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老城市场化元宵节

榆次老城市场化元宵节

一、榆次老城市场化运作灯会(论文文献综述)

马知遥,刘垚瑶[1](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二月二”龙神信仰何去何从?——以山西代县阳明堡镇九龙村为例》文中认为"二月二"这一传统节日,在我国各地具有丰富的节日文化表现形式,具体体现在南北方地域的差异和各民族不同的节日文化展现层面。在我国北方,这一天以祭祀龙神为主要表现形式,山西代县阳明堡镇九龙村的"二月二"传统节俗文化,已经较好地融入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引钱龙"作为这一天的主要活动贯穿始终,以寄托村民对来年的美好期寄。节庆仪式对维护村落人际关系、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带动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中,借助传统节日活动平台打造乡村品牌,借助媒体和学术平台发声,发展文化产业从而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加入乡村建设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王娟[2](2020)在《武安商帮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中国文化标志和象征的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中最具独特魅力的部分。如何令传统民居既能得到有效保护,又能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是值得深究的问题。本文以武安地区现存的武安商帮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对武安商帮的历史以及商帮民居的形成进行探究,并对武安商帮传统民居的地域分布范围做出界定,通过调研分析研究武安商帮现存民居现状以及建筑特点,分析总结武安商帮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挑战以及机遇,探讨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的策略及方法,该研究有助于更好的展现武安当地历史风貌,解读地域文化,印证文化传承在传统建筑保护更新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参考。课题主要分为四大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基础研究:第一章阐释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涉及相关概念;确立课题研究对象、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制定课题研究框架。第二部分,分析研究:第二、三、四章对武安商帮传统民居建筑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对武安商帮的发展史以及武安商帮文化进行详细论述;选取武安商帮传统民居的几个典型代表为研究对象,对其历史背景、建筑主体、使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总结其建筑特征;对现存民居进行价值评估,得出调研对象的价值评估等级,总结现存的武安商帮传统民居建筑价值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民居保护与更新策略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第三部分,策略及方法研究:第五章在现状调研分析以及价值评估的基础上,通过文化转译理论的运用,论述了现存武安商帮传统民居保护更新的策略以及技术方法;然后结合调研对象的价值评估等级,分类研究保护与更新发展目标;最后拟定理论方验证方案,以“文化结合乡村旅游”和“文化结合特色产业”两个方向为保护与更新目标,通过还原型、再生型、复苏型保护与更新方式展开论述。第四部分,结论与展望:为论文武安商帮传统民居保护更新研究的成果的总结及保护更新研究的展望,归纳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供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综上所述,本文将武安商帮文化传承与传统民居保护更新相结合,从文化传承的层面出发,进行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更新研究,丰富了河北地区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的地域文化研究。

刘源[3](2018)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徽州古村落文化变迁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的变迁是由内生因素和外生环境共同作用的动态演变过程。所谓内生因素,是与文化系统结构相关联的内容特征。而文化系统结构,在其文化类型与形态、文化意义与价值、物态遗存和存在方式、文化景观和认知体验等都有相对应的表达方式,以及在结构变化之中各层面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所谓外生环境的指向内容,是指与时代条件下文化发展演化相关联的背景环境、政策机制和现代价值观念导向。文化变迁的发生和动态演化,是由内生因素在不同外部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构演化。而外部条件的设定存在,则是指因外在环境作用的影响而产生的规定性。内生因素决定了文化演化的实际表现特征和时代意义,而外生环境则引导了文化变迁的具体路径和演化方向。本文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BSH047)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徽州古村落文化变迁机制研究进行展开,本文认为,具体文化变迁的演化机制,是在内生因素和外生环境相互影响作用下,原型的文化要素在结构基础趋向消解的过程中,结合具体演化时代的价值取向和观念意识,在新的条件下进行结构重组和意义的重新表达。徽州古村落的文化变迁,是以文化发展外在条件引起的内生要素的重新整合,从而在资源利用方式上,以现代城镇化规模发展理念为导向的集约化发展变迁之路。其中,特别以旅游文化作为产业带动,将相关产业联结成为系列性产业发展的路径与模式。这种发展又反之促进文化本体在原生结构依存条件的转化,进而在文化新型表现模式上,达到不断动态循环演变的常态过程。需要强调的是,文化变迁作为人文意象的形态表现,个体和族群的意识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意识受时代价值和外来侵入的社会影响,但意识观念最终决定了文化作为资源的产业发展的现代价值取向,进而在行为模式中表现为,追求物态繁荣的表面现实下,探寻文化本真的真实走向和意志表达。全文共分五章。文章结构的思路以理论分析、价值分析、现状分析、类比分析直至对策分析的总体结构。本文第一章从理论角度分析徽州文化框架下的古村落文化,同其母体文化一样,在系列性整体构架下,结合现代社会和价值观念的发展目标,在内生结构和外生环境的交织作用下,其结构的不同部分发展的状态和选择方式各有不同。本文第二章,对现实条件动因和外在价值影响的分析,表明了古村落变迁的目标选择与机制可能;本文第三章分析了不同现实条件状态下的文化动态变迁表现;第四章则是在内部与外部对比条件下,不仅指出其资源要素分配的实际变迁机制因素,更在发展路径和可能性上,提出了相关的设想和建议。最后一章从原有和既有的文化生态角度,尝试解析其能够采取的对策机制。

刘柯瑾[4](2015)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政府管理行为研究 ——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真正源泉。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于过分强调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致使传统的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加之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兴趣的转移,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缺乏自觉性,使得许多珍贵非遗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面对这一工作量浩大、极其复杂并且长期的文化传承工程,不是任何个人和民间团体所能承担和胜任的,因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我国有近三十年对非遗的研究与实践,但目前为止仍未就政府管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议题形成权威系统的研究体系,虽偶有学者涉猎至此,多半只是浅尝辄止。本文从艺术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公共事业管理学的交叉学科角度进行方法论与分析范式的研究,就政府主导下保护非遗保护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加深了本领域的理论深度。近年来,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保护及传承非遗的新形式登上历史舞台,是我国政府对非遗进行整体性、原真性保护的创新举措。在厘清地方政府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职能、指导原则及角色定位之后,笔者选取文化资源优渥的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个案进行深入调研及实地走访,深入挖掘晋中政府在非遗保护中存在问题及成因。在积极吸取国内外非遗保护先进经验之后,笔者从非遗名录、传承空间、社会传承体系、保障制度几方面针对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实际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

