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异黄酮的测定方法概述

大豆异黄酮的测定方法概述

一、大豆异黄酮测定方法概述(论文文献综述)

田木[1](2021)在《山羊奶乳清蛋白的制备及其包埋大豆异黄酮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山羊奶乳清蛋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及功能特性。目前,山羊奶乳清蛋白主要对干酪生产后副产物进行浓缩、喷雾干燥的方式得到,但存在成本高,溶剂残留等问题,且受干酪产量限制。膜分离技术是一种高效的蛋白质分离方式,通过膜分离技术分离得到的山羊奶乳清蛋白,能够保留其天然的理化和功能性质。山羊奶乳清蛋白中β-乳球蛋白不易被胃蛋白酶消化,使其成为生物活性物质的理想运载体。因此利用山羊奶乳清蛋白构建纳米体系包埋大豆异黄酮等疏水性生物活性物质,可以提高其溶解性、稳定性及生物利用率。本课题通过膜分离技术制备山羊奶乳清蛋白浓缩液,并以加热方式对其改性,研究加热条件对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理化及功能特性的影响。以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为包埋壁材,以大豆异黄酮为疏水性生物活性物质构建纳米体系,研究大豆异黄酮添加量对纳米体系的理化特性及结构特性的影响。同时研究大豆异黄酮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及体外消化特性。最后,通过构建细胞模型研究纳米颗粒体外细胞吸收情况及潜在的细胞毒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以脱脂山羊奶为原料,通过膜分离技术对山羊奶乳清蛋白溶液进行制备,并优化工艺参数,分别探究微滤技术、超滤技术、电渗析技术最佳工艺参数及其对山羊奶乳清蛋白浓缩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滤技术最佳工艺参数:料液循环温度为50℃,跨膜压力为0.09 MPa时,在此条件下截留液中乳清蛋白去除率达到92.1%。优化超滤技术最佳工艺参数:料液温度为45℃,跨膜压力为0.11 MPa,浓缩因子为10,渗滤次数3次,通过此工艺参数制备的山羊奶乳清蛋白溶液中蛋白质含量(干基)为76.4%。超滤技术后溶液采用电渗析技术进行脱盐处理,试验结果显示山羊奶乳清蛋白溶液脱盐率达到85%以上。研究发现,膜分离技术结合电渗析技术制备的山羊奶乳清蛋白溶液中蛋白质含量为(干基)80.99%,乳糖含量为(干基)18.67%,灰分含量为(干基)0.34%。通过优化的膜分离技术可以得到蛋白质含量为80.99%的山羊奶乳清蛋白。(2)以膜分离技术得到的山羊奶乳清蛋白为研究对象,研究加热温度(69-78℃)、加热时间(15-30 min)和p H(7.5-7.9)对山羊奶乳清蛋白的理化及功能特性的影响。通过测定热处理形成的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的粒径、Zeta电位、游离巯基和表面疏水性,发现随着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的升高,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的粒径、Zeta电位绝对值及表面疏水性增加,而游离巯基含量降低。用旋转流变仪分析样品的粘度,发现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粘度增大。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加热处理后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引起蛋白质的α-螺旋结构含量降低,β-折叠结构含量增加。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溶液呈现均匀分布。热处理后形成的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具有更高的乳化稳定性和起泡性,但乳化活性有所下降。以上理化和功能特性等指标的表征均说明山羊奶乳清蛋白的变性和聚合的发生。(3)以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为包埋材料,以大豆异黄酮为包埋对象,基于纳米复合技术,制备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大豆异黄酮纳米颗粒,同时研究不同大豆异黄酮添加量对纳米颗粒的理化特性及结构特性的影响。纳米颗粒中大豆异黄酮添加量为2.4 mg/m L时具有最高的包埋率(89%),表明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对大豆异黄酮具有良好的包埋效果。用动态光散射技术测定大豆异黄酮纳米颗粒的粒径、PDI和Zeta电位,发现增加纳米颗粒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绝对值都增加。通过旋转流变仪分析纳米颗粒的粘度,结果显示纳米颗粒的粘度随大豆异黄酮含量增加而增大,且所有样品均表现出剪切变稀行为。热力学参数结果可知,纳米颗粒中大豆异黄酮处于无定形态。红外光谱结果显示添加大豆异黄酮后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从有序结构转变为无序结构,同时研究发现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与大豆异黄酮之间可能存在着氢键相互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力。荧光光谱结果显示大豆异黄酮对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起猝灭作用,且为静态猝灭。拉曼光谱研究发现添加大豆异黄酮后纳米颗粒中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的α-螺旋结构和β-折叠结构含量降低,而β-转角结构含量增加。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所有纳米颗粒均呈现球形结构且表面光滑。大豆异黄酮可使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和乳化活性降低(P<0.05),而乳化稳定性增加(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是大豆异黄酮等疏水性生物活性物质的良好运载体。(4)以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大豆异黄酮纳米颗粒为原料,研究离子强度(0-200 m M)、p H(2-7)和储藏温度(4℃、25℃和37℃)对纳米颗粒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大豆异黄酮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离子强度稳定性和p H稳定性,在4℃条件下储藏14 d后纳米颗粒中大豆异黄酮的保留率达到80%以上。利用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模型对纳米颗粒消化行为进行评价,发现胃液阶段消化结束时,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显着增大(P<0.05),Zeta电位绝对值显着降低(P<0.05);而肠液阶段消化结束时,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显着降低(P<0.05),Zeta电位绝对值显着增大(P<0.05)。同时体外释放特性结果发现,大豆异黄酮纳米颗粒在胃液中释放率低,说明以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作为包埋材料可以保护大豆异黄酮纳米颗粒运载到肠道实现靶向释放。这些结果表明,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可以作为大豆异黄酮等生物活性物质的包埋材料调控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及消化性。(5)通过构建Caco-2结肠上皮细胞单层屏障模型,研究消化前后纳米颗粒中大豆异黄酮的吸收率。细胞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消化前后大豆异黄酮纳米颗粒对Caco-2细胞均无毒性作用,具有生物相容性。Caco-2细胞对纳米颗粒中大豆异黄酮的吸收具有时间依赖性,在共同培养的4 h内,纳米颗粒中大豆异黄酮的吸收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与消化前的大豆异黄酮纳米颗粒相比,消化后大豆异黄酮的吸收量显着提高。同时,经过消化后纳米颗粒中大豆异黄酮的表观渗透系数比消化前提高了1.52倍。Caco-2细胞对纳米颗粒的吸收机制研究发现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和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为纳米颗粒的主要吸收方式,而且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在吸收过程中占主导作用。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以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为壁材制备的大豆异黄酮纳米颗粒有助于提高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利用率,且经过消化后纳米颗粒中大豆异黄酮的吸收效率得到提高。

