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疑虑和恐惧

消除疑虑和恐惧

一、消除疑惧戒备心理(论文文献综述)

唐丕跃[1](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研究(1949-1959)》文中研究指明少数民族统战是指中国共产党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不同时期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团结广大的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并同党外的少数民族代表性人士,在一定的共同目标下结成的政治联盟。“少数民族上层人士”是一个历史概念,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特定人群的一个称谓,主要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民族地区民主改革前,少数民族中的当权者、民族头领,以及少数民族宗教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本文在厘定少数民族统战的概念、区分民族工作与少数民族统战工作异同的基础上,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工作的时代背景作了分析,主要是民族地区敌对势力渗透破坏严重,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薄弱,民族地区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同时,由于民族宗教上层在本民族和宗教信仰中有特殊权威,以及解放民族地区、推进民主改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团结一切力量,这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的重要时代背景。本文还深入挖掘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民族统战的思想,为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提供思想来源和理论依据。从历时态的角度,重点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解放、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进行统战的历史进程与内容。总结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借助民主建政、通过特殊人物、结合民族政策检查和组织访问慰问参观等活动开展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各种途径,并对不同途径的具体运用和效果作理性评价。概括归纳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方法,主要包括和平协商、区别对待、政治争取与军事准备相结合、“请上来”“派下去”以及教育改造等方法,并对不同方法的具体运用和效果作理性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稳定了民族地区社会秩序,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增进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对新政权的感情,增强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壮大了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形成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共同繁荣发展、坚持协商民主等宝贵经验。但也有深刻的教训,即必须加强政治团结合作、必须充分照顾同盟者利益、必须尊重民族宗教感情、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和改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工作对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统战工作的启示在于:要突出抓好干部人才的选派、培养和引进,强化人才支撑;要务实推进产业发展,夯实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要坚持民生优先,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民族团结进步;要更加注重文化统战,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扎实做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统战工作,壮大共同奋斗力量。

许善品,张涛[2](2019)在《权力·历史·文化:澳大利亚对华战略疑惧的由来》文中研究说明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推进、中澳自贸区建立不久的大背景下,澳大利亚对华仍持较强的战略疑惧心理。澳大利亚之所以对华疑惧既有国际力量格局转变的权力因素,也有国家身份形成过程中的历史原因,还源自深层次的文化和价值观差异。本文从权力政治、历史渊源、文化制度的视角来剖析澳大利亚对华战略疑惧的由来,论证澳大利亚对华战略疑惧或是强权政治理论的偏见、或是殖民时期的历史遗毒、或是文化隔阂产生的信任赤字。对此,两国应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面向未来。中国或还应提供普惠性经贸实惠,尝试以"同理心"换位思考,以减轻澳大利亚对中国崛起的战略疑惧。

赵学飞[3](2019)在《安倍二次执政后美日同盟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美日同盟是世界上较为独特的双边同盟关系。美日同盟关系影响着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全球的经济发展也受其左右。在美苏冷战结束后,两国共同敌人的消失,使得美日关系一度渐行渐远。但由于中国的快速崛起推动着美日同盟的再度合作。在安倍二次执政以来,奥巴马政府推出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使得美日同盟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美日关系的加强使得双方展开了多方面、全方位的合作,除了政治上的各自为营,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治理等各个领域都能见到两国进行双边合作的身影。但这种深度合作的顺畅运行并不代表着美日两国之间没有矛盾。美日之间就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比如普天间基地的搬迁、贸易摩擦,以及对华政策的不一。特朗普上台后,“美国优先”成为特朗普政府执政的核心外交理念,在不断发展的“印太战略”中,美日同盟或将面临着新一轮的调整。本文的目的是对安倍二次执政后的美日同盟关系进行分析,选取多个方面来总结其特点,将两国目前的各种合作与冲突进行整理,并借助于此对美日同盟关系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

