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千年问题 - 爱因斯坦的简化

真正的千年问题 - 爱因斯坦的简化

一、真正的千禧问题——一个爱因斯坦式的还原(论文文献综述)

尤达[1](2021)在《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创剧人,英文为the creator of American TV soaps,sitcoms and series,原指提供故事创意或者完成试播集剧本向各大电视网推销的人,在实际生产中演变为美剧的创作主体,即具有创作剧本能力的执行制片人。从历史观之,电视时代的创剧人在美剧生产过程中流露出普遍性特点,由此形成的群体特征深刻影响着创剧人自身的演变:从身份的确立到群体的形成,再到阶层的固化。网络时代的创剧人致力于群体特征的变革,以此打破阶层的桎梏。立足创剧人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观之,所谓“变革”与以往并非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十分明晰。创剧人既对美剧成规化生产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又依据“自我”的觉感与体认进行个性化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创剧人调和了成规与个性间的对立关系,在文本的内容选择上追求“他者互文”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表现形式上注重制作范式与创作风格的高度统一,由此在作品中反映出多元且精彩的主题,满足受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娱乐需求。这便使得创剧人不再只是播出机构定义下一味媚俗的符号客体,而是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探讨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从文本的内容选择与表现形式上深入考察网络时代创剧人的变革举措,指出其群体特征的两个维度;进而分析这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最后基于媒介场域的变化探讨群体特征发生变革的外在成因,从创剧人心理探讨变革的内在动因。如此,形成了对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从表象到本质的考察。揆诸现实,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美剧在全球范围内卓越的传播力,从创作主体维度探寻美剧的成功之道,以求能在去芜存菁中有效“吸收外来”,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带来启示意义。

马修[2](2021)在《技术神学:上帝与下帝》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批判地考察技术系统的宗教潜能,并以具有神学特征的形而上学技术观作为对传统技术世界观的超越。从对雅克·埃卢尔(Jacques Ellul)关于神学和技术的关系所奠定的研究基础的评论为研究起点,并基于其合理性继续推进,扬弃其对新技术神学假说的贡献。首先,界定神学的结构特征,以之为基础,通过结构比较,揭示埃卢尔技术系统与神学系统的相似性。随后,通过将埃卢尔的普遍性控制论技术思维的基本概念与古代早期,晚期灵知主义者的绝对世界观相结合,进行建立一个控制论认识论的尝试。其次,使用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的“神”概念作为神学的核心,因为它被一种形而上学的极简主义方案阐明,而这种极简主义适合控制论逻辑在系统中的严格应用。此外,更早的科学范式(最显着的是炼金术和赫尔墨斯主义)与网络技术之间也具备相似性。本文尝试将炼金术思维的某些方面加以保留,因为它超越了科学的中立研究和应用,却包含了对知识的精神追求,主要包括自我认识,以及“救赎人类,上帝和世界”的神秘追求。荣格心理学中的个性化概念也是,对他来说,炼金术的目标。通过将信息与个性化这两个术语的用法也来源之间的相似性及其内在联系的考察,从而呈现出,信息时代于古代炼金术时代的共通性:人的个性化目标。为获得这个目标,我们就需要本体论的转变。而对计算机科学家和哲学家关于宇宙与细胞自动机的基本特征比较,则可以建立一种新的数字性的虚拟本体论。虚拟现实主义和泛计算主义被认为是网络时代的本体论支柱,因为它们与假设一致,即宇宙可以被描述为一个VSFM,并作为对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经典描述的替代诠释。本文在数字信息技术时代的背景下,对人类救赎和神化的寻求方向以及其中涉及的宗教和末世论动机进行了比较研究。别尔佳耶夫从末世论的角度研究道德,以其理论为基础,对人的尊严和完整性进行基础辩护。可以推测,随着下一个技术范式的继起,人类状况将处于危险潜力的本体论转变之中,因而,需要对三条可选的末世论途径进行描述。最后,在这个彻底颠覆性的历史时代,尝试推测人类可能的未来,以这个极具智力挑衅的概念,人类的接班者,“下帝”,作为我们人类完全解放的集体智慧,以之面对“上帝”而掌控宇宙。

