坐标。同时,要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努力塑造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孙福昌[8](2015)在《浙江送变电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日常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征的经营哲学,是指导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准则和观念体系。在现代化国际竞争环境下,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建设和发展企业文化已经被许多具有远见的管理者列为重要的企业发展战略。作为国有重要大型企业,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面对严峻的挑战和良好的发展机遇,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构建了优秀的企业文化。当前,这个优秀的企业文化正面临着国家电网公司“五统一”的要求的挑战。本文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内涵及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分析,引入对该公司企业文化发展和建设的探讨。首先,根据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发展历程,分析公司文化内外环境的各个要素,针对公司实际情况和当前企业文化现状及问题,发现其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缺失之所在。在此基础上,明确在国家电网公司“五统一”企业文化框架下的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内容和任务,形成文化建设思路,并提出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方案。最后,阐述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的实施步骤和重点,针对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战略提出相应的措施。

魏永红[9](2015)在《宁夏大唐国际大坝发电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企业文化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与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把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舞着员工的士气,培育着员工的技能,凝聚着企业的精神,塑造着企业的形象。新建国有企业面临环境新、设备新、技术新、管理新、人员新的实际情况,是一个建章立制、规范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建厂育人、打造团队的过程,是一个管理提升、创造效益的过程。本课题的意义在于,全面分析新建国有企业的现状,并从中找出企业文化建设主要的问题所在,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宁夏大唐国际大坝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历程进行分析对策,对新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行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杨永强[10](2013)在《马矿员工培训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知识经济的到来,学习能力成为组织或个人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为此,企业纷纷关注人力资源开发,通过高质量的在职培训提升员工胜任力和忠诚度,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文以马矿员工培训为题,以强化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培训成果转化理论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为依据,以国内外企业培训产业发展态势为基础,运用理论归纳与实证研究方法展开研究。首先,分析马矿员工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揭示员工培训与员工素质、员工素质与企业效益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通过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效果评估及培训保障措施在内的流程再造,实现企业员工培训工作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目标,让员工与企业一同成长。最后,提出适应外部环境与马矿发展要求的员工培训体系改革方向,即以提升员工胜任力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使命,以安全培训为龙头,以理念培训和心态培训为两翼,以技能培训为基础,制度性培训与非制度性培训相结合,形式多样,涵盖全体员工的分级分类培训体系。研究表明,规范的培训体系不仅可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改善工作质量、减少安全事故,而且可以降低损耗、加快新产品研发速度、激发员工爱岗敬业精神。依靠系统规范的培训体系,马矿的员工面貌、安全生产、降本增效、社会形象均发生巨大变化。新型培训体系的建立,不仅对马矿进一步改进员工培训工作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我国能源企业特别是矿产企业提升员工培训工作质量有借鉴价值。

二、知识经济对企业安全干部的新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知识经济对企业安全干部的新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优化对策研究 ——以河南永煤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析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2 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及新挑战
    2.1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与特点
    2.2 新时代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2.3 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2.4 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机遇
3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就和问题——以河南永煤集团为例
    3.1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情况调研
    3.2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成就
    3.3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4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4 优化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建议
    4.1 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准则
    4.2 坚定落实党的领导以党建创新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4.3 落实“专兼结合、一岗双责”的任职方式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新机制
    4.4 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完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体系