于安龙[4](2018)在《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及其历史影响》文中指出长征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总结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和开展广泛的民族实践,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这一时期地域广泛的民族实践与调研,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与严格督促执行等,使党和红军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同情与支持,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影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何鑫泰[5](2017)在《两晋之际政局再探》文中研究说明两晋政治史作为中古史研究的重要领域,学界的研究成果已十分丰富,但并未到“题无剩义”的地步,细读史籍、变换视角,仍能得到新的认识。本文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对两晋之际的政局展开探究,主要针对目前学界较少留意的面相,以期查漏补缺。文章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意在探究北方晋室与司马睿集团的关系,追溯其起源、发展与消亡;第二部分旨在分析温峤在两晋之际的事迹及地位,探究他在该时段政治舞台上的作用。二者的最终目的在于深化学界对该时段政局的认识。在传统纪传体、编年体史书的记载中,晋怀帝、晋愍帝所代表的“西晋”与晋元帝司马睿代表的“东晋”,往往以一种前后承接的关系出现,这种描述无形中将两晋之际这一时段内纷繁复杂的政治军事变动、各势力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变得简单化甚至模糊化。深入探究史书就会发现,怀帝、愍帝所代表的北方晋室与司马睿经营的南方政权,共存乃至斗争的关系要大于“君臣”与“继承”的关系,双方为统治利益屡屡爆发冲突。从宫廷、中央政权到地方州镇,均能体现出双方的争斗。而且这种关系形成较早且不断发展变动,随着长安陷落、西晋灭亡才逐渐结束。笔者认为这一关系在两晋之际的政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关乎东晋的立国、也对东晋初年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文章第一部分便力图钩沉史籍,来探寻这一关系的形成、结束及影响,以期深化对两晋之际政局的认识。随着西晋的灭亡,东晋统治者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也发生了变化,晋元帝、明帝等人的统治策略也有所调整。当初助力司马睿的王敦成为了东晋初年统治者最主要的政治威胁,从北方晋室手中夺取的江荆二州也潜藏危机,而王导、郗鉴、庾亮、陶侃、苏峻等多方势力亦各有盘算。温峤作为两晋之际的重要政治人物,在此期间的行事与功绩长期为人所忽视,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温峤在东晋建立、王敦之乱、出镇江州、苏峻之乱等一系列事件中的事迹,来探究他在两晋之际(尤其是东晋初期)的政治地位与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东晋门阀政治这一时代格局。此外,笔者认为对东晋一朝影响深远的“分陕”局势亦形成于两晋之际这一时期,且与本文论述的两大主题紧密联系:正是在司马睿集团在同北方晋室展开权力争夺的过程中,“分陕”局面开始形成,它首先表现为北方晋室与司马睿集团的对立,双方为政治利益展开过一系列斗争。在西晋灭亡之后,“分陕”局势开始演变为东晋内部荆州扬州间、皇权门阀间的矛盾,居于扬州的东晋皇帝与居于扬州上游的士族间为争权夺利而屡有冲突,这一政治格局几乎贯穿东晋一朝始终;而东晋初年的统治者为重振皇权,同“分陕”的门阀士族展开新一轮斗争时,温峤便在此间发挥重要作用,他在皇权与门阀间、门阀与门阀间、扬州与荆州间多次扮演平衡器的作用,并深刻影响了“分陕”局势的变化发展。因此本文余论部分计划对此展开探究,将文章的两大主题置于东晋“分陕”局势这一背景中进行考察。笔者认为“分陕”局势与田余庆先生曾着力分析的门阀政治一样,长期存在于东晋一朝并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冲[6](2017)在《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 ——一种制度研究的进路》文中提出北极地区正在经历与地球上其他地方一样的环境污染,北极污染物的不断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洋流和大气循环促成的,这进一步加剧了北极环境污染的不可逆性。除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外,北极地区还面临着其他环境问题,包括重金属污染、气候变暖以及随之而来的海冰融化、冻土消融和海洋酸性化。北极环境治理,已经成为北极域内外国家维护和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以及本国自身利益的现实需要。在全球化时代,“全球善治”是全球治理的理想状态,是国际社会基于对全球化现状的不满,进而试图通过全球治理解决全球问题的一种规范性主张。鉴于“善治”是治理的终极目标,其要素包括合法性、法治、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以及有效性,而这些要素均与制度存在密切的联系,或者说“善治”的实现必须依靠制度,这也是本文从制度的角度研究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重要立论基础。“制度”对应的英文词汇主要有“regime”和“institution”。在现实问题的研究中,“regime”和“institution”作为“制度”的区分并不绝对,学者们往往将二者交替使用。尽管人们对制度概念的表述众说纷纭,但对制度的涵义基本上能够形成以下共识:它是约束各种行为的社会制度,是围绕各种预期汇聚而成的、公认的行为模式或实践模式,包括各种规范、规则、原则和程序等形式。制度对于北极环境治理之所以非常重要,主要是因为: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制度旨在明确行为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减少交易成本,进而有效配置资源;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的角度来讲,制度既能为以国家为代表的行为体提供公共物品、增进共同利益,又能为主导性的行为体提供实现自身利益的机会和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制度本身的逐步演化。