朱云汉[3](2021)在《国王的新衣——从西方主流社会科学的困境思考中国社会科学的未来(上)》文中研究表明逻辑实证主义指导下的西方主流社会科学,本身就披着"国王的新衣",他们标榜自己的知识活动最符合科学准则,而完全无视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科学哲学理论与科学史研究的长足进步。在库恩提出科学革命的结构理论之后,逻辑实证主义早已被批评得体无完肤,它的科学哲学理论严重误解了自然科学知识活动的本质。这种方法论上严重的脱节和滞后状态,导致西方主流社会科学在学术研究和理论建构方面出现各种偏差,更是无力回应当前历史结构的剧烈变化与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危机所带来的知识挑战。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4](2021)在《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文中研究指明博物馆不仅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公共性的展示、教育和休闲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它是现代语境下文化再生产必不可少的场域。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数字化的生物医学的21世纪,博物馆正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构建和提升博物馆公共性和民主性方面。博物馆的公共性是现代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创生和提高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就成为了本论文研究讨论的重点。全文主要以艺术的亲和性与数字科技的传播性为视角,以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展览藏品、公众教育和公共空间的多重维度为切入点,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讨。首先,从回顾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开始,以医学知识的传承记载、人体标本的收藏保存和医学教育为主轴,总结医学博物馆在历史各个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医学发现。接着从回顾艺术与医学的交融演绎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艺术对医学的发展进步和传承的历史贡献,艺术品本身和博物馆治疗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疗愈功效。其次,结合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拓展了医学博物馆改革的思维模式,讨论了如何在展品和展览空间的设计中注入艺术审美概念,探索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来提升医学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改善公众教育的可能性。然后,借鉴最前沿的重组教育的理念,分析了在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普及教育中如何形成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以自主导向的体验式、社会性和分散式学习为特征,创造出特殊的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公共场域的新型医学博物馆空间,有效地达成普及健康卫生教育的重要职能。探究了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后真相时代,医学博物馆在公众健康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提出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策略。接着结合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公众化的视角,阐述了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从而打破现有文化区隔的可能性,推演了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将极大程度地推动医学博物馆的健康知识民主化的进程。最后,以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作为理论原点,首次提出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结合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探究在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再生产模式、路径及其在公众教育方面的策略,展望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对社会福祉和健康文化的贡献。希望该研究结果能为传统医学博物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众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布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杨婷婷[5](2021)在《菲利普·格拉斯中期三部交响曲中“对抗范式”的多元表现》文中研究说明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1937.1.31-),是当代美国乐坛最着名的在世作曲家之一,其创作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受简约主义音乐风格影响,这不仅体现在声乐作品中,也体现在器乐音乐中,并显露出他意图表达的丰富内涵。格拉斯55岁开始写作交响曲,至今已有12部作品面世,这些作品显示了简约主义技法与传统交响曲形式与内容的碰撞。在题材、技法、和声、配器等方面均突破了传统交响曲的框架,寻求属于他自己的声音。本文选择他的中期三部交响曲,即《第五交响曲——安魂、中阴、应身》、《第六交响曲——冥界颂歌》、《第七交响曲——托尔特克》。三部作品对格拉斯具重要现实意义,共同反映了他想要尝试突破简约音乐的固有范式,积极拓展作曲技术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的创作风格。这些尝试让菲利普·格拉斯突破了简约音乐的某些技术限制和思维定式,使作品更具备个人风格。格拉斯作为一个不断在突破自我的作曲家,很难以一个高度概括的方式去描述他和他的作品,很难将他归为某类风格领域。但笔者认为可以用传播学领域“对抗范式”的引申概念去理解他的中期三部交响曲。本文将立足跨学科的思考与实践,并用实证性分析来探究“对抗范式”如何满足作曲家的艺术诉求。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阐述,第一章对格拉斯的创作生涯及交响曲的创作概况重新分类整理;第二章探究对抗范式及表现形式;第三章与第四章分别从整体建构和具体技法上佐证对抗范式的有效表现。

滕小娟[6](2020)在《废墟审美 ——与中国城市电影的现代性建构》文中提出

关超[7](2020)在《感觉影像的知识本质辩护》文中研究表明关于视觉的哲学问题历来都是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然而,传统的知识论哲学一直都没有真正找到人类如何通过视觉获得知识的答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视觉技术的普及让大众日益陷入了视觉信息的大爆炸之中,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视觉及其衍生物具有不可估量的认知作用和社会功能。但视觉认知的本质、具体的发生机制、科学的解释方案等问题都还不甚清晰。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视觉的哲学考察和哲学评价变得越来越紧迫,正在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课题。本文尝试选择感觉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因为视觉感觉是视觉发生的最初阶段,比视觉经验还要更早,其结果被呈现为一种在场的影像。影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更强调视觉感觉发生时所具有的那种即时感和现场感,是视觉感觉活动的直接对象,也包含了外在视觉对象所拥有的真实属性。而与影像类似的图像、意象、图式等内容,都是由影像派生而来,所以只有选择感觉影像才能真正实现对视觉的完整考察。知识论作为哲学的基本论域之一,从感觉影像出发的知识论研究对主体、哲学、科学等不同维度的认知价值,具有最大化的统摄效力。为此,本文确定了视觉感觉影像在知识论研究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即在传统知识论研究中,感觉影像的认知价值没有得到前人的普遍认同,特别在哲学的语言转向和科学实在论的兴起之后,感觉影像因为主流哲学对语言和科学拥护,而被认定为没有逻辑属性的非概念性感觉材料。这是本文不能同意的。如果这种反对是正确的,那我们将无法解释心灵如何能获得关于真实世界的知识之问题,人类知识系统的客观性也会面临被丢失的威胁。故而有必要重新审视视觉感觉及其影像在知识论证中可能发挥的认知功能,这样不仅能使人清晰明白地了解视觉的认知机制,还能保护人类知识的根基不被动摇。故此,本文立足于康德直观理论和当代概念论理论,讨论了感觉影像在定义问题中存在的分歧和混乱,从词源学的角度界定了影像概念的应有之意;之后,尝试对感觉影像可能具有的认知功能进行了哲学论证,重点分析了影像的概念性特征和逻辑性本质,对感觉影像在科学知识系统中的框架基础地位进行了辩护;回应、答辩了感觉影像在传统哲学中可能遇到的理论争议,最后得出如下结论:(1)自笛卡尔以来,大部分讨论视觉的哲学家都区分了视觉在不同认知阶段中的不同表征,可能是缺少关注的原因才导致了Image概念的混乱,且要理解其真正的概念需要建立在相关论点的本体论基础上才能实现。影像不仅是人类与世界直接接触的重要媒介,其内部本质也是包含了理性运作的概念性命题内容,正常的感觉主体可以直接通过感觉影像对世界做出客观判断。(2)感觉影像及其技术性的延伸所具有的逻辑性应用价值,已经体现在现代科学理论研究的观察、确证和交流等步骤中,感觉影像的直接认知能力为这些应用的可靠性奠定了基础。在科学中,影像不仅承担着意义的表征功能,还为科学理论的整体系统提供了方法论的框架基础。(3)虽然影像的知识论价值在传统哲学的语境中没有被广泛接受,但从朴素实在论的本体论立场出发的感觉影像,可以合理地为自身提供有效的哲学辩护,这种辩护立足于博物式自然主义观念,以还原论和非还原论的论战、他心可知和不可知的争论、心灵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为切入口,反驳了来自物理主义和科学自然主义的理论批判,论证了感觉影像在主流哲学语境中依然具有合法的认识论地位。总之,视觉感觉影像,是感受性的、现象性的、逻辑性的认知存在,从它出发,可以更新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可以夯实我们的知识根基,还可以在科学哲学层面服务于哲学思辨和科学推理,从而实现影像、主体、哲学和科学的多赢。

