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利钠肽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

脑利钠肽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

一、脑钠肽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安美玉[1](2021)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和脑钠肽水平对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预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究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对冠状动脉(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2.探究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与冠脉CTO临床检验指标的关系。3.分析冠脉CTO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分布,探究高脑钠肽水平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风险的影响,评估BNP预测事件发生的能力。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9年8月安贞医院住院行冠脉造影并确诊为冠脉CTO的患者,并且这些患者进行了门控静息心肌灌注及18F-FDG心肌代谢显像,共349例。对全部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年。通过后处理工作站获取标准门控断层扫描图像。经过Cedars QGS软件对心肌灌注显像左心室功能进行半定量分析,得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nd diastolic volume,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nd systolic volume,E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经相位分析(phase analysis,PA)可以得到左室同步参数即相位直方图带宽(phase histogram bandwidth,PBW)、相位标准差(phase standard deviation,PSD)、相位熵(phase entropy,PE)。分析比较不同组CTO患者的左室同步参数(PBW、PSD和PE)及心功能参数,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评估PBW、PSD、PE的预测价值。另外,为了探究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的影响因素,我们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了左室不同步参数与临床检验指标的关系。由于结果显示血浆BNP水平与左室不同步参数显着相关。因而,我们在入院后测定血浆BNP浓度的214例患者中,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继续探究了血浆BNP水平对冠脉CTO患者MACE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并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BNP对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预测性能。并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CTO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在349例进行门控心肌灌注以及心肌代谢相位分析的患者中,事件组与非事件组EDV、ESV、LVEF具有显着差异,事件组EDV、ESV较大,LVEF较小。使用门控心肌灌注和心肌代谢相位分析所得到的左室不同步参数具有中等强度相关性,两种方法所得的PBW相关系数为0.75,PSD的相关系数为0.56,PE的相关系数为0.74,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对冠脉CTO MACE发生风险具有预测价值。PBW每增加一个单位MACE发生风险增加1.523倍[HR:1.523,95%CI(1.239-1.872),P<0.001];PSD每增加一个单位MACE发生风险增加1.419倍[HR:1.419,95%CI(1.165-1.728),P=0.001];PE每增加一个单位MACE发生风险增加2.038倍[HR:2.038,95%CI(1.413-2.940),P<0.001]。对每个结局事件单独分析显示,PBW、PSD、PE对全因死亡和心衰的预测作用较好。对于全因死亡,PBW每增加一个单位全因死亡发生风险增加1.765倍[HR:1.765,95%CI(1.286-2.422),P<0.001];PSD每增加一个单位全因死亡发生风险增加1.419倍[HR:1.419,95%CI(1.174-1.569),P=0.002];对于心衰,PBW每增加一个单位患者心衰发生风险增加2.291倍[HR:2.291,95%CI(1.371-3.828),P=0.002];PSD每增加一个单位心衰发生风险增加2.106倍[HR:2.106,95%CI(1.305-3.398),P=0.002];PE每增加一个单位心衰发生风险增加1.221倍[HR:1.221,95%CI(1.085-1.374),P<0.001]。3.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与临床检验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BW和BNP、D-Dime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钾离子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09、0.234、0.154、0.153;PSD和BNP、D-Dime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钾离子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05、0.243、0.176、0.250;PE和BNP、D-Dimer、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60、0.161、0.188、0.238、0.27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PBW、PSD、PE都具有显着相关性的有BNP、D-Dime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其中与BNP的相关系数最大。4.进一步分析BNP在CTO患者事件组与非事件组中的差异,结果显示,BNP浓度在事件组中显着高于非事件组(P<0.01),尤其是在全因死亡的患者中。BNP浓度越高患者发生MACE风险越大[HR(95%CI)=2.334(1.521-3.579),P<0.01],调整性别、年龄、BMI等因素后,BNP对MACE仍具有预测价值[调整HR(95%CI)=1.862(1.097-3.160),P=0.021]。单独对全因死亡进行分析显示,BNP每增加一个单位,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491倍[HR(95%CI)=3.491(1.874-6.503),P<0.01],调整上述因素后,BNP对全因死亡发生风险仍具有预测价值[HR(95%CI)=2.146(1.015-4.534),P=0.046]。ROC曲线分析显示,BNP水平预测患者全因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713,敏感性为73.5%,特异性为62.2%。结论:1.门控心肌灌注与心肌代谢的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结果具有中度相关性。2.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相位直方图带宽、相位标准差及相位熵是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对心衰和全因死亡。3.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PBW、SD、PE与BNP、D-Dime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都具有显着正相关性,其中与BNP的相关系数最大。4.脑钠肽是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对全因死亡。当BNP水平≥287.98pg/ml时,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显着增加。

杨少茼[2](2021)在《脑钠肽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脑钠肽(BNP)异常与围手术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关系,分析围手术期BNP对MACE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评估早期干预是否可以降低围手术期MACE的发生。[方法]对2018年09月01日至2020年08月31日收治收住我校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17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出院后1个月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一般资料、伤前内科合并症、术前BNP检验结果、Goldman心脏风险指数、术后BNP检验结果及出院后1个月内MACE发生情况,分析不同性别、年龄、伤前内科合并症数量对围手术期BNP异常的影响,分析术前、术后BNP异常与围手术期MACE发生率的关系,探讨BNP异常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发生MACE风险的影响,评估BNP对围手术期MACE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分析早期干预对围手术期MACE的影响,并评估早期干预的效果。[结果]317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中289人伤前合并基础疾病,其中心血管系统疾病(81.31%)、慢性呼吸系统疾病(53.98%)、内分泌系统疾病(27.34%)和神经系统疾病(20.51%)四类内科疾病较为多发,合并2种以下基础疾病患者150例,合并2种以上内科疾病167例。术前BNP检查异常患者136例,术后BNP检查异常患者285例,术前及术后BNP检查均异常患者136例。男性术前BNP检查异常率37.68%,女性术前BNP检查异常率46.92%(p=0.099)。不同年龄段术前BNP异常率为:80-85岁患者异常率42.78%;85-90岁患者异常率异常率43.26%;90-95岁患者异常率40.00%(p=0.993)。伤前合并基础疾病数量与术前BNP异常无相关性(p=0.758)。骨折后围手术期发生MACE患者39人,术前BNP异常与围手术期MACE发生率有相关性(p=0.012);术后BNP异常与围手术期MACE发生率相关性(p=0.021)。BNP异常时,围手术期发生MACE的特异度为100.00%,敏感度为13.68%,阳性预测值为100.00%,阴性预测值为11.51%;Goldman心脏风险指数≥13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的特异度为98.02%,敏感度为:53.13%,阳性预测值为87.17%,阴性预测值为89.20%。早期干预后未发生MACE的患者治疗后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发生MACE的患者治疗后BN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结论]1、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BNP异常与患者年龄、性别、伤前合并基础疾病数量等无关。2、术前、术后BNP检查异常的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MACE发生率升高。3、围手术期BNP检查异常可以预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MACE发生风险,其预测价值有高度的特异性。4、对BNP异常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可以降低高龄患者围手术期MACE的发生,BNP可以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指标。

