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争议的阿斯旺大坝

有争议的阿斯旺大坝

一、争论不休的阿斯旺水坝(论文文献综述)

王新[1](2020)在《尼罗河水资源分配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拥有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两大支流,其中发源于埃塞俄比亚的青尼罗河为其提供了百分之八十六的水量。由于历史及国家实力的原因,尼罗河一半以上的水量一直被最下游的埃及使用。用水份额的不均,导致尼罗河流域十一个国家长期争执不休。埃塞俄比亚在2011年开始在青尼罗河上修建复兴大坝,这使尼罗河水资源问题迅速升温,而2019年美国的介入使该问题更加复杂。本文主要在以历史文献、学术论着、新闻资料等为依据,考察尼罗河水资源分配问题的历史起源、发展脉络、主要矛盾及最新进展,并探究该问题的可能走向。全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尼罗河水资源分配问题的由来。由于殖民者的偏袒,下游国家埃及通过条约控制了尼罗河水资源的分配权,这引起了埃塞俄比亚及独立后的上游各国的不满;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尼罗河流域国家之间的矛盾。下游的埃及与上游国家就历史条约的合理性问题争执不休,而复兴大坝的修建的确对埃及造成了现实威胁;第三部分主要通过尼罗河倡议组织的作为,分析尼罗河流域国家合作解决水资源分配问题的尝试及其效果;第四部分则重点分析复兴大坝问题的产生及解决努力。自复兴大坝动工以来,利益攸关的埃及、埃塞俄比亚和苏丹三国不断就水量分配问题展开协商和谈判,但却迟迟无法达成一致。2019年,美国以调停者的身份介入三国谈判,给该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的变化。本文认为,复兴大坝问题的解决已到了无法拖延的时候,各方会在近期达成一个折中方案。在尼罗河水资源的未来分配上,埃及将借助与美国的传统友好关系继续制衡上游国家,但埃塞俄比亚将会拥有更大的发言权。此外,美国的介入有助于扩大其在尼罗河流域地区的影响力,这很可能给该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带来变数。

张茂春[2](2018)在《国际工程史视角下的加纳沃尔特河项目研究(1915-1966)》文中研究表明加纳沃尔特河项目是20世纪60年代非洲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工程,其发展历程颇为漫长和复杂。自澳大利亚人艾伯特·凯特森在1915年提出沃尔特河项目构想后,吸引了很多私人公司的积极参与,其中又以南非工程师邓肯·罗斯领导下的西非铝业有限公司为首,同时也引起了英国及其黄金海岸殖民地政府的高度关注,他们推动着沃尔特河项目的早期发展。1953年,黄金海岸殖民地政府建立了以罗伯特·杰克逊为主席的沃尔特河项目筹备委员会,对沃尔特河流域进行了全面调查,并于1956年公布了非常详细的调查报告,沃尔特河项目发展日趋成熟,但由于之后四方会谈失败和黄金海岸政治独立进程加快,沃尔特河项目暂时被搁置起来。加纳在1957年独立后,恩克鲁玛政府开始全力推进这个项目,利用美苏激烈争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有利国际形势,恩克鲁玛同美国政府展开了长期反复的谈判,也使得沃尔特河项目成为当时美苏英等各种国内、国际政治势力博弈的大舞台。出于各种政治考量,肯尼迪政府最终于1961年年底决定援建沃尔特河项目,1962年1月美加两国签订援助协议,沃尔特河项目进入正式实施运营阶段,经过4年建设时间,沃尔特河项目在1966年1月顺利竣工完成。沃尔特河项目不单单是一项商业项目,其实它的政治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其经济意义,沃尔特河项目是高度政治化的产物。正是由于沃尔特河项目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落成后的沃尔特河项目是否成功,引起了广泛争议。本文的结论是,从工程本身和长远利益来说,沃尔特河项目无疑是成功的,今天沃尔特水库产生的重大经济效益已经完全证明了这一点,但就促成该项目成功实施的初衷来看,恩克鲁玛政府和肯尼迪政府是失败的,美国凯泽投资公司则是沃尔特河项目的最大赢家。希望本文能为中国参与非洲大型国际工程合作方面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任红[3](2016)在《院士答:三峡工程的几个热点》文中认为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找不出三峡工程的替代方案。三峡工程可以被视为人类的一个巨大举措。可能现在还不被理解。1992年4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进行表决。在出席会议的2633名代表中,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有25名代表未按表决器。议案通过,三峡工程完成了它的立法程序。