秦二[5](2012)在《文化产业视野下的晋商文化传播研究》文中认为晋商在当代学术研究中特指活跃于明清时期,前后称雄中国商界五个多世纪的山西商帮。山西商人兴起于明初,鼎盛于清中期,创立票号,终至汇通天下,称霸中国商界。晋商具有资金雄厚,经商范围广远,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历经五百多年的晋商也形成了内涵非常丰富的文化,在传统文化、民俗、政治、建筑等多个领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近年来,对于晋商的研究也主要分布于几个宏观的方面,有对晋商历史的细节探究描述,也有对其所遗留的文化意义进行挖掘,对晋商的经营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叉性研究成为主流,多数学者还从晋商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这个层面,对晋商阶层与统治阶层和民众阶层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其产生的会馆文化等做了总结。然则在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当今社会,对晋商文化的研究向其文化的传播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的转变成为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晋商文化底蕴深厚,在当代以大院文化为人们熟知,带有浓郁晋商特色的大院成为了其特有符号,在经济转型期,文化产业多数以旅游开发的形式进行发展,政府急功近利,导致晋商的文化遗产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其产业价值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本文从文化产业价值的主要资源入手,对晋商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性总结,对现有关于晋商文化资源的研究成果进行扬弃,挖掘其文化价值关键点,结合国外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对晋商现有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给出建议。一方面,通过对现有晋商文化资源进行总结,对其有利用价值的资源进行挖掘。另一方面,对国内外优秀的文化产业案例进行分析,找出其关键文化内涵,建立晋商文化的传播模式,最终对其文化内涵进行代替性研究,对晋商文化在产业经济背景下如何更好的传播给出建议。中国的文化产业现阶段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数时候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本末倒置,无法合理利用文化资源。晋商文化资源丰厚,对其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蔚为大观,如何把文化的价值通过产业化生产扩大影响以使得晋商文化更好的传播,是中国所有文化资源所面临的问题。

常月亲[6](2011)在《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是旅游者出游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文化是旅游地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将抽象的文化内涵用具体的物化产品或某一动态的过程来加以外化,将旅游资源的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从而形成产业优势是未来的必然。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和休闲需要的最有效途径,具有巨大发展空间,因此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和社会价值。五千年文化看山西,山西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形态,沉淀下来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包括山水自然文化资源、历史名人文化资源、文物古迹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古建筑艺术文化、红色革命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六个方面,因此发展文化旅游在山西具有广阔空间。近年来,山西省将文化旅游产业提升到支柱产业的位置,2010年山西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指出要深入实施文化强省战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势必也会对文化旅游产业起到好的引领作用,文化旅游产业在山西已经得到空前关注。不可否认的是,山西可以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但目前山西文化旅游产业资源还处于无序的状态,尚未形成一个整体系统,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竞争优势,因此,提升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就在于通过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最终实现资源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阐述了论文的研究主题和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内容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相关理论研究。以文化旅游产业基本理论为基础,对文化旅游内涵、意义加以界定,并对研究文化旅游产业的相关理论进行探讨。第三部分,山西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山西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第四部分,山西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这是论文的第一个重点和难点。第一部分从目前山西省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的现状来探讨了两大产业融合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从理论、实践、资源特征、外部条件等方面探讨了两大产业融合的可行性。第三部分指出两大产业在融合过程中存在的瓶颈,提出以文化旅游产业整合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第五部分,山西省以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这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从文化旅游产业资源的各个方面寻找整合的切入点,通过规划整合、营销整合、大景区整合、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整合等各种整合方式来提升整合效益,达到整合效果。第六部分,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发展的对策建议。在深入分析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资源、产业环境以及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促进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的政策建议。最后,文章结论及展望。

曹素娟[7](2008)在《对平遥古城深层次旅游开发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平遥古城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世界文化遗产。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其评价为:“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平遥古城,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十分迅速,现已成为国内外着名的旅游景区,拥有双林寺、日升昌、文庙、县衙四个4A级景点,成为国内外众多旅游者迫切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尽管如此,平遥古城的旅游开发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深层次合理开发对其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是在对平遥古城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平遥古城开发的现状,探讨了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提出了深层次开发平遥古城的具体建议。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阐述选题背景,综述了国内外世界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现状;第二章分析了平遥古城的旅游资源优势;第三章探析了平遥古城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提出了深层次开发平遥古城应遵循的五大原则;第五章是论文写作的重点,从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古城保护力度、完善古城设施建设、调整“搬迁”理念、控制古城商业化发展、调控古城环境容量、改进“一票通”制等方面,提出了深层次开发平遥古城的具体建议。