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氰酸盐分光光度法测定铼酸铵中的钼

硫氰酸盐分光光度法测定铼酸铵中的钼

一、硫氰酸盐光度法测定铼酸铵中的钼(论文文献综述)

刘付平[1](2021)在《两种N类吸附材料的合成及其对钼精矿焙烧洗液中铼回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黄孟楠[2](2020)在《咪唑基离子液体功能化的吸附材料对稀散金属Re(Ⅶ)的分离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离子液体具有非常大的可设计性,在吸附分离领域被广泛应用,其中咪唑基离子液体由于其丰富的氮元素,对稀散金属具有很大的吸附潜能。本文以咪唑基离子液体作为吸附官能团,通过与二乙烯苯共聚或与MOFs材料复合的方式,固化离子液体并提高其吸附效率,同时探究了吸附材料在水溶液中对稀散金属Re(VII)的吸附分离能力,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将二乙烯苯和乙烯基咪唑离子液体进行自由基聚合,制备出一种树脂类咪唑基离子液体共聚物(DVB-n-C8VEIMX),用于选择性吸附稀散金属Re(VII)。二乙烯苯的加入不仅减少了离子液体功能基团的损失,而且能够固化离子液体,使其更易分离。该吸附剂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对Re(VII)的最大饱和吸附量为313.28 mg·g-1,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属于自发的放热反应。即使在大量共存离子(SO42-、NO3-、NO2-、Cl-、CO32-、PO43-)存在下,依然对Re(VII)表现出高效的吸附能力。更重要的是,该吸附剂能够在pH 1-3 M的较宽酸性范围内有效分离钼和铼,在3 M酸度下,对Re(VII)的吸附率保持在60%以上。此外,本研究还探讨了离子液体结构中的烷基链长度、空间位阻以及阴离子种类等因素对Re(VII)回收率的影响,并通过XPS、IC以及FT-IR对吸附机理进行了验证。同时,吸附材料在10次循环后,吸附率可达88.21%,洗脱率为95.11%,仍然展现出超强的再生能力,体现了该材料在Re(VII)的分离回收方面的实际应用价值。2、金属有机骨架(MOFs)是一种新型的多孔固体材料,其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孔径可调,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吸附材料。我们选择了MIL-101作为基体,通过浸渍研磨的方法使双乙烯基咪唑离子液体在MOFs骨架上进行原位聚合,制备出稳定的非均相复合材料(y-P(CnVIM2Cl2)@MIL-101)。MIL-101作为多孔骨架可实现目标离子的快速传质,缩短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同时双乙烯基咪唑离子液体更是增加了吸附官能团的数量。对比溶剂热法发现,物理研磨的非均相合成方法减少了由于化学键合所占据的吸附位点的数量,同时保证了离子液体在MOFs骨架上的聚合,使吸附剂对Re(VII)有更高的吸附能力,最大吸附量为642.41 mg·g-1。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吸附效果要远远优于MIL-101和聚离子液体P(C4VIM2Cl2)本身。同时,我们探究了不同烷基链长度的离子液体单体对Re(VII)的吸附性能的影响,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的拟合数据表明,烷基链长为二、四、六的复合材料对Re(VII)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98.02 mg·g-1,642.41 mg·g-1,402.12 mg·g-1,烷基链长度为六的吸附剂具有最佳选择性,而烷基链长度为四的吸附剂吸附速率较快。三种吸附剂在不同酸度的水溶液中浸泡48小时后,残余质量均保存在85%以上,XRD谱图表明材料晶型结构完好,展示出优异的稳定性。吸附机理主要是离子液体上的Cl-与ReO4-之间的阴离子交换和咪唑环上季铵化的氮元素与ReO4-的静电引力作用。