此外,在北极环境治理的制度体系中,常见的制度形式总体上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它们是治理国际公共事务的两种并行不悖的制度形式。北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首当其冲的全球问题,它超越了国家、民族、社会制度的界限,也超越了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迫切需要通过全球治理的路径加以应对。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在国际舞台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诸如北极环境治理这样重要的国际事务,都离不开中国的参与。本文以制度研究为视角,分析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传统国际制度(包括北极环境治理的现有制度)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下建立起来的,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制度设计者、执行者以及裁判者;但中国在近现代以来,一直都只是国际制度的遵守者而不是设计者,有时甚至沦为了某些制度的牺牲品。然而,中国如果要更有效地承担与其大国身份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并且更有力地实现其自身的国家利益,就必须参与有关制度的设计和创建,进而重塑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为了给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寻找有利的依据,本文设计了一条制度研究的理论路线。本文在博采现有制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大基本理论预设:“经济人”假设、“有限理性”假设以及机会主义倾向。制度的重要使命就在于有效引导“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并抑制其机会主义倾向,促成个体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的和谐统一。为了深入分析制度演变的内在机理,本文还以国家利益、权力、规范和原则、习俗和习惯以及知识作为重要变量,具体阐释其对制度发展的影响。需要重点强调的是,本文的制度研究遵循一种层层递进的逻辑,先充分阐述北极环境治理制度的现状,然后对现有的制度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由表及里,剖析其内在的原因,进而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最终在北极环境治理的制度创新中为中国的参与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本文的制度研究始终从全球、地区和国家(中国)三个层面循序渐进地具体展开,并且始终将重点落脚在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这一主题上。因此,本文所谓“一种制度研究的进路”不是仅仅拘泥于某一章,而是统摄全文。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所依据的现有制度体系,既有全球层面的,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中心;又有地区层面的,以北极理事会体制为代表;还有国家层面的,主要涉及中国的有关制度安排;此外,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北极环境治理体系的全景图。本文在系统介绍了以上制度体系的现状基础之上,进一步就具体制度本身的问题作了充分的阐释,然后分析了北极环境治理制度在合法性、代表性以及有效性等方面存在的深层问题,进而对照前文制度研究方法所设计的利益、权力、规范和原则以及知识等变量,深入剖析了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制度之所以出现各种问题的根源所在。对于化解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制度困境问题,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不同的观点,这种争论主要围绕是否需要制定一种具有全球性的“北极条约”而展开;国际制度专家Oran R.Young不仅认为“北极条约”无法有效解决当前北极环境治理中的问题,而且进一步提出了“制度复合体”的概念,借以应对当前制度乏力、碎片化等问题。尽管在以上争论中,各种主张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们都难以在各国自身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之间做到有效的平衡。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中国近年来在国际社会上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作为北极环境治理制度困境的化解之道。本文在为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设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坐标之后,进一步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对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作了系统全面的阐述:首先,对作为制度范畴中的价值观,作了重塑;其次,瞄准制度范畴中的主体身份问题,提出了“泛北极共同体”的概念,以此进一步为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明确其身份,并奠定有利的地位;最后,从治理能力的角度,为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制度供给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论述。总之,本文始终以特定的制度研究方法作为参照系,立足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这一主题,围绕利益、权力和规范等要素展开层层推进式的论证和分析。