    4.5 善于综合运用多种载体手段创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
    4.6 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力基础
    4.7 精准满足职工发展的需要增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调查问卷(企业职工卷)
附录2 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访谈提纲(企业职工)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成都市班车客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道路客运
        2.1.2 班车客运
        2.1.3 班车客运管理
    2.2 相关理论
        2.2.1 规制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3章 成都市班车客运市场及管理现状
    3.1 当前成都市班车客运市场基本情况
        3.1.1 班车客运企业及已开班线基本情况
        3.1.2 班车客运市场面临内外部冲击
    3.2 成都市班车客运管理现状
        3.2.1 法规政策制定和执行现状
        3.2.2 管理部门内部现状
        3.2.3 执法监管现状
        3.2.4 班车客运转型升级现状
第4章 成都市班车客运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法规政策问题
        4.1.1 行业立法严重滞后
        4.1.2 班车客运市场准入门槛低
        4.1.3 法规执行僵化
    4.2 管理部门问题
        4.2.1 管理部门职能交叉重叠
        4.2.2 管理部门机构改革落实缓慢
        4.2.3 管理人员水平相对不足
    4.3 管理方法问题
        4.3.1 执法监管成效不足
        4.3.2 安全生产监管方法落后
        4.3.3 缺乏先进技术应用
    4.4 发展规划问题
        4.4.1 区域发展不均衡
        4.4.2 企业发展各自为营
        4.4.3 班线分配不合理
第5章 改进成都市班车客运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5.1 完善行业法规政策建设
        5.1.1 完善法规依据
        5.1.2 规范准入审批
        5.1.3 落实备案制度
        5.1.4 提高群众参与度
    5.2 优化管理部门结构
        5.2.1 重新划分管理部门权限
        5.2.2 优化人员结构和素质
    5.3 改进管理方法和手段
        5.3.1 加强行政执法
        5.3.2 强化安全监管
        5.3.3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
        5.3.4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
    5.4 做好行业布局规划
        5.4.1 优化行业发展环境
        5.4.2 调整运力结构管理
        5.4.3 推动定制客运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4)峰峰矿区国有企业文化管理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 ——以国家电网公司为镜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峰峰矿区国有企业文化管理现状分析
    2.1 峰峰矿区概况
        2.1.1 峰峰矿区国有企业概况
        2.1.2 峰峰矿区国有企业文化管理简况
    2.2 峰峰矿区国有企业文化管理现状调查
        2.2.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回收情况
        2.2.2 调查对象样本性描述统计分析
        2.2.3 企业文化管理现状调查结果描述
    2.3 峰峰矿区国有企业文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2.3.1 老工矿区企业文化物质体现不明显
        2.3.2 企业文化管理主体行为导向不明确
        2.3.3 矿区转型企业文化制度保障不健全
        2.3.4 企业文化管理峰峰精神支持不到位
第3章 国家电网企业文化管理经验镜鉴及启示
    3.1 镜鉴案例选取的依据
        3.1.1 理论依据
        3.1.2 实践依据
    3.2 江西萍乡国家电网企业文化管理经验分析
        3.2.1 企业概况
        3.2.2 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3.2.3 企业文化管理主要经验
    3.3 陕西铜川国家电网企业文化管理经验分析
        3.3.1 企业概况
        3.3.2 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3.3.3 企业文化管理主要经验
    3.4 安徽淮北国家电网企业文化管理经验分析
        3.4.1 企业概况
        3.4.2 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3.4.3 企业文化管理主要经验
    3.5 对峰峰矿区国有企业文化管理的启示
        3.5.1 坚持服务大局把握企业定位
        3.5.2 坚持文化强企实施战略引领
        3.5.3 坚持创新驱动打造企业精神
第4章 提升峰峰矿区国有企业文化管理能力的对策
    4.1 提升以战略方向为保障的物质面貌
        4.1.1 文化融入企业战略规划
        4.1.2 加大企业品牌建设力度
        4.1.3 推进党建工作融合发展
    4.2 完善以人才培养为重点的行为管理
        4.2.1 加强民主行为管理力度
        4.2.2 完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
        4.2.3 营造员工成才环境氛围
    4.3 健全具有行业安全特色的制度体系
        4.3.1 明确安全生产制度原则
        4.3.2 完善健全文化制度体系
        4.3.3 加强制度实施责任落实
    4.4 创立具有峰峰特色的企业精神文化
        4.4.1 提高地域文化构建意识
        4.4.2 建立学习型的企业组织
        4.4.3 探索企业创新特色文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社会形态从农业社会演变到信息社会
        二、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三、数字经济发展挑战社会治理能力
        四、数字经济治理研究具有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
    第二节 文献研究综述
        一、互联网治理的发展演变
        二、协同治理的研究综述
        三、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相关研究
        四、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应用价值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内涵及逻辑基础
    第一节 数字经济治理相关概念界定
        一、数字经济
        二、数字经济治理
    第二节 协同治理理论内涵
        一、协同的内涵
        二、治理理论
        三、协同治理的内涵
    第三节 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逻辑基础
        一、逻辑起点:防范和化解数字经济风险
        二、现实困境:传统政府监管已不适应数字经济特征
        三、动力引擎:数字经济治理需要多元主体参与
        四、路径选择: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内在逻辑
    第四节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现状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国外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现状分析