李晓瑶[3](2021)在《生物标志物和体力活动对室性心律失常与死亡的预测价值》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内皮素系统在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力衰竭(心衰)的诊断和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符合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一级预防适应证的患者中,血浆大内皮素-1(ET-1)是否可以作为室性心律失常风险预测标志物尚不明确。研究目的:在符合ICD一级预防适应证的患者中研究基线血浆大内皮素-1对于室性心律失常(VAs)和终末期事件的预测价值,为SCD高危患者的识别提供新的危险分层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设计为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阜外医院就诊的症状性心衰患者。主要入选标准为符合SCD一级预防适应证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3、6、12、24、36个月通过门诊或电话定期随访。主要研究终点为室性心律失常事件。次要研究终点为心衰终末期事件,即全因死亡和心脏移植。运用Kaplan-Meier曲线比较各组之间的终点事件,Cox 比例风险模型用于评估组间基线大内皮素-1的差异对终点事件的影响。研究结果: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07例心衰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基线血浆大ET-1分层分为 3 组:第1组(<0.38 pmol/L,n=68)、第 2 组(0.38-0.7 pmol/L,n=69)和第3组(>0.7 pmol/L,n=70)。在平均25.6±13.9个月随访期间,有38例发生了 VAs(18.4%),78例发生了终末期事件(37.7%)。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ET-1与 NYHA 心功能分级(r=0.165,P=0.018)、血清 Scr(r=0.147,P=0.034)、hs-CRP(r=0.217,P=0.002)、Lg NT-proBNP(r=0.463,P<0.001)、LVEDD(r=0.234,P=0.001)呈正相关,与 LVEF(r=-0.256,P<0.001)呈负相关。Kaplan-Meier 分析显示,大ET-1升高与VAs和终末期事件风险增加相关(P<0.05)。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中,大ET-1是VAs(风险比(HR)3.477,95%置信区间(CI):1.352-8.940,P=0.010,第 2 组对第 1 组;HR 4.112,95%CI:1.604-10.540,P=0.003,第 3 组对第1组)和终末期事件(HR 2.804,95%CI:1.354-5.806,P=0.005,第2组对第1组;HR 4.652,95%CI:2.288-9.459,P<0.001,第3组对第1组)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论:在ICD一级预防适应证的患者中,血浆大ET-1水平可预测VAs和终末期事件,可能优化SCD风险分层。研究背景: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力衰竭(心衰)的诊断和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既往研究表明NT-proBNP可预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在国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诊疗现状下,基线NT-proBNP对于ICD植入后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及死亡的预测价值尚不明确。研究目的:探讨NT-proBNP对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和死亡等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设计类型为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纳入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患者家庭监护系统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Study of Home Monitoring System Safety and Efficacy in 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implanted patients registry,SUMMIT研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入选标准为所有患者在器械植入基线时具有NT-proBNP检测结果,同时开启家庭监测功能。在两组中分别根据基线NT-proBNP水平最佳切点值分为高NT-proBNP和低NT-proBNP两组。通过远程家庭监测功能和电话及门诊随访记录室性心律失常和死亡等预后信息。主要终点为室性心律失常的恰当治疗,包括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和放电治疗。次要终点为随访期间的全因死亡和心源性死亡。运用Kaplan-Meier曲线比较各组之间的终点事件,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评估组间基线NT-proBNP的差异对终点事件的影响。研究结果:按照入选标准共纳入233例植入了ICD/CRTD的患者,随访时间为43.9±16.7个月(范围:0.7-75.5个月),125例患者(53.6%)发生VAs,75例患者(32.2%)发生适当放电,36例患者发生全因死亡(15.5%),其中27例(13.8%)为心源性。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提示,与NT-proBNP低水平组相比,NT-proBNP高水平组的主要和次要终点发生风险均显着更高。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高NT-pro BNP是室性心律失常(HR[风险比]:2.205,95%CI[置信区间]:1.438-3.381,P<0.001)、恰当放电治疗(HR:2.397,95%CI:1.333-4.310,P=0.003)、全因死亡(HR:2.701,95%CI:1.142-6.391,P=0.024)和心源性死亡(HR:3.490,95%CI:1.142-10.667,P=0.028)的独立预测因子。研究结论:NT-proBNP在植入ICD的患者中对室性心律失常和死亡风险有预测价值。作为一种相对廉价的标志物,NT-proBNP可能有助于SCD的风险分层,以及ICD/CRTD植入患者的术后管理。研究背景:ICD是终止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SCD)的有效治疗。但是目前对植入ICD后患者的预后尤其是此部分患者的生存质量关注不足。大量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疾病,适当的运动均可带来显着的生存获益。由于植入ICD的患者比较特殊,通常情况下患者可能出于对病情的担心和器械植入导致患者的活动量降低。在这部分患者中日常的体力活动(PA)与预后的相关性,尤其是剂量反应关系尚不明确。研究目的:研究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通过内置传感器测量的客观PA与SCD高危患者长期随访结局的剂量反应相关性以及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研究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大型、多中心SUMMIT研究。纳入数据库中具有连续家庭监测PA数据并完成随访的患者。按照患者植入器械后30-60天的平均PA的三分位点将整体人群分为3组。通过家庭监测功能数据判断患者的临床预后。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和心源性死亡(ICD-10 100至109、111、I20至151)。次要终点为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即器械的恰当治疗,包括ATP和放电治疗)。采用多因素COX分析评价PA与ICD植入患者远期临床预后的相关性。运用限制性立方(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曲线分析PA与预后的剂量反应关系并讨论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最终共分析了 82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其中大部分患者为男性(73.8%)。研究人群的平均年龄为60.8±13.8岁,平均基线PA水平为1 1.0±5.8%(范围为 0.02-37.66%)。第 1 组(<8.04%,n=274),第 2 组(8.04-13.24%,n=274),第3组(>13.24%,n=274)。在平均59.7±22.4个月的随访期间,共发生90例心源性死亡(10.9%),191例全因死亡事件(23.2%)和41 1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50%)。心源性死亡(18.6%对8.8%对5.5%,第1-3组,P<0.001)和全因死亡(39.4%对20.4%对9.9%,第1-3组,P<0.001)随着PA水平分升高而递减。三组之间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无显着差异(47.1%对48.2%对54.7%,P=0.173)。校正后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较高水平的PA与心源性死亡的风险较低相关(风险比(HR)0.41,95%置信区间(CI):0.25-0.68,第 2 组比第1组;HR 0.28,95%CI:0.15-0.51,第3组比第1组,P趋势<0.001)。观察到的全因死亡结果与之相似,PA水平升高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显着相关(HR 0.46,95%CI:0.33-0.64,第2组对第1组;HR 0.24,95%CI:0.16-0.38,第3组对第1组,P趋势<0.001)。剂量-反应曲线呈非线性关系,在中低PA水平下即可观察到终点风险显着降低。在全体患者中,当PA达到12.32%(177 min)时,心源性死亡的HR减少了一半;当PA达到11.92%(172 min)时,全因死亡的HR减少了一半。亚组分析显示与60岁以下患者相比,老年患者的平均PA水平较低(9.6%对12.8%,P<0.001),但心源性死亡(13.2%对8.1%,P=0.024)和全因死亡(28.4%对16.7%,P<0.001)事件较高。老年人可从PA受益,实现最佳受益的PA范围可能更低。研究结论:PA监测有助于高危SCD患者的长期管理。更多的PA会产生更多的生存获益,但即使是中低PA也有一定的临床获益,且老年人更易实现。