崔艳英[8](2020)在《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心智表征是认知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一个从古至今尚没有解决的谜题。笛卡尔的接触力学没能解决“思维物质”和语言创造性问题,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解决了力学难题,但是对于“语言创造性”和“心智”无能为力。洪堡特提出“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说明语言创造性,但只是为心智换了一种说法,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乔姆斯基迎难而上,反对行为主义,发起一场认知革命,研究语言能力,研究心智表征问题。他的心智表征观主要由几个方面构成。这几方面问题通过七个部分展开讨论。首先,心智表征研究可以追溯到经院哲学时期,其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一元论和二元论研究,无论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都不能成为心智解读的理想路径。乔姆斯基的心智研究继承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通过语言维度研究心智。其次,他的理性主义心智,以“语言创造性”为切入点,追本溯源,找到历史依据,复现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他的普遍语法假设可以在波尔·罗亚尔语法中找到原型;他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并非空穴来风,源于历史文献;他的生成理论源于洪堡特的“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第三,他对心智的研究主要是对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心智是不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不是可以计算?方法论自然主义是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论,可否用于心智表征研究?心智表征是否具有意向性?第四,这些问题的解答,使得意向性成为乔姆斯基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他尝试通过思维的计算表征维度对心智的意向性问题进行解读,但他的解读面临困境,这个困境是概念问题还是术语问题?如果是术语概念问题,那乔姆斯基理论是否要摒弃意向性?摈弃意向性似乎意味着乔姆斯基支持还原论?第五,心智还原论问题,是心智哲学避不开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何处理心智表征还原问题?乔姆斯基像牛顿一样,怀疑物理主义,坚持自然主义方法论。他的普遍语法是语言能力问题,是心智表征问题。第六,普遍语法说明人类具有语言器官,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不受其他认知能力影响。然而,诸多证据说明模块独立不可行,模块互动是真谛。心智模块论具有系统性、互动性。最后,乔姆斯基理论不是终极理论,也有局限性。心智表征的意向性研究不适合自然主义路径研究,意向性自然化构成乔姆斯基理论的局限性。心智表征研究需要总结前人研究之成果,借鉴视觉研究之成果,借鉴语言研究之思路。

李京京[9](2020)在《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学批判思想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轴心,正如德国学者伊林·费彻尔所言:“马克思的目的始终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既意味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又意味着对它在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说中的理论反映进行批判。”20世纪下半叶的后马克思主义者鲍德里亚继承了马克思的真精,同样追求经济问题的政治和哲学的深刻追问。鲍德里亚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受他所处的历史背景的制约,这种影响主要反映在三个领域:第一,从经济领域来看,20世纪西方社会面临巨大的消费冲击,在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以及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由生产型社会转向消费型社会。第二,鲍德里亚在经济界面发生变化的叙事中做出了政治哲学的思考,他对资本主义社会新型政治特征的体认主要受列斐伏尔、福柯、马尔库塞等人的影响:其一,鲍德里亚将列斐伏尔、德波已经意识道德当今社会生活中俯拾皆是的主导性消费现象通俗而夸张地表达出来。其二,鲍德里亚深受福柯微观政治的影响,他对主体在“超真实”的序列中被规训、被监控、被统治的遭遇进行查审。其三,左派思想家马尔库塞的技术政治对鲍德里亚思想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三,从哲学领域来看,鲍德里亚处于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兴起的时代,他对形式化工具主义的哲学追问有着从实体存在论走向主观化、意象化存在论的哲学指向。以此为前提,鲍德里亚提出了他独特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在经济领域他看到的是:资本主义由生产性社会向消费性社会转变,传统的刚性需求被资本逻辑通过符号逻辑的装扮而带来的“欲求”消费所取代,消费由一种经济行为转换为影响大众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价值取向的一种世界观,资本的剩余价值生产与占有出现了新形式。其次,鲍德里亚从经济关系的分析上升到对当下资本主义社会幻化的新型政治统治方式的解读。在政治领域他看到的是,权力的幻化与意识形态的幻化相叠加,政治主要通过意识形态的幻化而潜移默化地实现“理性的狡计”,传统的国家合理性、合法性的论证被一种新型的、抽象的、萦回的符号、拟真、媒介、影像等政治学解释文本所遮蔽。在经济与政治追问的基础上上升为哲学思辨的存在论追问:生产性社会被消费性社会所替代后,物的体系被消解与重构,一切规定正在消失,意义世界重新理解,因而,哲学关于一切客观性存在的追问消融在形式化的逻辑符号之中。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既有合理性又有局限性。其合理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他立足于20世纪后工业消费社会的感性确定性前提下,对西方学术界所盛行的文化工业批判、技术理性批判与心理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性继承;其二,他顺应了现代西方哲学的潮流,将哲学研究重心由理性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的不合理性则表现为它宣称生产性劳动已经终结,它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劳动价值论的批判是建立在鲍德里亚对马克思误解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有其抽象性与片面性。