希望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能对平遥古城的深层次开发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张炜[8](2008)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协同发展探索 ——以平遥古城为例》文中指出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与世界文化的沟通交流,在重视历史环境保护的国际潮流影响下,保护古城的思想逐渐形成。1982年在全国范围内选定了24个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作为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加强管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而载入人类发展史册,成为令人瞩目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人们的文化层次的提升和对精神的需求越发重视,旅游也从以前单一的以自然风光为主的观光型旅游到现在兴起的以历史名城旅游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但是由于对保护和利用关系的认识不足和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旅游开发活动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造成不良的冲击,使得保护和开发大有对立起来的趋势。如何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结合其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摆在人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论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文中以历史文化名城平遥为例,探索名城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结合点,使其能够协同发展。论文共分5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该章简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为第二章。该章论述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指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开发其思想基础是一致的,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相互依存关系。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可以给历史文化名城带来的巨大的空间、社会和经济效益,并满足其自身的保护成本。但是如果不注意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特性,盲目的旅游开发也会给遗产资源带来毁灭性的破坏。第三部分为第三章。该章陈述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同发展理论。指出名城保护和旅游开发同处于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系统当中,可持续发展是该系统发展的思想指导,协同学理论是其理论指导。第四部分为第四章和第五章。第四章通过对平遥古城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历程的陈述,总结经验和教训,指出其保护和旅游开发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第五章在确定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协同发展的原则的基础上,从规划、行政和组织三个角度探索名城保护和旅游开发协同发展的方法。第五部分为第六章。该章是论文的结语,对论文提出的观点进行了总结。

王雅婧[9](2008)在《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对平遥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影响研究日益成为学者专家关注的问题之一。继旅游经济的显性影响研究后,人们开始关注发展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以及社会文化变化对当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业是否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与当地社会文化变化以及当地居民对旅游的态度有密切的联系。文化变迁是永恒的、绝对的,旅游开发是促进文化变迁的因素之一。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如何正确认识由旅游开发带来的当地社会文化变迁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平遥古城目前正处于旅游迅速发展期,大量游人的进入,大量媒体的宣传,政府重视下的旅游规划与开发,使这个古城正经历着社会文化的变化。本文以典型的内陆遗产地平遥古城为点,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资料收集、问卷设计、问卷发放与当面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旅游开发对平遥古城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以及这些变化的性质,并提出相应对策。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这一论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有关此论题的研究综述以及本文涉及到的概念及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对研究所选地平遥从县域概况、古城价值、旅游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分析。第三部分针对具体案例,从与旅游开发直接相关的文化事项和与旅游开发间接相关的文化事项两个方面重点分析了旅游开发对平遥古城社会文化影响的具体表现。第四部分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各种变化的性质,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从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分析看,旅游的大力开发促进了平遥古城社会文化的变化,有些方面是积极的,有些方面是负面的。由于古城旅游还处于发展期,旅游开发与社区之间虽有矛盾,但在共同利益的指引下,并未形成严重的冲突。因此,在旅游规划与开发时应分析各种变化的性质及影响,做事前调控,引导平遥古城社会文化良性变迁,促其旅游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张海霞[10](2007)在《平遥古城旅游开发与文化景观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日益成为广大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有关学术论文也不断出现。然而,到目前为止,相关研究多局限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方面的影响,且以负面或消极影响研究成果为主,而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进行综合研究的文章较少,缺乏系统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本文以文化景观作为研究视角,选取世界文化遗产地—平遥古城作为研究案例,对旅游文化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构建了文化景观变化研究的框架体系。本文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以及半结构访谈等方法获取资料信息,确保了研究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绘制专题地图,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文章的分析更加科学、结论更加可靠。通过对平遥古城文化景观及旅游开发状况的分析,构建了古城文化景观变化研究的框架体系,从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两方面进行研究,详细分析了平遥古城旅游开发以来文化景观变化的具体表现,尤其是物质文化景观的变化。并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对文化景观的变化进行了总结评价,提出了平遥古城文化景观保护的对策与建议。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及结论:1.构建了文化景观变化研究的框架体系。2.对物质文化景观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体系。并对其他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地方政策和管理措施是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3.旅游对非物质文化景观变化的负面影响不明显,而且这些变化目前是处于一种“量变”的过程中,并没有引起当地传统文化发生“质变”,没有对原有的社会模式和文化特征产生冲击。4.旅游开发与文化景观保护可以达到“双赢”。本文力图突出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研究视角从“影响”转移到“变化”,从事物变化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全面分析,避免了研究的片面化。2.从文化景观的角度出发,对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两个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尤其对其他学者研究较少的物质文化景观变化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陶建了文化景观变化研究的框架体系。3.研究方法不仅有人类学、社会学等常用的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列表对比法等,还采用了地理学常用的空间分析法,即用图来进行定量分析。多种研究方法的应用,增强了研究的准确度和技术指导性。由于作者能力和时间的限制,文中肯定还存在许多不妥之处,或待研究的内容,作者将在今后的后续研究中加以深化和提高。