胡杰[7](2015)在《蒙古国与“第三邻国”的关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以蒙美、蒙日关系为例》文中指出蒙古国东、南、西三面与中国接壤,两国边境线长4710公里,从安全角度讲,蒙古国对中国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另外,蒙古国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铁、铜、钼、煤、锌、金、稀土、铀、石油等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所亟须的资源,而且这些资源尚未开始大规模开发。因此,发展亲密友好的中蒙关系应成为中国外交的重点之一。然而,蒙古之于中国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直至近些年才有所改善。蒙古社会转型后,推行了新的外交政策,“第三邻国”政策是其新时期外交政策的重要支柱。蒙古在“第三邻国”政策下与各非邻国尤其是美、日两国关系的进展具有明确的实质性和针对性,给中国的安全环境和利益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以蒙美、蒙日关系为主要案例,探究蒙古与主要“第三邻国”关系的发展状况,并结合国际关系相关理论对蒙古与“第三邻国”发展关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可行的应对策略,以便更好地认识和发展中蒙关系,充分利用中国的优势解决中蒙以及中国与蒙古的“第三邻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制定更加符合中蒙未来关系发展的政策。

杨帆[8](2015)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研究(1927.10-1930.02)》文中研究指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共在大革命失败后创建的第一块农村根据地,对中共、中国革命而言,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这一点,到目前为止有大量的着作进行了阐释和论证。就当时来讲,有了这块根据地,为遭受失败的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部队提供了一个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的场所。无论战争的性质是否正义,不可避免要对地方造成损害;无论战争的时间或长或短,终究是物质的消耗。面对中共的革命行动可能对当地造成的不良后果,井冈山的群众为什么选择参加?面对战争造成的巨大资源消耗,井冈山的群众为什么选择支援?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不论是真诚还是应付,井冈山的群众顺应了潮流,投入了革命,使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坚持了两年四个月之久。即使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结束之后,其区域范围大部分地区的斗争一直坚持到中央苏区为止。中共的革命火种为什么能够在这个地区保存这么长的时间?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群众工作是密不可分的。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到达井冈山地区以后,一直在探索群众工作的规律、机制和方法。刚开始规定部队到了一个地方要帮助当地的群众干活,拉近和群众的感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开始提升,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主要目的就是约束自己的队伍,维护好与群众的关系;规定了部队的“三大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发动群众,要做好群众工作,包括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等内容;通过打土豪,分东西,激发群众参加斗争的积极性,通过分田地,给予群众最想要的现实利益,引导群众参与革命斗争等等。这些探索,为中共在农村地区开展群众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发动井冈山的群众支援革命、参加斗争起了重要作用。其中很多做法,成为了中共群众工作的经典方法。终毛泽东之一生,只要遇到难解的问题,就会运用井冈山时期掌握的开展群众工作的办法,用发动群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正是因为群众工作对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对于井冈山斗争史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系统研究。除了搜集大量已经出版的史料和论着外,还到井冈山根据地及其周边县市区的党史、档案部门搜集大量未出版、未刊印的史稿、手记、访谈资料、档案材料,赴革命遗迹旧址实地调研,力图为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奠定翔实的资料基础。文章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共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对象及选题意义、主要概念的界定和说明、研究现状综述、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第二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的初步开展(1927.10-1928.04)。在本章,主要讨论三个问题:1、中共为什么能够在湘赣边界开展群众工作?2、群众工作是如何初步开展的?3、群众工作的初步成效。第三章:朱毛会师后,群众工作在发展中遭遇挫折(1928.05-1929.01)。在这个阶段之中,探讨三个问题:1、中共对于群众工作的理论探索;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群众工作得到哪些发展?3、群众工作遭遇的两次挫折。第四章:湘赣边界特委直接指导下的群众工作(1929.02-1930.02)。这个阶段,探讨三个问题:1、湘赣边界特委。2、湘赣边界特委对群众工作的探索。3、群众工作的成效。第五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的成绩、经验及启示。这个部分,主要是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的经验、教训和启示进行提炼与归纳。总的来说,经过研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群众工作经历了开始发展、顺利进行、遭遇挫折、停滞中有探索等阶段,这个过程值得深究。

钟亮[9](2015)在《当代中日关系的发展与趋势研究》文中提出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研究中,中日关系不仅是一个巨大的热点,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难点。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要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中日关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中日和平,则东亚平安无事;中日矛盾激化,则会危及世界和平。两国关系何去何从,是对两国政府与人民智慧的考验。搞好中日关系将有利于中日两国政治互信、安全保障、整体合作和东亚和平稳定;有利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外交方针的展开和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维护。因此,此项研究对于厘清蒙在中日关系上的层层迷雾、拓宽中日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渠道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论文共有六部分,第一章是导言,主要强调了研究中日关系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从中发现问题,并简要说明了论文的写作方法。第二章用简明的语言梳理了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唐代开始中日两国之间就开始了交往,历经宋元明清近代乃至现当代,中日关系几经起伏,且经历了巨大的挫折甚至战争。从中可以发现,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存在着值得我们思考的规律,其中最核心的规律是,唯有中国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政治稳定,中日关系才能保持正常态势,而一旦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走向衰落,日本就开始觊觎中国的资源和领土,中日关系往往会出现挫折和战争。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对历史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出对治理当代中日关系诸多问题的良策。第三章考察当前中日关系的现状,主要关注2012年以来中日关系所取得的成绩与面临的问题。从一系列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两国相互依赖程度极高,双边关系的恶化对双方而言都是难以承受的灾难,但两国之间存在的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这就需要两国政府与人民拿出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建立共赢互惠的长远关系。第四章分析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各种因素。主要是从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这两个方面展开,在每一方面又划分了更为细致的因素,力图从政治、经济、官方、民间、国内、国际等各个层面对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作较为全面细致的考察,从中清理出中日关系所面临的复杂局势,从而为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中日关系提供可能性。第五章对中日关系的未来趋势进行分析:中日两国之间不会发生战争;中日双边经济关系不会大起大落,但双边政治关系可能会出现起伏;中日两国之间人员往来,文化交流会越来越多。第六章考察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策略。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民间交往四个维度思考如何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健康持续发展。在笔者看来,政治方面要确保中日两国政府的正常交流和沟通,要尊重对方的政治道路选择和战略布局,并强调在敏感问题上的忍耐与包容;经济上继续推动互惠互利的全面经济合作,着眼于两国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经济双赢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但同时也不能以经济利益而牺牲政治利益,需要在政治与经济之间寻找到恰当的平衡;民间方面两国应遏制民族沙文主义的高扬,尤其是日本方面要时刻警惕民间军国主义的沉渣泛起,培养理性、温和、包容的民间环境;在文化上继续扩大文化交流与沟通,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的力度,开拓文化交流的新渠道、新路径,尤其是中国应该努力发展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资源,在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上着手,从而对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产生吸引力,由文化内部化解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第七部分对全文作了总结并得出结论。此篇论文由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规律性特点切入,考察了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着重分析了当前中日关系所面临的局势和问题以及应对这一局势和这些问题的策略,对中日关系的未来抱有极大的希望,认为只要中日两国政府与人民相互理解,互信互敬,共同努力,那么互利双赢的中日关系就能长远持续和发展,这不仅有利于两国的安全与繁荣,而且也将是对地区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大贡献。