纪少文[10](2020)在《超越所予神话 ——塞拉斯式进路及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所予神话指的是认为人类行动者可以直接获得确凿无疑的东西(所予)的学说,无论这个所予是传统经验主义的经验、理性主义的第一原则还是感觉材料论者的感觉材料、康德的纯直观形式、黑格尔的总体图画、胡塞尔的事情的直接显现,都落入所予神话之中。称其为“神话”,自然是表示它是接受甚广,但却错误的学说。所予神话的学说自哲学诞生肇始就已相伴存在,因而对其的讨论史在对各种具体形式的所予神话版本中展开。但是这也意味着一直以来均未对所予神话的总体图画进行批判。而这一令人瞩目的工作正是在20世纪中期美国哲学家威尔弗里德·塞拉斯做出的巨大贡献。“所予神话”这一术语也是塞拉斯首次提出的。在他的那本富有影响的着作《经验主义与心灵哲学》(EPM)中,塞拉斯基于事实与规范的截然二分指出感觉材料论、传统经验主义的错误,并且釜底抽薪式的阐明:任何认识到、感觉到的片断都需落入理由的逻辑空间中,由于我们的认知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而语言的习得是一个共同体内的规范故事,因而我们的任何所谓纯粹的经验描述、直观的原则都有着规范性的逻辑身份,必须在索要与给出理由的逻辑空间中才能获得主体间的认同。然而,破除了这种直接的确定性后我们还能有确定性吗?换句话说,我们还能有“基础”吗?塞拉斯认为有,如果认为没有,像黑格尔的没有基础的“知识巨蟒”首尾相衔就整个地变为所予。因而问题不在于有无基础,而是我们有什么样的基础。麦克道尔的解读是塞拉斯试图构造一个双向的知识论基础主义,不仅有外部因果刺激的从下到上的方向,还有从上到下的语言层面共同体的规范纬度。显然,这是一种可错论的形式。在具体的技术细节上,苏珊·哈克的基础融贯论推进了塞拉斯的方案,我将在第二章证明这一方案暗含了一种实用主义洞见,那也正是塞拉斯思想中隐含的一面。正如普特南所言,知识论研究需要与心灵哲学相关研究结合,塞拉斯对所予神话的典范样式:知识论基础主义批判后进一步分析了其中错误的根源:对感觉和思想的身份的错误同化与归属。在对它们身份的阐明中,塞拉斯借助了一种赖尔式的行为主义,但不同的是塞拉斯通过一种理论实体的主张维护了传统心理学中的那些术语,只不过将其均功能化了。这一主张的逻辑衍推便是塞拉斯着名的科学实在论。通过理论实体的想法,塞拉斯阐述了感觉和思想的逻辑身份,这是第三章的内容。在最后的第四章,我将分析“是”与“应当”二分的问题。通过对此的考察,我们才能理解塞拉斯对所予神话的批判是否彻底,以及我们如何真正摆脱所予神话。我的想法是从晚期普特南那里的立场为起点的,即我们应该摆脱“事实”与“价值/规范”的(截然)二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在事实语句与规范语句间划上等号,即便我们认同了事实本身负载着价值判断,我们仍能在事实与价值/规范间作出一种相对的区分。这使得我们可以在应付新达尔文主义(杜威式)哲学家和新实用主义哲学家遭受的诘难的同时,保留传统伦理学中力图区分事实与价值/规范的洞见。这一工作要求我们对规范性的语言进行自然化,填补语言与世界的空隙,思考语言转向的合理性和界限。正是对是与应当问题的这一反思,我们才能审视塞拉斯批判所予神话的论证不完善的地方,乃至可能的矛盾,从而走向彻底的批判之路。

二、真正的千禧问题——一个爱因斯坦式的还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真正的千禧问题——一个爱因斯坦式的还原(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身份与阶层: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
    第一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身份界定(1928-1963)
        一、创剧人身份的探索:从发明家到电视人
        二、创剧人身份的确立:首席编剧与执行制片人
    第二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阶层分析(1964-1998)
        一、创剧人群体的形成:三大剧种创剧人群体
        二、创剧人阶层的出现:三大阶层创剧人分布
    第三节 网络时代创剧人的阶层突破(1999-2019)
        一、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下的第一阶层创剧人画像
        二、画像分析:从第一阶层创剧人到创剧人“职业群体”
第二章 他者与自我: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内容选择
    第一节 他者互文:临摹现实文本下的客观写实
        一、效仿现实生活:从真人真事中取材
        二、互文经典作品:从文学与影视中取材
    第二节 自我表现:“三重自我建构”下的主观抒情
        一、对“个体自我”的探寻
        二、对“关系自我”的定位
        三、对“集体自我”的认知
    第三节 紧密结合:创剧人文本内容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他者故事中自我的汇入
        二、自我镜像中他者的虚构
第三章 制作与创作: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制作范式:视听电影化与叙事文学性
        一、电影化影像策略:质感营造与“景观”制造
        二、文学性叙事策略:叙事结构与叙事线索
    第二节 创作风格:视听个性化与叙事风格化
        一、个性化的长镜头与蒙太奇
        二、风格化的“话语”建构
    第三节 高度统一:创剧人文本形式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制作范式中个性的凸显
        二、创作风格中成规的体现
第四章 互构与升华:群体特征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
    第一节 相互关系:成规与个性的互构
        一、同源性:相近起源与发展
        二、同构性:相互建塑和形构
        三、共生性:互相依存与协作
    第二节 共同作用:多元且精彩的主题
        一、世界观的引导:个人信仰与哲学思辨
        二、人生观的认同:女性主义、反同性歧视和反种族歧视
        三、价值观的迎合:反英雄、非英雄与集体无意识
第五章 环境与心理:网络时代创剧人群体特征的成因
    第一节 外在环境之变:媒介场域架构下的特征成因
        一、网络时代媒介场域的架构变化
        二、媒介与受众博弈下的底层逻辑
    第二节 内在心理动因:“人类动机理论”下的特征成因
        一、自我求生:生活困难者的生理需要
        二、自我救赎:面临威胁者的安全需要
        三、自我倾诉:身份认同困惑者的归属需要与情感缺失者的情感需要
        四、自我证明:事业受挫者的尊重需要
        五、自我实现:美国创剧人的终极追求
结语
    第一节 从传播到效仿:美剧强大的影响力
    第二节 在分辨中学习:现状、启示与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技术神学:上帝与下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介绍
文献综述
选题意义
第一章 “技术与神学”的综述
第二章 神学术语的用法
    2.1.技术系统
    2.2.对技术神学的需要
    2.3.技术神学的基础
第三章 控制论的灵知论
    3.1.怀特海的神
    3.2.炼金术
    3.3.通过信息个性化
第四章 数字神学
    1.信息是守恒的
    2.自然界的基本过程必须是一个计算的普遍过程
    3.任何物理系统的状态都必须有一个数字表示
    4.唯一的变化是由数字信息过程引起的
        4.1 宇宙作一个虚拟的有限状态机(VFSM)
        4.2 虚拟现实主义
        4.3 泛计算主义
第五章 上帝与下帝:人类本质转变
    5.1 超人主义,超越人主义和人后文主义
        超人主义:Superhumanism
        超越人主义:Transhumanism
        人后文主义:Posthumanism
    5.2 末世论伦理
结论
参考文献
引用内容
致谢