董芳[4](2014)在《印度解决南亚跨界河流争端的实践及其对中印跨界水争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中印两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中印两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环境利益均严重依赖于自然资源。众多的人口和强劲的经济增长使两国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如今,这两个亚洲大国均已开始计划利用发源于中国、流经南亚的国际河流。然而,由于某些干扰因素(如领土争端和政治信任缺失),印度媒体反复炒作“中国水资源威胁论”,导致跨界水资源问题日渐上升为一个矛盾点,损害了中印关系。谈到南亚次大陆的水资源历史,涉及的国家包括孟加拉共和国、不丹、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这些国家均位于喜马拉雅带,几条主要的国际河流也流经该区域。该地区有着世界上最复杂的国际河流争端,同时也拥有解决此类争端较为成功和有意义的合作模式。因此,南亚地区水资源法规在国际法上享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分析南亚国际河流的冲突和争端解决方式,提出中印跨界水资源冲突的最新解决方法及双方合作的可能性。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选题动机、意义、问题、范围、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大纲,同时还包括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第二章主要讨论国际水资源冲突、区域安全和国际水法之间的内在衔接关系。第三章对南亚次大陆的区域安全和地区霸权进行了详细分析。第四章阐述了南亚国际河流的水资源冲突及解决争端的合作路径,包括法律途径、组织机制、第三方介入和未来合作前景。第五章详述了中印水资源现状及两国对共有跨界河流各自的开发利用计划,并指出中印水资源冲突的动机以及上述冲突对两国关系的影响。第六章指出中印利用共享跨界河流的不对等性,并提出中印水资源冲突的有效解决方案,建议两国增强政治互信,引入制度合作安排机制,在水资源利用和水资源管理问题上加强技术合作,从而实现从“分享水权”到“分享水利益”观念的转变来应对挑战。构建“中国一南亚,水资源区域合作组织”亦是应对“中国—印度—南亚水资源冲突”的一剂良方。最后,本文得出结论:南亚国际河流冲突和争端的解决方式,可以为中印跨界水资源冲突的解决方法及双方合作的可能性提供借鉴。整个地区的共享水资源的合作前景(不仅包括中印合作,还包括中国和所有南亚国家之间的合作)令人期待。

徐良文[5](2013)在《借点水来:50年谋划之旅》文中提出开国领袖借水的奇想南水北调的最初构想始于毛泽东。1952年的深秋时节。黄河边上站着一位气宇轩昂、身材高大的6旬老人,凉风吹来,刮起他银灰色风衣的下摆,他左手夹着一只香烟,目视远方,面色凝重,象在思考着什么。不用问,这位花甲老人就是开国领袖毛泽东。脚下是波涛滚滚一泻千里的黄河,此刻,他是否在想《沁园春·雪》中的名句:大河上下,

李建美[6](2012)在《美国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作用和影响》文中认为1956年发生的苏伊士运河危机是一次复杂的国际事件,也是冷战时期比较重要的事件之一。它虽然只持续了几个月,但它的起因和过程都是复杂的,美国在整个危机中发挥了微妙的作用。危机的结果影响了美国对中东的政策以及美英、美埃关系的发展,危机所引起的后果是深远的,并远远超出了中东的范围。在这场危机中,美国、英国、法国、以色列、埃及、苏联等国都有充分的表演,虽然它是发生在埃及的事件,却是大国博弈的一次典型事件。在这其中,美国在危机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平衡作用。美国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采取了和平解决危机的政策,为危机的和平解决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但它的政策受到英法等国的抵触,未能阻止战争的爆发,又产生了预想不到的后果。近代的苏伊士运河于1869年正式开通,苏伊士运河公司成立于1858年,之后公司由英法两国把持。美苏冷战开始后,美苏两国对中东的争夺加剧,埃及也成为重要的争夺目标。埃及拒绝加参加美国推动成立的巴格达条约组织,并向苏联购买军火武器,美国就以取消援建阿斯旺水坝的贷款为手段逼迫埃及,纳赛尔却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由此导致了了苏伊士运河危机的爆发。可见,危机的发生既与苏伊士运河的历史渊源相关,又与当时美苏冷战的时代背景相连。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与运河有重大利益关系的国家都做出了不同反应,各个国家的不同反应为以后实行不同的政策埋下了伏笔。美国做出了和平解决危机的决定,但是在具体的政策和实施上却受到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美国的国会、公众舆论、中央情报局、总统和国务卿在苏伊士战争爆发以前,做出了不同的决策和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国会和公众舆论并未产生实质性的作用,只是成为总统反对战争的一个工具。中央情报局没有提供准确和完全肯定的情报,致使美国未能及时阻止战争的爆发,却从另一面限制了美国和平手段所起的作用。总统和国务卿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最终决定者,他们为和平解决危机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马拉松式的谈判,虽然没有改变英法使用武力的想法,却延迟了战争的爆发。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后,影响美国外交决策的各部门,主要包括国家安全委员会、参谋长联席会议、中央情报局、总统和国务卿又开展了不同的的外交政策和实践,对战争的结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讨论制定了停火决议草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提供了军事方面的信息和建议,美国在军事方面做好了准备,美国中央情报局对苏联方面的情报分析准确,把苏联威胁当作迫使英法投降的一种手段。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继续致力于外交实践,对促使战争的结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在整个危机中的外交决策和实践的过程中对不同国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英法方面,战争发生之前,英法反对美国的政策,又想得到美国的支持,一方面与美国进行外交谈判,希望争取美国对他们军事行动的支持,另一方面对美国的失望和抱怨不断增多,最终与美国分道扬镳发动了战争。战争发生之后,在美国的调和和压力之下,又不得不接受停火决议,从埃及撤军。埃及方面,埃及支持美国的政策,希望通过美国限制英法的行为以缓解危机,战争发生后,又全力抵抗英法以的入侵,联合美国共同迫使了英法以三国的撤军。苏联方面,美国警告苏联不要使用武力,苏联不想与美国发生武力战争,只想利用这场战争获取利益,所以未军事干涉苏伊士运河危机。美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危机中发挥了重要的平衡作用,让英法与苏埃相互制衡,改变了危机的走向和结局。