马永珍[2](2020)在《大豆胞囊线虫和秀丽隐杆线虫在染料木素中暴露评价》文中提出染料木素天然存在于豆科植物中,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它可以使线虫引起剂量依赖性的弛缓性麻痹,具有驱虫特性。本试验选取了大豆胞囊线虫与秀丽隐杆线虫两种供试线虫,测定了染料木素溶液的暴露下的线虫失活情况、各形态下卵(散卵粒、白色胞囊和褐色胞囊)孵化的抑制效果以及线虫体内营养物质(总糖,可溶性蛋白和甘油)含量的变化情况,用Real-time PCR方法测定了秀丽隐杆线虫L4在染料木素溶液暴露下,糖代谢的主要途径中关键酶的相关基因表达。结果如下:1.染料木素暴露对供试线虫的活性影响。将染料木素配制成1、25、50、100μg/m L的染料木素溶液,测定其对秀丽隐杆线虫L4和大豆胞囊线虫J2的致死率以及大豆胞囊线虫各形态下卵孵化的抑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染料木素对供试线虫活性和卵的孵化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高浓度的染料木素溶液暴露对J2和L4的毒杀作用相对明显,72 h时,100μg/m L对J2和L4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6.94%和43.72%。此时,染料木素对大豆胞囊线虫的LC50为67.79μg/m L,对秀丽隐杆线虫的LC50为119.1μg/m L。72 h,100μg/m L的染料木素溶液对散卵粒的抑制率达到53.04%,3 d时,对褐色胞囊和白色胞囊中的卵孵化抑制率分别为61.18%和48.17%。2.染料木素暴露对供试线虫物质代谢的影响。选取100μg/m L的染料木素溶液暴露大豆胞囊线虫J2和秀丽隐杆线虫L4,测定两者体内总糖、可溶性蛋白以及甘油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染料木素的暴露使J2体内的糖类和蛋白质水平都显着下降,甘油水平显着增加,而染料木素暴露后的L4体内的总糖、可溶性蛋白和甘油含量均有所降低。J2和L4在染料木素暴露早期,体内的物质含量变化明显,随着暴露时间越长,对其影响情况变弱。3.染料木素暴露对秀丽隐杆线虫L4糖代谢相关途径关键酶基因的影响。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经100μg/m L的染料木素溶液暴露后秀丽隐杆线虫L4糖代谢相关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染料木素暴露秀丽隐杆线虫L4一段时间后,在糖酵解过程中与磷酸果糖激醇和丙酮酸激酶相关的基因pfk-1.1和pyk-1、gad-2在染料木素暴露后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糖异生途径中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相关的基因pck-1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与此同时,胰岛素通路中的相关基因ctl-1的表达量显着降低,而基因daf-2的表达量却显着升高(p<0.05)。

段雪梅[3](2020)在《大豆GmMYB12B2转基因株系的鉴定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大豆[Glycine max(L.)Merr],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大豆皂苷、大豆异黄酮等营养物质,因此又被人们称为“植物肉”,在农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大豆异黄酮属于黄酮类化合物,是大豆发育过程中次生代谢的产物。作为一种植物性雌激素,其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大豆异黄酮能影响蛋白质的合成、生长因子活性和激素分泌等。研究发现其药理作用丰富,如抗氧化,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更年期综合症、骨质疏松症等,是目前医疗领域研究的潜在抗癌物质。因此选育高异黄酮大豆品种对于医疗健康和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的含量除由其合成分解过程中相关酶基因决定外,还受到MYB类转录因子的调控。MYB型转录因子是功能最为多样的一类转录因子,目前已有研究证实MYB转录因子参与了植物中苯丙烷次级代谢途径的调控,黄酮类代谢途径就是其分支之一。研究表明,MYB类转录因子可以正向调控大豆异黄酮的积累,但也有研究证实GmMYB39基因的过表达会抑制大豆异黄酮的合成[1]。MYB类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广泛,其功能涉及植物生长发育、逆境胁迫以及植物次生代谢等多方面。这些先前的研究成果为GmMYB12B2基因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研究在实验室原有的转基因植株基础上运用Elisa、Western blot、Southern blot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上完成了GmMYB12B2转基因株系的鉴定,完成了GmMYB12B2转基因植株的农艺性状调查分析;对GmMYB12B2转基因植株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并测定了成熟大豆种子异黄酮的含量。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South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抗除草剂基因已整合到大豆基因组当中,且是以单拷贝的形式插入;Western blot证实目标蛋白和抗除草剂蛋白都已在大豆中稳定表达;ELISA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转基因株系的目标蛋白表达量均达到极显着差异,其中MYB-1和MYB-2达到了非转基因株系的5倍以上,MYB-3达到了非转基因株系的3倍以上。2.qRT-PCR的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大豆的根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在胚中表达量较高,在茎叶中的表达量偏低;同一植株中在胚发育前期表达量大致随着胚的成熟而升高,但在30天胚中的表达量有所下降,在40天胚中表达量又再次回升。3.对目标产物的检测分析结果显示,MYB-1和MYB-2转基因植株异黄酮含量与野生型相比有显着提高,分别为4.07mg/g和4.75mg/g,其中MYB-2株系与野生型相比提高了约1.82倍,主要是大豆苷与染料木苷提高较为显着,分别提高了1.77倍和1.90倍。表明在大豆中过表达GmMYB12B2基因,有助于提高大豆异黄酮含量。4.对GmMYB12B2转基因大豆和受体对照大豆材料进行农艺性状对比分析结果表明,MYB-1株系在株高和底荚高度上与对照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MYB-2在株高上与对照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对照与转基因植株其余农艺性状表现均为差异不显着。

王佳[4](2020)在《鹰嘴豆异黄酮的分离纯化及其对人乳腺癌细胞抑制作用的转录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寻找乳腺癌的新型天然化学预防剂和用于治疗的新型天然化学增强剂是当前预防和治疗乳腺癌研究的热点。国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亚洲地区乳腺癌的发病率远低于其他地区,主要原因是人们食用含有大量植物雌激素的豆类食品。异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大豆、鹰嘴豆等豆科植物中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其分子结构与动物雌性激素比较相似,被称作植物雌激素。异黄酮的化学结构为双酚,与人体分泌的雌激素在结构上十分相似,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诱导产生弱雌激素样作用,能有效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诱导细胞调亡,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癌症化学预防剂。研究表明,豆类发芽后,异黄酮含量会明显增多,尤其鹰嘴豆,其发芽前后异黄酮含量可增加100倍,因此,发芽可作为富集鹰嘴豆总异黄酮的方法。鹰嘴豆豆芽中含有更高含量的总异黄酮成分,但其它化学成分复杂,简单的提取工艺达不到更高的质量标准,需纯化去除粗提物中含有的大量蛋白、多糖、脂肪酸、鞣质等杂质。本研究以鹰嘴豆短期发芽后摘取的芽部位干燥物为原料,确定鹰嘴豆异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1.5 h,液固比25∶1,乙醇体积分数60%;对粗提得到的鹰嘴豆异黄酮进行纯化,确定最佳纯化工艺条件为:以大孔树脂HPD-300为填料,取异黄酮含量为3.05 mg/m L豆芽提取水溶液,以每小时2倍体积的速率吸附,上样量为4.5倍体积,先用6倍体积纯化水、再用5倍体积20%乙醇洗脱除杂,最后用95%乙醇溶液以每小时2倍体积的速率用6倍体积洗脱,收集95%乙醇溶液洗脱部位,浓缩、干燥后即得;通过HPLC/QTOF-MS分析,从鹰嘴豆异黄酮中发现29种化学成分;在电喷雾正离子模式下,推测出鹰嘴豆异黄酮中可能存在的14种化学成分;经与标准品比对,确定了含量较高的4种成分为刺芒柄花苷、印度黄檀苷、芒柄花素、鹰嘴豆素A。本研究为鹰嘴豆异黄酮的研究提供技术参数和物质基础。从鹰嘴豆豆芽中提取的异黄酮能显着抑制细胞的生存、增殖和迁移,并诱导细胞凋亡,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浓度为32.8μg/m L的鹰嘴豆异黄酮处理人乳腺癌MCF-7细胞48小时后,采用RNA-seq得到其m RNA和Lnc RNA表达谱,经stringdb进行蛋白质互作关系分析,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进行基因与Lnc RNA共表达分析,以q RT-PCR技术、HPA数据进行核心基因表达的验证。转录组结果显示,总共1094个m RNA和378个Lnc RNA表达异常;KEGG通路富集结果揭示了细胞增殖的抑制主要来自上调通路中的细胞凋亡和下调通路中的m RNA拼接异常;表达下调前十的Lnc RNA中的共表达基因主要为HNRNP家族基因,它们通过UBC与凋亡相关基因互作。鹰嘴豆异黄酮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减弱RNA的合成来实现的,同时上述过程可能有Lnc RNA参与协同调控。生存分析与q RT-RNA定量结果一致,然而并非每个核心基因都可作为乳腺癌预测的高危因素。上调核心基因中,只有FOS基因的表达上调可显着改善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期;下调核心基因中,DDX5、DHX9、CCT2基因的表达下调可显着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鹰嘴豆异黄酮对人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是通过对互作网络核心基因NME2、FOS、DDX5、TOP2B、CCT2的表达调控来实现的,提示这五个基因可作为作用靶点或临床治疗参考指标,为人类乳腺癌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以人雌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细胞为研究对象,选用鹰嘴豆异黄酮为作用因子,建立异黄酮的提取分离工艺,并作用于人雌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细胞,以RNA-seq法对经鹰嘴豆异黄酮作用的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探讨并揭示鹰嘴豆异黄酮对人雌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为寻找乳腺癌的新型天然化学预防剂和用于治疗的新型天然化学增强剂提供分子理论依据,为以鹰嘴豆生物学优势作为保健食品或药用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为新型乳腺癌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李秀,马家辉,顾阳,杨燕,成向荣[5](2020)在《一测多评法测定6种大豆异黄酮的质量分数》文中研究表明基于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双波长检测方法,建立只用一个对照品同时测定6种大豆异黄酮含量的一测多评方法,以降低食品中大豆异黄酮含量测定的分析成本并提高分析效率。