吴艳芳[4](2021)在《心房颤动消融术中心房颤动终止的不同方式与消融结局及左房基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导管消融结局不良。肺静脉电隔离是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基石。在非阵发性房颤患者中,肺静脉电隔离仅能使少部分患者的房颤终止并转复为窦性心律。伊布利特是一种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常用于房颤终止以辅助消融。本研究拟评估消融术中对伊布利特的心律反应和消融后长期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地纳入138例首次行导管消融的非阵发性房颤患者。所有入组患者在肺静脉电隔离后房颤均未终止,并被给予静脉输注伊布利特(1.Omg)。在伊布利特输注后房颤终止者定义为伊布利特反应者(n=86),房颤未终止者定义为无反应者(n=52)。研究的主要终点是首次导管消融后出现持续时间>30s的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结果所有入组患者平均年龄(61±10)岁,男性占73.6%,长程持续性房颤占32.6%。在伊布利特输注后,62.3%患者的房颤直接地或者经转为心房扑动后转复为窦性心律。较长的房颤病程与房颤终止失败相关(优势比1.009,95%可信区间1.002~1.007,P=0.011)。在首次导管消融后中位随访610天(四分位距:475~1106),伊布利特无反应者(n=24,46.2%)比伊布利特反应者(n=26,30.2%)有更多的房性心律失常复发(log-rank,P=0.01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伊布利特无反应者与房性心律失常复发明显相关(风险比1.994,95%可信区间1.117~3.561,P=0.020)。结论在肺静脉电隔离后房颤持续的患者中,对伊布利特输注的心律反应可以预测导管消融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复发。这可能有助于房颤的复发风险分层和个体化的心房颤动管理。背景一些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在肺静脉电隔离后房颤常难以终止,尤其是非阵发性房颤患者。伊布利特常用于终止心房颤动以辅助消融。前期研究发现对伊布利特的反应可以预测导管消融后长期房性心律失常的复发,但尚不明确其与左房重构的关系。本研究拟通过评估房颤患者的左房低电压区,以研究其与对伊布利特反应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地纳入首次行导管消融的房颤患者。所有入组患者在肺静脉电隔离后房颤均未终止,并且接受了静脉输注伊布利特(1.Omg)。在伊布利特输注后心房颤动终止者定义为伊布利特反应者,心房颤动未终止者定义为伊布利特无反应者。所有入组者在肺静脉电隔离后窦性心律下进行双极电压标测。低电压区(low voltage zones,LVZ)定义为双极电压振幅<0.5mV。LVZ存在定义为低LVZ面积>5%的左房表面面积。结果研究共纳入5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2±10)岁。所有患者中,37例(68.5%)为男性,46例(85.2%)为非阵发性心房颤动,16例(29.6%)为伊布利特无反应者。与伊布利特反应者相比,伊布利特无反应者中LVZ%≥9%的患者比例更高(56.3%比21.1%,P=0.011)。在LVZ分期上,伊布利特反应者中Ⅰ期24例(63.2%),Ⅱ期10例(26.3%),Ⅲ期2例(5.3%),Ⅳ期2例(5.3%);而伊布利特无反应者Ⅰ期 6 例(37.5%),Ⅱ 期 5 例(31.3%),Ⅲ 期 1 例(6.3%),Ⅳ期 4 例(25%)。伊布利特无反应者LVZ程度明显高于伊布利特反应者(P=0.043)。伊布利特无反应者左房后壁LVZ的分布明显高于伊布利特无反应者(81.3%比34.2%,P=0.002)。在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左房后壁LVZ与伊布利特终止房颤的疗效相关(优势比6.653,95%可信区间 1.495~29.603,P=0.013)。结论肺静脉电隔离后对伊布利特的反应与左房LVZ的程度和左房后壁LVZ相关,伊布利特输注后房颤持续者的左房LVZ程度更高,这可能解释在导管消融后其长期房性心律失常的复发更多。背景对于消融前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心律的患者,肺静脉电隔离会终止少部分患者的房颤。对于肺静脉电隔离后房颤持续的患者,伊布利特和(或)直流电复律被用于终止房颤。前期研究发现对伊布利特的反应与左房低电压区的程度相关。本研究拟分析房颤终止的不同方式与其他电生理基质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地纳入消融前为房颤心律且首次行导管消融的房颤患者。根据消融术中房颤终止的方式,将入组者分为肺静脉电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PVI)时房颤终止者(PVI反应者)、导管消融联合伊布利特的房颤终止者(伊布利特反应者)、导管消融联合电复律的房颤终止者和导管消融联合伊布利特及电复律的房颤终止者(伊布利特无反应者),其中后3组定义为PVI无反应者。所有入组患者分别在消融前和转复后进行双极电压标测以评估肺静脉肌袖和左房的电压。在消融前、转复前和伊布利特用药前后测量房颤的周长。结果研究共纳入33例患者,平均年龄(62±10)岁,其中男性24例(72.7%),持续性房颤21例(63.6%)。所有患者中,PVI反应者4例(12.1%),伊布利特反应者18例(54.5%),导管消融联合电复律的房颤终止者2例(6.1%),伊布利特无反应者9例(27.3%)。与PVI反应者相比,PVI无反应者的左房容积(98.9±24.2 ml比71.0±11.0 ml,P=0.005)和左房面积(101.4±19.3 cm2比74.8±7.5 cm2,P=0.015)更大,左上肺静脉(32.4±7.7 mm 比 19.0±3.8 mm,P=0.003)和左下肺静脉肌袖(15.6±4.3 mm比8.1±5.9 mm,P=0.004)更长。与伊布利特无反应者相比,伊布利特反应者中基线房颤周长更长(173±20 ms 比 148±14 ms,P=0.003),由伊布利特引起房颤周长的延长幅度更大(96±52 ms 比 49±28 ms,P=0.019)。各组间左房低电压面积和百分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消融术前为房颤心律的患者中,PVI时房颤终止者的肺静脉肌袖较短,这为这部分患者仅需行肺静脉电隔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PVI后房颤持续者,基线房颤周长和房颤周长的延长幅度可能是影响伊布利特终止房颤疗效的重要因素。

王恺皞[5](2021)在《甲状腺激素及其潜在生物标志物MDK在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诊疗价值》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急性心梗患者常表现为甲状腺功能降低和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升高。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与NT-proBNP的相关性。探讨两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3年在本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8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入院血清FT3水平将其分为两组:低FT3组(FT3<2.5 pg/mL,n=252)和正常FT3组(2.5≤FT3<4.09 pg/mL,n=561)。研究的主要终点是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分析研究 FT3 与 NT-proBNP的相关性。根据2年随访结果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分析对比FT3、NT-proBNP 对 MACE 的影响。绘制 Kaplan-Meier 曲线。结果:血清FT3与1g NT-proBNP呈负相关(r=-0.311,P<0.001)。随访过程中低FT3组与正常FT3组的MACE发生率分别为27.0%和7.8%(P<0.001)。单因素 Cox 分析显示 NT-proBNP>802.7 pg/mL(HR=5.063,95%CI=3.176-8.071,P<0.001)和 FT3<2.5 pg/mL(HR=3.867,95%CI=2.646-5.651,P<0.001)是最强MACE的预测因子。在调整传统风险预测指标后,FT3<2.5 pg/mL仍是MACE事件的强有力预测因素(HR=2.570,95%CI=1.653-3.993,P<0.001)。Kaplan-Meier 生存曲线显示,NT-proBNP≤802.7 pg/mL 且 FT3≥2.5 pg/mL 的患者预后最佳,而NT-proBNP>802.7 pg/mL且FT3<2.5 pg/mL的患者预后最差(P<0.001)。结论:血清FT3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独立心血管事件预测因子。血清FT3与NT-proBNP呈负相关。血清FT3联合NT-proBNP可以更好地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血管事件。背景:心肌梗死患者容易出现心肌组织缺乏甲状腺激素,对于是否能够通过补充甲状腺激素治疗心梗病人依然有着很大的争议。甲状腺激素治疗不当导致的甲状腺功能亢进阻碍了甲状腺激素的临床使用。作为治疗心肌梗死的经典药物,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metoprolol,Met)常常用于治疗甲亢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能系统在机能、生理代谢等方面存在协同交互。目前尚无研究联合应用甲状腺激素与β-受体阻滞剂对心梗后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对12周龄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实施心肌梗死手术。根据是否予以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和Met治疗8周,将术后存活大鼠分为安慰剂组(MI+Veh,n=9),T3治疗组(MI+T3,n=9),美托洛尔治疗组(MI+Met,n=9)和T3联合美托洛尔治疗组(MI+T3+Met,n=9)。假手术组(Sham,n=9)的大鼠不扎死相关动脉不引起心肌细胞缺血坏死。经过8周治疗,对各组大鼠进行超声、血流动力学检测。对所有大鼠进行心律失常诱发实验。检测大鼠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心肌纤维化水平以及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结果:对比Sham组,无论是单纯使用T3,Met还是T3+Met治疗均可以观察到大鼠心脏收缩功能得到了显着的改善,心肌非梗死区胶原纤维沉积减轻。但T3+Met治疗效果最为显着。单独T3治疗会引起心肌质量增大和心率加快。