郭炯[7](2011)在《尼罗河水资源争端解决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共有同一个淡水河流、淡水湖或地下水层的情况下,相关国家就水资源的争端很难得到有效解决。近年来,随着全球性用水危机的加剧,关于跨界淡水资源的纠纷进一步突显。本文在解析出尼罗河水资源争端的实质的基础上,分析了关于尼罗河水资源国际条约的效力问题,重点关注了国际河流争端解决机制以及其他国际河流争端有效解决的实践在尼罗河争端中的应用。试图为解决尼罗河水资源争端提供一些法学理论支撑。长期以来,尼罗河流域国家在如何合理分配和利用尼罗河水资源的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本文认为,其实质在于尼罗河各流域国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对水资源权产生的不同解读。解决尼罗河水资源争端,首先要解决两个的法律问题,水资源权和尼罗河水资源条约的效力。本文认为,上下游国家坚持的绝对领土主权和绝对领土完整主权理论始终在解决争端中扮演着绊脚石的角色,应该摒弃。而国际河流中的有限领土主权和利益共享理论对解决争端有着积极的意义。关于尼罗河水资源的条约的制定分为三个时期:依据条约继承“白板原则”,相关国家有权主张不履行殖民时期的条约规定的义务;后殖民时期,上游国家没有签署任何一个与下游国家有关尼罗河水资源的协议,1959年的协定的效力只对签约国即埃及和苏丹有约束力;2010年的《尼罗河合作框架协议》基于同样的原因,不能对下游国家产生约束力。若试图解决争端,就必须制定出一个包括所有流域国在内的水资源分配协议。尼罗河流域国为解决争端付出了大量努力,但成效甚微。在国际上,国际河流争端解决机制强调国家行为应遵循国际社会主导的政治以及法律原则。在争端发生后,国际上有着大量成熟有效的争端解决案例可供争端方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借鉴。《国际河流利用规则》和《国际水道非航行适用法公约》等国际水法的文件为解决国际河流争端提供了法律基础。尽管由于各国际河流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国际水法并不能在国际河流争端中得到普遍适用,我们仍可以在其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找到解决措施。