样品经甲醇超声波辅助提取后,采用C18反相色谱柱;柱温25℃;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62 nm和248 nm;流量1.0 mL/min;以体积分数0.2%甲酸水溶液和甲醇运行洗脱。通过一测多评分析确定6种大豆异黄酮的定量标准曲线、线性范围、相对校正因子、相对保留时间及相对峰面积,并对检测结果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率以及系统的耐用性和适应性进行验证,且与外标法实验结果相比对,6种大豆异黄酮在检测范围内均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R2> 0.999 9)。

吴瑶瑶[6](2020)在《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制备及相关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护肤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对护肤品的要求除了基础保湿以外,对功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大豆异黄酮是一种天然植物雌激素,其结构与哺乳动物雌激素的活性基团相似,有类雌激素的活性,具有抗自由基,抗皮肤老化和促进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合成等作用,由于其功效良好且副作用低的特点,受到学者广泛关注。但由于其溶解性差和溶解度低的原因,限制了它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脂质体由于其结构类似于生物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结构,与皮肤有更好的相容性,可以增强活性物质在角质层中的渗透性且低刺激性,成为药物和化妆品界的新宠;以脂质体为大豆异黄酮的包埋载体,制备出的大豆异黄酮脂质体可均匀分散在水体系中,解决了大豆异黄酮难应用于化妆品中的问题。本文采用卵磷脂和胆固醇为壁材,大豆异黄酮为芯材,采用机械乳化法制备大豆异黄酮脂质体,探究了芯壁比、胆固醇与卵磷脂质量比、乳化剂用量、乳化温度和固液油脂质量比对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包埋效率、包埋率和粒径的影响,使用正交试验对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得出较优条件为:芯壁比1:8、乳化剂用量1.0%、乳化温度60℃、固液油脂质量比4:5;在较优条件下制备的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包埋效率为46.25%,包埋率为0.1244%,平均粒径为272.6nm,粒径较均匀。再将大豆异黄酮脂质体进行体外透皮扩散试验、在体角质层粘贴试验和体外缓释性试验,结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透皮扩散渗透效果和缓释效果。

李继彬[7](2019)在《高效低成本的豆渣生物饲料发酵转化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豆渣等工农业副产物资源丰富,但大多数用作粗饲料直接饲喂动物,利用率较低。优化豆渣固态发酵技术可将其转化为优质的生物饲料,既实现了资源的高价值利用又减少了豆渣废弃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本研究旨在以豆渣为主要原料,麸皮作为辅料,利用芽孢杆菌、酵母菌和乳酸菌为主要发酵菌种,通过优化发酵条件以去除豆渣中的各抗营养物质(胰蛋白酶抑制剂、致甲状腺肿素和大豆抗原蛋白等),降低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并提高大豆肽、大豆异黄酮苷元等营养成分或功能性物质的含量。另外,又分别以大豆肽、大豆异黄酮苷元为主要指标,经过单因素实验、正交试验和响应面优化实验分别获得了微生物发酵豆渣产大豆肽、大豆异黄酮苷元的最佳发酵工艺。首先,对发酵原料的各抗营养因子和各营养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确定了发酵之前各原料中所含有的各抗营养因子和各营养成分的含量。然后以胰蛋白酶抑制剂去除率、大豆抗原蛋白的降解效果为抗营养因子的主要检测指标筛选出纳豆芽孢杆菌、酿酒酵母和嗜酸乳杆菌为最优的发酵菌种。之后又对所用发酵菌种的生长曲线进行了测定,确定了各菌种的种子液最佳培养时间。纳豆芽孢杆菌、酿酒酵母和嗜酸乳杆菌的种子液最佳培养时间分别为12 h、22 h和26 h。又探究了单菌发酵与三菌混合发酵对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去除率、异硫氰酸脂的去除率以及大豆抗原蛋白的降解效果的影响,确立了采用混菌协同发酵的方法。然后,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了接种量、培养基含水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胰蛋白酶抑制剂去除率的影响,得出了合适的因素值。又以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去除率为响应值进行了响应面优化实验,并获得了最佳发酵条件。最佳发酵条件如下:接种量为10.48%,培养基含水量为58.18%,发酵温度为34.42℃,发酵时间为12.65天。在此最佳发酵条件下,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去除率达到了84.98%,异硫氰酸酯的去除率达到了73.33%,大豆抗原蛋白也被完全降解。在最优发酵条件下,饲料营养价值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部分大豆蛋白被微生物降解成了小分子的大豆肽,大豆肽较发酵之前增加了2.43倍之多,纤维素与半纤维素的含量较之前分别减少了12.96%和31.99%,大豆异黄酮苷元也提高了44.96%。发酵后的饲料成品颜色金黄,pH降至3.87,酸香味扑鼻,质地松软,保质期可达6个月以上,各霉菌毒素也达到国家饲料卫生限量标准。由前面的研究可知,微生物可以将豆渣中的蛋白质降解为大豆肽,故以大豆肽为主要检测指标,利用单因素实验与正交试验优化了发酵时间、接种比例、菌接种量、MgSO4·7H2O添加量、不同碳源以及发酵温度,并获得了最佳发酵条件。最佳发酵条件如下:接种量为16%,MgSO4·7H2O添加量为0.1%,温度为36℃,接种比例为1:2,碳源为1%的麸皮。在该条件下,大部分大豆蛋白被微生物降解成了小分子的大豆肽,发酵7天大豆肽的含量为52.98%,是未发酵原料大豆肽含量的4.91倍。大豆异黄酮苷元在肠道的吸收率远高于糖苷型大豆异黄酮,生理活性功能也比糖苷型强。豆渣中含有较多的糖苷型大豆异黄酮。所以,最后以大豆异黄酮苷元的提高率为检测指标,筛选出优势发酵菌种为植物乳杆菌PL70a。然后以各因素(不同碳源、发酵时间、蔗糖添加量、菌接种量、葡糖淀粉酶添加量以及(NH4)2SO4的添加量)进行了单因素实验,筛选出了各个因素的合适条件。最后以菌接种量、葡糖淀粉酶添加量以及(NH4)2SO4添加量这三个因素进行了响应面实验,并获得了最佳发酵条件。最佳发酵条件如下:(NH4)2SO4添加量为0.17%,葡糖淀粉酶添加量为0.87%,接种量为17%。在该条件下,发酵3天苷元型大豆异黄酮的提高率为70.96%。本研究获得了一套高效低成本的豆渣生物饲料的发酵工艺,为豆渣的合理化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为豆渣发酵饲料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也为其它生物饲料发酵提供方法参考。

李一帆[8](2019)在《大豆异黄酮对饮食诱导肥胖大鼠精子发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多项研究证明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SIF)能对肥胖相关疾病具有治疗作用,但其对肥胖雄性生殖系统的影响不明确。所以本实验旨在研究SIF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大鼠精子发生的影响及机制,为完善SIF调控肥胖雄性生殖系统生物学功能提供科学的临床实验依据。方法:建立肥胖模型,不同剂量(50,150,450 mg/kg·BW)SIF干预4周。HE染色、P AS染色观察大鼠睾丸形态结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leaved Cleaved Caspase-3蛋白在睾丸组织的表达;ELISA检测血浆生殖激素和睾丸8-OHd G含量;紫外吸光光度法检测睾丸组织中MDA和GSH含量,T-AOC水平,SOD、GSH-PX和CAT活力。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OD3、SOD2、GSH-PX、Nrf2、HO-1、bcl-2、BAX和Caspase-3m RNA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检测Nrf2、HO-1、bcl-2、BAX和Cleaved Cleaved Caspa 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SIF干预后,肥胖大鼠体重明显降低,并呈时间、剂量依赖性。低剂量SIF明显降低肥胖大鼠血浆HDL-C水平(P<0.05),高剂量SIF明显降低肥胖大鼠血浆TC、TG和LDL-C水平(P<0.05)。(2)SIF显着增加肥胖大鼠血浆FSH、LH和Gn RH含量(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SIF明显降低肥胖大鼠血浆E2水平(P<0.01)。中、高剂量SIF明显增加肥胖大鼠血浆T水平(P<0.01)。(3)低剂量SIF明显增加肥胖大鼠睾丸绝对重量和精子活力(P<0.01)。中、高剂量SIF明显增加肥胖大鼠睾丸绝对重量、精子密度和精子活力,降低精子畸形率(P<0.05)。