二、榆次老城市场化运作灯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榆次老城市场化运作灯会(论文提纲范文)

(2)武安商帮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问题提出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商帮、商帮文化
        1.3.2 武安商帮
        1.3.3 传统民居
        1.3.4 文化转译
        1.3.5 保护与更新
    1.4 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1.4.1 时间范围
        1.4.2 地域范围
        1.4.3 研究对象
    1.5 国内外研究概况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论文研究创新点与框架
        1.7.1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1.7.2 论文研究的框架
    1.8 本章小结
第2章 武安商帮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相关理论研究
    2.1 武安商帮的起源与发展史
        2.1.1 武安商帮的起源
        2.1.2 武安商帮的发展
        2.1.3 武安商帮的衰败
    2.2 武安商帮的历史地位
    2.3 武安商帮的文化及其特征
    2.4 武安商帮传统聚落及民居建筑地域分布
        2.4.1 武安商帮聚落的地域分布
        2.4.2 武安商帮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
        2.4.3 武安商帮传统民居建筑地域分布
    2.5 武安商帮传统民居建筑存在的地域特征
        2.5.1 自然环境
        2.5.2 历史沿革
        2.5.3 风俗文化
        2.5.3.1 建房风俗
        2.5.3.2 地区文化
        2.5.3.3 宗教文化
        2.5.4 社会发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武安商帮传统民居建筑形态调查研究
    3.1 调研综述
        3.1.1 调研背景
        3.1.2 调研对象
        3.1.3 调研内容及方法
    3.2 调研成果构成
        3.2.1 调研成果综述
        3.2.1.1 商帮民居及所处聚落的历史背景
        3.2.1.2 商帮民居建筑主体调研
        3.2.1.3 民居使用现状调研
        3.2.2 调研成果分析
        3.2.2.1 伯延镇伯延村调研成果分析
        3.2.2.2 午汲镇大贺庄调研成果分析
        3.2.2.3 北安庄乡同会村调研成果分析
        3.2.2.4 磁山镇西孔壁村调研成果分析
        3.2.2.5 淑村镇大淑村调研成果分析
    3.3 武安商帮传统民居现存的问题
        3.3.1 房屋功能落后及老化
        3.3.2 建筑及周边环境风貌保存不完整
        3.3.3 院落环境破败
        3.3.4 修缮材料和技术要求高
        3.3.5 缺乏维护资金
        3.3.6 相关法规不健全,专业技术人才短缺
        3.3.7 保护意识淡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武安商帮传统民居建筑特色总结及价值评估
    4.1 武安商帮传统民居建筑“商帮”独特性的体现
    4.2 武安商帮传统民居建筑特征概括分析
        4.2.1 武安商帮传统民居平面形制
        4.2.2 武安商帮传统入口空间特点
        4.2.3 武安商帮传统民居建筑细部特点
    4.3 武安商帮传统民居价值评估体系
        4.3.1 确立价值评估体系的意义
        4.3.2 评估体系的流程及内容
        4.3.2.1 评估体系的流程
        4.3.2.2 评估体系的内容
    4.4 评估体系的参数修正
    4.5 评估时要注意的问题
    4.6 武安商帮传统民居价值评估报告及建议
        4.6.1 武安商帮传统民居价值评估报告
        4.6.2 武安商帮传统民居保护更新的建议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武安商帮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策略及方法研究
    5.1 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研究的理论基础
        5.1.1 从文化传承到文化转译
        5.1.2 文化转译的价值
    5.2 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过程中遇到的难点
    5.3 武安商帮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的策略研究
        5.3.1 保护与发展互促共进
        5.3.2 文化环境有机更新
        5.3.3 强调建筑的原真发展
    5.4 武安商帮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的方法
        5.4.1 空间信息采集
        5.4.2 原型提取
        5.4.3 探究发展动力机制及原型形变
        5.4.4 目标导向的设计表达
    5.5 理论论证与案例设计
        5.5.1 还原型保护与更新--“文化结合乡村旅游”
        5.5.1.1 徐家九门相照院空间信息采集
        5.5.1.2 徐家九门相照院原型提取
        5.5.1.3 徐家九门相照院文化旅游开发设计表达
        5.5.2 再生型保护与更新--“文化结合乡村旅游”
        5.5.2.1 宏顺德庄园与常家庄园文化转译的应用
        5.5.2.2 宏顺德庄园与常家庄园文化空间信息采集
        5.5.2.3 宏顺德庄园与常家庄园原型提取及形变
        5.5.2.4 宏顺德庄园与常家庄园“农家乐”设计表达
        5.5.3 复苏型保护与更新--“文化结合特色产业”
        5.5.3.1 同会村胡家大院空间信息采集
        5.5.3.2 同会村胡家大院原型提取
        5.5.3.3 同会村胡家大院“文化结合特色产业”设计表达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3)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徽州古村落文化变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城市化背景下社会发展与文化转型的选择与思辩
        1、城市化背景下的文化生态与机制
        2、城市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自我认知与思辩
        (1)传统文化内核与价值的自我审视
        (2)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自我定位
        (3)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自我扬弃与更新
        3、社会发展机制下的文化选择与目标
        (1)传统与现代并重
        (2)传承与发展并行
        (3)转化与重建并举
    二、城市化背景下村落文化变迁机制的研究现状
        1、宏观视野下村落文化变迁的研究
        2、专业领域内村落文化变迁的研究
        3、区域视角中村落文化变迁的研究
    三、研究意义:城市化背景下研究区域村落文化变迁的现实意义
        1、区域村落文化变迁的现状和研究价值
        2、区域村落文化变迁的研究内容
    四、城市化背景下如何构建研究区域村落文化的总体框架
        1、从关键词出发的总体研究框架
        2、从多层次出发的总体研究框架
        3、从涉及学科领域出发的主要研究方法
    五、小结
第一章 徽州古村落文化变迁内在机制的特征与现代解读
    一、徽州古村落文化在社会背景下的发展特征
        1、区域文化背景下徽州地域古村落的表现特征
        (1)徽州文化的整体变迁特征
        (2)徽州古村落整体空间环境的布局与特征
        (3)影响徽州古村落整体文化形态的社会与行为特征
        2、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徽州地域古村落的目标选择
        (1)徽州古村落文化整体变迁方向的选择
        (2)影响徽州古村落文化目标选择的结构因素和制度因素
        3、徽州古村落文化领域的研究建议与村落族群的现实选择
    二、徽州古村落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的意识叠加特征
        1、制度结构和遗产保护
        2、商业伦理和文化传统
        3、自我价值和外界意识
    三、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徽州古村落社会文化变迁的现代解读
        1、城市化进程中由徽州古村落文化内生因素产生的现代价值
        2、城市化进程中由徽州整体聚落文化形成的现代研究意义
        3、城市化进程中由徽州整体聚落空间意象形成的借鉴意义
    四、小结
第二章 徽州古村落文化变迁中的价值认同和影响因素分析
    一、对比分析:现代社会价值取向和徽州古村落文化变迁的价值认同
        1、现代观念和生活形态
        2、现代经济布局和价值形态