王喜满[8](2010)在《希腊共产党反帝反垄断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希腊共产党对反帝反垄断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为主题,以希腊共产党的理论主张和实践活动为两条主线,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共产党的发展与变革这三个互相区别又密切联系的维度展开对希腊共产党的研究。本文共由六个部分构成:一、绪言:主要论述了本文的选题缘起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主要创新之处等。二、希腊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希腊共产党的历史发展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创立时期(1918年—1924年);反法西斯反君主制民主斗争时期(1925年—1944年);反帝反君主制民主斗争时期(1945年—1974年);反帝反垄断的人民民主斗争时期(1974年—1989年);反帝反垄断的社会主义斗争时期(1989年至今)三、反帝反垄断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反帝反垄断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希腊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国际形势和希腊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新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生产力革命是其产生的物质前提;希腊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是其产生的内在依据;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希腊共产党面临的严峻形势是其产生的直接动因;希腊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是其产生所不可或缺的主观条件。反帝反垄断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经过了酝酿、提出和拓展完善三个阶段。四、希腊共产党反帝反垄断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希腊共产党是善于理论思考的党,其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关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理论,关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关于反帝反垄断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理论,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新型工人政党的理论等。五、希腊共产党反帝反垄断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希腊共产党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活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党的团结和统一,将议会斗争和议会外的群众斗争相结合、将希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相结合,为争取建立希腊和国际反帝反垄断民主阵线而斗争。希腊共产党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活动在国内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并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团结与合作。六、希腊共产党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斗争的成就和经验。希腊共产党在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不动摇;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希腊的国情相结合;不断改进和加强党建设,建设马克思主义的新型工人政党;坚持将党扎根于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坚持统一战线的基本方略。这是希腊共产党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思想保证、政治路线保障、组织保证和力量之源。综观90多年来特别是苏东剧变以来希腊共产党的发展,她已经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希腊实际相结合起来,坚持走符合希腊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熊中福[9](2007)在《三峡工程蓄水对库区水质的影响》文中认为三峡工程作为人类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水库蓄水以后库区水质如何变化一直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问题。尽管在三峡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论证阶段,国内外专家已对三峡工程本身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迄今为止,有关三峡工程对未来库区水质状况的影响程度,尚没有一个十分明确及定量化的结论,因而库区未来水质问题依然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三峡135m蓄水至今,平稳运行已有三年多时间。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工程蓄水到底给受蓄水影响区域的水质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如果把第一阶段的蓄水看成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蓄水的预演,那么分析研究这个问题可为后期蓄水对库区水质的影响提供借鉴。本论文主要以长江流域水质水文监测单位长期的监测资料为基础,从135m蓄水前后水质参数变化趋势、泥沙变化与水质参数变化关系、蓄水前后库区水质类别变化及蓄水期间水质变化与蓄水对重庆下游河段支流水质影响几个方面展开分析。蓄水前后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显示:从1996年到2006年,长江重庆段整体水质呈下降变化;受蓄水影响区域整体水质较蓄水前短期内有所好转,其中粪大肠菌群、总磷、重金属铅水体浓度较蓄水前明显降低。从泥沙变化与污染物浓度变化关系分析显示:蓄水后,泥沙沉降超过原浓度一半;泥沙浓度与总磷、悬浮物、铅、铜中水体浓度具有高度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95以上。在证实粗粒径泥沙单位吸附量小于细粒径泥沙吸附量的同时也说明泥沙对以上几种污染物具有较强吸附能力。同时显示泥沙对总氮的吸附不明显。从水质类别分析,重庆段水质因粪大肠菌群及总氮长期超标,致使水体总体水质在Ⅴ到劣Ⅴ类之间。蓄水后,因粪大肠菌群有所下降,水质类别有所好转;但因总氮水体浓度随蓄水变化不明显,其浓度超标依然使水质类别在Ⅳ类到Ⅴ类间。在粪大肠菌群与总氮不参与评价的情况下,总磷与CODMn成为主要的超标项目,此两项目浓度均没有超过Ⅳ类水标准值的情况,且因蓄水泥沙沉降的影响,蓄水后水体浓度明显下降。因此蓄后,在粪大肠菌群与总氮不参与评价的情况下,水质类别基本保持在优于Ⅲ类水的情况。从蓄水期间监测情况看,蓄水后,干流叶绿素含量有上升的趋势,但支流叶绿素较蓄水前有所下降。总的来讲,蓄水后因泥沙的吸附沉降作用,水质类别有所好转。但长期看会加速支流水体的富营养化;干流因蓄水运行后,受蓄水影响区域叶绿素含量有上升趋势,有朝富营养化发展趋势。

韩冰[10](2007)在《大英帝国的耻与荣 ——苏伊士运河战争与马岛战争结局之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断衰退的大英帝国经历了两场战争,一次是苏伊士运河战争,这场战争让英国遭到了“彻底失败”;另一次是马岛战争,英国战胜了阿根廷,迎来了“辉煌胜利”。两次战争出现不同结局是有其深刻原因的,当然也带给英国“耻”与“荣”的不同感受,对英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本文试就两场战争不同结局产生的原因以及对英国造成的不同影响进行比较分析。英国在这两场战争中的胜负,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首先,美国的支持与否是决定战争结局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出于不同的战略考虑,美国对于英国进行这两场战争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态度。苏伊士运河战争中,美国竭力反对英国,运用政治、经济、外交等各种手段向英国施加压力,直接导致了英国的失败。马岛战争时,美国尽力支持英国,给英国提供后勤支援和各种方便条件,对于它能在战争中取胜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其次,苏联的态度对于战争结局也有重要影响。基于不同的情势,苏联从自身需要出发,对这两场战争所采取的态度也是不同的。苏伊士运河战争中,苏联坚决反对英国的侵略行径,甚至向其发出了战争威胁,这对于英国的失败起了重要作用。马岛战争时,苏联维持了表面上中立的态度,成为英阿战争的旁观者,这就有助于英国无所顾忌地赢取战争胜利。最后,作为战争主角的英国,其自身的角色定位对于战争结局的影响也是不可或缺的。苏伊士运河战争时,英国忽视自身衰退的现实,想方设法继续以一个世界大国的面目行事,所以才会出现诸多失误,最后当然会吞下失败的苦果。马岛战争时,英国已经完成了从一个世界性大国向地区性强国的角色转换,于是在更加务实的国内外政策的指导下,以其较强的军事、经济实力为依托,赢得了战争胜利。两场战争相反的结局对英国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首先,给英国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了不同的影响。苏伊士运河战争的失败,导致了英国政府的改组,英国经济此后的持续衰落,而且成为整整一代英国人挥之不去的“阴霾”。马岛战争的胜利,使撒切尔政府能够连选连任,自此也迎来了英国经济的“中兴时期”,当然更加提升了英国人的自信心及自豪感,慰藉了整个国家由来已久的“帝国情结”。其次,对英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苏伊士运河战争的失败,极大的损害了英国的国际地位,所以它以大国面目为基础的外交政策有待调整。此后,英国调整了它的殖民政策、英联邦政策以及欧洲政策,完成了对其外交政策目标及内涵的重新阐释。马岛战争的胜利,重建了英国的自信及世界地位,表现在其外交政策上是多了更加灵活与务实的特点,这主要从英国的对苏政策以及对欧共体政策的调整上体现出来。最后,对英美关系产生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不同的。苏伊士运河战争成为二战后英美关系的转折点,战争中所暴露出来的英美矛盾以及美国对英国的背弃,重创了英美“特殊关系”,此后,英美两国进入“貌合神离”的关系状态。马岛战争可以说真正修复了两国关系的裂痕,美国在战争中对英国的坚定支持,让英国又一次对发展英美“特殊关系”充满了信心,之后,两国关系朝着更趋密切的方向发展。