T3和Met均能有效降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诱发率以及每次心律失常持续时间,但对比Sham组,只有T3+Met治疗组有统计学差异(0.87±0.59svs.0.14±0.27s,MI+Veh组vs.MI+T3+Met组,P<0.05),T3或Met治疗虽有改善但未达到统计学效果。qRT-PCR结果显示T3,Met还是T3+Met治疗均可以显着降低心梗后心肌组织炎症因子、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善离子通道和心脏关键收缩蛋白的基因表达。结论:T3,Met以及T3联合Met在心肌梗死的治疗方面均具有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肌纤维化水平以及预防心律失常,改善离子通道蛋白和收缩蛋白基因表达的作用。单纯使用T3治疗心肌梗死仍有心肌肥大、心室率增快的风险。T3联合Met治疗心肌梗死在保留T3、Met的治疗效果同时,能进一步提升心脏收缩功能降低心律失常风险,同时大大减轻了这些潜在风险。这为甲状腺激素在临床上治疗心肌梗死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依据。背景: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心肌组织局部甲状腺激素水平并不一致。需要探索一种新的标志物可以有效反应心肌组织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特别是对于血清甲状腺激素尚处于正常范围内的心血管患者。中期因子(Midkine,MDK)在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是一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方法:将12周龄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分别通过口服丙硫氧嘧啶饮用水8周和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构建甲状腺功能减退模型和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模型。甲状腺功能减退模型中选取部分甲状腺功能减退大鼠分别予以口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治疗3天、6天和14天。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模型中的选取部分存活的心梗大鼠口服T3治疗持续8周。对2种模型里各组大鼠进行超声、血流动力学检测。检测甲状腺激素,以及心肌组织MDK表达水平。检测2种模型里各组大鼠的心肌组织T3水平和血清MDK水平,评估两者的相关性。分离培养成年雌性大鼠的左心室心肌细胞,分别在含有T3和不含有T3的培养基中培养,检测两组心肌细胞中MDK表达水平。结果: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模型中,T3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大鼠14天后,大多数心脏收缩和舒张参数已恢复正常。甲状腺功能减退大鼠血清MDK升高1倍,T3治疗3天后大鼠血清MDK水平降低,第14天大鼠血清MDK恢复正常。甲状腺功能减退大鼠的心肌组织内T3水平下降,血清MDK与心肌组织T3呈负相关(R2=0.5551,P<0.001)。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模型中,心梗后大鼠血清MDK显着升高,大鼠心脏中MDK蛋白质和mRNA表达均显着升高,经T3治疗后,这些参数均显着下降。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模型各组的大鼠血清MDK与心肌组织T3呈显着负相关(R2=0.5680,P<0.001)。培养基内不加人T3的成年大鼠心肌细胞MDK蛋白质和mRNA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表达增多。培养基内含T3的成年大鼠心肌细胞内MDK蛋白质和mRNA保持不变。结论:心肌组织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血清MDK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环境中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引起心肌细胞MDK表达增多。补充T3治疗可以降低大鼠血清MDK,恢复心肌组织的T3 水平。MDK可以作为心脏局部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可靠潜在生物标志物。

李杨[6](2021)在《北京地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生存状况、独立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绝大多数AHF患者在急诊室首诊和救治。现有临床研究资料较少关注急诊室内AHF患者预后,尤其是长期预后。研究方法:北京地区急性心衰注册登记研究(Beijing Acute Heart Failure Registry,Beijing AHF Registry)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注册登记研究,研究连续纳入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9月23日就诊于北京地区14家医院急诊室并明确诊断为AHF的患者共3335例。对纳入该研究的3335例患者5年生存状况及治疗情况进行随访,通过Kaplan-Meier曲线和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评价患者5年预后及其相关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随访至第5年时总体失访率为11.8%。5年全因死亡率为55.4%,心血管死亡率为49.6%,中位生存时间34个月。长期药物治疗方面,随访期间坚持服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s)、血管紧张素Ⅱ 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Ⅱ receptor blockers,ARBs)及螺内酯等指南推荐可以改善预后药物的患者比例分别为30.3%、15.1%、8.0%、12.4%。患者年龄(风险比[Hazard ratio,HR]:1.02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1.023-1.030)、入院时伴有疲劳(HR:1.127,95%CI:1.009-1.258)、腹水(HR:1.190,95%CI:1.057-1.340)、肝颈反流征(HR:1.339,95%CI:1.140-1.572)、纽约心功能分级 Ⅲ-Ⅳ 级(HR:1.511,95%CI:1.291-1.769)、心率(HR:1.003,95%CI:1.001-1.005)、血尿素氮水平(HR:1.014,95%CI:1.008-1.020)、B型脑型钠尿肽/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在第三(HR:1.426,95%CI:1.220-1.668)或第四分位数(HR:1.437,95%CI:1.223-1.690)、心衰病因为缺血性心脏病(HR:1.195,95%CI:1.073-1.331)或原发性心肌病(HR:1.382,95%CI:1.183-1.614)、合并糖尿病(HR:1.118,95%CI:1.010-1.237)或脑卒中(HR:1.252,95%CI:1.121-1.397)为患者5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体重指数(HR:0.971,95%CI:0.958-0.983)、舒张压(HR:0.996,95%CI:0.993-0.999)、血清钠(HR:0.980,95%CI:0.972-0.988),血清白蛋白(HR:0.981,95%CI:0.971-0.992)、随访期间坚持服用利尿剂(HR:0.714,95%CI:0.626-0.814)、β 受体阻滞剂(HR:0.673,95%CI:0.588-0.769)、ACEIs(HR:0.714,95%CI:0.604-0.845)、ARBs(HR:0.790,95%CI:0.646-0.965)、螺内酯(HR:0.814,95%CI:0.663-0.999)、钙拮抗剂(HR:0.624,95%CI:0.531-0.733)、硝酸酯类药物(HR:0.715,95%CI:0.631-0.811)以及地高辛(HR:0.579,95%CI:0.465-0.721)为独立保护性因素。研究结论:AHF患者长期坚持使用指南推荐药物比例较低、预后较差,5年全因死亡率55.4%,中位生存时间34个月。研究背景: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常见并发症。并发AHF是AMI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治疗有重要的提示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北京地区首诊于急诊室(emergency departments,EDs)的AMI后并发AHF患者5年生存状况以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将北京地区急性心衰注册登记研究中AMI后并发AHF的患者纳入研究,以5年全因死亡作为终点对患者进行随访,构建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探究影响AMI后并发AHF患者5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总共395例患者纳入研究,245例(62%)于5年随访期内死亡。在院期间接受再灌注治疗患者比例为38.2%。入院时心率(风险比[hazard ratio,HR]:1.00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1-1.011,P=0.022)、左室前壁心肌梗死(HR:1.383,95%CI:1.058-1.806,P=0.017)、Killip 心功能分级Ⅳ级(HR:1.836,95%CI:1.246-2.704,P=0.002)、并发房颤(HR:1.402,95%CI:1.010-1.945,P=0.043)、既往慢性肾脏病(HR:1.753,95%CI:1.235-2.488,P=0.002)、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HR:1.272,95%CI:0.865-1.277,P=0.088)、BNP/NT-proBNP 水平位于第三分位数(Third quartile,Q3,HR:1.597,95%CI:1.026-2.486,P=0.038)为 5 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钠水平(HR:0.978,95%CI:0.956-1.001,P=0.064)、接受再灌注治疗(HR:0.558,95%CI:0.412-0.755,P<0.001)、随访期间坚持服用利尿剂(HR:0.626,95%CI:0.433-0.905,P=0.013)、β-受体阻滞剂(HR:0.455,95%CI:0.329-0.628,P<0.001)、抗血小板药物(HR:0.521,95%CI:0.381-0.714,P<0.001)以及他汀类药物(HR:0.650,95%CI:0.477-0.886,P=0.006)为独立保护性因素。研究结论:AMI后并发AHF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以及其他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比例偏低,远期预后差,通过规范诊疗措施有希望改善这部分患者的长期预后。研究背景:人口老龄化和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目前全球面临的两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年龄增长,HF患病率及死亡率均显着增高,是老年患者住院及死亡的常见原因。