(3)国王的新衣——从西方主流社会科学的困境思考中国社会科学的未来(上)(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讲:西方主流社会科学的困境
第二讲:从实证主义到后实证主义科学哲学

(4)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一)世界博物馆学的研究趋势
        (二)早期的医学博物馆馆藏研究推动了人文自然科学发展
        (三)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概况
        (四)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文献综述
        (五)艺术和医学的交融促进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传播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构架
第一章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西方医学和医学史的记录和传承
        (一)史前医学时期
        (二)远古文明中的医学时期
        (三)古希腊医学时期
        (四、五、六)古罗马医学、中世纪医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时期
        (七)近现代医学时期
        (八)后现代医学时代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一、早期西方医学博物馆
        二、大众人体解剖博物馆
        三、卫生博物馆与健康博物馆
        四、医学相关专科博物馆
        五、西方医学史和医学博物馆沿革的历史时间轴
    第三节 欧美医学博物馆的现状和困境
        一、博物馆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
        二、欧美医学博物馆现状
        三、欧美医学博物馆困境成因分析
        四、欧美医学博物馆发展状况对中国医学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第四节 欧美博物馆与其瘟疫主题展
        一、20 世纪流行传染性疾病的主题教育展与其博物馆
        二、古老的黑死病与亚姆村瘟疫博物馆的建立
        三、其它博物馆的瘟疫教育展
第二章 艺术和医学的共同演绎
    第一节 对人体的研究是艺术与医学的永恒话题
        一、艺术与医学的交融与萌芽:人体
        二、艺术与医学的交汇与探究:人体解剖学
        三、人体艺术的西方具象写实与东方抽象写意
    第二节 世界名画里的人体和医学
        一、名画中人物的疾病和健康状况
        二、名画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身体疾病
        三、名画里反映的医护病患关系
        四、名画里记录着医学史中的重要事件
        五、名画里记录的瘟疫
    第三节 人体疾病和心理健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身疾心病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二、疾病对艺术创作影响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艺术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博物馆处方与艺术治疗
        一、博物馆处方和博物馆治疗
        二、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古老治疗工具
        三、艺术治疗的形式与主要方法
        四、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五、艺术博物馆艺术治疗的有效性评估
    第五节 艺术在医院和临床医学的应用
        一、艺术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
        二、艺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三、医院空间环境的艺术化:绘画、雕塑、色彩和绿化等的治疗效果
    第六节 生物医学艺术:艺术与医学融合的新趋势
        一、欧美生物艺术的萌芽时期
        二、欧美生物艺术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路径
    第一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第二节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重要手段:高新科技的应用
        一、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内涵
        二、医学博物馆的艺术化离不开科技化
    第三节 人体和医学展品的标本固定和保存的艺术化
        一、制成木乃伊(Mummification)
        二、蜜渍法(Mellification)
        三、古代防腐剂和福尔马林固定保存法(Formalin fixation)
        四、现代防腐剂:化学和物理方法综合使用(Embalming)
        五、人体冷冻(Cryogenics)
        六、塑化技术保存人体标本(Plastination)
    第四节 电子科技发展衍生人体艺术品:数字人体和数字解剖标本
        一、人体生物医学标本的数字化
        二、数码人体:电脑合成的三维人体
        三、人体虚拟尸体解剖
        四、3D-打印的人体器官标本
        五、医学数字产品和数字艺术品
        六、生物医学艺术作品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艺术科技化
        一、围绕展品医学内涵和展览主题,强调知识性并突出审美感
        二、展陈空间中的科技、医学和艺术的融合
        三、应用数字医学标本和增强现实及虚拟空间:创造艺术化的虚拟场景
        四、虚拟艺术的传播作用与意义
    第六节 未来科技化的医学博物馆的表征
        一、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展览
        二、虚拟医学博物馆
        三、博物馆的人工智能和医学智能博物馆
    第七节 人体艺术标本和生物艺术品之伦理问题
        一、东西方的生死观的讨论
        二、海根斯塑化人体艺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三、生物医学艺术的伦理问题与特点
第四章 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及公众教育
    第一节 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与博物馆教育改革
        一、当代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挑战
        二、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和学习网格模式
        三、后真相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公信力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
        一、传授医学知识是医生的重要职责
        二、医学博物馆是医学教学的重要课堂
        三、人体解剖也是早期艺术家的专业课
        四、医学博物馆专业教育的现状
    第三节 西方医学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一、早期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二、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公众卫生健康教育普及
        三、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内容
        四、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第四节 医学博物馆不可替代的的公众教育特色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医学博物馆和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差别
        二、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问题
        三、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意义
    第六节 现代医学健康公众教育有关主题展的实例解析
        一、心脏主题展
        二、大脑主题展
        三、人体解剖生理的公众教育:玻璃人和透明人人体模型
        四、灵活机动的博物馆公众教育:微型主题展
        五、人体生物科学技术内容主题展
第五章 拓展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
    第一节 消失的边界: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与边界拓容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与博物馆公共性的创生
        二、当代艺术和博物馆的公共性
        三、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当代医学博物馆公共性应有的审美表征
        一、生物艺术品和新标本艺术赋予新的审美特征
        二、艺术再造医学博物馆现代展陈语境
        三、艺术融入医学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
        四、医学和艺术并行:医学艺术混合展
        五、医学和艺术的融合:医学专家和艺术家合作
    第三节 医学美术在传播医学知识和拓展公共性上的作用
        一、医学美术的传播力:一图胜过千百字
        二、医学插图展现艺术家和医学的完美融汇
        三、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表现人体医学的科学细节
        四、医学三维动画展示生命和疾病的机制
    第四节 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用普惠美学思想指导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建设
        二、医学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多学科专业的培训
        三、数字时代展陈设计中文化再生产的新模式
        四、建构新型博物馆教育模式与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传播
        五、医学博物馆需融合市场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运营模式
    第五节 解析公共性的典型案例:惠康医学博物馆
        一、惠康信托基金会和惠康典藏博物馆
        二、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一:公众参与共建文化民主
        三、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二:当代艺术融合医学艺术
        四、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三:分享主义与资源共享
        五、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四:公共性和精英性共存
第六章 走向未来的大医学艺术博物馆
    第一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的界定与意义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溯源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形成的背景
        三、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多元化的特点
    第二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性的文化空间生产
        一、增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影响力的作用机制
        三、加强医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性的审美表征
    第三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线上线下的运作机制
        一、线上大医学博物馆的运作机制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三、医学健康普及的不仅是医学科学也是社会文化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为中心的社区文化健康与福祉联盟
    第四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建设的(SWOT)可行性分析
        一、机会与威胁分析(OT)主要是对环境和时势的分析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是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评估
        三、博物馆企业家在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作用与职能
    第五节 构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策略
        一、打造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特色品牌
        二、寻求艺术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三、寻求医学专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与医学机构及博物馆的合作
        五、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主题展要围绕公众关心的健康话题
        六、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社教部门的规划要反映新时代的述求
        七、大医学艺术博物馆要应用在多元文化空间生产的管理思维
        八、大医学艺术博物馆需要寻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国际合作
结束语
附录一 、欧美十大医学博物馆
附录二、图版索引(按前后顺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
后记与致谢
附件