        一、政府主体协同治理方面
        二、非政府主体协同治理方面
        三、系统协同治理方面
    第二节 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现状分析
        一、数字经济协同治理注重战略制定
        二、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格局尚未形成
        三、数字经济治理主体的协同性亟待提高
    第三节 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分析框架
        一、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必然性
        二、数字经济协同治理模式理论分析框架
    第四节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数字经济治理的关系协同研究
    第一节 数字经济治理目标的协同
        一、直接目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根本目标: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三、最终目标:增进人的福祉
    第二节 数字经济治理理念的协同
        一、坚持人民性的价值立场
        二、遵循法治的治理理念
        三、注重科学性的治理导向
    第三节 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原则
        一、国际互联网治理原则
        二、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原则
    第四节 数字经济治理议题的协同
        一、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正当性
        二、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边界性
        三、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权力主体
        四、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的国别特色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字经济治理的主体协同研究
    第一节 数字经济协同治理主体分析
        一、政府主体分析
        二、企业主体分析
        三、社会主体分析
    第二节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分析
        一、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
        二、发挥政府主体的主导作用
        三、加强企业主体的自我规制
        四、发挥行业组织和公民的共治作用
    第三节 数字经济治理主体的内部协同
        一、政府主体的内部协同
        二、企业主体的内部协同
        三、社会主体参与协同治理
    第四节 数字经济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
        一、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保障分析
        二、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要素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数字经济治理的机制协同研究
    第一节 数字经济协同治理机制分析
        一、协同治理机制分析
        二、数字经济协同治理机制的要素分析
    第二节 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机制建设
        一、共同行动保障:数字经济法律和规则体系协同机制
        二、共享动机保障:多元主体信息公开与信息共享机制
        三、实质参与保障:多元主体协调与利益平衡机制
        四、高效协同保障:大数据技术手段应用机制
    第三节 中国参与数字经济国际治理的机制建设
        一、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二、注重中国规则与国际规则的协同
        三、发挥新型国际组织的治理作用
    第四节 本章小节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6)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企业安全生产
        2.1.2 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2.2 理论基础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成本—收益理论
第3章 企业推进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现状分析
    3.1 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践概况
        3.1.1 企业保障员工安全软实力明显提升
        3.1.2 企业保障安全条件的动力明显提升
    3.2 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存在的问题
        3.2.1 利润最大化的惯性思维严重
        3.2.2 选择性执行或打折执行安全责任法规标准普偏存在
        3.2.3 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低参差不齐
        3.2.4 人员素质与安全生产岗位要求不匹配
        3.2.5 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完善
    3.3 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3.3.1 急剧转变的经济社会结构
        3.3.2 扭曲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3.3.3 缺位的法律制度
        3.3.4 短视的企业经营理念与行为
        3.3.5 不完善的监管体制机制
第4章 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的对策分析
    4.1 完善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确保良法可依
        4.1.1 加强立法保障工作
        4.1.2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标准规范修订机制
    4.2 推动企业责任落实,强化企业自律
        4.2.1 积极构建企业安全责任文化氛围
        4.2.2 强化企业内部监督与管理
        4.2.3 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的执行力度
    4.3 转变政府执政理念、强化监管服务
        4.3.1 树立科学可持续发展观
        4.3.2 优化安全生产责任政策保障体系
        4.3.3 强化部门监管主体责任的落实
    4.4 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加强行业管理
        4.4.1 强化安全生产支撑机构的责任担当
        4.4.2 建立与市场机制配套的中介服务市场
        4.4.3 加强对安全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
    4.5 加强舆论引导,强化媒体监督
        4.5.1 保持宣传报道的客观性和辩证性
        4.5.2 加强先进典型示范宣传力度
        4.5.3 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曝光力度
        4.5.4 发挥网络平台监督优势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宜昌富升化工有限公司事故经济损失分析案例
附录B 高危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落实调查表