(4)中、高剂量SIF对肥胖大鼠睾丸组织学损伤呈现较好的改善;中、高剂量SIF干预后,肥胖大鼠生精小管内生殖细胞数,生精小管直径和ⅦⅧ期的生精小管数明显高于肥胖组(P<0.05)。(5)氧化应激指标结果:SIF降低了肥胖大鼠睾丸MDA和8-OHd G含量。SIF增加了肥胖大鼠睾丸SOD活力。中、高剂量SIF明显提高肥胖大鼠睾丸的T-AOC水平、GSH-PX和CAT活力(P<0.05)。(6)SIF显着增加肥胖大鼠睾丸组织SOD3、SOD2和HO-1的m RNA的表达(P<0.05),其中肥胖大鼠HO-1基因的m RNA水平随着大豆异黄酮干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具有剂量依赖性。中、高剂量SIF显着增加肥胖大鼠睾丸GSH-PX1、Nrf2和Bcl-2 m RNA表达(P<0.01)。SIF显着降低肥胖大鼠Caspase-3和BAX m RNA表达(P<0.01),其中肥胖大鼠BAX基因的m RNA水平随着大豆异黄酮干预剂量的增加而减少,具有剂量依赖性。(7)SIF显着增加了肥胖大鼠睾丸组织的Nrf2、HO-1和Bcl-2的蛋白含量(P<0.01),同时,这些改变还伴随着BAX和cleaved Cleaved Caspase-3蛋白含量的明显减少(P<0.01)。结论:肥胖大鼠精子发生受到抑制,生殖内分泌变得紊乱,睾丸内组织氧化损伤以及生殖细胞凋亡。SIF通过影响生殖激素和参与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SOD3、SOD2、GSH-PX、Nrf2、HO-1、bcl-2、BAX和Caspase-3基因m RNA表达,增加Nrf2/HO-1及其下游抗氧化酶和抗凋亡因子Bcl-2表达、减少促凋亡因子caspase-3和BAX的表达来改善氧化损伤和生殖细胞凋亡,从而维持睾丸正常的精子发生。

程东静[9](2019)在《大豆异黄酮对高脂肥胖大鼠结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肥胖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而摄入过多高脂高糖食物是肥胖发生最常见的原因。高脂饮食可诱导肠道氧化应激,降低黏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含量,增加肠道通透性,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增加血清中LPS含量并诱导炎症反应和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长期的高脂饮食主要诱导结肠炎症反应。大量研究认为维持肠道稳态能抑制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大豆异黄酮具有抗氧化、降血脂和减轻体重的作用,在体内的主要代谢方式是被结肠微生物降解。所以结肠可能是大豆异黄酮作用的靶器官之一。因此,本文从氧化应激、黏膜免疫功能、肠道菌群等方面探讨大豆异黄酮对高脂肥胖大鼠结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这可为大豆异黄酮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也为肥胖及其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用高脂饲料喂养SD大鼠9周建立肥胖大鼠模型,再用不同剂量的大豆异黄酮灌喂4周。然后采集样本,分析大豆异黄酮对肥胖大鼠结肠组织学、肠道菌群、氧化应激、肠道通透性、免疫功能和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高脂饲料饲喂9周建立肥胖大鼠模型。补充大豆异黄酮可抑制肥胖大鼠体重的增长,高剂量组显着降低血清中TC、LDL含量(P<0.05)。2.各组大鼠结肠组织未见明显病理变化,但高脂组大鼠结肠中杯状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均少于普通组(P<0.05)。高剂量组中杯状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增加(P<0.05),而低剂量组中淋巴细胞数量增加(P<0.05)。3.分析各细胞因子含量发现:高脂组TNF-?、IL-6、IL-17和IL-18 mRNA表达量高于普通组(P<0.05),而IL-10表达量低于普通组(P<0.05)。补充大豆异黄酮可降低肥胖大鼠结肠中促炎因子TNF-?、IL-4、IL-6、IL-17 mRNA表达量(P<0.05),增加抗炎因子IL-10 mRNA表达量(P<0.05)。高剂量组显着降低IL-18 mRNA表达量(P<0.05)。在蛋白水平上,高脂组中TNF-?蛋白含量增加而IL-10含量减少(P<0.05)。补充大豆异黄酮显着减少TNF-?蛋白含量(P<0.05),高剂量组显着增加IL-10含量(P<0.05)。这表明大豆异黄酮可通过减少促炎细胞因子含量和增加抗炎细胞因子含量来改善高脂肥胖大鼠结肠免疫功能。4.分析结肠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可知:高脂组显着降低了T-AOC、GSH-Px、GSH、SOD、CAT活力(P<0.05),增加了MDA和蛋白质羰基含量(P<0.05)。大豆异黄酮可降低肥胖大鼠结肠中MDA和蛋白质羰基含量(P<0.05),高剂量组显着增加了T-AOC、GSH-Px、CAT和SOD活力(P<0.05)。这表明大豆异黄酮可通过增强肥胖大鼠结肠中SOD、GSH-Px、CAT和T-AOC活力来改善脂质和蛋白质的氧化损伤。5.在肠道通透性相关指标中,高脂组结肠中ZO-1、occludin、muc-2 mRNA表达量降低(P<0.05),而血清中LPS含量增加(P<0.05)。大豆异黄酮可增加肥胖大鼠结肠中ZO-1 mRNA表达量而减少LPS含量(P<0.05),高剂量组显着增加了occludin蛋白含量和muc-2 mRNA表达量(P<0.05)。推测大豆异黄酮可降低肥胖大鼠结肠通透性。6.探究盲肠菌群结构可知,高脂饮食可改变微生物区系,但大豆异黄酮对肥胖大鼠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不明显。在菌群数量上,大豆异黄酮可减少肥胖大鼠肠道中硬壁菌门(Firmicutes)数量,降低Firmicutes/Bacteroidetes比值,增加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蛋白菌门(Proteobacteria)数量。在属水平上,高脂组增加Morganella、Dorea、Pasteurella等有害菌含量。降低多种SCFAs产生菌含量。大豆异黄酮增加肥胖大鼠盲肠中Faecalibacterium、Ruminococcaceae UCG-005等SCFAs产生菌含量,减少多种有害菌含量。此外,高脂组盲肠中乙酸和丁酸的含量明显减少(P<0.05),补充大豆异黄酮可明显增加丁酸含量(P<0.05),高剂量组中乙酸含量增加(P<0.05)。这表明大豆异黄酮可增加肥胖大鼠盲肠中SCFAs产生菌和SCFAs含量,减少致病菌数量。7.在TLR4/NF-κB信号通路中,高脂组结肠中TLR2、MyD88和NF-κB p65 mRNA表达量增多(P<0.05),补充大豆异黄酮可显着降低肥胖大鼠结肠中TLR4、TLR2mRNA表达量(P<0.05),高剂量组显着降低NF-κB p65 mRNA表达量(P<0.05)。在蛋白水平上,高脂组中TLR4和p-NF-κB p65蛋白含量增加。补充大豆异黄酮可降低肥胖大鼠结肠中TLR4、NF-κB p65和p-NF-κB p65蛋白含量(P<0.05)。这表明大豆异黄酮可明显抑制肥胖大鼠结肠中TLR4的表达和NF-κB p65的转录活性。综上所述,高脂饮食可降低结肠抗氧化能力、黏膜免疫和屏障功能,减少有益菌数量和SCFAs含量,同时促进氧化损伤和增加有害菌数量。而大豆异黄酮可改善肥胖大鼠结肠黏膜免疫功能,这与其降低结肠氧化损伤和黏膜通透性,增加SCFAs和SCFAs产生菌含量,减少致病菌含量和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大豆异黄酮改善了肥胖大鼠结肠黏膜屏障功能,这为大豆异黄酮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肥胖及其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王巧云[10](2019)在《双霉菌发酵的八公山腐乳品质研究》文中提出腐乳是一种具有特殊风味和口感的传统发酵食品,它是豆腐经微生物协同发酵的二次加工豆制品。菌种的选择决定着发酵工艺和腐乳的品质。本文首先优选了可食用毛霉、根霉作为八公山腐乳前发酵的纯培养菌,并优化了其混合发酵腐乳工艺。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毛霉、根霉及其混合发酵过程中腐乳品质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包括理化性质、质构及抗氧化能力的变化。最后,对上述三种条件发酵腐乳的微生物菌群特征、氨基酸营养成分进行了对比分析,探索微生物菌群与氨基酸营养成分之间的响应关系,并进一步明确腐乳营养变化的发酵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双霉菌混合发酵腐乳工艺研究。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蛋白酶、脂肪酶以及α-淀粉酶为参考指标,确定了毛霉和根霉混合发酵腐乳的最佳发酵条件:菌种配比为1.5:1,接种量为15%,发酵温度为30℃。此时的蛋白酶、脂肪酶和α-淀粉酶活力分别为210 U/mL、68 U/mL、186 U/mL。采用九点快感标度法对不同发酵条件下腐乳进行感官评价,其结果是:不同发酵条件对腐乳的感官评价影响差异明显,尤其是当菌种混合比例为1:1,接种量为10%,发酵温度为30℃时,腐乳的整体可接受度达到8.1分为最高值。结合发酵条件与腐乳品质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腐乳品质与发酵条件具有显着的相关性。(2)双霉菌混合发酵腐乳理化性质的研究。毛霉、根霉及混合发酵腐乳蛋白质含量均有降低,从白坯时的40%左右分别降为26.37%、26.37%及17.99%。毛霉、根霉及混合发酵腐乳在毛坯阶段脂肪含量分别为28.43%、35.12%及29.34%;在盐坯阶段,脂肪含量均有所降低,其中混合发酵腐乳脂肪含量最低为12.02%。毛霉、根霉及混合发酵腐乳脂肪酸含量分别为16.77%、16.37%及14.58%;还原糖的含量随着发酵的进行在减少,其中双霉菌混合发酵的腐乳还原糖的最高含量为2.16g/100g,最低含量为1.36 g/100g。毛霉、根霉及混合发酵腐乳的氨基酸态氮和总酸含量都在增加,其中,混合发酵腐乳氨基酸态氮和总酸含量最终分别可达1.49g/100g、1.11 g/100g。(3)双霉菌混合发酵腐乳质构和抗氧化性研究。在整个发酵过程中,毛霉、根霉及混合发酵腐乳的硬度和弹性都在下降,而粘附性都在上升,其中混合发酵腐乳上升和下降的幅度最大,分别为硬度下降43.45%,弹性下降70.21%,粘附性上升70.38%。抗氧化结果表明:混合发酵腐乳的抗氧化能力相比较其它两种单菌发酵的腐乳更具有优势。