张泽涛[3](2020)在《微波辅助合成功能化三维介孔二氧化硅基复合材料及对铼、镓吸附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介孔二氧化硅KIT-6(mSiO2)具有高比表面积、孔径可调的有序介孔结构,表面丰富的硅羟基使其易于修饰与改性,因此在吸附、催化、药物传输等领域应用广泛。目前,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一般使用正硅酸四乙酯(TEOS)作为硅源,水解速度慢,大规模制备耗费时间长。并且介孔二氧化硅的改性通常使用硅烷偶联剂和有机试剂作为功能化试剂,制备过程复杂,成本高,环境污染大,所以探究廉价绿色的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在吸附领域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传统的水热合成方法是制备介孔二氧化硅及其复合材料的常用方法,但其升温速率慢且加热时间长,而微波水热合成法可以使材料在合成过程中被快速均匀的加热,提高反应速率,缩短反应时间。因此,本文采用微波辅助的方法,通过一步法和后嫁接法分别制备了两种功能化的三维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对材料的结构性质进行一系列的表征,并研究了复合材料在单一溶液和混合溶液中对Re(Ⅶ)与Ga(Ⅲ)的吸附性能、吸附选择性及机理。具体研究如下:1、以P123为模板,廉价且水解速度快的无机硅酸钠(SS)作为硅源,采用共缩合法,在Na2 SiO3的水解过程中加入无毒、成本低且活性位点多的生物质壳聚糖,使Si-OH与壳聚糖上的-OH以共价键和氢键的方式结合,然后加入戊二醛作为交联剂,通过微波加热合成生物质壳聚糖改性的介孔二氧化硅材料SS-KIT-6-M4-15-CS3。此吸附剂制备过程简单,环境友好,且合成速度快,耗费时间短,总的合成时间比传统方法降低了约36个小时。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溶液pH 4条件下,SS-KIT-6-M4-15-CS3对Re(Ⅶ)的最大饱和吸附量为261.81 mg·g-1,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优于大多数已报道的吸附材料。FT-IR光谱和XPS分析推测此吸附的机理可能是壳聚糖上的氨基与戊二醛上的醛基反应形成的-C=N-与ReO4-以螯合作用结合形成稳定的螯合物。通过选择性和模拟料液实验,吸附剂在Cu(Ⅱ)、Zn(Ⅱ)、Mn(Ⅱ)的混合溶液中对Re(Ⅶ)具有很好的吸附选择性。经过循环吸附-脱附实验说明吸附剂具有很好地稳定性与循环再生性能,为此吸附剂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2、根据镓的阳离子存在形式和吸附特点,通过后嫁接的方法制备水杨醛肟/聚多巴胺/三维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首先用微波辅助合成的方法制备KIT-6,再利用具有快速聚合粘附能力的多巴胺将水杨醛肟负载在KIT-6的表面,得到水杨醛肟改性的介孔二氧化硅材料SO200/PDA50-KIT-6。通过小角XRD及N2吸附分析的结果表明,后嫁接法很好地保留了 KIT-6原本的有序介孔结构。随着多巴胺和水杨醛肟加入量的增多,材料的有序性逐渐降低,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和孔径也在加入了 50 mg多巴胺(DA)和300 mg水杨醛肟(SO)时分别降到94 m2·g-1、0.14 Cm3·g-1、5.9 nm,表明了多巴胺和水杨醛肟成功地进入了介孔二氧化硅的孔道使其孔径变小。当加入200 mg水杨醛肟时,样品SO200/PDA50-KIT-6的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和孔径分别为171 m2·g-1、0.15 cm3·g-1、6.7 nm。通过表面官能团滴定,吸附剂SO200/PDA50-KIT-6表面的羟基含量最多(3.30 mmol·g-1)。因此,当KIT-6/多巴胺/水杨醛肟的质量比是1:1:4时,吸附剂SO200/PDA50-KIT-6的DBJH为6.7 nm,表面暴露的活性位点最多。通过吸附实验,在pH 10条件下,SO200/PDA50-KIT-6对Ga(Ⅲ)的最大饱和吸附量为136.40 mg·g-1,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SO200/PDA50-KIT-6对Ga(Ⅲ)具有很好地选择性,在高浓度锗与砷的存在下,依然可以实现对镓的有效分离。通过FT-IR分析推断吸附剂对Ga(Ⅲ)的吸附机理可能是水杨醛肟中的酚羟基和肟官能团与Ga(OH)4-发生离子交换作用和螯合作用。循环吸附-脱附实验证明吸附剂SO200/PDA50-KIT-6具有很好地稳定性与循环能力。综上,本文所探究的方法能够制备出高效、快速、简便、成本低的吸附剂,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朱龙[4](2019)在《三维离子印迹介孔硅基材料的构筑及对铼、镓吸附行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离子印迹技术通过一步法成功构筑了系列三维生物质/介孔硅基复合吸附剂,对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及吸附行为的探究,分别对溶液中的稀散金属离子铼、镓进行选择性回收分离,具体如下:1、首先分别以钼酸铵、戊二醛、壳聚糖作为印迹过程中的模板离子、交联剂、单体;以正硅酸四乙酯作为硅源构筑了三维介孔二氧化硅KIT-6为基体材料,合成了一种三维钼印迹的壳聚糖/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当模板离子钼酸铵与壳聚糖质量比为2/1的条件下制备的I-CTS-KIT-6对铼的吸附能力最佳,且符合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其吸附量可达389.76mg?g-1(pH 3),明显高于未印迹的N-CTS-KIT-6对铼的最大吸附量。通过FT-IR及XPS分析确定吸附机理为特异性印迹空穴的R-NH3+、-N=C与ReO4-之间的螯合作用以及R-NH3+与ReO4-之间的静电引力。从选择性实验结果能够看出,在不同高浓度Cl-、NO3-、SO42-、SO32-阴离子的存在下,I-CTS-KIT-6对铼的吸附率稍有降低,但仍能达到80%以上;在Zn(II)、Cu(II)、Fe(III)和Mn(II)混合体系中,I-CTS-KIT-6仍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并且能够弥补未印迹吸附剂N-CTS-KIT-6在Cu/Re分离上选择性低的问题。六次循环-洗脱实验证明三维钼印迹的壳聚糖/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2、为了深入探究三维有序介孔硅基复合材料对镓离子的吸附性能,本文以正硅酸四乙酯为硅源,五倍子单宁为吸附源,戊二醛为交联剂,通过一步法成功制备了三维五倍子单宁/有序介孔二氧化硅的复合材料1.2-PT-10-KIT-6。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pH 10条件下,1.2-PT-10-KIT-6对镓的最大吸附量能够达到186.73 mg?g-1,吸附符合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1.2-PT-10-KIT-6在Ga/Ge与Ga/As的二元体系中能够实现对镓的选择性分离。通过FTIR和XPS对吸附机理进行分析,该机理为三维五倍子单宁/有序介孔二氧化硅的复合材料表面的酚羟基与Ga(OH)4-之间发生离子交换作用,此外,1.2-PT-10-KIT-6表面酚羟基上的O原子与Ga(OH)4-配位形成螯合物。3、为了提高吸附剂对镓的吸附量以及选择性,将三维五倍子单宁/有序介孔二氧化硅的复合材料与离子印迹技术相结合,以硅酸钠为硅源,镓为模板离子,五倍子单宁为单体,戊二醛为交联剂,通过一步法成功制备了三维镓印迹五倍子单宁/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在模板离子镓的量为5 mL、150 mg·L-1条件下合成的吸附剂(I-PT-KIT-6@150)对镓离子具有最佳的吸附效果。由于离子印迹产生了特异性印迹空穴,I-PT-KIT-6@150的比表面积(514.354m2·g-1)也大于N-PT-KIT-6(508.511 m2·g-1),因此I-PT-KIT-6@150吸附选择性和最大吸附量(286.50 mg?g-1)均高于未印迹的吸附剂N-PT-KIT-6。六次循环-洗脱实验证明吸附剂I-PT-KIT-6@150具有较好的循环性能。