(7)企业道德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思路
        (一)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二) 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三) 本文的创新点
    四、本文研究的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方法
        (二) 调查研究方法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四) 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
        (五) 案例分析方法
第一章 企业道德实践内涵及价值
    一、道德实践概念的解读
        (一) 道德实践的词源解析
        (二) 道德实践的学理解读
    二、企业道德实践概念的厘定
        (一) 企业道德实践概念的界定和使用
        (二) 企业道德实践的特征
    三、企业道德实践的本质
        (一) 企业道德实践是主体性活动
        (二) 企业道德实践是贯彻“实践精神”的活动
        (三) 企业道德实践是义利共生的活动
    四、企业道德实践的价值
        (一) 企业道德实践与企业效益具有内在统一性
        (二) 企业道德实践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 企业道德实践有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章 企业道德实践思想资源及其理论依据
    一、企业道德实践的思想资源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商企思想资源
        (二) 国外企业道德实践思想资源
        (三) 国内外企业道德实践思想资源的思考
    二、企业道德实践的理论依据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理论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关理论
第三章 企业道德实践的要素及层次结构
    一、企业道德实践的要素
        (一) 企业道德实践主体
        (二) 企业道德规范
        (三) 企业道德实践客体及环境
    二、企业道德实践层次结构
        (一) 企业发展道德实践
        (二) 企业交往道德实践
        (三) 企业运行道德实践
        (四) 企业管理道德实践
第四章 我国企业道德实践现状分析
    一、企业道德实践新变化
        (一) 企业道德实践突出正向价值追求
        (二) 企业员工道德素质培养向能力提升转变
        (三) 企业社会责任的践履从“他律”向“自律”转变
    二、当前企业道德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急功近利
        (二) 企业在道德实践上知而不行
        (三) 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担当缺失
        (四) 部分企业管理者道德素质不高
    三、企业道德实践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 未能合理把握近期与远期利益的关系
        (二) 未能正确区分义与利的价值关系
        (三) 企业道德实践“虚无化”的根源
        (四) 企业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脱节
第五章 企业道德实践路径
    一、企业道德实践模式改进
        (一) 企业道德实践模式思考
        (二) 企业道德实践模式转变
    二、企业道德实践有效运行的方法创新
        (一) 企业道德的实践规划设计
        (二) 企业道德实践方法探究
    三、企业道德实践的管理与调控
        (一) 将道德实践纳入战略管理
        (二) 将道德实践融入过程管理
        (三) 将道德实践具体化为责任担当
        (四) 完善企业道德实践管控机制
    四、企业道德实践文化“软实力”的培育
        (一)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企业道德实践进路
        (二) 突出道德素质养成,唱响崇德扬善正能量
        (三) 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四) 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企业道德的价值引领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浙江送变电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的思路
        1.2.2 研究的内容
        1.2.3 研究的方法
2 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国内外研究
    2.1 企业文化的涵义及影响因素
        2.1.1 文化的涵义
        2.1.2 企业文化的涵义
        2.1.3 企业文化的要素
        2.1.4 企业文化的结构
        2.1.5 企业文化的特征
        2.1.6 企业文化的作用
    2.2 国内外对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概况
        2.2.1 国外对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概况
        2.2.2 国内对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概况
3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3.1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简介
        3.1.1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概况
        3.1.2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概要
    3.2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发展历程
        3.2.1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初始阶段
        3.2.2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系统推进阶段
        3.2.3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的瓶颈阶段
    3.3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测量
        3.3.1 企业文化测量的理论依据
        3.3.2 企业文化的测量维度
        3.3.3 Denison组织文化模型详述
    3.4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测量方法
        3.4.1 深度访谈
        3.4.2 现场调查
        3.4.3 问卷调查
    3.5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测量问卷设计及结构分析
        3.5.1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测量问卷设计
        3.5.2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测量维度
        3.5.3 样本结构性分析
    3.6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测量问卷统计分析
        3.6.1 企业文化特质统计分析
        3.6.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6.2.1 对国家电网公司“五统一”企业文化认同度
        3.6.2.2 对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评价