        3、现代空间意义和村落形态
    二、内部因素分析:徽州古村落遗产价值对文化变迁的影响
        1、现状选择对发展思路的影响
        2、文化选择对发展条件的影响
        3、规划设计对发展方式的影响
    三、外部因素分析:徽州古村落外部环境对文化变迁机制的影响
        1、制度环境对徽州古村落文化变迁的结构影响
        2、产业形态对徽州古村落文化变迁的价值影响
        3、空间意义对徽州古村落文化变迁的内涵影响
        (1)空间布局特征的实际要求
        (2)空间交往类型的功能要求
        (3)空间美学特征的意识存在
    四、小结
第三章 内外因作用下徽州古村落文化变迁的现实分析
    一、社会与经济发展条件下徽州古村落的文化形态与现状
        1、现实条件下徽州古村落的整体文化生态
        2、现状条件下徽州古村落的系统文化结构
        3、现代条件下徽州古村落的整体文化观念构成
    二、当代城市化观念下徽州古村落的环境肌理与更新
        1、城镇规划理念与徽州古村落的自发生长状态
        2、徽州古村落文化肌理的现实更新与剖析
        3、徽州古村落文化变迁的现实类型与层级
    三、信息与传媒趋于产业化条件下徽州古村落的现实选择与影响
        1、大众传媒下徽州古村落文化的变迁方式
        (1)生产生活方式的文化变迁
        (2)制度影响方式的文化变迁
        (3)观念意识层面的文化变迁
        2、互联网与多种媒体介质对徽州文化产业及古村落文化变迁的影响
        (1)互联网对传统文化产业方式的改变
        (2)互联网对个体生活及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
        (3)互联网及多种媒体介质对文化宣传和展演方式的改变
        3、旅游开发结合信息传媒对古村落文化变迁的影响
    四、小结
第四章 徽州古村落文化整体变迁特征的对比分析
    一、徽州区域内古村落整体变迁的对比分析
        1、以核心空间为布局的村落形态变迁对比:宏村与关麓
        (1)遗存与变迁的整体形态和评价
        (2)内力与外力作用下的选择与调整
        2、以线性空间为布局的村落形态变迁对比:西递与唐模
        (1)遗存与变迁的整体形态和评价
        (2)内力与外力作用下的选择与调整
        3、以块状空间为布局的村落形态变迁对比:南屏与黄村
        (1)遗存与变迁的整体形态和评价
        (2)内力与外力作用下的选择与调整
    二、徽州古村落与不同地域古村落整体变迁的对比分析
        1、徽州古村落与山西古村落文化整体变迁的对比:黟县古村与晋中古村
        (1)变迁过程中的整体形态对比
        (2)变迁过程中的内在机制对比
        (3)变迁过程中的外生因素对比
        2、徽州古村落与湘西古村落文化整体变迁的对比
        (1)变迁过程中的整体形态对比
        (2)变迁过程中的内在机制对比
        (3)变迁过程中的外生因素对比
        3、徽州古村落与江浙传统村落文化整体变迁的对比
        (1)变迁过程中的整体形态对比
        (2)变迁过程中的内在机制对比
        (3)变迁过程中的外生因素对比
    三、徽州区域内古村落整体变迁的地域特点
        1、徽州古村落在整体区域大文化背景下的自我系统特征
        2、文化意义与符号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特征
        3、信息及旅游产业体制引导下的结构特征
    四、徽州古村落文化与空间形态演变的整体特点
        1、村镇空间在产业配套发展下的形态扩散特征
        2、村落文化内部空间在商业模式下的表现特征
        3、村落发展空间在基础设施条件下的外部特征
    五、小结
第五章 徽州古村落文化变迁的生态性策略建构
    一、基于调查整体环境现状原有和现有基础上的总体评估
        1、原有的环境形态和文化价值是包含过程在内的动态资源配置方式
        2、现有的环境生态和文化生态是包含发展在内的动态资源结构重组
        3、资源结构的利益调整和布局依据是文化变迁的物态基础
    二、基于调查文化现状生态系统上的总体评估
        1、文化传统的分解是城市化过程中原有物质结构基础的消解
        2、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化过程中现有资源要素配置的集中
        3、文化类型的新常态是文化变迁的最终选择
    三、基于调整和选择原则上的系统构建
        1、系统包含着现代城市化发展概念之一的设施规划
        2、系统包含着现代社区发展概念之一的新型文化风貌
        3、系统包含着新型社会关系在内的观念调整与意识转化
    四、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整体文化生态变迁的内在机制与本质
        1、整体文化变迁的内在选择特征
        2、整体文化变迁的本质特征
    二、徽州古村落整体文化生态的变迁与发展之路
        1、文化变迁是以包含合理内核为演进图式的变迁
        2、徽州古村落文化变迁应以其自身内核与新特质文化从内在精神上延续
        3、徽州古村落文化变迁的物态表现是新型社会环境条件下资源结构的重新调整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表A 黔县文物保护单位统计表
附录B 黔县历史性村镇统计表
附表C 黔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统计表
附表D 徽州重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适应性综合评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与论文
后记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政府管理行为研究 ——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二)我国政府主导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目标、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地方政府
        (三)政府管理行为
        (四)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
    二、理论基础
        (一)文化生态理论
        (二)文化资源理论
        (三)文化产业理论
        (四)正外部性理论
        (五)责任政府理论
        (六)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晋中文化生态分析
        (一)晋中文化生态和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二)晋中文化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
        (三)晋中文化生态的地理环境
        (四)晋中文化生态的人文内涵
        (五)晋中文化生态的价值评价
第二章 政府主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及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的外部冲击要素分析
        (一)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
    二、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主导作用的必要性分析
        (一)历朝历代有政府保护非遗的优良传统
        (二)非遗保护工作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机制
        (三)非遗保护工作需要政府最大化调动社会资源
        (四)非遗保护工作是政府文化职能的体现
        (五)非遗保护工作关乎国家文化安全
    三、政府主导下保护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一)保护非遗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二)保护非遗有利于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三章 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行为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政府职能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主导下非遗保护的历程
        (二)地方政府在非遗保护中的职能
        (三)地方政府职能在非遗保护模式中的具体体现
    二、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指导原则
        (一)人本原则
        (二)整体保护原则
        (三)就地保护原则
        (四)活态性原则
        (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原则
    三、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定位
        (一)制度设计
        (二)价值扞卫
        (三)合作推进
        (四)机构效能整合
        (五)绩效评估
        (六)保护利用创新探索
        (七)信息化建设
        (八)资源整合
第四章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晋中文化生态保护现状评估
        (一)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现状
        (二)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传承人保护现状