然而对于高龄HF患者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究北京地区高龄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患者临床特征、长期预后以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将北京地区急性心衰注册登记研究中年龄≥70岁的患者纳入研究,描述患者临床特征,并以5年全因死亡为终点对患者进行随访,构建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探究影响高龄AHF患者5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总共1774例患者纳入研究。高龄AHF以女性(54.7%)、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52.3%)更常见,合并症多,缺血性心肌病(54.4%)为最常见病因,指南推荐改善预后的药物使用率低(7.3-23.8%)。在5年随访期内1209例(68.2%)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年龄(风险比[hazard ratio,HR]:1.03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21-1.041,P<0.001)、入院时心率(HR:1.003,95%CI:1.001-1.005,P=0.008)、NYHA 心功能分级 Ⅲ-Ⅳ 级(HR:1.363,95%CI:1.132-1.640,P=0.001)、伴有腹水(HR:1.322,95%CI:1.127-1.552,P=0.001)及肝颈反流征(HR:1.264,95%CI:1.019-1.569,P=0.033)、血白细胞(HR:1.021,95%CI:1.011-1.033,P<0.001)、血尿素氮(HR:1.016,95%CI:1.009-1.024,P<0.001)水平、脑型钠尿肽/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位于第三(HR:1.567,95%CI:1.297-1.892,P<0.001)或第四分位数(HR:1.641,95%CI:1.362-1.977,P<0.001),既往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HR:1.156,95%CI:1.008-1.325,P=0.039)或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HR:1.246,95%CI:1.097-1.415,P=0.001)为5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HR:0.879,95%CI:0.783-0.986,P=0.028)、体重指数(HR:0.970,95%CI:0.954-0.986,P<0.0001)、舒张压(HR:0.996,95%CI:0.992-0.999,P=0.022)、血清钠(HR:0.987,95%CI:0.977-0.996,P=0.006)、血清白蛋白(HR:0.980,95%CI:0.968-0.993,P=0.002)水平以及长期坚持服用利尿剂(HR:0.721,95%CI:0.610-0.851,P<0.001)、β-受体阻滞剂(HR:0.721,95%CI:0.610-0.852,P<0.001)、钙离子拮抗剂(HR:0.693,95%CI:0.578-0.831,P<0.001)、螺内酯(HR:0.730,95%CI:0.543-0.981,P=0.037)、硝酸酯类(HR:0.649,95%CI:0.557-0.757,P<0.001)及地高辛(HR:0.629,95%CI:0.469-0.860,P=0.004)为独立保护因素。研究结论:高龄AHF以女性、HFpEF更常见,合并症多,指南推荐改善预后的药物使用率低,远期预后差,在多学科综合评估基础上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可能有助于改善高龄AHF患者预后。研究背景: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AHF患者通常起病较急且多数首诊于急诊室,对AHF患者风险的错误评估可能导致治疗时机延误,从而增加患者死亡风险。预后评估模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识别高危患者、简化流程、提高临床工作效率。本研究以北京地区急性心衰注册登记研究作为模型衍生队列,建立适用于中国AHF患者的生存预测模型。研究方法:以北京地区急性心衰注册登记研究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10折嵌套交叉验证、Cox回归、弹性网络等算法对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和治疗特征进行筛选,通过多因素回归和列线图方法建立基于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和基线+治疗特征的急性心力衰竭1年、3年及5年生存预测模型。通过一致性指数(concordance index,C-index)和校准曲线验证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研究结果:经过变量筛选,最终18个与患者5年生存高度相关的变量纳入预后评估模型,包括11项临床基线特征(年龄、体重指数、既往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入院时肝颈反流征阳性、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舒张压、血清钠、尿素氮、白蛋白、脑型钠尿肽/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舒张性心力衰竭)和7项治疗特征(长期服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螺内酯、硝酸酯类药物及地高辛)。以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和基线+治疗特征两种方式分别构建评估1年、3年和5年生存率的列线图和个体化临床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单纯基线特征模型和基线+治疗特征模型的C-index分别为0.690(0.677-0.703)和0.752(0.740-0.763)。校准曲线提示模型用于AHF患者1年、3年和5年生存率预测的校准度良好。研究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基于中国AHF患者的个体化预后评估模型,绘制可以应用于临床、预测患者1年、3年及5年生存率的列线图,内部验证结果提示模型区分度和校准度良好,可以为AHF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陈婉斐,李珍珍,尚香玉[7](2020)在《稳心颗粒联合索他洛尔治疗心律失常疗效观察及对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C反应蛋白和氨基端脑钠肽前体水平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索他洛尔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C反应蛋白(CRP)和氨基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台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1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81例)与对照组(8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索他洛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稳心颗粒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Ang Ⅱ、CRP和NT-proBNP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59%,75/81)高于对照组(77.78%,63/81)(χ2=7.044,P<0.05)。观察组治疗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3.18±3.09)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52.19±2.35)mm,均低于对照组的(58.97±2.73)mm、(57.79±2.65)mm,而每搏心输出量(SV)(76.93±3.67)mL、左室射血分数(LVEF)(53.90±2.64)%,均高于对照组的(71.35±2.87)mL、(46.75±2.18)%(t=12.638、14.230、10.779、18.795,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Ang Ⅱ(96.52±12.16)ng/L、CRP(4.30±0.69)mg/L和NT-proBNP(394.25±47.15)ng/L,均低于对照组的(135.42±23.15)ng/L、(6.27±0.78)mg/L和(565.29±56.72)ng/L(t=13.389、17.025、20.870,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9/81),低于对照组的30.86%(25/81)(χ2=9.529,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索他洛尔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疗效显着,可降低血浆Ang Ⅱ、CRP和NT-proBNP水平,改善心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周雪[8](2020)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BNP水平及其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左室射血分数(LVEF)类型的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合并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 B 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探究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BNP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指导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04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心内科住院年龄≥18岁CHF患者308例作为病例组,年龄20~91岁。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3个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组121例、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组64例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组123例。再根据是否合并持续性房颤分为6个亚组:①HFrEF窦律组87例;②HFrEF房颤组34例;③HFmrEF窦律组32例;④HFmrEF房颤组32例;⑤HFpEF窦律组46例;⑥HFpEF房颤组77例。另选取同一时期住院的有器质性心脏病但无心衰症状和/或体征,同时LVEF≥50%的患者77例为对照组,年龄44~87岁,其中对照窦律组47例,对照房颤组30例。