王心一,彭应钦,王鑫,孙婷,赵光[5](2019)在《废弃物中铼的提取方法与回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铼是一种重要的稀散金属,铜冶炼废弃物中含有微量的铼。目前国内外对从废弃物中回收铼的研究较少,从二次资源中回收铼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本文综述了铼的性质、来源,特别介绍了冶炼废弃物中铼的来源,介绍了分光光度法、电感等离子体光谱/质谱法等铼的主要分析方法,和萃取法、离子交换法、化学沉淀法等铼的常规提取回收方法及近年来新型提取方法,以及铼的应用研究现状。

宁阳坤[6](2018)在《离子交换法回收钼冶炼废酸中钼和铼研究》文中提出铼(Re)是一种具有密度大、沸点高、熔点高、催化活性好、延展性和成型性优良的稀散金属,在高温合金制备、加氢催化剂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钼具有优异的物化性能,主要用作钢铁领域的合金钢、不锈钢的添加剂。铼无独立矿床,主要伴生在辉钼矿中,作为钼冶炼的副产品进行回收。在现有的钼冶炼工艺中,铼主要在钼冶炼烟尘和冶炼废酸中富集。为了保证钼的收率,烟尘往往返回到焙烧工序,钼冶炼废酸就成为回收铼的重要的原料之一。萃取法和离子交换法是从钼冶炼废酸中回收铼的主要方法,其中萃取法较为成熟,也有工业应用,但萃余液有机物含量超标,水处理难度大。基于此,本研究针对现有钼冶炼废酸中铼(VII)、钼(VI)回收利用技术存在的问题,采用离子交换法对钼冶炼废酸中铼(VII)、钼(VI)进行回收利用,对回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以期获得较高的利用率,为钼冶炼废酸中钼和铼回收提供技术支持。对萃淋树脂静态吸附铼过程进行了研究,含Re浓度为200 mg/L的高铼酸铵溶液和萃淋树脂的体积比为150:1;pH值的增大,对萃淋树脂吸附Re的过程不利,较小的溶液pH值区间对吸附有利;温度的升高,对萃淋树脂吸附Re离子的过程不利,常温进行吸附即可;溶液中杂质离子SO32-、SO42-和F-变化均会降低萃淋树脂对铼的吸附率,同浓度下SO32-对Re的吸附过程影响很大。对萃淋树脂动态吸附和解吸附铼的工艺进行了优化,适宜的动态吸附条件为:钼冶炼废酸pH值为0到1.5,流速为0.5 BV/h,吸附于常温下进行,铼动态吸附率达到96.63%;适宜的动态解吸条件为:氨水浓度2.5%,流速为1 BV/h,解吸附在常温下进行,其解吸率达到98.31%,铼最高被富集到12 g/L。采用萃淋树脂吸附铼,吸附后液中有机物含量为41 mg/L,较萃取后液的403 mg/L降低,吸附后溶液中有机物含量下降89.83%。对D314树脂静态吸附钼的过程进行了研究,含Mo浓度为1 g/L的钼酸铵溶液和D314树脂树脂的体积比为150:1;适宜的吸附溶液pH值为4左右;温度升高,对D314树脂吸附Mo过程有利,考虑过程的经济性,选择适宜的吸附温度为常温;溶液中杂质离子SO32-、SO42-和F-变化均会降低D314树脂对Mo的吸附率,其中同浓度下SO32-对Mo的吸附过程影响最大。对D314树脂动态吸附和解吸附钼工艺进行了优化,得到适宜的动态吸附工艺参数为:钼冶炼废酸pH值为4左右,流速为0.5 BV/h,吸附在常温下进行,钼动态吸附率达到90.63%;适宜的动态解吸附钼的条件为:氨水浓度10%,流速为1.5 BV/h,解吸附在常温下进行,其解吸率达到98.81%,钼最高被富集到70 g/L。对萃淋树脂吸附铼过程的热力学及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热力学研究表明:Re的吸附过程是放热过程,温度升高对铼的吸附过程不利,Freundlich等温方程能较好反映萃淋树脂对Re的吸附平衡关系。动力学研究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较好的拟合萃淋树脂对Re的吸附过程,颗粒扩散是该过程的主要控速步骤;对D314树脂吸附钼过程的热力学及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热力学研究表明:Mo的吸附过程是吸热过程,温度升高对钼的吸附过程有利,Langmuir等温方程能较好地反映D314树脂对Mo的吸附平衡关系。动力学研究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较好拟合Mo吸附过程,颗粒扩散是该过程的主要控速步骤。

马王蕊,刘文,张选冬,罗仙,崇彪,韩守礼[7](2018)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铂铼废催化剂中铼》文中提出采用高温灼烧可除去铂铼废催化剂中碳、硫和有机物,但铼挥发损失严重。根据小于300℃时,高氯酸冒烟可除去碳、硫和有机物且铼基本不挥发损失这一原理,建立了采用硝酸-高氯酸消解样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铂铼废催化剂中铼的方法。确定的实验条件为:样品量为0.15g,加入2.0mL硝酸、1.0mL高氯酸,260290℃加热至刚冒烟;再加入2.0mL硝酸,加热至刚冒烟;重复2次至试液清亮;加入10.0mL盐酸,转入100mL容量瓶中,定容摇匀,于分析线Re 221.426nm处,ICP-AES测定铼。铝(Ⅲ)、铂(Ⅳ)、铁(Ⅲ)等共存离子不干扰测定。将实验方法用于1个铂铼废催化剂试验样品、4个铂铼废催化剂实际样品中铼(639.45 854.8g/t)的测定,试验样品的测定值与推荐值基本一致,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n=11)为0.17%0.63%,加标回收率为98.8%100.3%。