(5)菲利普·格拉斯中期三部交响曲中“对抗范式”的多元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目前对该论题的研究情况
        (一)菲利普·格拉斯交响曲文献情况
        (二)以点及面——菲利普·格拉斯的相关文献
        1、作曲家本人的文章、访谈及着作
        2、20 世纪美国音乐发展
        3、简约派概况
        4、技术分析
        5、后现代问题及美学思考
        (三)总结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格拉斯的音乐创作概况
    第一节 简约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格拉斯的音乐生涯
        一、启蒙(1937-1958)
        二、定向(1958-1966)
        三、成熟(1967-1991)
        四、多样化(1992-至今)
    第三节 菲利普·格拉斯交响曲创作
        一、鲍依三部曲
        二、纯器乐三部曲
        三、中期人声三部曲
        四、其他
第二章 创作观念——“对抗范式”及具体体现
    一、 “对抗范式”的概念与后续发展
    二、对简约主义传统范式的对抗
    三、对交响曲固有观念的对抗
    四、对格拉斯音乐非叙事性的对抗
    五、对观众预期的对抗
第三章 “对抗范式”的表现依据——建构原则探究
    第一节 文本建构
        一、第五交响曲——多样宗教构成文本
        (一)创世说
        (二)人性说
        (三)轮回说
        二、第六交响曲——复杂长诗构成文本
        (一)强烈反抗
        (二)苦难愈合
        (三)精神顿悟
        三、第七交响曲——松散音节构成文本
    第二节 音乐建构
        一、分析观念和划分依据
        (一)主题
        (二)节奏节拍
        (三)速度
        (四)人声
        (五)调性
        二、作品结构
        (一)有再现结构
        1、首尾呼应再现
        2、不规则再现
        (二)无再现结构
        1、单主题结构
        2、并列结构
        3、贯连结构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对抗范式”的表现手法——重要技法探究
    第一节 和声技法分析
        一、循环序进
        二、线性序进
        三、特殊进行
        (一)调外和弦
        (二)意外进行
        (三)静止进行
        (四)调式交替
    第二节 节奏节拍分析
        一、风格影响
        二、节奏
        (一)隐蔽式附加、递减节奏
        (二)强拍错位节奏
        (三)消磨重音
        三、节拍
        (一)节拍频变
        (二)节拍内灵活的时值组合
    第三节 配器分析
        一、乐队编制及其特点
        二、音色使用重要特点
        (一)弦乐组的基础及连接作用
        (二)打击乐器的重视
        (三)特定人声的文本指涉
        三、音色布局的特点
        (一)块状式的音色布局
        (二)点缀式的音色布局
        (三)承接式的音色布局
    第四节 小结
结论
【附录】1、《第五交响曲——安魂、中阴、应身》歌词中英对照表
【附录】2、《第六交响曲——冥界颂歌》歌词中英对照表
【附录】3、菲利普·格拉斯交响曲年表
参考文献
致谢