收集入选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吸烟史、饮酒史、血浆BNP、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肝肾功能、24小时动态心电图+血压及心脏超声资料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1、共纳入研究对象385例,其中病例组308例,平均年龄67.82±12.35岁;对照组77例,平均年龄65.23±10.85岁。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体重指数(BMI)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病例组HFrEF和HFmrEF窦律组与房颤组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FpEF、对照组中房颤组BNP水平高于窦律组(P均<0.05)。在三组心衰分类中,房颤组24小时平均心(室)率均高于窦律组(P均<0.01)。3、心衰窦律组中,HFrEF组BNP水平高于HFpEF组(P<0.05),HFrEF组与HFmrEF组、HFmrEF与HFpEF组BN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衰房颤组中,HFrEF组和HFmrEF组BNP水平分别高于HFpEF组(P均<0.05),随着LVEF降低患者BNP水平升高,HFrEF和HFmrEF两组间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病例组、对照组中房颤组左房内径(LAD)和右房内径(RAD)均大于窦律组(P均<0.01)。病例组中,HFrEF房颤组LVEF高于窦律组(P<0.01),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每搏输出量(SV)低于窦律组(P<0.05)。HFmrEF房颤组估测肺动脉收缩压(PASP)高于窦律组(P<0.01),而LVEDD、EDV、室间隔厚度(IVST)和SV均小于窦律组(P均<0.05)。HFpEF房颤组PASP高于窦律组(P<0.01)。右心室内径(RVD)、左室后壁厚度(LVPWT)在三组心衰房颤组和窦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心衰窦律组中,相关分析显示BNP水平与BMI(r=-0.18,P=0.02)、血肌酐(r=-0.17,P=0.03)、LVEF(r=-0.44,P<0.01)、IVST(r=-0.18,P<0.05)、LVPWT(r=-0.15,P<0.05)呈负相关,与 24 小时平均心率(r=0.29,P<0.01)、超声心动图参数(LAD、RAD、LVEDD、RVD、PASP、EVD)呈正相关(P均<0.05)。6、心衰房颤组中,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NP水平与BMI(r=-0.38,P<0.01)和LVEF(r=-0.32,P<0.01)呈负相关,与24小时平均心室率(r=0.34,P<0.01)、RVD(r=0.19,P<0.05)呈正相关。7、所有入选患者中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合并房颤、NYHA心功能分级、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以及超声心动图参数(LVEF、LAD、RAD、LVEDD)均为心衰患者BNP升高的独立预测因素,而随着体重指数(BMI)的增加,血浆BNP水平降低。心衰窦律组中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仅RAD是血浆BNP水平增高的独立预测因素。心衰房颤组中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后发现eGFR、LAD及NYHA心功能分级是血浆BNP水平增高的独立预测因素。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NP、eGFR、LVEDD、24小时平均心率、LAD、RAD变量值改变会影响房颤的发生,其中BNP(OR=0.999)、eGFR(OR=0.975)的值升高会降低房颤发生的风险,而年龄(OR=1.043)、24小时平均心率(OR=1.101)、LAD(OR=1.207)、RAD(OR=1.265)升高会增加房颤发生的风险。[结论]1、本研究CHF伴或不伴房颤患者BNP水平随LVEF分数降低而升高,高BNP水平可反映心衰的严重程度。2、在诊断和评估HFrEF和HFmrE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时,患者BNP水平可能不受房颤的影响;而诊断和评估HFpE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时,房颤可能影响BNP水平。3、CHF合并房颤患者24小时平均心室率以及RVD与BNP变化呈正相关,BMI、LVEF与BNP变化呈负相关。4、NYHA心功能分级、LAD、BMI和eGFR是CHF合并房颤患者BNP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5、增龄、左右心房扩大以及24小时平均心率增快是CHF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

许秋雯[9](2020)在《慢性心衰不同中医证型心冲击图特征及其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或晚期阶段,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冠心病、高血压病的患病率的提高,我国心衰患者的病因构成比发生着变化。冠心病和高血压病导致的心衰比例上升。医疗条件的改善使得人均寿命也在提高。老年人心衰的发病率高和冠心病、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使得心衰的患病人数增多。据估计,我国现有心衰患病人数450万。面对庞大的心衰患病人群,快速、全面、准确甚至远程评估患者病情和给予有效治疗至关重要。中医中药在心衰的治疗中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中医证候的客观化研究亦正积极进行。目前常用的心功能评价方法和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的方法不外乎心功能分级、利钠肽、超声心动和血流检测等,皆具有其适用条件和限制。随着科技的发展,结合了现代传感技术的心冲击图进入医学物理研究者的视野,在已有的科学论文中,心冲击图可用于检测心率,其与心电图一起所得的RJ间期或可预测心衰患者预后。RJ间期亦与中医证型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旨在发现慢性心衰患者心冲击图的主要数据特征及其与中医证候变化的规律,找到新的评估心功能和中医证候客观化的方法。研究目的:1.研究心衰患者与非心衰患者心冲击图主要数据(H值、I值、J值、K值、tHI值、tIJ值和tJK值)的差异,探索心衰患者的心冲击图数据规律。2.研究心衰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心冲击图主要数据(H值、I值、J值、K值、tHI值、tIJ值和tJK值)的差异,找到一种新的中医证型客观化的指标。3.研究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分级、NT-proBNP浓度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心冲击图主要数据、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内科普通病房和监护室住院的病人。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收入111例确诊为心衰的病人。另收入同一时期住院的30例非心衰病人作为对照组。由科室两名副主任及以上职称的医师根据慢性心衰诊断标准对病人进行诊断,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将符合条件的病人纳入慢性心衰组和非心衰组。由两名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专业副主任及以上职称的医师对慢性心衰组病人进行中医证候分组,分为心肺气虚证组、气阴两虚证组、心肾阳虚证组、气虚血瘀证组、阳虚水泛证组及痰饮阻肺证组等六种证型组。收集纳入患者的一般资料、血浆NT-proBNP浓度、超声心动图和心冲击图,填好病例调查表。将得来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后,利用SPSS 20.0软件对不同组间的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44例患者,其中慢性心衰组患者111例,非心衰组患者30例。慢性心衰组与非心衰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2.慢性心衰患者与非心衰患者的H值、tHI值和tJK值均有显着性差异。两组间I值、J值、K值和tIJ值无统计学差异。3.慢性心衰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组间心冲击图的H值与证型变化相关,各证型间H值大小顺序为:心肺气虚证组<心肾阳虚证组<气虚血瘀证组<气阴两虚证组<阳虚水泛证组<痰饮阻肺证组,其中痰饮阻肺证组H值显着大于心气阴两虚证组、气虚血瘀证组、心肺气虚证组和心肾阳虚证组。中医证型与H值呈一般正相关关系(r=0.248,P<0.05)。不同中医证型组间I值、J值、K值、tHI值、tIJ值和tJK值均无显着性差异。4.不同心功能分级组间H值有显着差异。心功能Ⅰ级、Ⅱ级分别与Ⅳ级的H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值与心功能分级间有一般正相关关系(r=0.250,P<0.05),H值随心功能分级的递增而增大。5.不同心功能分级间,中医证型分布不同。心功能Ⅰ级主要为心肺气虚证;心功能Ⅱ级主要以心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和心肺气虚证等虚证类;心功能Ⅲ级主要为气虚血瘀证;心功能Ⅳ级主要为阳虚水泛证。中医证型与心功能分级呈高度正相关关系(r=0.609,P<0.05)。6.不同中医证型组间NT-proBNP差异显着,各中医证型组间NT-proBNP浓度由低至高的变化顺序为心肺气虚证组<心肾阳虚证组<气阴两虚证组<气虚血瘀证组<痰饮阻肺证组<阳虚水泛证组。中医证型与NT-proBNP呈正相关关系(r=0.457,P<0.05)。7.不同中医证型组间LVEF值差异显着,各证型组间LVEF值由高至低的变化顺序为心肺气虚证组>心肾阳虚证组>气阴两虚证组>气虚血瘀证组>痰饮阻肺证组>阳虚水泛证组。中医证型与LVEF呈一般负相关关系(r=-0.262,P<0.05)。8.心功能分级各级间NT-proBNP浓度均具有显着性差异,NT-proBNP浓度随心功能分级的而增高。心功能分级与NT-proBNP呈高度正相关关系(r=0.740,P<0.05)。9.不同心功能分级间LVEF值显着不同,心功能Ⅳ级与Ⅰ级、Ⅱ级、Ⅲ级比较时,均与LVEF值有显着性差异;心功能Ⅲ级与Ⅰ级比较时,LVEF值有显着性差异。心功能分级与LVEF呈负相关关系(r=-0.414,P<0.05)。10.心冲击图H值与LVEF呈一般负相关关系(r=-0.180,P<0.05),与NT-proBNP不存在相关关系。研究结论:1.慢性心衰组与非心衰组心冲击图H值、tHI值、tJK值均有显着性差异,但两组间I值、J值、tIJ值无明显差异。2.心冲击图H值与中医证型、心功能分级均呈正相关关系,与LVEF呈负相关关系。3.心冲击图H值与NT-proBNP无相关关系。4.心冲击图H值、心功能分级、NT-proBNP和LVEF均与中医证型存在相关性,或可成为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依据。