二、争论不休的阿斯旺水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争论不休的阿斯旺水坝(论文提纲范文)

(1)尼罗河水资源分配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意义与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不公平的水资源分配体系
    (一)尼罗河水分配体系的形成
        1.1929年条约
        2.1959年条约
    (二)复兴大坝对分配体系的冲击
二、流域国家之间的矛盾
    (一)上下游国家之间的矛盾
        1.历史条约继承的矛盾
        2.复兴大坝的矛盾
    (二)下游国家之间的矛盾
        1.埃及与苏丹的矛盾
        2.南苏丹与苏丹的矛盾
三、流域国家尝试合作解决分配问题
    (一)域内国家的有限合作
        1.水文气象观测工程
        2.兄弟合作组织
        3.技术合作委员会
    (二)集体合作的尝试
        1.尼罗河倡议组织(NBI)
        2.国际社会的帮助
四、复兴大坝问题
    (一)历史上的计划
        1.殖民时期的遗憾
        2.冷战时期的无奈
    (二)阿拉伯之春的机遇
五、复兴大坝问题三国谈判
    (一)三国间的自主谈判
        1.穆尔西时期的混乱
        2.塞西上台后的妥协
        3.20 15年《原则宣言》的签署
    (二)美国介入三国谈判
        1.间接参与
        2.直接干预
    (三)美国介入三国谈判造成的影响
        1.对尼罗河流域国家的影响
        2.美国对非战略的转变
结语:尼罗河水资源分配问题的可能走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1929年尼罗河水资源条约
附录B 1959年尼罗河水资源条约
附录C 尼罗河流域水资源大事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国际工程史视角下的加纳沃尔特河项目研究(1915-1966)(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项目的缘起(1915-1952)——沃尔特河项目的初步发展
    第一节 沃尔特河流域地理概况
    第二节 项目修建的必要性
    第三节 私人商业公司对沃尔特河项目的大力推动
    第四节 黄金海岸殖民地政府对沃尔特河项目的关注
    第五节 英国政府积极介入沃尔特河项目
第二章 项目的筹备(1953-1956)——沃尔特河项目逐步走向成熟
    第一节 黄金海岸立法会激烈争论和相关人事任命
    第二节 罗伯特·杰克逊的早期准备工作
    第三节 筹备委员会调查工作的开展
    第四节 筹备委员会调查报告发布
    第五节 筹备委员会调查报告公布后的四方会谈
第三章 各方的角逐(1957-1961)——围绕沃尔特河项目的相关协商与谈判
    第一节 艾森豪威尔政府关于沃尔特河项目的初步谈判
    第二节 艾森豪威尔政府关于沃尔特河项目的继续协商
    第三节 刚果危机对沃尔特河项目进展的影响
    第四节 肯尼迪政府关于沃尔特河项目的重新协商
    第五节 恩克鲁玛东欧之旅后的反复谈判
    第六节 沃尔特河项目贷款协议的最后签定
第四章 项目的建设(1962-1966)
    第一节 沃尔特河项目建设的组织筹备工作
    第二节 阿科松博大坝工程建设的顺利进展
    第三节 阿科松博城镇的现代化建设
    第四节 移民安置问题的高效解决
第五章 项目成功实施的原因
    第一节 对项目成功实施的有利国际形势
    第二节 恩克鲁玛的沃尔特河项目个人情怀
    第三节 肯尼迪政府对沃尔特河项目的高度重视
    第四节 英国政府长期不懈的支持
    第五节 私人企业的大力推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印度解决南亚跨界河流争端的实践及其对中印跨界水争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背景
        1.1.1 选题原因
        1.1.2 国际水资源冲突、合作与国际水法:综述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研究范围和分析框架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范围和分析框架
    1.3 方法论
    1.4 结构
第二章 国际水资源冲突、安全和国际水法
    2.1 水、环境和气候变化
        2.1.1 水资源和全球水循环
        2.1.2 未来气候变化引发的跨界水资源变化
    2.2 共享水资源的地缘政治和安全
        2.2.1 共享水资源的地缘政治
        2.2.2 水资源安全
    2.3 跨界水资源的冲突与合作
        2.3.1 水文-政治研究-跨界水资源冲突还是合作
        2.3.2 “冲突”与“合作”的辩证关系
        2.3.3 国际河流流域合作组织