王妍力[8](2017)在《砂岩型铀矿中痕量铼的赋存形态、测定及浸出研究》文中提出矿产资源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航天航空事业的迅猛发展,稀有稀散金属铼的需求量急剧增大。而铼是地球上最稀缺的金属之一,如何综合开采铼,提高铼的储量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本文建立了氧化镁烧结—ICP-MS测定砂岩型铀矿中痕量铼的方法,该方法通过采用氧化镁烧结的熔矿方式,以及选用103Rh作为内标元素,有效地消除铀、钼及其他基体元素的干扰。在最佳条件下,方法对铼的检出限可低至0.0008μg/L,通过对多种标准样品和实际样品的分析表明,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5%,能够满足砂岩型铀矿中痕量铼的测定需求。采用循环伏安法系统研究了铼(Ⅶ)在黄铁矿表面的氧化还原性质,研究了不同接触时间、pH、温度对铼氧化还原性质的影响,表明铼在砂岩型铀矿中难被还原。开展了黄铁矿和腐殖酸对铼的吸附研究,结果表明,黄铁矿和腐殖酸铼(Ⅶ)没有明显的吸附能力。根据实际的砂岩型铀矿酸法地浸液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温度、pH和pe等参数,采用PHREEQC进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铼元素在砂岩型铀矿酸法地浸液中不受酸度、离子强度的影响,铼主要以ReO4-的形式稳定存在。而浸出液中铀的存在形式也不受阴离子(SO42-、Cl-)的浓度的影响,但受溶液的酸度影响,并且随溶液酸度的变化而变化。在pH值2.05.0区间时UO2SO4为主要形态,在pH值5.08.0区间时(UO2)2CO3(OH)3-为主要形态。开展了砂岩型铀矿中铀、铼共浸出工艺实验,确定了510 g/L硫酸加0.81.2 g/L过氧化氢的浸出工艺条件。通过大量现场实验数据分析表明,含铼砂岩型铀矿浸出液中铼的浓度在61104μg/L范围,需要高分配比的阴离子树脂才能有效富集铼。

王丹[9](2016)在《溶剂萃取法富集铼的研究》文中认为铼(Re)属稀散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含量极低,目前还未发现存在有铼的单独天然矿物,其主要伴生于辉钼矿、斑铜矿中。铼因具有高熔点、高沸点、密度大、优异的延展性、成型性、催化活性等独特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得铼以及其合金在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冶金、国防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本课题针对开拓者钼业生产过程中钼(VI)、铼(VII)的提取与富集难题,采用溶剂萃取技术,确定了萃取的优化实验条件,旨在为含铼物料提供一种铼回收的改进方法。本文采用硫脲光度法测定铼、硫氰酸钾光度法测定钼,主要进行了丙酮、甲乙酮两种酮类溶剂以及TBP膦类萃取剂对钼、铼的萃取分离研究工作,考察了萃取剂的加入量、萃取体系酸碱性浓度的变化、萃取平衡时间、萃取级数等因素对萃取性能的影响,并对三者的萃取效果进行了比较。采用丙酮作萃取剂时,优化萃取条件为:料液碱度为4mol/L氢氧化钠,单级萃取相比A:O为1:2,振荡萃取时间为5min,萃取于常温下进行,于此条件下,Re、Mo的萃取率分别为99.52%、7.5%;当相比A:O为2:1时,萃取级数确定为3级,Re、Mo的萃取率分别达到99.67%、7.55%;选用甲乙酮作为萃取剂时,优化萃取条件为:单级萃取时,料液p H值为6,相比A:O=1:5,在常温下萃取,萃取持续5min,在此条件下,Re、Mo的萃取率分别为95.84%、4.81%;当相比A:O为1:1时,萃取确定级数为3级,多级萃取下Re、Mo的萃取率分别达到98.61%、5.44%;负载有机相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有机相中羰基的特征吸收峰相较于原有机溶剂的发生了移动,说明萃取剂丙酮和甲乙酮萃取时的活性基团为羰基。选用稀释在煤油中的磷酸三丁酯(TBP)作为萃取溶剂时,优化的萃取条件为:单级萃取时,常温下,料液p H需先调节至2.0,TBP浓度为40%v,相比A:O为1:2,萃取平衡时间15 min,此时有99.81%的Mo进入到有机相中,Re几乎不萃取,得到萃取液A;再将萃余液的p H调节至-0.5左右,温度、TBP浓度和萃取时间保持不变,相比A/O为1:1,有99.70%的Re被萃取,得到萃取液B;最佳反萃条件为:Mo反萃时,于常温下进行,氨水质量浓度20%,萃取液p H=9,单级反萃相比A/O为2:3,接触时间5min,此条件下Mo的反萃率在99.8%附近;反萃相比A/O为1:10时,反萃级数确定为4级,反萃率达到99.88%;Re反萃时,反萃剂氨水质量浓度20%,萃取液p H=5,单级反萃相比A/O为1:5,接触时间5min,于常温下的反萃率在99.6%附近;当反萃相比A/O为1:10时,反萃级数确定为2级,此时Re的反萃取可达99.89%。采用TBP作萃取溶剂时,后序制备得到的产物经XRD谱图分析、XRF测样、SEM等表征手段,表明制得的产品是十二钼酸铵和高铼酸铵,且纯度较高,钼铼的含量分别为58.185%、68.66%。由此判断,TBP分离钼铼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史谊峰,郑文英,房勇,李君,唐慧,朱利亚[10](2015)在《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测定富铼渣中铼》文中提出称取0.20g样品于高铝坩埚中,置于马弗炉中升温至250℃,恒温30min以驱除硫和砷,再加入3.5g过氧化钠于730℃熔解7min,以水浸出熔融物后,加热微沸约5min以促进过氧化钠产生的过氧化氢分解完全,加水定容后,过滤,加入1滴对硝基酚溶液,滴加盐酸(1+6)至溶液黄色刚褪去(pH≈1),加水至20mL,再加入5mL 400g/L柠檬酸溶液、5mL盐酸(1+3)、5mL 10g/L丁二酮肟乙醇溶液、5mL 250g/L氯化亚锡溶液进行显色测定,建立了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测定富铼渣中铼含量的方法。实验表明:铼的质量浓度在100600μg/100mL范围内与其吸光度符合比尔定律,方法检出限为11.3μg/mL。干扰试验表明样品中共存离子不干扰测定。将方法用于两个富铼渣管理样品及两个实际样品中铼的测定,测定值与参考值相符,相对标准偏差(RSD,n=22)为0.69%1.1%,回收率为99%100%。

二、硫氰酸盐光度法测定铼酸铵中的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硫氰酸盐光度法测定铼酸铵中的钼(论文提纲范文)