苏世来[10](2020)在《心率变异性在接受PCI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急症,其发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变化,这种不稳定性易引起部分易损的斑块发生破裂或侵蚀,进而在一些条件的诱导下突发破裂而导致凝血系统激活,最终导致冠脉血供中断。目前国际上临床指南指出,应该对ACS患者进行阻塞血管再通,而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经过大量的临床验证,对ACS患者进行阻塞血管再通疗效显着,而且再通率较高。但是临床发现,有部分ACS患者即使实施PCI进行阻塞血管再通,患者术后短期内仍会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导致患者预后较差。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操作简便而且准确度较高的指标对高危的ACS患者进行预测与诊断,以降低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概率。目前已有大量试验发现许多生物标记物可用于ACS患者PCI后MACE发生的预测,然而这些生物标记物在临床应用中大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ACS患者的局部心肌坏死会引起心脏交感神经活性明显增强,最终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指标来评估心脏自主神经的状况。所以,本研究将PCI术和HRV指标相结合,探讨ACS患者经PCI术后,HRV指标在短期预后预测中的作用与价值,为临床更好预测、诊断以及治疗高风险的ACS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接受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及PCI术的ACS患者95例,PCI术后对患者随访3个月。根据CAG结果计算每个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Gensini积分,并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及定期随访三个月内记录的临床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1)无事件组(62例):术后3个月内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患者;(2)试验组(33例):术后3个月内发生过MACE的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仪对两组患者PCI术后72 h内进行1次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通过比较试验组和无事件组全部正常窦性NN间期标准差(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NN intervals,SDNN)、全部正常窦性NN间期平均值标准差(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average NN intervals,SDANN)、相邻N-N间期之差大于50ms数占总数的百分比(The propotion derived by dividing NN50 by the total number of NN intervals,p NN50)、极低频功率(Very low frequency,VLF)、低频功率(Low frequency,LF)、高频功率(High Frequency,HF)等HRV指标中的主要参数。分析所有患者HRV指标与冠脉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同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HRV主要指标对ACS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期间MACE发生的预测意义。结果:⑴.试验组的SDNN、SDANN及LF明显高于无事件组(P<0.05),而试验组的p NN50和HF则明显低于无事件组(P<0.05),试验组和无事件组的VLF无显着性差异(P>0.05)。⑵.所有入组的ACS患者HRV主要参数SDNN、SDANN、p NN50、HF、VLF及LF均与冠脉Gensini积分没有相关性(P>0.05)。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DANN、LF均为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随访3个月内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ACS患者HRV的主要指标SDNN、SDANN、PNN50、VLF、LF及HF与Gensini积分无相关性;2.ACS患者PCI术后HRV的主要参数SDANN及LF可作为术后短期预后预测的有效指标,能够反映术后短期预后结局。

二、脑钠肽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钠肽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和脑钠肽水平对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探究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基线资料收集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事件组与非事件组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血管闭塞情况
        2.3 两组患者心功能参数的比较
        2.4 两组患者左室不同步参数的比较
        2.5 左室不同步参数对CTO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3 讨论
        3.1 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的应用价值
        3.2 不同门控技术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的比较
        3.3 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对CTO患者不良事件的预测作用
        3.4 机制探讨
    4 结论
第二部分 探究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与临床检验指标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基线资料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参数分布
        2.2 左室不同步参数与各临床检验指标的关系
        2.3 分析总结
    3 讨论
        3.1 影响冠脉完全闭塞病变左室不同步参数的临床检验指标
        3.2 机制探讨
        3.3 研究展望
    4 结论
第三部分 血浆脑钠肽水平与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基线资料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事件组与非事件组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血管闭塞情况
        2.3 脑钠肽水平在事件组与非事件组的分布
        2.4 BNP对 CTO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作用
        2.5 BNP对 CTO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作用
    3 讨论
        3.1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需要简便的生物标志物预测预后
        3.2 本研究中脑钠肽的预测价值
        3.3 脑钠肽预测冠脉CTO预后的可能机制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影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预后的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2)脑钠肽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高龄髋部骨折死亡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生物标志物和体力活动对室性心律失常与死亡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血浆大内皮素-1对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一级预防适应证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死亡的预测价值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局限性分析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N-末端脑钠肽前体对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死亡的预测价值
    研究背景
    砑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局限性分析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体力活动与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死亡的剂量反应关系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局限性分析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生物标志物对于心脏性猝死风险的预测价值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简历
致谢

(4)心房颤动消融术中心房颤动终止的不同方式与消融结局及左房基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消融术中对伊布利特的反应和长期消融结局的相关性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心房颤动消融术中对伊布利特的反应与左房低电压区的相关性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心房颤动消融中心房颤动终止的不同方式与电生理基质的相关性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心房颤动患者心房基质的评估和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延迟强化核磁共振成像评估心房纤维化的方法学探索和初步结果
个人简历
致谢

(5)甲状腺激素及其潜在生物标志物MDK在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诊疗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一)
摘要(二)
摘要(三)
Abstract 1
Abstract 2
Abstract 3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氨酸和NT-proBNP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价值
    背景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