黄仁敏[10](2014)在《浅谈心与心交流的教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品德教育中,情感和意志是两个十分关键的环节,要真正落实这两个环节就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因素,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把握最佳教育时机,注重孩子心理分析,启动自我教育。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才能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才能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教育才有可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消除疑惧戒备心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除疑惧戒备心理(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研究(1949-195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研究现状概述
        (二) 主要成果分析
        (三) 存在的不足与要加强研究的问题
    四、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六、相关概念的厘定
        (一) 民族与少数民族
        (二) 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与少数民族代表人士
        (三) 统战与少数民族统战
        (四) 民族工作与少数民族统战工作
第二章 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统战思想
        (一) 无产阶级政党的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
        (二) 无产阶级政党应在不同历史阶段组成不同性质的统一战线
        (三) 无产阶级政党要“照顾同盟者利益”
        (四) 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不能获得解放
        (五) 历史地对待民族问题
        (六) 以真正无产阶级的态度对待民族问题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统战思想
        (一) 坚持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领导
        (二) 党与非党人士合作共事商量办事
        (三) 劳动人民同非劳动人民联盟
        (四) 团结民族上层有利于争取下层
        (五) 加强民族团结
        (六) 慎重稳进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改革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容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的时代背景
        (一) 民族地区敌对势力猖獗和匪患严重
        (二) 民族地区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三) 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薄弱
        (四) 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五) 民族上层自身仍具有特殊权威
    二、解放之初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
        (一) 耐心争取西藏上层,和平解放西藏
        (二) 反复争取西北叛乱部落首领,平息西北叛乱
        (三) 妥善安置甘青新边境哈族流窜部落首领,安定社会秩序
        (四) 真诚团结西南少数民族上层,为解放大西南创造条件
    三、民主改革过程中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
        (一) 团结封建地主制度地区的封建主,不动多余浮财
        (二) 团结奴隶制和封建农奴制地区的农奴主,和平协商推进改革
        (三) 团结原始社会末期地区的民族首领,直接过渡实现改革
        (四) 团结牧区的头人牧主,牧区实现和平改革
    四、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
        (一) 对牧区的牧主在经济上实行赎买政策
        (二) 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在政治上给予适当安排
        (三) 保障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生活水平
        (四) 平息西藏武装叛乱,废除封建农奴制度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途径
    一、借助民主建政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
        (一) 借助民主建政开展统战的实践运用
        (二) 借助民主建政开展统战的效果分析
    二、结合民族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
        (一) 结合民族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开展统战的实践运用
        (二) 结合民族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开展统战的效果分析
    三、通过特殊人物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
        (一) 通过特殊人物开展统战的实践运用
        (二) 通过特殊人物开展统战的效果分析
    四、结合访问参观等活动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
        (一) 结合访问参观等活动开展统战的实践运用
        (二) 结合访问参观等活动开展统战的效果分析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方法
    一、和平协商的方法
        (一) 和平协商方法的运用
        (二) 和平协商方法的评价
    二、区别对待的方法
        (一) 区别对待方法的运用
        (二) 区别对待方法的评价
    三、政治争取与军事准备相结合的方法
        (一) 政治争取与军事准备相结合方法的运用
        (二) 政治争取与军事准备相结合方法的评价
    四、“派下去”“请上来”的方法
        (一) “派下去”“请上来”方法的运用
        (二) “派下去”“请上来”方法的评价
    五、教育改造的方法
        (一) 教育改造方法的运用
        (二) 教育改造方法的评价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经验教训及当代启示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基本经验
        (一)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 坚持大团结大联合
        (三) 坚持共同繁荣发展
        (四) 坚持协商民主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主要教训
        (一) 必须加强政治团结合作
        (二) 必须充分照顾同盟者利益
        (三) 必须尊重民族宗教感情
        (四) 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和改造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上层统战工作对新时代少数民族统战工作的启示
        (一) 抓好干部人才选派、培养和引进,不断强化人才支撑
        (二) 务实推进产业发展,夯实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
        (三) 坚持民生优先,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 推动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民族团结进步
        (六) 更加注重文化统战,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七) 扎实做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统战工作,壮大共同奋斗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权力·历史·文化:澳大利亚对华战略疑惧的由来(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澳大利亚对华持疑惧心理的表现
    (一)对华外交日趋强硬保守
    (二)对华外交日渐失衡
    (三)对华恐惧心理日益加重
二、澳大利亚对华疑惧心理的权力政治原因
    (一)中澳实力差距不断拉大
    (二)澳大利亚对澳美同盟过度依赖
    (三)澳大利亚认为中国迅速崛起带来战略不确定性
三、澳大利亚对华疑惧心理的历史原因
    (一)殖民主义时期的历史遗毒
    (二)澳大利亚将中国作为澳联邦运动的“他者”
    (三)澳大利亚的西方中心主义情节根深蒂固
四、澳大利亚对华疑惧心理的文化原因
    (一)澳大利亚的战略文化深受西方影响
    (二)中澳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存在差异
    (三)两国社会文化和行为方式的差异
五、中国的因应之策
    (一)在正视历史的基础上面向未来
    (二)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求同存异
    (三)中国应提升对澳民众的普惠性经贸实惠
    (四)双方多以“同理心”换位思考
六、结论