        (三)晋中地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现状
    二、地方政府在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对象单一,缺乏整体性保护观念
        (二)保护方式单一,缺乏活态性保护理念
        (三)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科学有效的保护观念
        (四)队伍建设薄弱,缺乏人才培养意识
        (五)财力支持不足,缺乏协调发展的观念
第五章 晋中政府在非物质文遗保护中存在不足的成因分析
    一、政府管理方面
        (一)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
        (二)专业化行政管理人员配备不到位
        (三)行政运营及监测体制构建不完善
    二、社会资源整合方面
        (一)税收负担过重
        (二)贷款障碍较多
        (三)建设资金短缺
        (四)市场信息不畅
        (五)行业监管缺失
    三、人才培养方面
        (一)生产技工体系断层严重
        (二)行业内收入普遍较低
        (三)缺乏长期保障机制,人员流动频繁
    四、财政保障标准方面
        (一)政府财政支持基数小且增长缓慢
        (二)预算管理领域编制较粗,缺乏科学理性支撑
        (三)资金拨付和执行监管渠道不畅
第六章 国内外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经验
    一、国外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经验
        (一)日本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经验
        (二)韩国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经验
        (三)法国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经验
        (四)意大利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经验
    二、国内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经验
        (一)台湾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经验
        (二)云南省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经验
        (三)内蒙古地区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经验
第七章 对晋中政府主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建议
    一、建设支撑系统,整合资源突出重点
        (一)晋中政府综合布局的原则和目标
        (二)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中观支撑系统的构建
    二、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建议
        (一)政府管理方面行为建议
        (二)保护区非遗名录项目分类保护建议
        (三)保护区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建议
        (四)保护区非遗名录项目生产性保护建议
        (五)保护区非遗名录项目知识产权保护建议
    三、文化生态保护区传承空间保护建议
    四、非遗名录项目传承空间中的自然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议
    五、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体系建立建议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区参与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校教育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媒体宣传
    六、制度保障建议
        (一)法律保障
        (二)管理机制保障
        (三)人才培养机制
        (四)社会组织保障
        (五)资金保障
        (六)技术保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保护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附件二: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附录三:保护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简介

(5)文化产业视野下的晋商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1 关于晋商历史研究
        1.4.2 关于晋商文化内涵研究
2 晋商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2.1 当前晋商文化产业的产业成果及现状
    2.2 当前晋商文化产业的产业模式
    2.3 晋商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2.3.1 产业观念滞后资源意识狭隘
        2.3.2 核心文化认识不清产业要素水平不高
        2.3.3 产业体制落后经营管理分散
        2.3.4 行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2.3.5 产业创新能力差盈利模式单一
3 晋商的文化遗产与文化符号
    3.1 晋商文化有形资源
    3.2 晋商文化无形资源
        3.2.1 创业艰难历史宏大
        3.2.2 首创票号商业翘楚
        3.2.3 以义制利儒贾想通
        3.2.4 文化深厚民俗瑰宝
    3.3 晋商文化产业的核心文化构成
        3.3.1 晋商文化的核心文化
        3.3.2 晋商核心文化的产业性评估
    3.4 抢救晋商文化资源保护文化生态
4 晋商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分析
    4.1 国内外优秀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4.2 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机制
        4.2.1 传统产业模式无法适应发展需要
        4.2.2 构建竞争性产业机制
    4.3 深化文化生产打造晋商文化传播新载体
        4.3.1 文化生产的战略意义
        4.3.2 营造产业环境平衡产业布局
    4.4 创新晋商文化内容促进晋商文化传播
5 产业经济下晋商文化的传播分析
    5.1 新时期晋商文化的内涵
        5.1.1 文化传播的构成
        5.1.2 晋商文化的传播内容
    5.2 晋商文化传播的现代意义
        5.2.1 晋商文化的复兴与发展
        5.2.2 产业经济背景下的新晋商
    5.3 当代晋商文化传播的特点
        5.3.1 传媒时代的晋商传播
        5.3.2 产业化发展下晋商文化的传播特点
    5.4 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晋商”品牌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6)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
        1.2.3 国内关于山西文化旅游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文化旅游基本理论
        2.1.1 文化旅游基本概念
        2.1.2 文化旅游基本特征
        2.1.3 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2.2 研究文化旅游的理论依据
        2.2.1 产业布局理论
        2.2.2 产业融合理论
        2.2.3 产业集群理论
        2.2.4 资源依赖理论
3 山西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3.1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3.1.1 山西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3.1.2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3.2 山西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3.2.1 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2.2 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3.3.1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3.2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 山西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4.1 山西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4.1.1 山西省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亟需旅游产业的融合
        4.1.2 山西省旅游产业的水平提升需要文化产业的融合