第二部分 甲状腺激素联合美托洛尔对心肌梗死大鼠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
    背景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
第三部分 MDK心脏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背景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
论文综述 甲状腺激素与心力衰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北京地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生存状况、独立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北京地区首诊于急诊室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5年生存状况及其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患者5年生存状况及其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70岁以上高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5年生存状况及其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1年、3年、5年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心力衰竭预后评估模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BNP水平及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BNP水平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慢性心衰不同中医证型心冲击图特征及其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与心功能评价现状分析
    1. 慢性心衰的流行病学特征
        1.1 心衰的患病率
        1.2 心衰的病因构成
        1.3 心衰的病死率
    2. 慢性心衰的心功能评价现状
        2.1 NYHA心功能分级
        2.2 6分钟步行试验
        2.3 利钠肽等实验室检查
        2.4 超声心动图
        2.5 血流动力学监测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心冲击图与心衰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进展
    1. 心冲击图的形成原理
    2. 心冲击图检测心功能的研究进展
        2.1 心冲击图检测心率
        2.2 心冲击图检测各种常见心脏疾病
        2.3 心冲击图检测中医证型
    3. 心力衰竭中医证型的其他客观化研究
        3.1 中医证型与NYHA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3.2 中医证型与脑钠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3.3 中医证型与超声心动图数据的相关性研究
        3.4 中医证型与6分钟步行试验的相关性研究
        3.5 中医证型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
        3.6 中医证型与中心静脉压的相关性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资料与方法
    1. 临床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心力衰竭的西医诊断标准
        2.2 心功能NYHA分级标准
        2.3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退出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搜集并记录患者资料
        3.3 观察指标
        3.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性别分析
        1.2 年龄分析
        1.3 不同中医证型间年龄分析
    2. 主要观测指标比较
        2.1 慢性心衰组与非心衰组心冲击图数据比较
        2.2 慢性心衰组与非心衰组NT-proBNP值、LVEF值、LVEDD值比较
        2.3 不同中医证型组间心冲击图数据分析
        2.4 不同心功能分级间心冲击图参数比较
        2.5 不同中医证型间NT-proBNP浓度、LVEF值、LVEDD值比较
        2.6 不同心功能分级间NT-proBNP浓度、LVEF值、LVEDD值比较
        2.7 慢性心衰不同中医证型心功能分级分布分析
        2.8 中医证型、心功能分级与心冲击图H值、NT-proBNP、LVEF值、LVEDD值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2020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毕业课题设计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心率变异性在接受PCI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对象入组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分组方案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数据统计
        2.1.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记录
        2.1.2 相关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2.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
        2.2.1 手术前准备
        2.2.2 冠状动脉造影手术
        2.2.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方法
        2.2.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后护理
        2.2.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后检查
        2.3 心率变异性(HRV)检测及评定标准
        2.3.1 心率变异性(HRV)检测
        2.3.2 心率变异性(HRV)分析方法
        2.4 冠状动脉Gensini病变程度评分
        2.5 患者预后结局指标
        2.6 结果判定
        2.7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1.研究对象基础指标对比
    2.研究对象主要生化指标统计
    3.患者HRV主要指标水平比较
    4.两组Gensini积分比较
    5.HRV各指标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分析
    6.MACE发生率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1.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其治疗方式
    2.心率变异性检测意义及临床应用
    3.急性冠脉综合征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
结论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短期预后预测分析
    1.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现状及其预测
        1.1 急性冠脉综合征特征及发病机制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预测指标
        1.2.1 生物标志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中的预测
        1.2.2 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预测模型
    2.HRV在 ACS患者短期预后预测中的应用
        2.1 心率变异性概述
        2.2 HRV对ACS患者短期预后预测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脑钠肽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和脑钠肽水平对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预后研究[D]. 安美玉.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脑钠肽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D]. 杨少茼.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生物标志物和体力活动对室性心律失常与死亡的预测价值[D]. 李晓瑶.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4]心房颤动消融术中心房颤动终止的不同方式与消融结局及左房基质的相关性研究[D]. 吴艳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甲状腺激素及其潜在生物标志物MDK在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诊疗价值[D]. 王恺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6]北京地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生存状况、独立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研究[D]. 李杨.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7]稳心颗粒联合索他洛尔治疗心律失常疗效观察及对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C反应蛋白和氨基端脑钠肽前体水平的影响[J]. 陈婉斐,李珍珍,尚香玉. 中国基层医药, 2020(15)
  • [8]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BNP水平及其相关性研究[D]. 周雪.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9]慢性心衰不同中医证型心冲击图特征及其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 许秋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心率变异性在接受PCI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D]. 苏世来.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脑利钠肽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