(2)咪唑基离子液体功能化的吸附材料对稀散金属Re(Ⅶ)的分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铼的提取方面的研究进展
    1.3 聚离子液体在吸附方面的研究进展
    1.4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分离金属方面的研究进展
    1.5 离子液体与金属有机骨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2 实验操作方法
        2.2.1 铼的测定方法
        2.2.1.1 溶液配制
        2.2.1.2 标准曲线的测定
        2.2.2 Br~-的测定方法
        2.2.3 Cl~-的测定方法
    2.3 静态吸附实验方法和理论
        2.3.1 静态吸附实验
        2.3.1.1 酸度实验
        2.3.1.2 吸附选择性实验
        2.3.1.3 阴离子干扰性实验
        2.3.1.4 吸附-解析循环实验
        2.3.2 吸附等温实验及其方程
        2.3.2.1 吸附等温实验
        2.3.2.2 吸附等温线方程
        2.3.3 吸附动力学实验及其方程
        2.3.3.1 吸附动力学实验
        2.3.3.2 吸附动力学方程
        2.3.4 吸附热力学实验及其方程
第3章 乙烯基咪唑离子液体与二乙烯苯共聚物的制备及对Re(Ⅶ)的吸附性能研究
    3.1 乙烯基咪唑离子液体与二乙烯苯共聚物的制备
        3.1.1 离子液体Cm VEIMX的制备
        3.1.2 吸附剂DVB-n-C8VEIMX(n=0.5,1,1.5,2,3,4)的制备
    3.2 吸附剂DVB-n-C8VEIMBr的表征
        3.2.1 傅里叶红外光谱
        3.2.2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粒度分析
        3.2.3 元素分析
        3.2.4 氮气吸附测试
    3.3 DVB与 C8VEIMBr的不同比例对Re(Ⅶ)吸附性能的影响
    3.4 不同结构的离子液体对Re(Ⅶ)吸附性能的影响
    3.5 酸度对Re(Ⅶ)的吸附性能的影响
    3.6 吸附剂DVB-n-C8VEIMBr对 Re(Ⅶ)的吸附等温线
    3.7 吸附剂DVB-2-C8VEIMBr对 Re(Ⅶ)的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
        3.7.1 吸附动力学
        3.7.2 吸附热力学
    3.8 干扰阴离子对Re(Ⅶ)吸附性能的影响
    3.9 共存阳离子对Re(Ⅶ)吸附性能的影响
        3.9.1 吸附剂DVB-2-C8VEIMBr对 Re(Ⅶ)的吸附选择性
        3.9.2 吸附剂DVB-2-C8VEIMBr在高酸下的钼铼分离性能
    3.10 吸附剂DVB-2-C8VEIMBr对 Re(Ⅶ)的吸附机理
    3.11 吸附剂DVB-2-C8VEIMBr循环-洗脱性能
    3.12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乙烯基咪唑聚离子液体与MIL-101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Re(Ⅶ)的吸附性能研究
    4.1 吸附剂y-P(C_nVIM_2Cl_2)@MIL-101 复合材料的制备
        4.1.1 双乙烯基咪唑离子液体C_2VIM_2Cl_2,C4VIM_2Cl_2,C_6VIM_2Cl_2 的制备
        4.1.2 MIL-101的制备
        4.1.3 吸附剂y-P(C_nVIM_2Cl_2)@MIL-101和Bulk P(C_4VIM_2Cl_2)的制备
    4.2 吸附剂y-P(C_nVIM_2Cl_2)@MIL-101 的表征
        4.2.1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
        4.2.2 傅里叶红外光谱
        4.2.3 X射线粉末衍射
        4.2.4 氮气吸附
    4.3 合成条件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
        4.3.1 DVB与离子液体的投入比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
        4.3.2 离子液体的加入量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
        4.3.3 非均相合成法与均相合成法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
    4.4 酸度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
    4.5 离子液体的烷基链长度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
    4.6 吸附剂y-P(C_nVIM_2Cl_2)@MIL-101对Re(Ⅶ)的吸附等温线
    4.7 吸附剂y-P(C_nVIM_2Cl_2)@MIL-101 的稳定性探究
    4.8 吸附剂0.7-P(C4VIM_2Cl_2)@MIL-101对Re(Ⅶ)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
        4.8.1 吸附动力学
        4.8.2 吸附热力学
    4.9 干扰阴离子的浓度对吸附剂0.7g-P(C_4VIM_2Cl_2)@MIL-101 吸附性能的影响
    4.10 吸附剂y-P(C_nVIM_2Cl_2)@MIL-101对Re(Ⅶ)的吸附选择性能
    4.11 吸附剂0.7g-P(C_4VIM_2Cl_2)@MIL-101对Re(Ⅶ)的吸附机理
    4.12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3)微波辅助合成功能化三维介孔二氧化硅基复合材料及对铼、镓吸附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铼、镓的分离及研究进展
        1.2.1 铼的分离及研究进展
        1.2.2 镓的分离及研究进展
    1.3 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概述
        1.3.1 介孔二氧化硅概述
        1.3.2 功能化介孔二氧硅材料的概述
        1.3.3 功能化二氧化硅在吸附分离方面的研究进展
    1.4 壳聚糖吸附剂研究概况
    1.5 多巴胺改性吸附剂研究概况
    1.6 微波法在合成中的应用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微波辅助合成三维壳聚糖/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及对Re(Ⅶ)的吸附研究
    2.1 实验仪器试剂和测定方法
        2.1.1 主要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标准铼溶液的制备以及测定方法
        2.1.3.1 显色剂及标准溶液的配制
        2.1.3.2 标准曲线的测定
    2.2 三维壳聚糖/介孔二氧化硅吸附剂的制备
    2.3 吸附剂SS-KIT-6-M4-Y-CSX的表征
        2.3.1 TEM分析
        2.3.2 小角XRD分析
        2.3.3 N_2吸附-脱附分析
        2.3.4 元素分析
        2.3.5 FT-IR分析
    2.4 不同酸度下壳聚糖或戊二醛用量对材料吸附Re(Ⅶ)的性能影响
    2.5 吸附剂SS-KIT-6-M4-Y-CSX的吸附等温线
    2.6 SS-KIT-6-M4-15-CS3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分析
    2.7 吸附剂SS-KIT-6-M4-15-CS3的选择性及在模拟料液中的应用
        2.7.1 SS-KIT-6-M4-15-CS3在混合体系中对Re(Ⅶ)的选择性
        2.7.2 SS-KIT-6-M4-15-CS3在模拟料液中对Re(Ⅶ)的选择性
    2.8 吸附剂SS-KIT-6-M4-15-CS3吸附Re(Ⅶ)的机理
    2.9 吸附剂SS-KIT-6-M4-15-CS3的洗脱实验与循环性能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杨醛肟/聚多巴胺/三维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及对镓的吸附研究
    3.1 实验仪器试剂和测定方法
        3.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2 标准镓溶液的制备以及测定方法
        3.1.2.1 显色剂及标准溶液的配制
        3.1.2.2 标准曲线的测定
    3.2 水杨醛肟/聚多巴胺/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
    3.3 吸附剂SOy/PDAx-KIT-6的表征
        3.3.1 小角XRD分析
        3.3.2 N_2吸附-脱附分析
        3.3.3 FT-IR分析
        3.3.4 表面官能团滴定
    3.4 不同酸度下水杨醛肟或多巴胺用量对吸附剂吸附镓的性能影响
    3.5 吸附剂PDAx-KIT-6和SOy/PDA50-KIT-6的吸附等温线
    3.6 SO200/PDA50-KIT-6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分析
    3.7 吸附剂SO200/PDA50-KIT-6在混合体系中对镓的选择性
    3.8 吸附剂SO200/PDA50-KIT-6对镓的吸附机理
    3.9 吸附剂SO200/PDA50-KIT-6的洗脱实验与循环性能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4)三维离子印迹介孔硅基材料的构筑及对铼、镓吸附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生物质吸附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壳聚糖吸附剂的研究概况
        1.2.2 五倍子单宁吸附剂的研究概况
    1.3 介孔材料的概述
        1.3.1 介孔二氧化硅合成机理的研究
        1.3.2 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
        1.3.3 介孔材料在吸附分离领域中的应用
    1.4 离子印迹技术
        1.4.1 离子印迹的研究进展
        1.4.2 离子印迹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三维钼印迹的壳聚糖/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对Re(VII)的吸附研究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铼的测定
        2.1.3.1 显色剂及铼标准溶液的配制
        2.1.3.2 测定方法及标准曲线的测定
    2.2 三维钼印迹的壳聚糖/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
    2.3 吸附剂的表征
        2.3.1 TEM分析
        2.3.2 小角XRD分析
        2.3.3 N_2 吸附-脱附分析
        2.3.4 元素分析
        2.3.5 FT-IR分析
    2.4 基于吸附性能的制备条件优化
        2.4.1 吸附剂I-CTS-KIT-6与N-CTS-KIT-6 吸附性能的对比
        2.4.2 不同模板离子与壳聚糖质量比对吸附性能的对比
        2.4.3 吸附剂I-CTS-KIT-6与Re-CTS-KIT-6 吸附性能的对比
    2.5 吸附剂在混合体系中对Re(VII)的选择性回收
    2.6 阴离子对吸附剂吸附Re(VII)的影响
    2.7 吸附剂I-CTS-KIT-6对Re(VII)的吸附等温线
    2.8 I-CTS-KIT-6 的循环洗脱实验
    2.9 吸附剂I-CTS-KIT-6 吸附Re(VII)的机理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维五倍子单宁/有序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以及对镓的吸附研究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2 镓的测定方法
        3.1.2.1 标准溶液配制
        3.2.1.2 镓标准曲线的测定
    3.2 三维五倍子单宁/有序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
    3.3 吸附剂的结构表征
        3.3.1 TEM分析
        3.3.2 小角XRD分析
        3.3.3 N_2 吸附分析
        3.3.4 FT-IR分析
        3.3.5 表面官能团的滴定
    3.4 基于吸附性能的制备条件优化
        3.4.1 镓的存在形式
        3.4.2 酸度以及戊二醛用量对吸附剂性能影响
    3.5 吸附剂 1.2-PT-10-KIT-6 在二元体系中的选择性
    3.6 吸附剂 1.2-PT-10-KIT-6 对镓的吸附等温线
    3.7 吸附剂 1.2-PT-10-KIT-6 震荡时间对吸附量的影响
    3.8 吸附剂 1.2-PT-10-KIT-6 对镓的洗脱和循环实验
    3.9 吸附剂 1.2-PT-10-KIT-6 对镓的吸附机理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维镓印迹五倍子单宁/有序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对镓的吸附研究
    4.1 三维镓印迹五倍子单宁/有序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
    4.2 吸附剂的结构表征
        4.2.1 小角XRD与TEM分析
        4.2.2 N_2 吸附分析
        4.2.3 FT-IR分析
    4.3 不同吸附剂吸附能力的比较
        4.3.1 不同酸度条件下吸附剂对镓的吸附能力
    4.4 吸附剂 I-PT-KIT-6@150在二元体系中的选择性
    4.5 吸附剂I-PT-KIT-6@150对镓的吸附等温线
    4.6 吸附剂I-PT-KIT-6@150的循环洗脱实验
    4.7 吸附剂I-PT-KIT-6@150对镓的吸附机理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5)废弃物中铼的提取方法与回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铼的来源、性质及其应用
    1.1 铼的来源
    1.2 铼的性质
    1.3 铼的用途
        1.3.1 航空、航天领域
        1.3.2 含铼催化剂
        1.3.3 其它用途
    1.4 废弃物中的铼
2 废弃物中铼的提取、分析方法
    2.1 铼的提取方法研究
        2.1.1 溶剂萃取法
        2.1.2 离子交换法
        2.1.3 化学沉淀法
        2.1.4 新型提取方法
    2.2 铼的分析测定技术研究
        2.2.1 常规测定方法
        2.2.2 分光光度法
        2.2.3 等离子体光谱/质谱法
        2.2.4 其他分析方法
3 结束语