(3)安倍二次执政后美日同盟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冷战后美日同盟关系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美日同盟经历短暂的“漂流”
    第二节 美日同盟关系的全面调整
    第三节 美日同盟关系的加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安倍二次执政后美日同盟关系的进展
    第一节 美日夯实同盟间的政治基础
    第二节 美日强化在经济上的沟通与合作
    第三节 美日加强在新疆域方面的合作
        一、美日加强在网络空间的合作
        二、美日加强在太空领域的合作
    第四节 美日由双边向多边安全合作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安倍二次执政后美日同盟关系发展的动因
    第一节 美国的战略重心东移亚太
    第二节 遏制中国快速的“崛起”
    第三节 拓展美日同盟合作领域及无缝对接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安倍二次执政后美日同盟关系评估
    第一节 美日同盟现存分歧
        一、驻日美军基地搬迁问题
        二、美日贸易摩擦问题
        三、美日对华政策的认知不同
    第二节 美日同盟的发展趋向
        一、调整美日的责任分担
        二、平衡美日“安全与经济”战略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及其历史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 严格保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
    (二) 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压迫, 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三)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四) 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和宗教领袖
    (五) 帮助建立少数民族政权和武装
二、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的鲜明特点
    (一) 地域广泛的民族实践与调研
    (二) 重视程度高, 贯彻执行力度大
    (三) 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和良好的反馈机制
三、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的历史影响
    (一) 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保障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三)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基础

(5)两晋之际政局再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关中”与“江表”——两晋之际的北方晋室与司马睿集团关系研究
    1、怀帝朝双方的权力争夺
    2、愍帝朝双方的权力争夺
    3、小结
二、温峤与两晋政局
    1、温峤劝进与东晋立国
    2、温峤与王敦之乱
    3、明帝“分上流之势”与温峤出镇江州
    4、温峤与苏峻之乱
    5、小结
三、余论
参考文献