其中混合发酵腐乳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在发酵终点显着增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高达到75%,还原能力相对白坯阶段整体上提升了79.8%。(4)双霉菌发酵八公山腐乳微生物菌群分析。根据16S rDNA基因序列的PCR扩增和测序结果可知,毛霉、根霉及混合发酵腐乳共有的物种有194个,混合发酵和毛霉发酵腐乳共有物种50个,混合发酵和根霉发酵腐乳共有物种14个,根霉发酵和毛霉发酵腐乳共有物种17个;通过分析比较可知,双霉菌混合发酵腐乳的物种更加丰富,根霉单菌发酵的腐乳物种比较单一。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三种发酵腐乳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具有较大差异其中混菌发酵腐乳中芽孢杆菌、游球菌的丰度高于根霉发酵腐乳。毛霉单菌发酵的腐乳中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的丰度高于双霉菌混合发酵的腐乳。氨基酸检测分析的结果表明:双霉菌混合发酵腐乳的必需氨基酸(EAA)相比较根霉和毛霉单菌发酵腐乳更丰富,其中,双霉菌混合发酵腐乳的EAA含量达到123.42 g/kg;占总氨基酸含量的43.88%。经过对不同菌种发酵腐乳的全面研究,可以了解腐乳微生物群落结构、关键种群功能与腐乳营养品质之间的关系,为腐乳的纯种工业化生产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大豆异黄酮测定方法概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豆异黄酮测定方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山羊奶乳清蛋白的制备及其包埋大豆异黄酮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山羊奶乳清蛋白
        1.1.1 山羊奶乳清蛋白的主要组成
        1.1.2 山羊奶乳清蛋白的主要性质
        1.1.3 山羊奶乳清蛋白的分离方式
        1.1.4 山羊奶乳清蛋白的改性方式
    1.2 膜分离技术在乳品工业的应用
        1.2.1 膜分离技术概述
        1.2.2 微滤技术在乳品工业应用
        1.2.3 超滤技术在乳品工业应用
        1.2.4 纳滤技术在乳品工业应用
        1.2.5 电渗析技术在乳品工业应用
    1.3 纳米颗粒中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1.3.1 乳清蛋白包埋生物活性物质纳米颗粒的研究
        1.3.2 纳米颗粒中生物活性物质体外消化模型
        1.3.3 纳米颗粒中生物活性物质细胞吸收研究
        1.3.4 纳米颗粒中生物活性物质的生物利用率研究
        1.3.5 利用纳米颗粒体系提高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利用率研究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原料和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膜分离技术制备山羊奶乳清蛋白浓缩液的研究
        2.2.2 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的制备及表征
        2.2.3 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包埋大豆异黄酮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2.2.4 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包埋大豆异黄酮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及体外消化特性研究
        2.2.5 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包埋大豆异黄酮纳米颗粒的细胞吸收研究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膜分离技术制备山羊奶乳清蛋白浓缩液的工艺研究
        3.1.1 山羊奶乳清蛋白与酪蛋白分离工艺的研究
        3.1.2 山羊奶乳清蛋白浓缩工艺的研究
        3.1.3 山羊奶乳清蛋白脱盐工艺的研究
    3.2 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的制备及表征
        3.2.1 粒径和Zeta电位分析
        3.2.2 游离巯基含量分析
        3.2.3 表面疏水性分析
        3.2.4 流变学特性分析
        3.2.5 红外光谱分析
        3.2.6 微观结构分析
        3.2.7 乳化特性分析
        3.2.8 起泡特性分析
    3.3 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包埋大豆异黄酮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3.3.1 包埋率分析
        3.3.2 粒径分布分析
        3.3.3 Zeta电位分析
        3.3.4 流变学特性分析
        3.3.5 热力学特性分析
        3.3.6 结构特性分析
        3.3.7 乳化特性分析
        3.3.8 抗氧化性分析
    3.4 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包埋大豆异黄酮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及体外消化特性研究
        3.4.1 离子强度稳定性分析
        3.4.2 pH稳定性分析
        3.4.3 储藏稳定性分析
        3.4.4 体外消化后粒径和Zeta电位分析
        3.4.5 微观结构分析
        3.4.6 体外消化动力学分析
        3.4.7 体外释放特性分析
    3.5 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包埋大豆异黄酮纳米颗粒的细胞吸收研究
        3.5.1 细胞毒性分析
        3.5.2 细胞膜分化程度及完整性考察
        3.5.3 纳米颗粒吸收过程中细胞跨膜电阻值的变化分析
        3.5.4 消化行为对纳米颗粒中大豆异黄酮的细胞吸收分析
        3.5.5 细胞吸收抑制分析
4 讨论
    4.1 膜分离技术制备山羊奶乳清蛋白浓缩液的工艺研究
    4.2 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的制备及表征
    4.3 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包埋大豆异黄酮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4.4 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包埋大豆异黄酮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及体外消化特性研究
    4.5 聚合山羊奶乳清蛋白包埋大豆异黄酮纳米颗粒的细胞吸收研究
5 结论与创新点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大豆胞囊线虫和秀丽隐杆线虫在染料木素中暴露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大豆异黄酮的研究进展
        1.1.1 大豆异黄酮的概述
        1.1.2 大豆异黄酮的合成途径
        1.1.3 大豆异黄酮的功能
        1.1.4 大豆异黄酮对病虫害防控的影响
        1.1.5 大豆异黄酮对线虫的作用
    1.2 染料木素的研究进展
        1.2.1 .染料木素的概述
        1.2.2 .染料木素在药理作用
        1.2.3 .染料木素的提取方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染料木素暴露对供试线虫的活性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染料木素对供试线虫的毒杀作用
        2.2.2 染料木素对各形态胞囊卵的孵化抑制作用
    2.3 讨论
第三章 染料木素暴露对供试线虫物质代谢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染料木素暴露对供试线虫体内糖类物质含量的测定
        3.2.2 染料木素暴露对供试线虫体内可溶性蛋白物质含量的测定
        3.2.3 染料木素暴露对供试线虫体内脂类物质含量的测定
    3.3 讨论
第四章 染料木素暴露对秀丽隐杆线虫糖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材料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糖酵解途径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4.2.2 糖异生途径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4.2.3 胰岛素途径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4.3 讨论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染料木素处理对供试线虫的活性影响
    5.2 .染料木素处理对供试线虫物质代谢的影响
    5.3 .染料木素处理对秀丽隐杆线虫糖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5.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3)大豆GmMYB12B2转基因株系的鉴定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转基因技术发展与转基因作物
    1.2 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情况和安全性
    1.3 转基因大豆的研究现状
    1.4 转基因植株鉴定技术
        1.4.1 翻译水平检测方法
        1.4.2 转录水平检测方法
        1.4.3 其它检测方法
    1.5 MYB转录因子概述
    1.6 大豆异黄酮简介