(6)离子交换法回收钼冶炼废酸中钼和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钼和铼的性质与用途
        1.1.1 钼和铼的性质
        1.1.2 钼和铼的用途
    1.2 钼和铼的分析测定方法
    1.3 钼和铼的分离技术
        1.3.1 溶剂萃取分离技术
        1.3.2 离子交换分离技术
        1.3.3 液膜分离技术
        1.3.4 萃取色谱分离技术
        1.3.5 活性炭吸附分离技术
        1.3.7 其它分离技术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内容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药品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设备及仪器
    2.2 钼铼的分析测试
    2.3 萃淋树脂制备和实验原理
        2.3.1 萃淋树脂的制备
        2.3.2 萃淋树脂的分离铼原理
        2.3.3 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离钼原理
    2.4 研究工艺流程
    2.5 本章小结
3 Re离子交换工艺优化研究
    3.1 萃取树脂制备探索研究
    3.2 萃淋树脂吸附后液与萃余有机物含量分析
    3.3 铼的吸附研究
    3.4 萃淋树脂对铼的吸附工艺优化
        3.4.1 树脂加入量对Re吸附率的影响
        3.4.2 pH值对Re吸附率的影响
        3.4.3 温度对Re吸附率的影响
        3.4.4 Na_2SO_4浓度对Re吸附率的影响
        3.4.5 Na_2SO3浓度对Re吸附率的影响
        3.4.6 NaF浓度对Re吸附率的影响
        3.4.7 钼酸铵浓度对Re吸附率的影响
        3.4.8 不同流速对Re吸附率的影响
        3.4.9 不同解吸剂浓度对Re解吸率的影响
    3.5 萃淋树脂动态吸附Re的研究
        3.5.1 萃淋树脂动态吸附Re
        3.5.2 萃淋树脂动态解吸Re
        3.5.3 吸附前后树脂的红外表征
    3.6 高铼酸铵的制备和表征
    3.7 本章小结
4 Mo离子交换工艺优化研究
    4.1 树脂的预处理
    4.2 钼的吸附研究
    4.3 钼的吸附探索研究
    4.4 钼的吸附工艺优化研究
        4.4.1 树脂加入量对Mo吸附率的影响
        4.4.2 pH值对Mo吸附率的影响
        4.4.3 温度对Mo吸附率的影响
        4.4.4 Na_2SO_4浓度对Mo吸附率的影响
        4.4.5 Na_2SO3浓度对Mo吸附率的影响
        4.4.6 NaF浓度对Mo吸附率的影响
        4.4.7 不同吸附流速对Mo吸附的影响
        4.4.8 不同解吸剂浓度对Mo解吸附的影响
    4.5 D314树脂动态吸附Mo研究
        4.5.1 D314树脂动态吸附Mo
        4.5.2 D314树脂动态解吸Mo
        4.5.3 吸附前后树脂的红外表征
    4.6 本章小结
5 钼铼离子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研究
    5.1 Re离子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研究
        5.1.1 热力学和动力学实验
        5.1.2 热力学分析
        5.1.2.1 吸附等温线
        5.1.2.2 热力学函数
        5.1.3 吸附过程动力学分析
        5.1.4 控速步骤
    5.2 Mo离子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研究
        5.2.1 热力学和动力学实验
        5.2.2 热力学分析
        5.2.2.1 吸附等温线
        5.2.2.2 热力学函数
        5.2.3 吸附过程动力学分析
        5.2.4 控速步骤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7)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铂铼废催化剂中铼(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和工作条件
    1.2 试剂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样品消解方法
    2.2 硝酸-高氯酸消解体系
        2.2.1 样品量
        2.2.2 硝酸和高氯酸用量
        2.2.3 消解温度
        2.2.4 补加硝酸用量
        2.2.5 消解冒烟时间
        2.2.6 消解冒烟次数
    2.3 测定条件的选择
        2.3.1 盐酸浓度
        2.3.2 分析线
        2.3.3 校准曲线和检出限
    2.4 共存离子影响
    2.5 方法对照
3 样品分析