        4.1.3 山西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是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4.2 山西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4.2.1 山西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从政策上可行
        4.2.2 山西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从理论上可行
        4.2.3 山西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从实践上可行
        4.2.4 山西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从资源特征上可行
        4.2.5 山西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从外部条件上可行
    4.3 山西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瓶颈
        4.3.1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缺乏深度和广度
        4.3.2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缺少有力的政策扶持
        4.3.3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管理体制不顺畅
        4.3.4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受资源分散制约
5 山西省以资源整合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5.1 以规划整合带动资源整合,实现文化旅游良好发展
    5.2 以核心产业整合支撑产业,构建文化旅游良好发展平台
    5.3 以不可移动的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可移动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有形与无形的融合
        5.3.1 以不可移动的名胜景区整合可移动的非物质文化资源。
        5.3.2 以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建立文粹园整合可移动文化资源。
        5.3.3 借助工业旅游,整合开发可移动的非物质文化资源。
    5.4 以文化资源整合旅游资源,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5.4.1 影视传媒业?节庆会展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资源整合
        5.4.2 艺术品与工艺美术业与旅游业产业资源整合
        5.4.3 休闲娱乐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资源整合
    5.5 以大景区整合分散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
    5.6 以大集团运作整合中小企业,提高文化旅游产业集中度
    5.7 以整体营销整合企业营销,塑造区域文化旅游品牌
    5.8 以跨区域文化旅游合作整合省内外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6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发展对策建议
    6.1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措施
    6.2 加快形成政府主导社区参与的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模式
    6.3 加快规范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的外部环境
    6.4 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出台
    6.5 加强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6.6 加快创新文化与旅游管理体制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附表一:山西省山水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附表二:山西省社会人文旅游资源概况
    附表三:按区域划分的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附表四: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对平遥古城深层次旅游开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2 平遥古城旅游资源的优势分析
    2.1 古城风貌独具特色
    2.2 平遥票号蜚声海外
    2.3 传统民居内涵丰富
3 平遥古城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开发现状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景区管理相对混乱
        3.2.2 古城缺乏有效保护
        3.2.3 景区设施建设滞后
        3.2.4 搬迁理念存在偏差
        3.2.5 古城商业化较严重
        3.2.6 接待量周期性超载
        3.2.7 “一票通”问题凸显
4 深层次开发平遥古城的原则
    4.1 保护世界遗产的原真性原则
    4.2 古城风貌完整性原则
    4.3 古城社区公众参与原则
    4.4 严格规划、合理开发原则
    4.5 依法保护、依法开发原则
5 深层次开发平遥古城的几点建议
    5.1 理顺古城旅游管理体制
    5.2 加强古城的保护力度
    5.3 完善古城的设施建设
    5.4 调整古城“搬迁”理念
    5.5 控制古城的商业化发展
    5.6 适时调控旅游环境容量
        5.6.1 平滑旅游淡旺季,实现“削峰填谷”
        5.6.2 采用差异化宣传,营销同类型旅游产品
    5.7 改进古城的“一票通”制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协同发展探索 ——以平遥古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历史文化名城概念的提出
        1.1.2 名城旅游开发的过度商业化
        1.1.3 名城保护的产业支撑问题
        1.1.4 名城保护的契机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选题的缘起和研究对象
    1.4 调研过程简述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主要研究方法
        1.5.3 论文研究框架
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辨析
    2.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发展
        2.1.1 保护观念的更新
        2.1.2 保护内容的拓展
        2.1.3 保护的发展方向
    2.2 文化旅游引发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热
        2.2.1 文化旅游的内涵
        2.2.2 文化旅游的构成要素
        2.2.3 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活动
    2.3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活动的效益分析
        2.3.1 空间环境效益
        2.3.2 社会发展效益
        2.3.3 经济发展效益
    2.4 名城旅游开发中的突出问题
        2.4.1 旅游承载量超负荷
        2.4.2 “门票经济”
        2.4.3 “功利行为”
        2.4.4 无形文化遗产的遗失和滥用
        2.4.5 遗产法制观念的淡薄
    2.5 缺乏产业支撑所带来的保护窘境
        2.5.1 历史名城保护的成本分析
        2.5.2 实例分析
    2.6 小结
3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同发展理论
    3.1 目标导向的一致性——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系统
        3.1.1 系统概念
        3.1.2 系统的整体性原理
        3.1.3 历史文化名城系统分析
    3.2 协同的理论指导——协同学理论
        3.2.1 协同学的产生
        3.2.2 协同学的基本原理
        3.2.3 协同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3.3 协同的思想指导——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3.1 进行旅游生命周期分析
        3.3.2 构建合理的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
        3.3.3 建立旅游资源评价体系
        3.3.4 缓解旅游资源的环境承载压力
        3.3.5 细分旅游客源市场
        3.3.6 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3.4 小结
4 平遥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4.1 平遥古城保护规划工作概况
        4.1.1 古城概述
        4.1.2 保护历程
        4.1.3 现有保护区划分
        4.1.4 保护措施
    4.2 平遥古城旅游开发建设的历程
        4.2.1 旅游业发展情况
        4.2.2 旅游业规模的拓展