        1.6.1 大豆异黄酮的结构性质
        1.6.2 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合成途径
        1.6.3 大豆异黄酮的应用价值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2.1 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检测所需相关药品配方
    2.2 方法
        2.2.1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PAT试纸条检测
        2.2.2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Southern blot检测
        2.2.3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Western blot检测
    2.3 结果
        2.3.1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PAT试纸条检测
        2.3.2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Southern blot检测
        2.3.3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Western blot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表达量分析
    3.1 材料
        3.1.1 供试材料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3.1.3 相关引物
        3.1.4 相关药品配方
    3.2 方法
        3.2.1 大豆总RNA提取及CDNA合成
        3.2.2 Real Time PCR分析
        3.2.3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蛋白表达量ELISA检测分析
    3.3 结果
        3.3.1 Real Time PCR分析GmMYB12B2 基因组织表达特性
        3.3.2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ELISA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农艺性状的调查与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1.2 试验设计
        4.1.3 农艺性状测定项目与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质量性状结果分析
        4.2.2 数量性状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目标产物的检测与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仪器与药品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异黄酮
        5.2.2 GmMYB12B2 转基因大豆异黄酮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5.3 高异黄酮大豆种质资源与育种利用潜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鹰嘴豆异黄酮的分离纯化及其对人乳腺癌细胞抑制作用的转录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鹰嘴豆的研究进展
        2.1.1 鹰嘴豆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2.1.2 鹰嘴豆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2.1.3 鹰嘴豆研究现状小结
    2.2 异黄酮与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2.2.1 异黄酮作用的分子机制
        2.2.2 ERs和 GPER1 的介导机制
        2.2.3 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2.2.4 对细胞增殖和存活的影响
        2.2.5 对血管生成和转移的影响
        2.2.6 大豆异黄酮对活性氧及DNA损伤的影响
        2.2.7 结论和展望
    2.3 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转录组学研究
        2.3.1 方法论概述
        2.3.2 最新技术发展情况概述
        2.3.3 小结与展望
第3章 鹰嘴豆异黄酮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及化学成分分析
    3.1 鹰嘴豆异黄酮的提取
        3.1.1 材料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1.4 讨论
    3.2 鹰嘴豆异黄酮的纯化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2.4 讨论
    3.3 鹰嘴豆异黄酮的化学成分分析
        3.3.1 材料与仪器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结果
        3.3.4 讨论
    3.4 小结
        3.4.1 鹰嘴豆异黄酮的提取
        3.4.2 鹰嘴豆异黄酮的纯化
        3.4.3 鹰嘴豆异黄酮的化学成分分析
第4章 鹰嘴豆异黄酮对人乳腺癌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
    4.1 鹰嘴豆异黄酮对人乳腺癌细胞体外抑制的研究
        4.1.1 材料与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结果
        4.1.4 讨论
    4.2 鹰嘴豆异黄酮对人乳腺癌细胞抑制作用的转录组学研究
        4.2.1 材料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
        4.2.4 讨论
    4.3 小结
        4.3.1 鹰嘴豆异黄酮对人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4.3.2 鹰嘴豆异黄酮对人乳腺癌细胞抑制作用的转录组学测序
        4.3.3 鹰嘴豆异黄酮对人乳腺癌细胞抑制作用的通路分析
        4.3.4 鹰嘴豆异黄酮对人乳腺癌细胞抑制作用的差异表达LncRNA分析
        4.3.5 鹰嘴豆异黄酮对人乳腺癌细胞抑制作用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5)一测多评法测定6种大豆异黄酮的质量分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样品处理
        1.3.2 对照品处理
        1.3.3 色谱条件
        1.3.4 建立一测多评分析方法
        1.3.5 耐用性试验
        1.3.6 系统适应性试验
        1.3.7 验证比对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测多评方法的建立
        2.1.1 色谱条件的优化
        2.1.2 线性关系
        2.1.3相对校正因子
        2.1.4 精密度
        2.1.5 稳定性
        2.1.6 重复性
        2.1.7 加样回收率
    2.2 耐用性和系统适应性评价
        2.2.1 不同色谱柱及高效液相色谱仪考察
        2.2.2 流量与柱温的考察
        2.2.3 大豆异黄酮色谱峰的指认
    2.3 一测多评法准确性评价
    2.4 一测多评法的再验证与应用
3 结语

(6)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制备及相关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大豆异黄酮
        1.1.1 大豆异黄酮的生理活性
        1.1.2 国内外大豆异黄酮的应用研究进展
    1.2 脂质体
        1.2.1 脂质体的分类
        1.2.2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1.2.3 脂质体的特点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3.2 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2章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配方前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试剂配方
    2.2 实验方法
        2.2.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异黄酮含量
        2.2.2 大豆异黄酮有关物质分析方法的建立
        2.2.3 大豆异黄酮溶解性和稳定性研究
    2.3 实验结果
        2.3.1 大豆异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2.3.2 大豆异黄酮有关物质分析方法结果
        2.3.3 大豆异黄酮溶解性和稳定性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制备与优化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3.2.2 不同制备条件对大豆异黄酮脂质体包埋率和包埋效率的影响
        3.2.3 不同制备条件对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粒径的影响
        3.2.4 正交实验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包埋率和包埋效率测定方法的可行性
        3.3.2 不同制备条件对大豆异黄酮脂质体包埋率和包埋效率的影响
        3.3.3 不同因素对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粒径的影响