(8)砂岩型铀矿中痕量铼的赋存形态、测定及浸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矿产资源与铼的现状
        1.1.2 铼的用途
        1.1.3 铼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2 铼的分离分析方法研究
        1.2.1 铼的分离与富集方法研究
        1.2.2 铼的测定方法研究
    1.3 ICP-MS测定铼方法概述
        1.3.1 ICP-MS方法原理
        1.3.2 质谱干扰及其消除
        1.3.3 ICP-MS应用
    1.4 形态计算软件介绍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砂岩型铀矿中痕量铼的测定方法
    2.1 常用的测定铼的分析方法
        2.1.1 硫氰酸盐法测定含铼溶液中铼
        2.1.2 硫脲分光光度法测定铼
        2.1.3 ICP-AES法测定微量铼
    2.2 氧化镁烧结-ICP-MS法测定砂岩型铀矿中的痕量铼
        2.2.1 实验部分
        2.2.2 结果与讨论
        2.2.3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铼的成矿机理探讨
    3.1 铼在黄铁矿界面的电化学性质研究
        3.1.1 实验部分
        3.1.2 结果与讨论
    3.2 铼的吸附性能研究
        3.2.1 实验部分
        3.2.2 结果与讨论
    3.3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砂岩型铀矿地浸液中铀铼的形态分布
    4.1 模拟原理
    4.2 砂岩型铀矿地浸液中的主要成分
    4.3 热力学参数
    4.4 参数输入及计算
        4.4.1 pe值计算
        4.4.2 浓度的转化
    4.5 计算结果及分析
        4.5.1 砂岩型铀矿酸法地浸液中铀铼的存在形态
        4.5.2 pH值对铀铼形态分布的影响
        4.5.3 离子强度对铀形态分布影响
    4.6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砂岩型铀矿中铀铼综合提取方法研究
    5.1 岩矿芯样品加工与化学成分测定
        5.1.1 岩芯样品性状及处理
        5.1.2 岩芯主要化学成份测试
    5.2 岩芯实验室内搅拌浸出实验
        5.2.1 矿石酸容量试验
        5.2.2 样品氧化还原性的测定
        5.2.3 搅拌浸出
        5.2.4 综合搅拌实验
    5.3 砂岩型铀矿酸法地浸液中铼含量的测定
    5.4 本章结论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溶剂萃取法富集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铼的性质与用途
        1.1.1 铼的性质
        1.1.2 铼的用途
    1.2 钼铼的分析测定方法
        1.2.1 电化学分析方法
        1.2.2 铼的光度分析
        1.2.3 等离子体-质谱法
        1.2.4 负离子热表面电离质谱法( N-TIMS)
        1.2.5 中子活化分析法(NAA)
        1.2.6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1.2.7 色谱法
        1.2.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
        1.2.9 其它方法
    1.3 铼的分离提取方法概述
        1.3.1 溶剂萃取分离技术
        1.3.2 离子交换技术
        1.3.3 液膜分离技术
        1.3.4 萃取色谱法
        1.3.5 泡沫塑料吸附法
        1.3.6 活性炭吸附法
        1.3.7 其它提取法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钼、铼的分析测定方法
    2.1 实验原料、药品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设备及仪器
        2.1.4 储备液的制备
    2.2 钼的分析方法
        2.2.1 方法原理
        2.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2.2.3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2.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 铼的分析测定
        2.3.1 方法原理
        2.3.2 标准溶液的配制
        2.3.3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2.3.4 铼的标准曲线的绘制
    2.4 原料中钼、铼含量的测定
    2.5 本章小结
3 Mo(Ⅵ)、Re(VII)的两种酮类溶剂萃取工艺及机理研究
    3.1 样品的前处理
    3.2 丙酮萃取
        3.2.1 溶液酸碱度对Mo(VI)、Re(VII)萃取率的影响
        3.2.2 萃取剂用量对Mo(VI)、Re(VII)萃取率的影响
        3.2.3 萃取平衡时间对Mo(VI)、Re(VII)萃取率的影响
        3.2.4 萃取温度Mo(VI)、Re(VII)萃取率的影响
        3.2.5 萃取级数对Re(VII)、Mo(VI)萃取率的影响
    3.3 甲乙酮溶剂萃取法
        3.3.1 溶液酸碱度的影响
        3.3.2 相比A/O的影响
        3.3.3 萃取温度的影响
        3.3.4 萃取时间的影响
        3.3.5 萃取级数的影响
    3.4 高铼酸铵的制备和分析
        3.4.1 高铼酸铵的制备
        3.4.2 高铼酸铵的分析表征
    3.5 Re(Ⅶ)、Mo(Ⅵ)萃取机理的研究
    3.6 两种酮类萃取剂的比较
    3.7 小结
4 TBP溶剂萃取法
    4.1 操作方法和步骤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稀释剂的选择
        4.2.2 萃取剂组成的确定
        4.2.3 pH对Re、Mo萃取的影响
        4.2.4 温度的影响
        4.2.5 接触时间的影响
        4.2.6 萃取相比的影响
    4.3 萃取液的反萃取实验
        4.3.1 氨水浓度对反萃的影响
        4.3.2 反萃相比的影响
        4.3.3 反萃时间的影响
        4.3.4 反萃温度的影响
        4.3.5 反萃级数的影响
    4.4 产品的制备与表征
        4.4.1 钼酸铵的制备
        4.4.2 钼酸铵产品的表征
        4.4.3 高铼酸铵的制备
        4.4.4 高铼酸铵的分析
    4.5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10)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测定富铼渣中铼(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样品预处理
        1.2.2 显色测定
        1.2.2.1试液的测定
        1.2.2.2校准曲线的绘制
2 结果与讨论
    2.1 样品预处理条件
        2.1.1 分解方法
        2.1.2 驱除硫和砷的温度和时间
        2.1.3 样品量
        2.1.4 过氧化钠用量
        2.1.5 熔解温度和时间
        2.1.6 试液的煮沸和过滤
    2.2 显色体系盐酸酸度
    2.3 校准曲线和检出限
    2.4 共存离子的影响
3 样品分析