(6)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 ——一种制度研究的进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基本概念的厘定
    第一节 北极与北极环境问题
        一、北极的涵义
        二、北极环境问题
    第二节 治理
        一、治理的涵义
        二、全球治理
        三、善治
    第三节 制度
        一、制度的界定
        二、制度的功能
        三、制度二分法: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第二章 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北极环境问题需要全球治理
        一、北极环境问题是全球问题
        二、北极环境治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 北极环境治理需要中国参与
        一、中国自身的需要
        二、北极环境治理实现“善治”的需要
第三章 本文的制度研究方法
    第一节 制度研究的基本理论预设
        一、“经济人”假设
        二、“有限理性”假设
        三、机会主义倾向
    第二节 制度研究的基本变量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利益
        二、权力
        三、规范和原则
        四、习惯和习俗
        五、知识
    第三节 制度研究方法对于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问题的适切性
        一、从国家战略来讲
        二、从国家制度能力来讲
第四章 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所依据的现有制度体系
    第一节 全球层面的制度
        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二、其他全球性制度
    第二节 地区层面的制度安排:北极理事会
        一、《北极环境保护战略》及其工作组
        二、北极理事会的组织机制
    第三节 中国国内的制度安排
        一、北极环境治理政策的兴起
        二、北极环境治理的政策意涵
        三、北极环境治理的组织机制与法律制度
第五章 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存在的制度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第一节 现有北极环境治理制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对具体制度的考察
        二、北极环境治理制度的深层问题
    第二节 北极环境治理制度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利益
        二、权力
        三、规范和原则
        四、知识
第六章 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制度困境的化解之道
    第一节 “北极条约”与“制度复合体”:争论与超越
        一、“北极条约”的“是”与“非”
        二、“制度复合体”
        三、超越两难选择
    第二节 北极环境治理的中国方案: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点:人类共同利益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意涵:特征与原则
第七章 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制度创新
    第一节 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价值及其实现
        一、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价值内涵
        二、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价值实现
    第二节 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身份的塑造以及获取途径
        一、“泛北极共同体”释义
        二、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身份
        三、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身份塑造的影响因素
        四、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身份的获取途径
    第三节 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制度供给能力提升
        一、北极环境治理制度供给的要素
        二、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制度供给能力提升的阻滞机制
        三、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制度供给能力提升的对策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三、国际公约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7)蒙古国与“第三邻国”的关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以蒙美、蒙日关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研究框架
第一章 蒙古国“第三邻国”政策
    一、蒙古国的历史演变
    二、“第三邻国”政策出台的背景
    三、“第三邻国”政策的产生和发展
    四、“第三邻国”政策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蒙古与“第三邻国”关系的发展成效—以蒙美、蒙日关系为例
    一、蒙美“第三邻国”关系的发展
    二、蒙日“第三邻国”关系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蒙古发展“第三邻国”关系对中国的影响
    一、蒙古发展“第三邻国”关系对中国的影响
    二、中国的应对策略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研究(1927.10-1930.02)(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对象及选题意义
    三、主要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四、研究现状综述
    五、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六、研究方法
    七、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二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的初步开展(1927.10—1928.04)
    第一节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得到开展的原因分析
        一、湘赣边界六县存在一批党的精英人物
        二、湘赣边界六县党的组织基础
        三、湘赣边界六县的群众基础
        四、毛泽东的群众工作方法
    第二节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的逐步进行
        一、以袁文才、王佐为桥梁,搞好与群众的关系
        二、制定严格的群众纪律,提升群众的认同感
        三、明确群众工作的内容,为部队开展群众工作指明方向
        四、总结群众工作的方法,并要求部队掌握
    第三节 群众工作的初步成效
        一、消除了井冈山群众的戒备心理,接受和认可了毛泽东的队伍
        二、在茶陵、遂川、宁冈相继成立了中共政权,使得群众可以行使政治权利
        三、开展草林圩的经济斗争,为群众带来经济利益
第三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的深入推进与遭遇挫折(1928.05—1929.01)
    第一节 党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的理论指导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共中央、湖南及江西省委的联系
        二、党对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的关注
    第二节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的深入推进
        一、开展土地革命,给予群众现实利益,把群众动员起来
        二、大力发展地方武装,把群众组织起来
        三、组织群众参与军事斗争,依靠群众力量夺取战斗胜利
    第三节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遭遇的挫折
        一、1928年8月宁冈农民外逃事件
        二、1929年1月第三次反会剿失败后党员和群众反水
第四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的弱化(1929.02——1930.02)
    第一节 湘赣边界特委成为领导群众工作的最高机构
        一、湘赣边界特委的成立
        二、湘赣边界特委的恢复与重建
    第二节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群众工作未能得到重视
        一、湘赣边界特委陷入内斗,无暇做好群众工作
        二、边界六县的群众组织大部分未能得到恢复与重建
    第三节 湘赣边界特委对群众工作的探索
        一、反思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前群众工作存在的缺点
        二、提出要从职工、农民、妇女、青年等方面做好群众工作
第五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的评述
    第一节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的贡献
        一、提高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群众的政治、军事素质
        二、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培养了实践主体
        三、为中央苏区时期的群众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四、为坚持井冈山的斗争培育了良好的军民关系
        五、为中共执政为民思想的形成开辟了源头
    第二节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的经验
        一、团结、改造群众领袖是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途径
        二、严格的纪律、明确的群众工作目标和严密的群众工作模式,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法宝
        三、加强群众教育,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有力抓手
        四、满足群众利益诉求,增强群众认同感,是开展群众工作的关键因素
    第三节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的当代启示
        一、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时期,都要重视依靠群众
        二、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时期,都要关注民生问题
        三、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时期,都要注重加强群众教育
        四、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时期,都要注重抓好党的建设,取得群众的信任
参考文献
后记