(7)感觉影像的知识本质辩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框架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1.1 传统感知知识论路径的困境
        1.1.1 直接性和所予性的概念争论
        1.1.2 感觉材料论
        1.1.3 非概念论
        1.1.4 副词理论
        1.1.5 意向理论
    1.2 外在实在的确证危机
        1.2.1 现象主义
        1.2.2 表象主义
        1.2.3 直接实在论
    1.3 感觉影像的形而上学困难
        1.3.1 怀疑主义
        1.3.2 物理主义还原论
        1.3.3 科学自然主义
    1.4 为什么是感觉影像
        1.4.1 视觉的进化论地位
        1.4.2 科学实践中感觉影像
        1.4.3 感知觉之别
    1.5 小结
第二章 影像的本体论辩护一:界定定义
    2.1 影像的概念:从笛卡尔出发
        2.1.1 影像的中外词源考察
        2.1.2 笛卡尔的态度
    2.2 影像概念的历史演进:从德谟克利特到休谟
        2.2.1 古希腊时期的影像
        2.2.2 传统经验主义的影像
    2.3 影像概念问题的当代方案
        2.3.1 认知科学的态度
        2.3.2 对认知科学态度的哲学辩护
        2.3.3 影像概念的应有之意
    2.4 小结
第三章 影像的本体论辩护二:概念论的正当性
    3.1 非概念论感觉影像及其困难
        3.1.1 非概念论者的路径
        3.1.2 影像的内容转换困难
        3.1.3 古典经验主义的态度及其困难
        3.1.4 塞拉斯的概念论及其困境
        3.1.5 康德直观观念的真实态度
    3.2 自然的概念性影像之辩护
        3.2.1 辩护一:从麦克道尔出发
        3.2.2 辩护二:以康德的直观纲领为基
        3.2.3 辩护三:对传统感觉理论的反驳
        3.2.4 辩护四:对语义逻辑的反驳
    3.3 小结
第四章 影像的知识论辩护一:以概念论为基
    4.1 辩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4.1.1 被默认的非认知影像
        4.1.2 世界的丢失和非概念的空想
        4.1.3 单向依赖和两极化问题
    4.2 对感觉影像的知识辩护
        4.2.1 命题性感觉的合理性
        4.2.2 直接实在论的影像
        4.2.3 感觉知识的判断和信念
        4.2.4 对错觉的反驳
    4.3 小结
第五章 影像的知识论辩护二:可能的回应及反驳
    5.1 实在论间对感觉影像的争论
        5.1.1 直接实在论的可能回应及问题
        5.1.2 间接实在论的可能回应与问题
        5.1.3 朴素实在论的辩护:以析取论之矛
    5.2 还原论对感觉逻辑的批判
        5.2.1 还原论的主张
        5.2.2 整体论的反还原论辩护
    5.3 他心知可能吗?
        5.3.1 他心问题的可能反驳
        5.3.2 他心问题的不可知辩护
    5.4 由感觉而起的形而上学论战
        5.4.1 博物学自然主义及其心物关系
        5.4.2 对等级秩序哲学观的批判
        5.4.3 进化论、连续性和实用主义
    5.5 科学确定性危机的影像解释
        5.5.1 确定性的立场:从牛顿到维特根斯坦
        5.5.2 视觉影像:基础性的私人知识
        5.5.3 知识多样性反驳和答辩
        5.5.4 影像知识论:对随机性的辩护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心智表征的思想渊源
    1.1 心智表征研究的术语形成和哲学背景
    1.2 心智表征的方法论
    1.3 心智表征研究的问题和进路
    1.4 小结
第二章 理性主义:乔姆斯基的内在论基础
    2.1 语言创造性: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
    2.2 深层表征形式与表层表征形式
    2.3 杜·马赛斯的构式-语法理论
    2.4 普遍语法——语言刻画与解读
    2.5 语言习得机制与语言能力
    2.6 小结
第三章 心智计算论: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
    3.1 方法论自然主义:乔姆斯基心智研究的方法论
    3.2 内在论:心智理论的范式
    3.3 意向性:自然主义研究的天敌?
    3.4 计算与内容:心智表征的实质
    3.5 自然主义能否最终解释意向性问题
    3.6 小结
第四章 心智表征需要意向性理论吗
    4.1 乔姆斯基对思维计算表证承诺了什么
    4.2 思维计算表征理论存在什么问题
    4.3 表征是不是具有意向性
    4.4 意向性问题是术语概念问题所致?
    4.5 乔姆斯基需要意向性吗
    4.6 小结
第五章 心智还原论:心智表征的终极方案?
    5.1 心身问题:心智哲学的永恒话题
    5.2 牛顿革命的理解:物理主义批判的原石
    5.3 心智模块论: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的交融
    5.4 两大主题反对物理主义的一致性
    5.5 心智与意识的同一性
    5.6 小结
第六章 心智模块论:语言是心智的一个模块?
    6.1 心智模块论——语言本能的结果?
    6.2 语言天才还是智障
    6.3 模块论能不能解释心智表征问题
    6.4 复杂系统论:模块理论的替代方法
    6.5 小结
第七章 乔姆斯基范式:视域与局限
    7.1 方法论自然主义:科学研究是否行得通
    7.2 常识概念问题是不是方法论二元论问题
    7.3 形而上学自然主义存在何种问题
    7.4 方法论自然主义可否用于意向性研究
    7.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I 乔姆斯基生平及其贡献
附录II 乔姆斯基着作与文章
附录III 诺姆·乔姆斯基研究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学批判思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引言
第一章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溯源
    第一节 后工业的历史直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缘起
        一、经济背景的研判:大众消费时代的来临
        二、科学技术前提:符号化的生存格律
    第二节 后政治与非理性: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政治与哲学前提
        一、政治的前提:意识形态、消费政治、技术政治
        二、哲学的前提: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
    第三节 符号、异化与象征: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前提