四、硫氰酸盐光度法测定铼酸铵中的钼(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N类吸附材料的合成及其对钼精矿焙烧洗液中铼回收应用研究[D]. 刘付平. 东华理工大学, 2021
  • [2]咪唑基离子液体功能化的吸附材料对稀散金属Re(Ⅶ)的分离性能研究[D]. 黄孟楠. 辽宁大学, 2020(01)
  • [3]微波辅助合成功能化三维介孔二氧化硅基复合材料及对铼、镓吸附性能的研究[D]. 张泽涛. 辽宁大学, 2020(01)
  • [4]三维离子印迹介孔硅基材料的构筑及对铼、镓吸附行为的研究[D]. 朱龙. 辽宁大学, 2019(01)
  • [5]废弃物中铼的提取方法与回收应用研究[J]. 王心一,彭应钦,王鑫,孙婷,赵光. 辽宁化工, 2019(05)
  • [6]离子交换法回收钼冶炼废酸中钼和铼研究[D]. 宁阳坤. 郑州大学, 2018(01)
  • [7]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铂铼废催化剂中铼[J]. 马王蕊,刘文,张选冬,罗仙,崇彪,韩守礼. 冶金分析, 2018(02)
  • [8]砂岩型铀矿中痕量铼的赋存形态、测定及浸出研究[D]. 王妍力. 东华理工大学, 2017(01)
  • [9]溶剂萃取法富集铼的研究[D]. 王丹. 郑州大学, 2016(02)
  • [10]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测定富铼渣中铼[J]. 史谊峰,郑文英,房勇,李君,唐慧,朱利亚. 冶金分析, 2015(12)

标签:;  ;  ;  ;  ;  

硫氰酸盐分光光度法测定铼酸铵中的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