        3.6.2.3 对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3.7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7.1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7.2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根源
4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策略
    4.1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
        4.1.1 建设背景
        4.1.2 核心要义
        4.1.3 指导思想
        4.1.4 工作目标
        4.1.5 基本原则
        4.1.6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案
    4.2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发展策略
        4.2.1 国家电网公司发展战略的新要求
        4.2.2 企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发展策略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宁夏大唐国际大坝发电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意义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企业文化研究综述
    第一节 企业文化的概念
    第二节 企业文化的构成理论
    第三节 企业文化的功能
    第四节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五节 国内企业文化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 大唐大坝发电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企业文化建设的初步成效
    第二节 目前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第三节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四章 完善大唐大坝发电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体系的对策
    第一节 企业文化建设改进的内容
        一、制度文化建设
        二、安全文化建设
        三、学习文化建设
        四、廉洁文化建设
    第二节 企业文化建设改进的原则和措施
        一、坚持“文化同心、突出共性、发展个性、依靠员工”的原则
        二、继续建立健全企业文化体系
        三、持续深化企业文化创建的具体措施
        四、认真落实企业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第五章 思考与启示
    第一节 企业文化建设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企业文化建设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二、正确处理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之间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企业文化与中心工作的关系
        四、正确处理企业文化整合与融合的关系
    第二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10)马矿员工培训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价值
        1.1.1 员工培训越来越被企业重视
        1.1.2 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1.1.3 本人分管员工培训工作
    1.2 研究内容与特色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特色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2 员工培训发展态势
    2.1 国外企业培训状况
    2.2 国内企业培训状况
3 员工培训相关理论
    3.1 培训的概念
        3.1.1 培训的定义
        3.1.2 培训的原则
    3.2 培训理论的演进
    3.3 培训理论回顾
        3.3.1 强化理论
        3.3.2 社会学习理论
        3.3.3 人力资本理论
        3.3.4 培训成果转化理论
        3.3.5 学习型组织理论
        3.3.6 企业竞争力理论
4 马矿员工培训体系设计
    4.1 马矿基本情况
        4.1.1 马矿地理地质状况
        4.1.2 马矿人力资源状况
    4.2 马矿员工培训体系设计
        4.2.1 培训需求分析
        4.2.2 障碍与问题分析
        4.2.3 制定培训计划
        4.2.4 培训原则与思路
5 马矿员工培训计划实施
    5.1 培训计划的内容
        5.1.1 新员工培训
        5.1.2 普通矿工培训
        5.1.3 煤矿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培训
        5.1.4 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5.1.5 管理层人员培训
    5.2 培训计划的实施
        5.2.1 实施原则
        5.2.2 实施流程
    5.3 培训保障措施
        5.3.1 组织保障
        5.3.2 制度保障
        5.3.3 后勤保障
6 马矿员工培训效果评估
    6.1 培训效果评估思路
    6.2 培训效果评估结果
        6.2.1 自我评价
        6.2.2 社会评价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本文可能的创新
    7.3 本文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四、知识经济对企业安全干部的新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优化对策研究 ——以河南永煤集团为例[D]. 崔彤.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2]成都市班车客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吕希. 西南大学, 2020(01)
  • [3]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4]峰峰矿区国有企业文化管理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 ——以国家电网公司为镜鉴[D]. 宋亚.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5]中国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研究[D]. 杜庆昊.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6]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研究[D]. 程柏松. 湖北工业大学, 2016(08)
  • [7]企业道德实践研究[D]. 聂增民.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8]浙江送变电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策略研究[D]. 孙福昌. 浙江工业大学, 2015(01)
  • [9]宁夏大唐国际大坝发电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 魏永红. 宁夏大学, 2015(02)
  • [10]马矿员工培训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杨永强. 西安科技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知识经济对企业安全干部的新要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