        3.3.4 正交实验结果
    3.4 小结
第4章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性能表征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形态表征
        4.2.2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粒径分布测量
        4.2.3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包埋率及包埋效率的测定
        4.2.4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体外透皮扩散测试
        4.2.5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在体角质层粘贴测试
        4.2.6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体外缓释试验
        4.2.7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短期稳定性考察
    4.3 实验结果
        4.3.1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形态表征
        4.3.2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粒径分布测量
        4.3.3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包埋率及包埋效率的测定
        4.3.4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体外透皮扩散测试
        4.3.5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在体角质层粘贴测试
        4.3.6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体外缓释试验结果
        4.3.7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短期稳定性考察
    4.4 小结
第5章 总论
    5.1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制备与优化
    5.2 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性能、表征、透皮扩散试验及缓释试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7)高效低成本的豆渣生物饲料发酵转化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豆渣概述
        1.1.1 豆渣简介
        1.1.2 豆渣的营养成分
        1.1.3 豆渣中的抗营养因子及抗营养作用
        1.1.4 抗营养因子的去除方法
        1.1.5 豆渣的研究与应用
    1.2 豆渣发酵所用微生物的种类
    1.3 豆渣发酵饲料的优点
    1.4 立项依据和研究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单菌发酵与混菌发酵去除豆渣中抗营养因子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发酵菌种生长曲线的测定方法
        2.2.2 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测定方法
        2.2.3 抗原蛋白的测定方法
        2.2.4 异硫氰酸脂的测定方法
        2.2.5 大豆肽的测定方法
        2.2.6 粗蛋白的测定方法
        2.2.7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测定方法
        2.2.8 接种菌液的制备
        2.2.9 发酵菌种的筛选实验设计
        2.2.10 单菌发酵实验的设计
        2.2.11 混菌发酵实验的设计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本研究所用发酵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和营养成分的测定结果
        2.3.2 发酵菌种的筛选
        2.3.3 发酵菌种生长曲线的测定及最佳种子液培养时间的确定
        2.3.4 单菌发酵和混菌发酵对豆渣中各抗营养因子去除效果的影响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单因素实验与响应面法优化发酵条件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各抗营养因子的检测方法
        3.2.2 单因素实验的设计
        3.2.3 Box-Behnken Design(BBD)实验设计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单因素实验
        3.3.2 响应面设计结果和分析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豆渣发酵饲料成品品质的测评
    4.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大豆异黄酮的测定方法
        4.2.2 黄曲霉毒素B_1、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霉菌毒素以及有毒氰化物的检测方法
        4.2.3 其他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去除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最优发酵工艺下豆渣发酵饲料中其他抗营养因子的去除效果
        4.3.2 豆渣发酵饲料品质的感官评定
        4.3.3 发酵前后pH的比较
        4.3.4 发酵前后大豆肽含量、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的比较
        4.3.5 五种大豆异黄酮的标准曲线的建立
        4.3.6 发酵前后大豆异黄酮含量的比较
        4.3.7 发酵饲料成品中常规霉菌毒素及有毒氰化物的检测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微生物发酵豆渣产大豆肽的发酵工艺的研究
    5.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5.1.1 实验材料
        5.1.1.1 发酵原料
        5.1.1.2 发酵菌种
    5.2 实验方法
        5.2.1 单因素实验设计
        5.2.2 正交实验设计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单因素实验
        5.3.2 正交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微生物发酵豆渣转化大豆异黄酮苷元的发酵机制的研究
    6.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6.2 实验方法
        6.2.1 菌种筛选实验设计
        6.2.2 单因素实验设计
        6.2.3 响应面设计方案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1 转化大豆异黄酮苷元优势菌种的筛选
        6.3.2 单因素实验
        6.3.3 响应面设计结果和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工作总结
        7.1.1 单菌发酵与混菌发酵对豆渣中各抗营养因子去除效果的影响
        7.1.2 单因素实验与响应面法优化去除抗营养因子的发酵条件
        7.1.3 豆渣发酵饲料成品品质的测评
        7.1.4 微生物发酵豆渣产大豆肽的发酵工艺的优化
        7.1.5 微生物发酵豆渣转化大豆异黄酮苷元的发酵工艺的优化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学术论文
    专利
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

(8)大豆异黄酮对饮食诱导肥胖大鼠精子发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肥胖概述
        1.1 肥胖的测量
        1.2 肥胖的流行病学
        1.3 肥胖的病因学
        1.3.1 遗传因素
        1.3.2 生理因素
        1.3.3 心理因素
        1.3.4 环境因素
    2 肥胖对生殖的影响
        2.1 肥胖对雌性生殖的影响
        2.1.1 肥胖对雌性生殖器官和组织的影响
        2.1.2 肥胖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影响
        2.2 肥胖对雄性生殖的影响
        2.2.1 肥胖对雄性生殖器官及子代的影响
        2.2.2 肥胖对精子发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
    3 大豆异黄酮
        3.1 大豆异黄酮的吸收和代谢
        3.2 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
        3.2.1 大豆异黄酮与妇女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
        3.2.2 大豆异黄酮与癌症
        3.2.3 大豆异黄酮与心血管疾病
        3.2.4 其他生理功能
        3.3 大豆异黄酮对机体繁殖功能的影响
        3.3.1 大豆异黄酮对雌性生殖功能的影响
        3.3.2 大豆异黄酮对雄性生殖功能的影响
    4 选题意义
第二章 实验正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实验方法
        1.4.1 建立肥胖大鼠模型
        1.4.2 大豆异黄酮干预
        1.4.3 动物处死和取材