    2.4 国际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国际法规
        2.4.1 国际水法
        2.4.2 协定框架
    2.5 结论
第三章 南亚次大陆的区域大国、霸权、领导权及安全
    3.1 南亚的概况
        3.1.1 南亚国家主要的内部冲突
        3.1.2 南亚概况
        3.1.3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
    3.2 权力,新兴力量和地区霸权
        3.2.1 权力
        3.2.2 新兴力量
        3.2.3 霸权
    3.3 对霸权和领导力的认知
        3.3.1 认知
        3.3.2 霸权与领导力的认知
    3.4 印度在南亚处于什么地位:霸权地位还是领导地位?
        3.4.1 作为地区霸主的印度
        3.4.2 作为地区领导的印度
    3.5 结论
第四章 南亚国际河流的冲突与合作
    4.1 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印度-孟加拉国及恒河-雅鲁藏布江-梅克纳河流域共享水争端
        4.1.1 印度-巴基斯坦共享水争端
        4.1.2 印度-尼泊尔共享水争端
        4.1.3 印度-孟加拉国共享水域冲突
        4.1.4 恒河-雅鲁藏布江-梅克纳河流域(GBM)共享水域冲突
    4.2 法律途径:印度与巴基斯坦、印度与尼泊尔、印度与孟加拉国之间的条约框架
        4.2.1 印度与巴基斯坦河水共享条约
        4.2.2 印度与尼泊尔之间的水共享条约
        4.2.3 印度与孟加拉国之间水域共享条约
        4.2.4 条约中第三方介入的作用
    4.3 执行条约的合作及机制
        4.3.1 1960年《印度河水条约》下的合作与机制
        4.3.2 执行印度和孟加拉国之间条约的体制
        4.3.3 印度和不丹:没有条约关系的最佳伙伴
    4.4 南亚次大陆跨境水域争端最新案例研究:印度河流域吉萨冈戈河仲裁
        4.4.1 前言
        4.4.2 争议和诉讼
        4.4.3 裁决
        4.4.4 案例小结
    4.5 总结:南亚次大陆冲突与合作的回顾与展望
        4.5.1 双边主义与多边主义
        4.5.2 水权利及水利益
        4.5.3 第三方介入
        4.5.4 制度与纠纷解决
        4.5.5 未来前景
第五章 日益突显的中印跨界水争端
    5.1 印度水资源及其内河联网计划
        5.1.1 印度水资源现状
        5.1.2 印度内河联网计划
    5.2 中国的水资源及其南水北调工程
        5.2.1 中国的水资源现状
        5.2.2 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
        5.2.3 雅鲁藏布江水能开发之战略意义
    5.3 中印跨界水资源现状
        5.3.1 中印共享水资源概况
        5.3.2 气候变化对中国与南亚次大陆国家之间共享流域的影响
        5.3.3 中印跨界水资源纠葛和起因
        5.3.4 印度舆论定调中国“水资源武器论”
    5.4 中印水资源纷争的影响
        5.4.1 中印水资源纷争对中印关系的不利影响
        5.4.2 中印水争端对“中国—南亚”多边关系的影响
    5.5 结论
第六章 中印跨界河流合作
    6.1 上下游冲突中的“不造成损害的义务”与“公平合理利用”原则
        6.1.1 “不造成损害”和“公平合理利用”的关系
        6.1.2 只能是河流上游沿岸国对下游沿岸国造成损害?
    6.2 补偿性支付在跨界河流管理中的应用
    6.3 跨界水域上的水利设施:从水权分享到利益分享
        6.3.1 国际河流大坝利益共享的概念化
        6.3.2 国际河流利益共享的概念
        6.3.3 大坝相关的利益与外部效应
        6.3.4 水利同政治结合与水利工程利益共享的磋商激励机制
        6.3.5 协商利益共享机制
    6.4 从南亚地区跨界水争端及解决路径看影响中印合作的因素
    6.5 中印水争端解决的前提和基础
    6.6 预防冲突和加强合作的途径
        6.6.1 中印共享水域政治经济策略模型分析
        6.6.2 国家和次国家层面
        6.6.3 国际层面
    6.7 发源于大喜马拉雅地区的国际河流的地理信息、现有合作和未来的设想
        6.7.1 起源于大喜马拉雅地区的国际河流的地理信息
        6.7.2 中国与印度、孟加拉国针对跨界河流的合作
        6.7.3 构建“中国—南亚水资源区域合作组织”
    6.8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大事记及科研成果
后记

(5)借点水来:50年谋划之旅(论文提纲范文)