        4.2.3 旅游开发给古城带来的巨大变化
    4.3 平遥城市建设活动中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
        4.3.1 旅游经济效益较低
        4.3.2 旅游开发对古城保护的误导
        4.3.3 商业化倾向对地方文化的冲击
        4.3.4 旅游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反差大
        4.3.5 旅游开发和保护管理机制互相冲突
    4.4 走向协同发展——平遥古城的未来选择
        4.4.1 协同发展的必然性
        4.4.2 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4.4.3 协同发展内涵的多样性
        4.4.4 协同发展内容的一致性
        4.4.5 协同发展方式的灵活性
    4.5 小结
5 平遥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同发展探索
    5.1 协同原则
        5.1.1 以城市文化建设为统领
        5.1.2 统筹古城保护和旅游开发
        5.1.3 保护第一、适度开发
        5.1.4 保护和开发的阶段性
    5.2 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规划协同
        5.2.1 宏观层面的规划协同
        5.2.2 中观层面的规划协同
        5.2.3 微观层面的规划协同
    5.3 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管理协同
        5.3.1 保护与管理模式选择
        5.3.2 实行遗产登录制度
    5.4 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组织协同
        5.4.1 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5.4.2 文娱活动和包装宣传的新形式
    5.5 小结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对平遥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设计
        1.3.1 基本概念的界定
        1.3.1.1 文化
        1.3.1.2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1.3.2 基本理论
        1.3.2.1 文化变迁理论
        1.3.2.2 文化再生产理论
        1.3.2.3 发展阶段理论
第二章 区域背景概况
    2.1 平遥县情概况
    2.2 平遥古城的价值
    2.3 平遥古城旅游发展现状
        2.3.1 平遥古城旅游发展现状及其连带效应
        2.3.2 平遥古城保护措施
第三章 旅游开发对平遥古城的社会文化影响
    3.1 与旅游开发直接相关的文化事项
        3.1.1 饮食文化
        3.1.2 居住方式
        3.1.3 语言
        3.1.4 节庆文化
        3.1.5 生产生活方式
        3.1.6 城市功能的转换
        3.1.7 人口结构的变化
        3.1.8 风俗习惯
        3.1.9 民间艺术
    3.2 与旅游开发间接相关的文化事项
        3.2.1 人际关系
        3.2.2 思想观念
        3.2.2.1 义利观念
        3.2.2.2 思维方式的改变
        3.2.3 民族意识
        3.2.4 道德行为
        3.2.5 教育观念
第四章 理论上的总结和对策研究
    4.1 理论上的总结
    4.2 对策研究
        4.2.1 发挥政府的积极主导作用
        4.2.2 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保持当地文化特色
        4.2.3 加强对原住居民的宣传教育
        4.2.4 提高社区参与程度,建立社区利益分享机制
        4.2.5 建立旅游影响的评估和监控系统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平遥古城旅游开发与文化景观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旅游文化影响研究评述
        1.1.1 国外研究评述
        1.1.2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1.2 平遥古城旅游相关研究评述
        1.2.1 平遥古城的价值研究
        1.2.2 平遥古城旅游开发及市场研究
        1.2.3 平遥古城保护与发展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平遥古城文化景观及旅游发展状况分析
    2.1 文化景观概述
        2.1.1 文化景观的概念
        2.1.2 文化景观的特性
        2.1.3 文化景观的结构
    2.2 平遥古城文化景观分析
        2.2.1 平遥古城概况
        2.2.2 平遥古城文化景观的价值分析
        2.2.3 平遥古城文化景观的结构
        2.2.4 本文所研究的文化景观的界定
    2.3 平遥古城旅游发展状况
3 旅游开发与物质文化景观变化分析
    3.1 物质文化景观变化的一般表现
        3.1.1 平遥古城整体风貌的恢复
        3.1.2 古城环境面貌的改善
        3.1.3 旅游开发对古城文化景观产生了新的压力
    3.2 土地利用景观的改变和替代
        3.2.1 古城整体格局几乎未变
        3.2.2 居住功能弱化,用地类型减少
        3.2.3 工业仓储、行政办公等用地不断减少,甚至消失
        3.2.4 商业用地类型明显增加
        3.2.5 新的土地利用景观不断出现
    3.3 古城文化景观商业化的出现
        3.3.1 古城旅游商业化的出现
        3.3.2 古城文化景观商业化的表现
    3.4 物质文化景观变化的特点总结
4 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景观变化分析
    4.1 民俗文化的变化
        4.1.1 传统节庆习俗的变化
        4.1.2 传统娱乐习俗的变化
        4.1.3 传统婚嫁习俗的变化
    4.2 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
        4.2.1 思想观念更加开放
        4.2.2 商品经济意识增强
        4.2.3 社会风气清浊混杂
    4.3 语言景观的变化
        4.3.1 地方方言的淡化
        4.3.2 外语的影响
        4.3.3 语言变化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4.4 宗教信仰和祭祀的变化
    4.5 传统工艺品的变化
    4.6 小结
5 平遥古城文化景观的变化评价及保护策略
    5.1 平遥古城文化景观变化的总结评价
        5.1.1 地方政策与管理措施对文化景观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5.1.2 居民感知的文化景观变化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5.1.3 古城文化景观变化逐步向纵深方向发展
    5.2 平遥古城文化景观的保护策略
        5.2.1 注重新城建设与古城的和谐统一
        5.2.2 构建古城文化景观视廊
        5.2.3 注重古城边缘及入口处的建设
        5.2.4 加强古城建筑景观的保护
        5.2.5 注重古城文化氛围的保护
        5.2.6 加强民俗文化的抢救、整理和保护
6 结语
    6.1 研究成果及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榆次老城市场化运作灯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背景下“二月二”龙神信仰何去何从?——以山西代县阳明堡镇九龙村为例[J]. 马知遥,刘垚瑶. 节日研究, 2021(01)
  • [2]武安商帮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研究[D]. 王娟.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3]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徽州古村落文化变迁机制研究[D]. 刘源. 东南大学, 2018(05)
  •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政府管理行为研究 ——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D]. 刘柯瑾. 南京艺术学院, 2015(06)
  • [5]文化产业视野下的晋商文化传播研究[D]. 秦二. 重庆大学, 2012(03)
  • [6]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发展研究[D]. 常月亲. 山西财经大学, 2011(09)
  • [7]对平遥古城深层次旅游开发的研究[D]. 曹素娟. 山西财经大学, 2008(S2)
  • [8]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协同发展探索 ——以平遥古城为例[D]. 张炜. 重庆大学, 2008(08)
  • [9]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对平遥的实证分析[D]. 王雅婧. 山西大学, 2008(04)
  • [10]平遥古城旅游开发与文化景观变化研究[D]. 张海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榆次老城市场化元宵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