(9)当代中日关系的发展与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创新、不足以及难点
        1.4.1 论文研究方法
        1.4.2 论文的创新、不足以及难点
2.中日关系述略
    2.1 古代中日关系(1868年前)
    2.2 日本侵华时期的中日关系(1868—1945年)
    2.3 无正式外交关系时期中日关系(1945年—1972年)
    2.4 当代中日关系新篇章(1972年—1992年)
    2.5 后冷战时代的中日关系(1992年—2012年)
    2.6 小结
3.中日关系现状
    3.1 中日关系成就
        3.1.1 经济关系
        3.1.2 政治关系
        3.1.3 双边文化交流
        3.1.4 民间交流
    3.2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
        3.2.1 经济关系由热变凉
        3.2.2 政治关系冷淡
        3.2.3 民间好感度持续下降
4.影响中日双边关系的因素分析
    4.1 推动中日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4.1.1 两国民间和平往来是促进中日友好的基础性因素
        4.1.2 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性是促进中日友好的根本性因素
        4.1.3 两国政府的战略性思考
    4.2 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消极因素
        4.2.1 两个现实问题的压力:台湾与东海
        4.2.2 日本主观原因
        4.2.3 交相激化的两国民族主义情结
        4.2.4 美国的制衡外交是中日友好的巨大障碍
5.中日关系未来趋势分析
    5.1 中日两国之间不会发生战争
        5.1.1 中国政府不会主动发动战争
        5.1.2 日本政府不会发动战争
        5.1.3 国际环境不允许中日两国发生战争
    5.2 中日双边经济关系不会出现大起大落,但双边政治关系可能出现起伏
    5.3 中日两国民间人员往来、文化交流会越来越多
6.对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思考
    6.1 以共赢理念,推动互信互惠互利战略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6.2 以经贸合作为平台,深化中日经济互利合作关系
    6.3 加大宣传力度,正确引导民族主义情绪
    6.4 重视文化交流,从文化凝聚力和吸引力等内部因素着手化解中日矛盾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浅谈心与心交流的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 从孩子心理特点出发, 把握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机
    1.1 兴奋时机
    1.2 激情时机
    1.3 求异时机
    1.4 特别时机
    1.5 疑惧时机
    1.6 荣辱时机
2 注意孩子心理分析, 启动自我教育
    2.1 爱是基础
    2.2 榜样是尺子
3 运用“期待效应”, 让孩子在参与中成长
    3.1 期待:抓住“三大效应”
    3.2 期待:掌握五种方式

四、消除疑惧戒备心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研究(1949-1959)[D]. 唐丕跃.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2]权力·历史·文化:澳大利亚对华战略疑惧的由来[J]. 许善品,张涛.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19(05)
  • [3]安倍二次执政后美日同盟关系研究[D]. 赵学飞. 外交学院, 2019(01)
  • [4]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及其历史影响[J]. 于安龙. 长白学刊, 2018(02)
  • [5]两晋之际政局再探[D]. 何鑫泰. 南京大学, 2017(05)
  • [6]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 ——一种制度研究的进路[D]. 张冲. 武汉大学, 2017(06)
  • [7]蒙古国与“第三邻国”的关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以蒙美、蒙日关系为例[D]. 胡杰. 暨南大学, 2015(12)
  • [8]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研究(1927.10-1930.02)[D]. 杨帆. 中共中央党校, 2015(01)
  • [9]当代中日关系的发展与趋势研究[D]. 钟亮.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2015(01)
  • [10]浅谈心与心交流的教育[J]. 黄仁敏.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4(06)

标签:;  ;  ;  ;  ;  

消除疑虑和恐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