开国领袖借水的奇想
“南水北调”第一次出现在大国文献中
争论出来的“统一”
东线, 从万民村开始
链接·Introduction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之最
        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之一
        世界规模最大的U型输水渡槽工程
        世界首次大管径输水隧洞近距离穿越地铁下部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泵站群
        世界水利移民史上最大强度的移民搬迁
        世界上受益范围最大的调水工程
        世界距离最长的调水工程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数字
        34.5万人
        14亿立方米
        2700个
        13个
        3项
    国外调水工程掠影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法国
        印度
南水北调精彩数字
    448亿
    4350公里
    5亿人
    145万平方公里
    553亿

(6)美国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作用和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论文选题的意义
    (二)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
    (三) 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苏伊士运河危机发生的背景
    (一) 苏伊士运河问题的历史缘由
    (二) 危机发生前美国对中东及埃及的政策
第二章 苏伊士运河危机的爆发及西方各国的反应
    (一) 苏伊士运河危机的爆发
    (二) 西方主要国家的反应
第三章 战争爆发前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机构的决策和作用
    (一) 国会和公众舆论的决策及作用
    (二) 中央情报局的决策和作用
    (三) 总统和国务卿的行动和作用
第四章 战争发生后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机构的决策和作用
    (一) 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决策
    (二) 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决策
    (三) 中央情报局的作用
    (四) 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的作用
第五章 美国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影响
    (一) 对英法的影响
    (二) 对埃及的影响
    (三) 对苏联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尼罗河水资源争端解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源起及其意义
        1.1.1 选题源起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写作思路
第2章 尼罗河水资源争端的产生、类型及其实质
    2.1 尼罗河水资源争端的产生
        2.1.1 国际河流
        2.1.2 尼罗河水系的组成
        2.1.3 尼罗河水资源争端产生的原因
    2.2 国际河流水资源争端的类型
        2.2.1 尼罗河的类型
        2.2.2 用水权争端
        2.2.3 水量分配争端
        2.2.4 水域划界争端
        2.2.5 航行权争端
        2.2.6 国际河流水环境争端
    2.3 尼罗河水资源争端的实质
第3章 尼罗河水资源国际条约的效力
    3.1 尼罗河水资源国际条约效力的法理基础
    3.2 殖民时期尼罗河水资源条约的效力
    3.3 独立后尼罗河水资源条约的效力
第4章 尼罗河水资源争端解决方法探析
    4.1 国际河流水资源争端解决的一般方法
    4.2 国际河流水资源争端解决的实践
    4.3 尼罗河流域的机构和组织
        4.3.1 尼罗河流域的国际组织
        4.3.2 水文调查合作组织
        4.3.3 兄弟合作组织
        4.3.4 尼罗河发展和环境保护技术合作委员会
        4.3.5 尼罗河流域行动组织
    4.4 完善尼罗河水资源争端解决机制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8)希腊共产党反帝反垄断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 概念的界定
    (四)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五)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希腊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
    (一) 希腊共产党的创立时期(1918年—1924年)
    (二) 反法西斯反君主制民主斗争时期(1925年—1944年)
    (三) 反帝反君主制民主斗争时期(1945年—1974年)
    (四) 反帝反垄断的人民民主斗争时期(1974年—1989年)
    (五) 反帝反垄断的社会主义斗争时期(1989年至今)
二、反帝反垄断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 反帝反垄断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 反帝反垄断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发展
三、希腊共产党反帝反垄断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一) 希腊共产党关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理论
    (二) 希腊共产党关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
    (三) 希腊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
    (四) 希腊共产党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新型工人政党的理论
四、希腊共产党反帝反垄断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活动
    (一) 希腊共产党加强党的团结和巩固的斗争
    (二) 希腊共产党在本国议会和欧洲议会中的斗争
    (三) 希腊共产党在议会外领导的反帝反垄断群众斗争
    (四) 希腊共产党对国内各政党的政策
    (五) 希腊共产党为促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团结与合作所做的努力
五、希腊共产党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斗争中的成就和经验
    (一) 希腊共产党在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斗争中取得的成就
    (二) 希腊共产党在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斗争中形成的主要经验
    (三) 希腊共产党在反帝反垄断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面临的不利因素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主持或参与的课题
后记