        1.4.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4.5 附睾精子参数检查
        1.4.6 制备石蜡切片
        1.4.7 HE染色
        1.4.8 PAS染色
        1.4.9 免疫组化染色(IHC)
        1.4.10 睾丸组织氧化应激指标的测定
        1.4.11 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 -PCR)
        1.4.12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1.4.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肥胖模型建立期大鼠体重、摄食量和血脂变化
        2.2 大豆异黄酮干预期间肥胖大鼠体重、摄食量和血脂变化
        2.3 大豆异黄酮干预后血浆性激素水平变化
        2.4 大豆异黄酮干预后睾丸重量和附睾精子参数变化
        2.5 大豆异黄酮干预后睾丸组织学结构变化
        2.6 大豆异黄酮干预后对睾丸生精上皮周期的影响
        2.7 大豆异黄酮干预对肥胖大鼠睾丸Cleaved Cleaved Caspase-3 蛋白的影响
        2.8 大豆异黄酮干预可改善肥胖致大鼠睾丸的氧化损伤
        2.9 大豆异黄酮干预对肥胖大鼠睾丸抗氧化和细胞凋亡关键因子m RNA表达的影响
        2.10 大豆异黄酮干预对肥胖大鼠睾丸Nrf2、HO-1 和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总结
    5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大豆异黄酮对高脂肥胖大鼠结肠屏障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肥胖
    2 肥胖与肠道
        2.1 肠道屏障功能
        2.2 肥胖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2.3 肥胖对肠道氧化应激的影响
    3 大豆异黄酮
        3.1 大豆异黄酮在哺乳动物体内的代谢
        3.2 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学功能
        3.2.1 对肥胖的影响
        3.2.2 对氧化应激的影响
        3.2.3 对肠道的影响
    4 选题意义
第二章 实验内容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日粮
        1.3 试剂
        1.4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模型建立
        2.2 组织形态学观察
        2.3 机械屏障功能相关因子检测
        2.3.1 机械屏障功能相关蛋白检测
        2.3.1.1 总RNA提取
        2.3.1.2 反转录
        2.3.2 蛋白含量测定
        2.3.3 测定血清LPS含量
        2.4 抗氧化和氧化指标检测
        2.5 结肠黏膜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测定
        2.5.1 细胞因子含量测定
        2.5.2 sIgA含量测定
        2.6 盲肠微生物菌群及短链脂肪酸含量检测
        2.6.1 微生物菌群分析
        2.6.2 短链脂肪酸含量测定
        2.7 TLR4/NF-κB通路相关因子检测
        2.8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高脂肥胖大鼠模型的建立
        3.2 大豆异黄酮对高脂肥胖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3.3 大豆异黄酮对高脂肥胖大鼠结肠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3.4 大豆异黄酮对高脂肥胖大鼠结肠氧化应激的影响
        3.5 大豆异黄酮对高脂肥胖大鼠结肠机械屏障功能的影响
        3.6 大豆异黄酮对高脂肥胖大鼠盲肠微生物的影响
        3.7 大豆异黄酮对高脂肥胖大鼠结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
    4 讨论
        4.1 大豆异黄酮对高脂肥胖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4.2 大豆异黄酮对高脂肥胖大鼠结肠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4.3 大豆异黄酮对高脂肥胖大鼠结肠氧化应激的影响
        4.4 大豆异黄酮对高脂肥胖大鼠结肠机械屏障功能的影响
        4.5 大豆异黄酮对高脂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4.6 大豆异黄酮对高脂肥胖大鼠结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
    5 结论与创新
        5.1 结论
        5.2 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录

(10)双霉菌发酵的八公山腐乳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发酵食品的概述
        1.1.1 传统发酵食品及其微生物
        1.1.2 发酵食品的发酵方式
        1.1.3 八公山腐乳的简介
    1.2 腐乳发酵工艺研究
        1.2.1 腐乳的生产工艺流程
        1.2.2 腐乳生产关键要点
        1.2.3 腐乳品质标准
        1.2.4 腐乳的生产发展与现状
    1.3 腐乳的菌种和营养品质的研究
        1.3.1 腐乳的菌种
        1.3.2 腐乳中微生物菌群特征性分析研究
        1.3.3 腐乳的营养价值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八公山腐乳双霉菌发酵技术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菌株与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2.2 试验方案设计
        2.2.1 混合发酵腐乳单因素试验设计
        2.2.2 混合发酵腐乳发酵条件正交试验优化
        2.2.3 混合发酵腐乳感官评价设计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双霉菌混合发酵腐乳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2.3.2 双霉菌混合发酵腐乳正交试验结果
        2.3.3 双霉菌混合发酵腐乳感官评价分析
        2.3.4 感官评价结果与主要酶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双霉菌混合发酵腐乳品质的动态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3.2 试验方案设计
        3.2.1 不同条件发酵腐乳样品理化性质研究
        3.2.2 不同条件发酵腐乳样品质构测定
        3.2.3 不同条件发酵腐乳样品抗氧化能力的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条件发酵腐乳理化性质分析
        3.3.2 不同条件发酵腐乳样品质构分析
        3.3.3 不同条件发酵腐乳样品抗氧化能力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双霉菌发酵八公山腐乳微生物菌群初步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4.2 试验方案设计
        4.2.1 不同条件发酵腐乳的物种组成研究
        4.2.2 不同条件发酵腐乳群落组成特征性分析
        4.2.3 不同条件发酵腐乳微生物菌群与营养成分研究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条件发酵腐乳的微生物菌群特征性分析
        4.3.2 不同条件发酵腐乳的群落组成差异性分析
        4.3.3 不同条件发酵腐乳氨基酸成分分析
    4.4 本章小结
5.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四、大豆异黄酮测定方法概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山羊奶乳清蛋白的制备及其包埋大豆异黄酮体系研究[D]. 田木.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大豆胞囊线虫和秀丽隐杆线虫在染料木素中暴露评价[D]. 马永珍.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3]大豆GmMYB12B2转基因株系的鉴定与分析[D]. 段雪梅. 吉林大学, 2020
  • [4]鹰嘴豆异黄酮的分离纯化及其对人乳腺癌细胞抑制作用的转录组学研究[D]. 王佳. 吉林大学, 2020(08)
  • [5]一测多评法测定6种大豆异黄酮的质量分数[J]. 李秀,马家辉,顾阳,杨燕,成向荣.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20(04)
  • [6]大豆异黄酮脂质体的制备及相关性质研究[D]. 吴瑶瑶.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02)
  • [7]高效低成本的豆渣生物饲料发酵转化机制的研究[D]. 李继彬. 江苏大学, 2019(03)
  • [8]大豆异黄酮对饮食诱导肥胖大鼠精子发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李一帆.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9]大豆异黄酮对高脂肥胖大鼠结肠屏障功能的影响[D]. 程东静.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10]双霉菌发酵的八公山腐乳品质研究[D]. 王巧云.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大豆异黄酮的测定方法概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