        一、幻化的前提:日常生活与景观幻象
        二、符码与阶级:符号的阶级区分逻辑
        三、象征与死亡:巴塔耶与莫斯的理论前提
第二章 消费时代对生产范畴的质疑: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出场
    第一节 全套的物:主体对消费的再界定
        一、古物与模范:客体的身份逻辑
        二、广告的命令:主体对消费的塑形
    第二节 艺术工业化:消费的文化再循环
        一、流行与时尚:消费的“力比多”律令
        二、苗条与健康:身体消费的神话
        三、为关切而服务:市场的社会关系逻辑
    第三节 “超真实”的物:“生产”的隐退与资本逻辑的在场
        一、拟真物的浮动:生产性劳动的“终结”
        二、无原型的勾兑:“生产”即符号代码的仪式
        三、仿真的经济学:“超真实”社会的资本逻辑
第三章 符号:鲍德里亚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核
    第一节 符号的秩序:消费结构的变迁
        一、符号与欲望:消费的非理性动机
        二、符号与声望:“物”的意指逻辑
        三、符号与需要:消费力的形而上学
    第二节 符号/价值:符号经济学的革命
        一、符号/价值:一般理论对经济交换价值的超越
        二、审美价值:艺术绘画签名对符码的垄断
        三、符号/形式:一般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本质
    第三节 能指的胜利:拜物教逻辑范式的转换
        一、所指拜物教:物质载体的神圣化
        二、能指拜物教:符号体系的物恋化
        三、使用价值:实体物的意识形态化
第四章 幻化与形式化: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政治与哲学本质
    第一节 幻象的策略:晚期资本主义的政治已被符号所异化
        一、符号的神秘形式:意识形态的幻化思维
        二、暴力革命的瓦解:抽象民主与无产阶级
        三、符码反抗的程式:走向“范式”的革命
    第二节 技术的统治策略:大众媒介的意识形态本质
        一、技术即信息:媒介对内容的肆意诠释
        二、媒介的无回应性:单向度的消费
        三、沉默的大众:大众媒介的政治仿真
    第三节 人类生存的哲学境遇:形式化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一、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形式化逻辑的哲学依据
        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形式化时代的符号论定格
        三、哲学的本体论追问:“超真实”对真实的超越
第五章 合理性与再批判: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二重性辨识
    第一节 文化、技术与心理:在二十世纪的学术链条之中
        一、文化工业:法兰克福学派的新型异化指向
        二、技术理性:鲍氏对海德格尔“座驾”的延续
        三、无意识与镜像:弗洛伊德与拉康对欲望的认同
    第二节 对“思中之物”的质疑:现代西方哲学新视域
        一、理性的消解:对主客二分认识论范式的超越
        二、现象的回归:从形而上学的本真到生活世界
    第三节 非历史化与抽象性:对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再批判
        一、需要与价值: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误解
        二、象征性交换:革命策略及其与历史的断裂
        三、走向虚无主义:致命技术物的“水晶复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超越所予神话 ——塞拉斯式进路及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所予神话的表现和起因分析
    第一节 界定所予神话
    第二节 殊相到知识的自然主义谬误
    第三节 感觉印象与观念思想的同化
    第四节 代码语言与“看上去”的逻辑
    第五节 另一种声音:奥斯汀的批判
    小结
第二章 所予神话动因合理性探究:认知有无基础
    第一节 确定项的生成:心理唯名论
    第二节 基础诉求:观察报告的双层结构
    第三节 有无“基础”?对塞拉斯的解读分歧
    第四节 无“基础”的证成方案
    第五节 推论主义与实用主义
    小结
第三章 澄清所予身份:对内在片断的诊断
    第一节 一维话语:科学与哲学
    第二节 科学图像与明显图像
    第三节 KH与KT的变奏:赖尔的主张
    第四节 从赖尔语出发重审行为主义
    第五节 思想的身份
    第六节 感觉印象的身份
    小结
第四章 完善所予神话批判:事实、规范与语言
    第一节 塞拉斯的不足:重审“是”与“应当”
    第二节 所予:语言的自然化
    第三节 塞拉斯与语言转向
    第四节 语言、概念化与经验
    第五节 批判与辩护
    小结
结语:未来所予神话批判导言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真正的千禧问题——一个爱因斯坦式的还原(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D]. 尤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技术神学:上帝与下帝[D]. 马修.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国王的新衣——从西方主流社会科学的困境思考中国社会科学的未来(上)[J]. 朱云汉. 中国政治学, 2021(01)
  • [4]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D].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菲利普·格拉斯中期三部交响曲中“对抗范式”的多元表现[D]. 杨婷婷.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6]废墟审美 ——与中国城市电影的现代性建构[D]. 滕小娟. 南京大学, 2020
  • [7]感觉影像的知识本质辩护[D]. 关超. 山西大学, 2020(10)
  • [8]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D]. 崔艳英. 山西大学, 2020(12)
  • [9]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学批判思想初探[D]. 李京京.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10]超越所予神话 ——塞拉斯式进路及其分析[D]. 纪少文.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真正的千年问题 - 爱因斯坦的简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