(9)三峡工程蓄水对库区水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世界着名水电工程及其生态环境问题
        1.1.1 国外大型水电工程及其生态环境问题
        1.1.2 国内大型水电工程及其生态环境问题
        1.1.3 大型水电工程对当地的影响
    1.2 世界水电工程对全球环境及社会的影响
        1.2.1 生态破坏
        1.2.2 环境污染
        1.2.3 引起地球气侯变化、加剧地质灾害
        1.2.4 引发国际国内社会矛盾与冲突
        1.2.5 影响文化遗产的保护
        1.2.6 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1.3 三峡工程对环境影响
        1.3.1 预测成库后的水质变化
        1.3.2 库区富营养化情况预测
        1.3.3 泥沙对污染物的影响研究
        1.3.4 库区消落带生态研究
        1.3.5 非线性延迟的环境效应
        1.3.6 水温分层研究
    1.4 三峡水库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方法
第2章 绪论
    2.1 立题依据
    2.2 研究内容与目的
        2.2.1 三峡工程156m蓄水期间水质变化
        2.2.2 三峡工程135m蓄水前后泥沙变化
        2.2.3 三峡工程135m蓄水前后水质变化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三峡工程影响区域及蓄水概况
        3.1.1 三峡工程概况
        3.1.2 三峡库区地理位置
        3.1.3 三峡工程蓄水
    3.2 水库断面布设及监测
        3.2.1 断面布设原则
        3.2.2 断面布设
        3.2.3 监测频次及内容
    3.3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模型
        3.3.1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方法介绍
        3.3.2 季节性Kendall检验数学模型
第4章 三峡工程156m蓄水水质变化分析
    4.1 三峡工程156m蓄水过程与水位变化及水质监测内容简介
        4.1.1 三峡工程156m蓄水过程
        4.1.2 蓄水过程水位随时空变化
    4.2 蓄水过程对库区水质的影响
        4.2.1 三峡工程156m水质监测结果
        4.2.2 各断面水质参数蓄水前后变化
        4.2.3 断面水质参数浓度随空间变化
        4.2.4 库区支流水质参数浓度的变化
    4.3 小结
第5章 蓄水后泥沙动态变化对水质的影响
    5.1 万县(沱口)断面泥沙变化
        5.1.1 万县(沱口)断面蓄水前后各主要水文要素变化
        5.1.2 含沙量月间变化变化图
        5.1.3 年均值粒径组成百分比变化
        5.1.4 不同粒径段泥沙含量及沉降比
        5.1.5 蓄水前后输沙率及沉降量
        5.1.6 蓄水后沉降泥沙组成
        5.1.7 小结
    5.2 万县(沱口)断面泥沙含量与污染物浓度的关系
        5.2.1 蓄水前后各项目浓度与泥沙含量年际变化
        5.2.2 蓄水前后各项目浓度与泥沙含量的相关性
        5.2.3 小结
    5.3 蓄水前后泥沙对水质影响总结
第6章 蓄水后长江重庆段水质变化预测
    6.1 库区重庆段水质Kendall检验结果
        6.1.1 库区重庆段整体水质变化趋势
        6.1.2 万县(沱口)、寸滩断面蓄水前后水质变化趋势
    6.2 检验结果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10)大英帝国的耻与荣 ——苏伊士运河战争与马岛战争结局之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两次战争不同结局之原因探析
    1、美国支持与否是决定战争结局最重要的外部因素
        (1) 苏伊士运河战争中,英美同盟出现裂痕
        (2) 马岛战争时,美国坚定地支持和援助英国
    2、苏联的态度对于战争结局也有重要影响
        (1) 苏伊士运河战争中,苏联对英国采取了强硬立场
        (2) 马岛战争时,苏联维持了表面上中立的态度
    3、英国自身的角色定位对于战争结局的影响
        (1) 苏伊士运河战争前,英国始终不愿放弃自身的大国地位
        (2) 马岛战争前,英国已完成了从一个世界性大国向地区性强国的角色转换
二、两次战争不同结局对英国的影响
    1、两次战争对英国内政的影响
        (1) 苏伊士运河战争——挥之不去的“阴霾”
        (2) 马岛战争——帝国的“回光返照”
    2、两次战争对英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1) 苏伊士运河战争——英国霸权的衰落
        (2) 马岛战争——英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3、两次战争对英美关系的影响
        (1) 苏伊士运河战争——英美关系的龃龉
        (2) 马岛战争——英美“特殊关系”的修复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争论不休的阿斯旺水坝(论文参考文献)

  • [1]尼罗河水资源分配问题研究[D]. 王新.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2]国际工程史视角下的加纳沃尔特河项目研究(1915-1966)[D]. 张茂春.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3]院士答:三峡工程的几个热点[J]. 任红. 中国三峡, 2016(04)
  • [4]印度解决南亚跨界河流争端的实践及其对中印跨界水争端的影响[D]. 董芳. 武汉大学, 2014(06)
  • [5]借点水来:50年谋划之旅[J]. 徐良文. 中国民商, 2013(05)
  • [6]美国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作用和影响[D]. 李建美.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9)
  • [7]尼罗河水资源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 郭炯. 湘潭大学, 2011(04)
  • [8]希腊共产党反帝反垄断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与实践研究[D]. 王喜满. 华中师范大学, 2010(09)
  • [9]三峡工程蓄水对库区水质的影响[D]. 熊中福. 西南大学, 2007(04)
  • [10]大英帝国的耻与荣 ——苏伊士运河战争与马岛战争结局之比较分析[D]. 韩冰. 曲阜师范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有争议的阿斯旺大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